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有個現象引人注目。
撤檔。
其中最讓人覺得可惜的是《紅毯先生》,累計票房僅 8420 萬元。
從質量來看,《紅毯先生》挺不錯。
業内外的人也都說,它的氣質與春節檔的氛圍不符。
其實換個角度,這種影片的加入,也讓 2024 年春節檔更多元了,給了觀衆更多的選擇。
而抛開票房與話題争議。
派爺還想再爲《紅毯先生》多說一些話。
原因也很簡單。
這部電影在國産喜劇破局。
它做到了不迎合、不讨好,堅守住了創作者的表達追求。
《紅毯先生》
跟導演甯浩最爲人所知的電影不同,《紅毯先生》既不瘋,也不狂。
它聚焦于娛樂圈,試圖從一個明星的視角出發,去呈現這個圈層的運作方式與荒誕底色。
01
優雅的喜劇
在訪談中,甯浩形容《紅毯先生》是一部 " 很有禮貌的喜劇 ",也多次用到了" 優雅 "一詞。
無論是外觀還是内在,觀衆應該都能感受到這種氣質。
影片開篇是一場盛大的頒獎典禮,甯浩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展現搭建場館、鋪設紅毯的細節。
畫面極簡,運鏡緩慢而穩健,一切都很優雅。
影片的故事集中在劉德華飾演的巨星劉偉馳身上,這個名字是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的簡稱,意思是,他是娛樂圈演員的縮影。
甯浩團隊在設計故事時很顯然借用了劉德華的經曆。
比如在頒獎禮上被主持人 cue 到,好似暗示他是影帝,獎項揭示後卻是他人。而劉偉馳用高情商發言化解了這一尴尬處境,非常優雅。
再比如劉德華的隐婚,也加入到故事之中。
《紅毯先生》涉及到了很多人群,比如演員、經紀人、導演、編劇、村民、資方、UP 主、公關、網友 ……
不過,影片的重心并非樹立起網絡時代的衆生相,而是想着重探讨一個話題:溝通,更準确說,是溝通的失效。
比如,作爲演員的劉偉馳想拍農村題材,目的明确,拿獎。
導演林浩(甯浩 飾)關注的是大棉襖。
在讨論中,劉偉馳想加入父愛的元素,這與導演的原本設想相距甚遠。
于是,溝通變成了妥協。
劉偉馳應導演的要求去農村體驗生活,卻因爲名氣太大而被重重圍觀。
在農村,他遍地粉絲,啥話沒說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體驗生活的意願随之成了泡影。
更窘迫的是,農民粉絲送給劉偉馳一把刀,被他随手扔了,一片心意被辜負。
因爲階層差異,溝通再次失效。
此外,資方對創作橫加幹擾。
他們根據自己的判斷,讓導演加動作戲。
林浩心中不服,但隻能聽從。
誰讓對方是給錢的主兒呢。
沒有溝通,隻有命令。
此外,還有一些細節。
比如劉偉馳與拍攝短視頻的 up 主暗生情愫,幹柴烈火,但因爲他怕過程被對方拍攝下來以作爲要挾工具,幾番退縮。
以及,劉偉馳爲了彰顯演員的敬業精神而親自騎馬,但在拍戲過程中摔下馬來,馬也撲倒在地," 頂流虐馬 " 的争議在輿論場甚嚣塵上。
總之,不管身處任何階層,不管是什麽身份,人人各懷目的,相互難以達成信任,溝通接連失敗。
在當下這個時代,電影人還有這種初心,難能可貴。
但因爲議題非常嚴肅,相應的觀衆少之又少。
這種結局,與影片所諷刺的現象又有頗多相似之處,但對資方而言,或許隻能苦笑吧。
02
金棕榈的陰影
嚴格分析,《紅毯先生》也存在不少問題。
這要對比金棕榈影片《方形》來說。
不管是外觀、主題,還是一些人物關系,甚至是配樂方式,《紅毯先生》都似乎從這部大作中汲取了靈感。
舉個例子。
《方形》開篇,有個美國女記者采訪男主克裏斯蒂安,後來,兩人發生了一夜情。
女記者想幫男主扔安全套,男主如臨大敵,似乎怕她挪作他用。
這場戲涉及到了階層、溝通等議題。
《紅毯先生》中也有類似的人物關系和戲劇橋段。
劉偉馳到 up 主家裏做客,原本兩廂情願,卻因爲劉偉馳的顧忌,導緻一段情緣淪爲尴尬的攻防戰。
這是相似之處。
區别在哪?
