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钛媒體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衆号懶熊體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 | 葉京川,钛媒體經授權發布。
當諸多戶外品牌跟随着風潮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國内對于戶外裝備的需求與日俱增。
所以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各戶外品牌相繼盯上了中國市場。無論是以代理還是品牌方的形式,戶外似乎都在快速 " 入華 ",Helly Hansen、Peak Performance、BOGNER、Burton、SnowPeak 等諸多品牌正是于最近的 3 年間,在中國開設直營門店或擴大經營,決心深耕中國市場。
然而,作爲二戰結束後,英國知名度最高且在英國十分常見的戶外品牌之一,出生于 1946 年的凱瑞摩(Karrimor)始終沒有全方位地撬開中國市場的大門。據懶熊體育了解,香港服裝集團 I.T 擁有凱瑞摩日本支線(Karrimor Japan)在華的代理權,而凱瑞摩主線産品在國内的存在感并不強。
一位戶外行業從業者告訴懶熊體育,與諸多戶外品牌相仿,自 2003 年 Karrimor Japan 問世,凱瑞摩正靠着日本支線逐漸出圈,許多 " 促使消費者買單 " 的設計,均出自日本人之手。日本支線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凱瑞摩的主動發力,而是在受到經營壓力之後的被動選擇。
然而,對于資深戶外玩家來說,凱瑞摩主線産品,特别是品牌主打的登山背包,代表了 20 世紀後半葉戶外産業在世界範圍内的發展,也是一代老玩家們的集體回憶。
從自行車門店到戶外公司
1931 年,英國蘭卡斯特,Charles Parsons 因爲對自行車的喜愛,開設了一家自行車店鋪。逐漸地,憑借積攢的原材料渠道優勢,Charles 的妻子 Mary 和她的妹妹 Grace 開始制作自行車周邊産品——自行車包,擴大門店業務,并使用門店二層閣樓進行批量生産。
由于産品質量過硬和需求的增加,蘭卡斯特當地不少店鋪找 Charles 進貨,1946 年,凱瑞摩皮包公司(Karrimor Bag Company)正式成立。有趣的是,Karrimor 與英文 "carry more(超能裝)" 諧音,也正好符合彼時市場對包類産品的需求。
1950 年代末期,凱瑞摩開始 " 向戶外進軍 "。
攀岩家 Jimmy Rosstron 和 Dave Thomas 向 Charles 提出,借助凱瑞摩自身的技術,研發出一款适合登山者使用的背包,這也是凱瑞摩的首款戶外單品。次年,凱瑞摩爲英國登山協會的 Amadalam 探險隊提供産品和技術支持,而探險隊也将凱瑞摩帶到了珠峰之上。
此後的 30 年,凱瑞摩一路走高。凱瑞摩不斷與登山、戶外和服裝行業的知名人士合作,從設計與科技兩方面着手,開發各類戶外背包。" 凱瑞摩的核心是戶外服裝和設備,特别是背包,"Charlie 的兒子,凱瑞摩第二代掌門人 Mike Parsons 在接受 zotefoams 采訪時說," 是一家真正的創新公司,我們嘗試了不同類型的合成聚合物作爲傳統棉花和皮革材料的替代品。"
· 以知名登山運動員 Joe Brown 命名品牌初代旗艦級包袋産品;
· 1966 年,開發帶鋁條的背負系統;
· 發布防水性和耐久性兼備的彈性尼龍面料 KS-100e,代替蠟布面料塗層;
· 爲設計不同尺寸的背包,研發可調節系統 Size Adjust;
· 設計上,使用大面積彩色色塊填充包身,提供良好的視覺效果。
