最近,一部打着 " 溫子仁監制 " 口号的科幻恐怖片《梅根》上映了。
片子口碑姑且不論,但它的病毒營銷足夠讓人眼前一亮,更做到了讓路人過目不忘——
首映禮現場,片方請來演員 cos 女主梅根,并在現場跳了一段 " 沒有感情,全是技巧 " 的舞蹈。
别看這段舞蹈隻有簡單的幾個動作,但因爲 coser 全程面無表情、機械地甩着四肢,在既黑又悶的電影院裏,還是挺瘆人的。
這段舞蹈來自片中 AI 梅根覺醒後的一段獨舞,給人印象極爲深刻。
除此之外,片方還特意安排了 " 觀衆偶遇梅根 " 的戲碼,洗手間、電梯間,梅根總是會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由于恐怖片自帶的 " 神秘 "" 未知 " 屬性,因此在營銷層面更容易玩兒出花活。抓住影片中某個核心元素進行放大,往往會收獲奇效,撬動更多的人關注到影片本身。下面幾個著名的恐怖片營銷事件,依托于巧妙的營銷,做到了以小博大的市場回報。
《危笑》
「神秘笑容搶鏡綠茵場」
《危笑》是去年一度很火的小成本恐怖片。
片子裏的人,得了一種病,病症先期表現爲患者幻覺頻現、莫名微笑,後期表現爲患者極度狂躁,暴力傾向明顯。
想擺脫這種病隻有一條路,就是自殺;
而目睹他人自殺的,則會被這種病傳染,持續上一任的症狀。
最可怕的是:病因未知。
于是,營銷方死死抓住了影片中的核心要素笑容,開始了視覺污染式的病毒傳播。
在美國職業棒球的觀衆席第一排,總會出現一個身着醒目熒光綠、面露詭異笑容,全程一動不動的女性觀衆。
無論現場觀衆怎麽山呼海嘯,這位小姐姐自始至終不發一言,對身邊的環境徹底免疫。
鏡頭拉近,觀感極爲不适。
小姐姐第二天便登上了各大體育闆塊,觀衆也終于發現,這竟然是一部電影在打廣告。
于是,對這個笑容的讨論由此在社交網絡上發酵并成爲熱搜,網友對這個笑容産生了巨大的好奇,紛紛想去影院一探究竟。
憑借這過目難忘的魔性笑容,電影破了圈,1700 萬美元的投資,最終收獲到了 1.37 億美元票房,可謂以小博大的典型案例。
《惡魔預産期》
「自動行駛嬰兒車」
試想一下,在某個清晨的街頭,出現了一輛自動行駛的嬰兒車。
你走近一看,剛想瞧瞧裏面可愛的小寶寶
突然蹿出一個眼眶通紅、表情猙獰的醜娃娃對你大喊大叫
在自動駕駛的黑科技下,他四處尋覓獵物,專挑毫無防備的路人下手
一言不合還噴射不明液體,外加驚聲尖叫
這略帶讓人生理不适的營銷事件,來源于電影《惡魔預産期》。
影片中的嬰兒,本身就自帶不祥征兆。
在男女主一次無意識結合後,女主随着肚子裏孕育的惡魔開始發生變化,先是晚上睡覺時候的奇怪舉動,再到情緒變得不穩定,最後趨于暴力。伴随着她的病症變得越來越嚴重,影片被逐漸推向了高潮。
盡管在正片中,嬰兒未以實體形象出現,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才是大 BOSS 般的存在。
而在現實中上演的惡魔嬰兒,猶如打破次元壁,讓影片收獲了更廣的認知。
《昆池岩》
「爆米花雨」
應該是 2018 年最火的恐怖片之一了。
昆池岩是韓國著名的靈異禁地,在韓國傳統文化中,是恐怖的代名詞,影片得益于此,吸引了不少好奇觀衆前去觀看。
與營銷前置不同,《昆池岩》把發力周期定在了影片上映檔期。
小小爆米花,竟玩出了新高度。
随着影片上映,口碑陸續釋放,其中有一條看似無關的吐槽迅速蹿紅——
" 後面的人撒掉了爆米花不說,問題是居然伸着手來給我撥掉脖子後面的爆米花的行爲,簡直讓我幾近暈厥。"
随後,營銷方将 " 被吓散的爆米花 " 包裝放大;
" 鬼出來的時候可以用爆米花反擊 "
這個有點好笑卻極其精準的點子迅速成爲熱門話題;
爆米花也跟影片牢牢綁定在一起。
以至于觀影現場下了一場場「爆米花雨」,新名詞「爆米花雨」也随即上了熱搜。
最後的成績大家也看到了,《昆池岩》成爲僅次于《薔花、紅蓮》的韓國第二賣座恐怖片。
《心驚肉跳》
「掃蕩觀衆雙腿」
4D 電影放在今天已經不再新鮮。
将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布景和人物表演等效果模拟引入 3D 電影中,從而加強觀衆對影片的沉浸感。
當 4D 電影與恐怖片相遇,觀衆在視聽接受刺激外,還多了一重體感刺激。
早在上世紀 60 年代初,一部名叫《心驚肉跳》的電影,便開始了劇情互動營銷。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影院座椅配備電動蜂鳴裝置;
片中有大蟲鑽入影院、爬上觀衆大腿的情節;
影片中的觀衆必須大叫,才能驅趕蟲子;
而觀看影片的觀衆在蜂鳴裝置的掃蕩下,也會不假思索的随之尖叫。
借用一個蜂鳴裝置,達成了戲裏戲外雙向互動的體驗。
《女巫布萊爾》
戲裏戲外,全是騙局
投資 6 萬美元,收獲票房 1 億 4 千 5 百萬。
其實不僅限于恐怖片領域,縱觀整個影史,《女巫布萊爾》都創造了投資回報的奇迹。
從營銷維度來看,拍攝于 1999 年的《女巫布萊爾》的成功,彰顯了互聯網強大的輻射能力。
首先,在上映前期,營銷方制作了一個尋人網站,并精心布置;
同時曝光對失蹤者朋友家屬們的采訪視頻;
報刊雜志、電視廣播輪播相同的内容。
目的隻有一個:讓受衆深信真的有人失蹤。
正如今天微信群裏轉發的尋人啓事一樣,互聯網剛剛興起時網民内心的躁動,搭配女巫這樣的神秘傳說,更容易讓人們主動參與進來,每一個受衆都成爲傳播者,讓推廣信息的曝光率産生幾何級增長。
直到檔期臨近,片方曝光,這部《女巫布萊爾》或将給出失蹤者去向的揭秘,而片中的三位主角,恰恰出現在了戲外的尋人啓事中。
被各種渠道吊足胃口的觀衆自然蜂擁而至。
更難得的是,影片以僞紀錄片的形式出現,真實感非常強,講述了三名大學生爲拍攝一部電影遭遇失蹤的故事;在觀影時,觀衆并非但沒有與閱讀尋人資訊時産生較大的割裂感,反而戲裏戲外形式、内容達成了高度統一。
從以上成功的恐怖片營銷案例不難發現,近二十年的恐怖片不再推崇那種冷不丁吓人一跳的老套模式,而是越發進入到一種 " 看時沒什麽,就怕細琢磨 " 的非即時、貼身的恐怖氛圍中。
當然,營銷也并不代表着無中生有、肆意炒作,畢竟因爲虛假宣傳遭到觀衆口碑反噬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如何在強關聯的規則下盡最大可能發揮想象力、調動觀衆的熱情,才是電影營銷這份工作的迷人之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