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新片十分抓眼。
實在是卡司過于閃耀。
女主是個性與演技共存的「英倫玫瑰」,艾米麗 · 布朗特。
最近因爲《奧本海默》,再次讓大家認識到她的魅力。
男主是「美國隊長」,克裏斯 · 埃文斯。
借由《利刃出鞘》《灰色人》等電影中各異反派角色,打破自己身上「偉光正」的形象。
光是看到這兩個人的名字放在一起,魚叔就充滿了期待。
而且,兩人合作的還是一部R 級喜劇。
裏面不僅有艾米麗「下海」變身脫衣舞娘。
還有美國隊長身穿玩偶服裝,大唱 rap。
于是,影片上線當天,我第一時間刷完本片。
質量如何,魚叔今天就來說說它——
《止痛騙》
Pain Hustlers
本片導演,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後期的常任導演,大衛 · 葉茨。
這部新片也是他近些年首次離開這個經典 IP,嘗試的新題材。
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
2018 年,《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爲《痛苦的騙子》的深度報道。
講述一個鎮痛藥制造商如何通過行賄醫生,從印度貧民窟的窮小子,搖身一變成爲美國億萬富翁的故事。
這個故事也被稱爲「賣藥版《華爾街之狼》」。
看看這像被打了雞血一般的培訓場景。
還有這樣霓虹斑斓,香汗淋漓且神志不清的酒會現場。
可不是有了《華爾街之狼》的那個味兒了?
故事一開始,女主莉莎(艾米麗 · 布朗特飾),并沒有那麽風光。
她是單身母親,做着脫衣舞娘的工作。
經濟拮據的母女二人,隻能住在環境糟糕的汽車旅館。
雖然過着窘迫的生活,但她也有着要做出一番成就的傲氣。
每天晚上,聽着永不停止的噪音,看着因爲自己而無法穩定生活的女兒,她都對自己默念:
我不會放棄自己。
我不會放棄夢想。
我會活出價值。
莉莎有一項獨特的才能。
她善于觀察他人獲取訊息,然後利用「話術」取得他人的信任并說服對方做一些事情。
憑借這個能力,有一天她在脫衣舞俱樂部和皮特(克裏斯 · 埃文斯飾)搭上了話。
利用敏銳的觀察力,她一眼猜中了皮特的職業:醫藥代表。
皮特供職于一家止痛藥制造公司。
他們公司研發出一種止痛噴霧。
雖然其中包含阿片藥物芬太尼,但根據麻省綜合醫院的研究表明,藥物成瘾和用藥過量的風險不到 1%。
但公司運營非常不善。
除了他四處奔波,隻有一個負債累累的老闆,一位不靠譜的 CEO,和一名能力與野心成反比的營銷副總裁。
無論皮特如何說破嘴皮,公司連一瓶藥都賣出去,即将面臨破産。
處在崩潰邊緣的皮特,發現了莉莎身上有點銷售的天賦,于是遞給她一張名片。
莉莎也決定接住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但她沒有學曆,沒有相關經驗。
怎麽辦?
皮特大手一揮。
高中辍學的莉莎,轉眼成了生物學博士。
再加上獨特的眼力勁和優越的外形條件,她取得了老闆的喜愛,終于成爲了一名銷售員。
工作,就是說服醫生開出本公司的處方藥。
一張全劑量的處方, 莉莎一個月就可以拿到 4 萬美元。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
沒有哪個醫生會無緣無故更改用藥。
也不會有哪個醫生會放棄現成大公司給的「好處」,而和一個小公司合作。
所以莉莎四天之内,幾乎吃遍了全州醫生的閉門羹。
皮特給了莉莎一個星期的時間,如果在此之内沒有開出一張處方,她就會被開除。
雪上加霜的是,女兒還生了病,需要動手術,又是大一筆錢。
無可奈何之下,莉莎又回到了她第一位拜訪的醫生那裏。
許是老天也在幫她。
在這裏,她碰巧遇到一名因爲長期服用競争對手止痛糖而副作用爆發的病人。
恰好的時機,用恰當的音量,莉莎質問醫生爲什麽明明還有更好的藥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而不去用。
莉莎快速捏準病人與家屬想要換藥的心理。
一張處方倒手。
随後,莉莎還掌握了這位醫生更多的信息。
因爲離婚,正處于心靈受傷,急需别人認可。
于是,她在公司沒有預算的前提下,說服皮特自掏腰包,爲這名醫生舉行了一場專屬的講者計劃。
即,用美食美酒和美人來收買醫生開藥。
成功與醫生簽訂長期用藥合約。
莉莎通往人生巅峰的大門,就此開啓。
莉莎能夠成功的原因是什麽?