随着産品的競争力逐漸增強,凱瑞摩開始了擴張道路,品牌更名爲 Karrimor International Ltd。八十年代,凱瑞摩做起了戶外服飾和鞋履,主張戶外夾克的保暖性和戶外鞋履的輕量化設計。不僅如此,更具代表性的戶外睡眠墊 Karrimat,成爲了諸多極端天氣戶外人群的 " 心頭好 ",也成爲了英國戶外領域的代表性産品之一。
印上英國郵票的睡眠墊
1968 年,凱瑞摩将其首創的閉孔式發泡睡墊(closed cell foam sleeping mat)命名爲 Karrimat,從普通的的徒步者到登頂珠峰的專業運動員,都對其青睐有加。
起初,凱瑞摩的客戶 Graham Tiso 會定期參觀品牌工廠,在一次參觀的過程中,工廠地上零散地擺布了一些長 0.9 米,寬 0.6 米的塑料床墊。這引起了 Graham 的興趣,他在幾周後撥通了 Mike 的電話,Graham 認爲這些泡沫床墊進行加工後,會成爲抵禦雪坑所帶來危害的工具。
随即,Mike 在溝通中提出," 這不僅能夠抵禦雪坑,還可以爲帳篷所用。" 但想要實現 Mike 的設想,還需要大量的工作。據媒體 zotefoams 評述,此前橡膠塗層棉織物制成的空氣床墊質量很大,約爲 1 千克,而厚度則達到了 3 英寸,保暖性能也不強。
Mike 爲 Karrimat 選擇了尺寸更大的底闆,并加強了保溫和防水性能,Mike 說:" 空氣床墊放置在岩壁或被砂礫覆蓋的地面上會漏水,Karrimat 要爲戶外愛好者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 "。同時 Mike 還爲不同季節、環境提供了不同尺寸的産品,另一方面,Mike 也很注重産品的多維度使用以及經濟收益。
在 1975 年,Karrimat 被英國登山隊員 Dugaal Haston 和 Doug Scott 帶上了珠峰,而就在下山時,惡劣的天氣緻使二人不得不在海拔 8000 米處露營,Karrimat 幫助二人度過了艱難的夜晚。另一位丹麥探險家表示,Karrimat 是馴鹿皮的絕佳替代品,甚至能夠抵禦零下 30 度的天氣。
1981 年,英國人将黃色的 Karrimat 印在了爲紀念愛丁堡公爵獎 25 周年所發行的郵票上,至此,《獨立報》評述道,凱瑞摩走到了其 " 戶外帝國 " 的最高點。
盛極必衰,幾經轉手
凱瑞摩能夠在 1990 年代之前騰飛,不隻是對産品本身和上下遊産業鏈的嚴格把控,還有市場環境與品牌傳播兩方面的重要影響。
20 世紀 50 年代,随着戰後經濟的複蘇,以及 1953 英國探險家 Tenzing Norgay 和 Edmund Hillary 登頂珠峰,以及在同一時期,英國高速公路系統的創建和休閑旅行的發展,英國民衆對戶外運動的興趣激增,英國政府還爲戶外愛好者修建了一條名爲 Pennie Way 的國家徒步步道。在政府與市場的支持下,戶外逐漸成爲了英國人最熱衷的運動之一,而凱瑞摩也正是在此時填補了民衆對戶外背包需求的空缺,成功上位。
另一方面,凱瑞摩在彼時,就已能熟練使用社交媒介。其制造商與戶外領域的諸多組織、出版商、策展人都有着密切的聯系,通過社會上有傳播力的用戶推廣品牌,成爲了凱瑞摩在當時能夠成功打造品牌的 " 利器 "。不少在戶外領域頗具影響力的 KOL,總能夠最先使用到凱瑞摩的産品,經他人之口,提高了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産品反饋。這些目前來看早已成熟的方法論,在當時并不爲人所熟識。
從 1960 年到 1990 年的 30 年裏,英國進入 " 戶外黃金 30 年 ",也是凱瑞摩的黃金三十年。凱瑞摩的商業收入借助外部環境的加持增長了 800%,并出現了第一批出口。據統計,凱瑞摩供應了那些年英國背包市場的 80%,并出口了約 40% 的産品。
1980 年代,英國經濟出現下滑,爲了防止品牌影響力下滑,決心繼續專注于業務的制造優勢,作爲核心銷售和聲譽點,他通過投資将反季節銷售背包的産品線來維持業務。同時,Mike 去美國學習更新的商業實踐模式,将品牌現代化管理。通過大量投資于自動化生産、美國的庫存流程和生産靈活性來應對經濟衰退。
