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商業評論 ,作者卡爾 · 穆爾
編者按: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唯有外向者才能成為成功的領導者:他們的鮮明人格、似火熱情和充沛活力,讓他們一眼看去就最适合擔任領導職位。但在如今複雜且不确定的環境中,老練的領導者越來越需要表現得像 " 中向人 ",也就是說,時而要表現得像個外向者,時而又要像内向的人那樣行事。
作者:卡爾 · 穆爾
編輯:可安 / 美編:高婉珍
來源:商業評論(ID:shangyepinglun)
自蘇珊 · 凱恩(Susan Cain)的暢銷書《安靜:内向性格的競争力》(Quiet)于 2012 年出版以來,内向的人也終于得到了身為領導者應得的認可。
在一個被新冠病毒重塑了的世界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楚地看到,内向者的許多優點,恰是領導者要取得成功所必須具備的特質。
應急戰略
内向者的行為越來越有價值,這符合亨利 · 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的應急戰略(emergent strategy)思想,而非邁克爾 · 波特(Michael Porter)所說的計劃型戰略(deliberate strategy)。
應急戰略思想認為,絕大多數戰略來自組織一線:來自與客戶、供應商、其他利益相關者打交道的那些人。在跨部門團隊中,處理現實客戶問題的員工提出種種解決方案,讓組織更加适應其所處的新環境。
于是,高層管理者要做的,并非是提出新的戰略構想,而是要發現組織内部湧現的創新構想,并且以良好的判斷力,将資金和資源提供給那些看起來最具吸引力的解決方案。
在一個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的世界裡,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戰略家,而身居高位者必須支持、拓展和培育各項應急戰略之間的協同配合。
新冠疫情暴發之後,我們似乎都在采用應急戰略。根據我 2020 年 3 月以來對 40 多位 CEO 的訪談,可以明顯發現,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所有人都是 " 摸着石頭過河 "。
正是這種變化讓内向者的優點極具價值。他們樂于傾聽,謀定後動,把出風頭的事情讓給别人,思慮也更加周全。在疫情暴發後,所有這些優點都變得前所未有的可貴。
不過,我們不是也需要外向領導者那種生氣勃勃、熱情似火,乃至 " 先做了再說 " 的态度來鼓舞我們堅持下去,來幫助我們克服壓力、不确定感和惶恐不安嗎?
我在對 CEO 們的訪談中發現,有相當多的人認為,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他們應該采取風格更内向的領導方式。這是由兩個關鍵因素決定的。
首先,這些領導者真的不知道路在何方,根本無法像危機前那樣清楚知道該向何處去。
其次,這是一個極具不确定性的時代。這種不确定性對我們來說即使不是前所未見,也是很少有人經曆過的。所以,哪怕是外向的人,也不得不有所退縮。
在一個應急戰略比比皆是的世界裡,領導者需要走遍企業的不同部門,去發現那些行之有效的想法,并以此為基礎繼續發展。
中向者的時代
對許多人來說,中向者或許是一個新詞。其實它可以上溯至 20 世紀 20 年代,加拿大多倫多的一位研究人員創造了這個詞,用來指代那些有時表現得内向,有時又表現得外向的人。
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 · 格蘭特(Adam Grant)及其同事在針對銷售人員的研究中使用了它。
該研究表明,中向性格的人之所以能成為非常好的銷售,是因為他們既能傾聽客戶的意見——内向者往往善于傾聽——又能在了解客戶需求之後,拿出外向者身上典型的那種活力和熱情,向客戶展示推薦自己的産品或服務。
基于對 350 多名高管的訪談,我得出了結論:大約 40% 的人更偏内向,大約 40% 的人更偏外向,隻有約 20% 的人是真正的中向者。
我開始意識到,要想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高管,領導者有時候必須如中向者那樣行事。
有時,一個更偏内向的領導者,必須表現得像一個外向的人,這樣才能取得實效。
他們需要放開嗓門,表現出對新戰略或新成員加入團隊發自内心的興奮。他們需要發表激動人心的講話,讓衆人看到光明未來的希望,哪怕這時候因為收入下降,正不得不削減開支。
我在這項研究中采訪的第一位内向者是克勞德 · 蒙戈(Claude Mongeau)——時任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 CEO,公司總部設在蒙特利爾,員工超過 2.4 萬人。
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那是在他擔任首席運營官,正在競選公司下一任 CEO 的時候。一位董事會成員建議他去找個領導力教練。教練給了他一個計數器,類似于酒吧門衛點人頭時用到的那種。克勞德每天要有五次表現得像個外向者。