按照皮特的話來說,就是她那個「PhD」的身份。
不是學術意義上的博士學位,而是:
貧窮(Poor)、饑餓(Hungry)和拼命(Desperate)
也是因爲莉莎在給其他銷售培訓時,她自己寫的:
我能得到什麽?
錢是一定的。
但也有建立在錢之上的尊嚴與地位。
所以,莉莎後來招聘的銷售,基本上都是在社會、家庭中毫無地位的女性。
她們親身經曆過貧窮,清楚饑餓的痛苦,心中也有明确的目标。
因此,她們都會爲了改變現狀而拼命。
不負衆望,在莉莎的帶領下,公司很快扭轉了局面。
痛擊對手,占領市場,還成功上市。
莉莎也成爲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
直到這裏,《止痛騙》就像一出翻身爽文大戲。
社會底層借着天時地利人和,一舉成爲人上人。
更重要的是,莉莎是真心認爲自己的藥物能夠緩解病人的疼痛。
她非常認同自己的工作價值。
但事情真的就這麽美好嗎?
當然不。
畢竟片名是《止痛騙》,關鍵不在「止痛」,而在那個「騙」字。
這其實是一場建立在肮髒欲望上、漠視生命的大騙局。
其實,在莉莎第一筆成交的生意中,真正起到作用的,并不她的專屬派對。
而是,皮特開出的一個「灰色」福利:
每參加一次講者活動,我們可以給你 1500 元,每周三次。
前提是讓所有使用賽拉芬的患者,都換成用洛納芬(止痛噴霧)。
一般情況下,醫生是不能突然更換病患藥物的。
是否耐受、是否有過敏反應,都是關系生命的問題。
但,醫生還是簽署了這個合約。
畢竟,誰會和錢過不去呢?
事實上,這個止痛噴霧,與美國「臭名昭著」的奧施康定一樣。
都是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阿片類藥物。
而阿片,就是指鴉片。
即從罂粟汁中提取的藥物。
這也就意味着,雖然其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但必須嚴格遵循醫囑,定量服用。
否則就很容易藥物成瘾,嚴重的,則會引發死亡。
就像片中最初那個答應換藥的患者。
止痛噴霧的确讓他免受痛苦,如釋重負。
但也讓他依賴上藥物帶來的美妙體驗。
它會釋放出神經化學物質。
跟母親第一次擁抱孩子時的感受一樣。
這種感覺就是人類存在的真正原因。
于是,他欺騙醫生說自己的疼痛并沒有減少,以此換來更過量的藥物。
可醫生真的看不出來嗎?
魚叔覺得不一定。
最起碼,從他迫不及待開處方的動作,我們能夠清楚的知道:
每開一單,他就可以從制藥公司獲得一定的分成。
所以,多多益善。
不過,一個時期内癌病病人就那麽多,市場也就那麽大。
想要獲得更多的利潤該如何做?
那就是發揮自主能動性,開拓市場。
痛就是痛。
頭痛、牙痛、胃痛 ... 這些也讓人遭罪。
那麽,噴霧自然而然會派上用場。
但是,有法律明文規定,不可以将此類藥物用于一般性疼痛病症。
而且神聖的醫療道德,也會允許醫生這樣做的。
可在欲望面前,什麽「醫者仁心」,統統丢掉。
我開的所有超适應症用藥處方單,都要 25% 的回扣。
那麽,所謂的麻省綜合醫院給出的「成瘾率不足 1%」的數據是如何得來的?