在劇作上,《方形》的故事線索更加清晰,戲劇核心更爲集中,它想探讨的是平等 / 平權的不可能,從一次戳穿中産階級僞善的面孔。
克裏斯蒂安想辦一個 " 方形 " 的裝置藝術展覽,理念是在方形中,人人平等互助。
方形,成了母題的視覺意象。
但在現實中,男主被一次次打臉。
他在廣場(更大的方形)上,手機、錢包被偷走。
爲了找回自己的東西,他寫了威脅信,并放置于定位所在的小區的每一戶,并直接導緻一個男孩被家人質疑、叱罵。
男主與男孩的對話,充滿了權力上位者的傲慢,溝通失敗。
再從男主與乞丐的相處,均可證明,方形隻是上流人士藝術化的理念,是想象中的烏托邦。
另一方面,在一次大型聚餐(場館也是更大的方形)中,男主準備了 " 還原野生動物本性 " 的節目。
演員失控,欲非禮某位女士。
一旁的上流人,最初隻敢旁觀,最後才蜂擁而上,暴打演員。
這場戲同樣有強烈的諷刺意味,上流人士衣冠楚楚,卻沒有仗義出手的勇氣。
而後面的一番争鬥,再次說明了 " 方形 "(平等互助)的不可能。
對比《方形》就會發現,《紅毯先生》在展示娛樂圈衆生相與表達溝通失效之間進退失據,并未做到很好的平衡。
最終,影片隻能靠那頭豬的奔走、墜落,來渲染故事情境的荒誕感。
對于《紅毯先生》。
派爺的感受是,它是一個好的起點,但還不到佳作的水平。
03
疲憊後的求變
不過,放在今年的春節檔,或者說國産喜劇領域,《紅毯先生》有其重要的意義。
派爺在寫《第二十條》時曾說過,爲了迎合檔期氛圍和下沉市場趣味,張藝謀顯然做了妥協,他給雷佳音、馬麗加了大量的吵架戲。
這些戲碼有其作用,但内容過多。
最明顯的就是擠壓了公交司機那條故事線的篇幅。
對于一部商業片而言,讨好大衆并非什麽大錯,而且張藝謀已經努力賦予了戲劇含義。
而這,曾是甯浩的拿手好戲。
比如 " 瘋狂三部曲 ",比如《心花路放》。
《紅毯先生》可貴在哪呢?
這一次,甯浩選擇背對觀衆。
他講的是圈内的故事,普羅大衆對此并不太關心。
嚴苛點說,那些資本遊戲、名利之戰,其實也缺乏想象力,沒有給出更加讓觀衆意料之外的猛料。
那麽,甯浩爲何要這麽拍?
派爺大緻總結爲三點。
其一,他是想跟伯樂合作一把。
當年正是劉德華投了《瘋狂的石頭》,一個類型片高手才那麽早得以誕生。
其二,他厭倦了瘋狂系列那種聲嘶力竭的沸騰、躁動與張狂,想提供一種新的喜劇樣态。
于是,才有了這部優雅喜劇。
其三,他是真的有話要說。
我們當今所處的是一個分衆時代,我們通過手機、pad、筆記本等各種移動終端接收給定的信息,并在大數據算法的操縱下,不斷深化既有的觀點與看法,逐漸被困在信息繭房之中。
于是,不同圈層的,甚至同一圈層的人們之間的距離被逐漸拉大,溝通變得愈加艱難。
此外,電影也早已祛魅了。
幾乎所有人都被五分鍾說電影沖刷過,幾乎每部電影的主角都成了小帥、小美和小壯,幾乎大家都已經了解梗概便已看過了電影。
更關鍵的是,每個人有機會成爲 " 生活的導演 "。
他們拍攝身邊的人與事,其真實感與生動感,讓很多專業導演都歎爲觀止。
似乎就是在這種種因素的推動下,甯浩回到了自己熟知而大衆不一定了解的娛樂圈,通過這一圈層的事,提供不一樣的世界觀,嘗試不同的電影樣态,并試圖剖解當下的時代症候。
比如,前面提到的溝通失效。
比如,網絡熱詞對大衆語彙的重塑。
比如,認真專業的态度,在造梗娛樂面前一文不值。
再比如,資本的傲慢。
反而是在如此複雜而喧嚣的時代下,甯浩願意 " 自廢武功 ",抛棄瘋狂喜劇,重新探索喜劇電影的可能性,認真分析人們生活中的困境,并爲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掙得尊嚴。
即便他的勇敢,換來的是門前冷落。
但這份魄力,值得欽佩。
派爺期待着《紅毯先生》再次定檔的那一天,到時候一定再次購票支持。
爲了有追求的電影,OK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