根據獨立報報道,品牌在頂點時,擁有 3 家工廠和超 300 名工人。大量自動化生産工具的湧入,緻使工廠不再需要大量的熱力。Mike 關閉了 2 家工廠,并削減了三分之一的員工數。然而事實證明,降本增效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危機,對于凱瑞摩而言,經濟衰退的影響是巨大的。之後的 10 年,品牌面臨着更大的挑戰。
1993 年,凱瑞摩将 25% 的業務出售給投資企業 Gartmore 以資助擴張。但該戰略沒有如期奏效,到 1996 年,該戰略正在将該企業置于 " 絕望 " 的财務狀況。面對财務損失,Mike 将凱瑞摩的控股權以 700 萬英鎊的價格被轉讓給意大利投資集團 21 Invest。1999 年,21invest 又将核心業務出售給南非休閑集團 Cullinan Holdings。
Cullinan Holdings 在接手後停掉了之前賴以生存的制造業項目,并打算将凱瑞摩的業務縮減至銷售、營銷和分銷;據 retailweek 消息,2003 年 3 月,凱瑞摩收購了一家有 15 個戶外品牌銷售渠道的零售連鎖店 YHA Outlets,但效果并不理想,并且 Cullinan 集團也不認爲這是一項好的收購,因此沒有投資該項目。直到 2004 年,盛極一時的凱瑞摩宣布破産。
2004 年 3 月 9 日,凱瑞摩品牌資産被英國大型零售商 Sports Direct 公司集團旗下 Lonsdale Sports 以 500 萬英鎊收購,并允許在 SD 零售門店中售賣。SD 出售了部分品牌權利,凱瑞摩賴以成名的制造工廠也從英國轉移到中國、東南亞等地。
sports direct 官網上凱瑞摩産品
日本人來幫忙,但難進中國
21 世紀,凱瑞摩已經沒有能拿出手的核心競争力與各大戶外品牌抗衡。2003 年,凱瑞摩在日本地區開設獨立支線、借助日潮的美學體系推出 Karrimor Japan 系列,從而進一步開拓亞洲市場。
但這次的嘗試,卻成爲了凱瑞摩起死回生重要的一步棋。服裝行業多年從業者查查告訴懶熊體育,目前在市場上,凱瑞摩日本支線的聲量已經遠超其主線産品," 品牌已經日本化了,特别是産品設計層面,非常符合日本人對于生活方式類服飾的美學理念。"
在十幾年的重塑後,凱瑞摩不僅在日本市場站穩腳跟,又能夠基于山系戶外風格,嘗試與之前的産品結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 " 硬核戶外裝備 " 的賽道上。然而,在中國市場,凱瑞摩的 " 聲音 " 并不大。在查查的觀察中,他總結了兩個原因。
一是在拓展日本業務初期," 日本人最初的角度應該就是基于這個品牌過去的影響力,買下在日本的商标使用權,做做生意,可能一開始沒想這麽遠 ",查查表示," 日本品牌經曆了 1980、90 年代的經濟泡沫,現在普遍希望走長期主義路線,不追求短期的快速爆發增長。"
二是 " 日本的商業本身以傳統的代理模式爲主,不追求所謂的直營 ",查查說,日本大部分服裝品牌進入中國,需要國内的公司主動發力,将品牌帶進來。一位日本服飾愛好者告訴懶熊體育,許多日潮在 20 年前就已經以代購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在圈内獲得了不小的流量,但現在依然很難在國内找到其品牌的現貨," 日潮圈子裏經常都會在閑魚上交易,淘寶平台都很難找到現貨,更不要說線下門店了 "。
但查查也坦言,對于歐美服裝或戶外品牌," 在進入中國之前,最理想的方式是到日本進行設計改造 "。" 北面黑标算是一個類似的案例,當時 VF 集團看到北面紫标在日潮圈子裏很受好評,于是決定做的這條黑标支線對标的紫标。"
如今,随着各路戶外品牌進入中國,中國市場對于戶外品牌的接納程度越來越高。要想進入中國,不僅需要看日本人的臉色,凱瑞摩自身還需要找到更契合中國消費者的發力點。
(應受訪者需求,查查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