該數據的提出者是這樣說的:
臨床試驗對象是第四期癌症患者,所以在藥物濫用造成問題前,大部分都已經死了。對于非癌症患者而言,他們得出的結論,用藥過量和成瘾的風險都非常高。因爲,這可是芬太尼。
然而,無論制藥公司,還是醫生,都巧妙地隐去了後半部分。
隻拿出了「不足 1%」的數字,去換取患者的信任。
于是,藥物提供者因爲飽滿的口袋醉生夢死。
患者也在一個個虛假的健康生活中,不知不覺走向死亡。
近幾年,有關醫療體系腐敗與藥物上瘾的影視作品很多。
像是同樣由真實的「奧施康定事件」改編而來的《成瘾劑量》《無痛殺手》等劇。
《成瘾劑量》是一部豆瓣 9.4 分的神劇。
它爲我們全面揭露一個黑暗的真相:
資本家,連同藥監局、醫學專家以及逐利的銷售代理,組成了一個天衣無縫的欺詐網。
将原本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的普通老百姓,推入了藥物成瘾的火坑。
而《無痛殺手》則從另一個角度,犀利地指出政府的不作爲。
提供了「不止于想一個人問罪,更要像一群人問責」的深刻思考。
相比之下,《止痛騙》隻是将将及格的分數。
在如此陣容與話題下,質量并不算十分突出。
看完全片的魚叔對此,隻有一個字可說:該。
不難看出,這部電影想走的是一個「爽片」模式。
前期的爽點,放在莉莎觸底重生之上。
後期則是莉莎拒絕與制藥公司同流合污,決定向檢方揭發。
這兩種爽點的轉換,完全作用于莉莎這一個人物。
因此,莉莎這個人一定是具有多重複雜性的。
一個高中辍學的單身媽媽,能夠成爲頂級的銷售能手,絕不是一個「天賦」就可以成爲通天的金手指。
但,電影對于女主的家庭環境、人生經曆、性格多面性的刻畫非常簡單。
而且,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導演有意将莉莎設定成一種在失控的欲望中依舊持有人性光輝的人。
從一開始皮特行賄醫生,莉莎提出質疑。
到後來,她在公司巅峰時,那句頗有「衆人皆醉我獨醒」的話:
難道你有時不希望我們聚在這裏,是因爲我們做了一些了不起的事,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因爲大家貪婪嗎?
還有,莉莎從頭到尾都在反對爲了一己私利而将藥物給超适用人群。
甚至在明知自己被監聽的情況下,還試圖阻止醫生加入其中。
乃至最後,盡管警方已經保證她因爲揭發有功,可以免去坐牢。
她還是在法庭上忏悔,坦言自己應承擔應受的懲罰。
如此心懷善良的人,在進行詐騙工作時,應該是糾結的,拉扯的,痛苦的。
可這些複雜的情緒在電影中統統感受不到。
每一單生意,莉莎都做得幹淨利索。
雖然導演安排了,莉莎的朋友就是因爲上瘾止痛噴霧而死亡,對她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但還是不夠具有說服力,反而給人一種又當又立的感覺。
與此同時,故事内容過于老套。
導演試圖與《華爾街之狼》一樣,通過瘋狂的人物,誇張的情節來展示人欲之惡。
但實際效果更像是一種拙劣的模仿。
同時,又想學習《大空頭》用一種娛樂方式講述深刻的議題事件。
如僞紀錄片、旁白、定格等花哨的處理方式。
時不時出現的一些腥膻台詞,和俏皮話。
結果,這種花哨并沒有把握好平衡。
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故事中的嚴肅性。
尤其是最後,莉莎出獄後,本是過上了更加和平的生活。
但她卻在最後又做出具有「反轉」意味的情節:
莉莎自白,自己還會時不時想起那段瘋狂的時光,而那種感覺依舊讓人渴望。
或許,導演是想要以此來隐喻欲望與藥物一樣,讓人不自覺上瘾。
但實際上,不僅什麽都沒說出來,還将真正的東西掩蓋了下去。
所以,魚叔看完感到一陣可惜。
頂級卡司頂級投資 + 尖銳的社會議題,本該打造出一部能夠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好電影。
結果卻隻是将熱門議題當做噱頭,将兩大明星當做門面,講了一個輕飄飄的俗套故事。
實在是浪費了這麽一個好題材。
可見,導演大衛 · 葉茨在離開了《哈利波特》系列之後,他已經無法再證明自己的才華。
成爲了一個平庸而過時的好萊塢操作工,讓人看不到任何的驚喜。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