早上進入電梯時,他沒有低着頭盤算如何節省公司成本,而是決定和别人打個招呼,聊聊天氣,或對某人前不久的工作報告表示感謝。他的理由是,這是 CEO 們做的事情。計數器幫助他了解到領導者的這一面。
這個例子表明,像這樣的行為是可以激發的。不過,在以外向方式行事之後,内向者通常會感到疲憊不堪。他們可以利用 " 内向式休息 " 來充電,比如,和小狗一起安靜地散步,聽聽
外向者的挑戰
對于外向的人來說,挑戰就在于扮演内向角色:認真仔細并且條分縷析地傾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與團隊合作找出正确的前行之路。
在總部位于蒙特利爾的全球鞋業公司阿爾多集團(Aldo Group),CEO 戴維 · 本薩道恩(David Bensadoun)就是這樣做的。
戴維描述了在列席想要開展實質性讨論的會議時,是怎樣學會了在開口發言前保持安靜,先去聽聽其他人怎麼說。如果他第一個發言,往往會讓所有讨論都戛然而止,因為整個團隊都會在 CEO 的面前噤若寒蟬。
我采訪過的其他很多位 CEO 也都同意這一點。像本薩道恩一樣,他們也會先聽取其他人的想法,等到會議快結束時,再總結他人的想法,加上他們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他們将要去做的事情——這當然是身為 CEO 的便利所在。這種做法就是在運用自己内在的内向人格特質。
對于一個外向的人來說,閉上嘴巴傾聽他人——克制表達自己想法的沖動,和别人分享全場的關注,是一件令人疲憊的事。
像加拿大超市巨頭 Loblaw 公司總裁莎拉 · 戴維斯(Sarah Davis)這樣的領導者,是另一種外向者。在對她來說多少有點違反天性地像内向者一樣做事情之後,她做了幾次 " 外向式休息 "。
作為一個外向者,我發現我自己也會做外向式休息。坐在辦公室裡寫了幾個小時文章後,我再也受不了了:安靜時間太多,又缺乏陪伴,耗盡了我的情感能量。我需要主動尋找刺激。
事實上,也許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核心定義,就在于他們對刺激的反應。外向的人尋求刺激:刺激照亮我們的大腦,帶來内啡肽分泌。
因此,在像内向者那樣工作幾個小時後,我會離開辦公室,去學生休息室和團隊工作區,那裡有幾十位本科生,他們通常很願意和教授聊聊天。
同樣,當我沒帶老婆孩子旅行的時候,我通常是去酒吧吃飯而不是一個人吃,我很喜歡和陌生人聊上幾句。我覺得這樣做挺刺激,而且往往還能讓我深入了解所造訪的城市。總之就是比我一個人待着更有意思。
當然,内向的人可能會不以為然:在一整天忙着和新認識的人見面之後,他們可能會覺得,沒有什麼比獨自放松一下,吃個飯補充下精力,再讀上一本好書更棒的了,甚至叫客房服務也比在大堂餐廳就餐感覺更自在。
可是,中向式休息又是什麼情況呢?既然内向者和外向者都需要休息,那對這種新人格分類的人來說呢?
在魁北克航空航天巨頭加拿大航空電子設備公司(CAE),CEO 馬克 · 帕倫特(Marc Parent)是一位中向者。
他告訴我,他會根據自己之前所表現出的人格特質,設法用與之截然相反的方式休息。如果有一段時間,中向者表現得像個内向者,他們就需要一次外向式休息(反之亦然)。這種休息的時長,往往比像我這樣更外向的人要短。
做一個真正的中向者會有什麼缺點嗎?我的訪談揭示了以下幾點。首先,他們有時會令人困惑,因為人們會覺得他們的行為前後矛盾。
外向的人是很容易預測的。有一次,我和大學生們一起去日本和泰國旅行,當時我一個人坐在酒店大堂裡。有幾個學生就來問我,是不是覺得不舒服。他們認為,我如果沒和别人一起,就是因為我身體抱恙。其實我隻是因為時差,需要休息一下而已。
同樣,内向的人也很好預測。但中向者就不那麼始終如一,因為他們兩種行為都有表現。也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同事們說明,你是一個中向性格的人,你可以在不同場合表現出不同的特質,而任何一種行為都沒問題。
說 " 你我如今都是中向者 ",并不意味着你必須抛棄你本身具備的個性。
事實上,我在研究中學到的是,我們應該用好自己個性的優點:無論你是内向者、中向者還是外向者,都是可喜可賀之事。
然而,倘若你想成為一名高層領導者,你就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從而滿足這份工作的多方面要求。在如今這個計劃趕不上變化的世界裡,這樣做可以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領導者。(全文完)
作者簡介:卡爾 · 穆爾,麥吉爾大學德索泰爾管理學院(Desautels Faculty of Management, McGill University)副教授,牛津大學格林坦普頓學院(Green Templeton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副研究員。
員工執行力弱,
歸根到底是老闆領導力不行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