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振
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蒼蘭訣》《星落凝成糖》之後,仙俠劇再出爆款。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長月燼明》6 日上線後連續 5 天登上燈塔全網劇集市占排行,開播前預約量刷新站内紀錄,登上近三年古裝劇上線首日市占第一。不過《長月燼明》在觀衆和媒體評價方面呈現兩極分化:該劇主打服化道創新,新穎的敦煌風視效美學、質感不俗的特效讓人眼前一亮,但内容上還是流水線古偶的套路劇情,這種模式讓仙俠劇陷入破圈瓶頸,類型化進度較慢。
《長月燼明》海報
" 糖加玻璃渣 "
《長月燼明》講述爲拯救被魔神澹台燼統治的四洲三界,衡陽宗掌門之女黎蘇蘇化身葉家小女兒葉夕霧,回到五百年前阻止澹台燼成爲魔神,兩人産生糾葛相互救贖的故事。在《長月燼明》的粉絲看來,該劇的視覺審美已經達到仙俠劇頂配,集近幾年爆款仙俠劇成功元素之大成:主演羅雲熙、白鹿和陳都靈的粉絲效應、IP 粉絲效應、大量服化道投入以及劇情上主打 " 糖加玻璃渣 " 的虐戀。
有觀衆總結,以往仙俠劇的服化道風格就是 " 一水白 ",即所有主角除了衣袂飄飄的白衣,就是紅色寬袍大袖。這種單調乏味的設計與審美不僅引發對制作方的審美質疑,更遭遇 " 成本都去哪兒了 " 的吐槽。而《長月燼明》的一大賣點就是走出仙俠劇服化道的同質化,大量融入國風美學。
《長月燼明》的畫面的确呈現瑰麗磅礴的構圖配色,全員敦煌造型扮相,從服化道到特效呈現采用古典神話風和敦煌文化審美。劇中的上清神域、逍遙宗、衡陽宗、景國等重要場景和建築融入東方園林美學。主要角色造型也有敦煌壁畫人物風格,這些國風審美元素的運用确實成爲該劇一大看點。
《長月燼明》海報
此外,《長月燼明》在視覺和道具設計上也嘗試走 " 仙俠史詩 " 路線。據悉,每名演員配備的武器都多達上百件,再加上服飾共有 3 萬餘件。可以看出《長月燼明》劇組在全力打造仙俠劇中的東方美學,也是近年來仙俠劇美學探索的延續。
" 販賣甜蜜 "
在故事層面,《長月燼明》走強劇情路線,以緊湊的叙事節奏帶領觀衆迅速進入故事情節,跟随主角展開冒險。第一集就已經呈現男女主的兩重人生:魔神澹台燼和仙女黎蘇蘇。凡間的葉家二小姐葉夕霧和氣質高冷内斂的皇子澹台燼。故事維度豐富,這也是粉絲熱衷追劇的原因之一。
但粉絲之外,在路人觀衆眼中,《長月燼明》有兩大明顯問題:一是套路化,第一集後故事推進乏力,回到過去的女主從一開始鐵石心腸,到教男主學會 " 情愛 ",再到自己深陷其中,每一步都在觀衆意料之中,就連大結局也能猜得八九不離十,這樣的叙事方式路人觀衆自然難以滿意。另一大問題在于劇情 " 爲了虐而虐 ",經不起推敲:開場時擁有毀天滅地能力的男主眼睜睜看着女主穿越回去改變一切,讓觀衆摸不着頭腦。
如今仙俠劇的編劇爲了 " 販賣甜蜜 ",鞏固深情人設,大多選擇使用多世輪回設定,雖然 " 點燃 " 男女主的感情線,觀衆卻感覺 " 被喂了一嘴糖 ",古早仙俠劇中展現的俠義和道義被工業糖精所代替。當下的仙俠劇隻有仙,沒有俠。仙俠劇的特效越來越貴,美學審美大幅提升,而内在仍然是單調的仙魔大戰或神魔虐戀。
學者:架空時代不能抛棄曆史
2014 年的《古劍奇譚》成爲仙俠劇爆發的開端,2015 年的《花千骨》開啓仙俠劇女性向轉型。仙俠劇創作方向也從男性觀衆喜好的 " 拯救天下蒼生 ",轉向女性觀衆喜愛的 " 萬世不朽的愛情 "。2017 年的《三生三世十裏桃花》開啓仙俠劇 " 多世輪回愛情 " 模式,2018 年的《香蜜沉沉燼如霜》之後,仙俠劇在故事内容上開始走向雷同。
《花千骨》《三生三世十裏桃花》海報
回顧最初的仙俠劇,尤其是胡歌、劉亦菲主演的《仙劍奇俠傳》以及胡歌、楊幂主演的《仙劍奇俠傳三》,不僅故事精彩豐富,人、魔、妖上塑造十分飽滿," 仙戀 " 并不是故事主體。除了主角,兩部劇中還有豐富的配角、反派角色,愛情,親情、友情與俠義之情交織令故事不會扁平化。
《仙劍奇俠傳》《仙劍奇俠傳三》海報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孫佳山認爲,仙俠劇是基于包括網絡文學在内的我國通俗類型文化經驗的新類型影視化表達,有别于此前的古裝劇、曆史劇等,這種新類型的影視劇背後有新的明星文化、新的明星制度作爲支撐,對青年群體具有不小吸引力,登陸海外市場後也可憑借其新穎的類型和新型明星效應等不斷收割熱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流行文化的 " 降維打擊 " 效應。
孫佳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盡管仙俠劇是架空題材,但依然不能簡單抛棄曆史,而是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爲依托,保持最基本的曆史感和真實感,這樣才會有更好的傳播效應、更令人信服和認可。
仙俠劇如果想作爲一種類型走得更遠,内容上同樣要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劇中具體的傳統文化元素符号要更爲慎重,避免讓觀衆産生 " 錯亂感 " 甚至 " 颠倒感 ",保持藝術、商業以及真實、曆史之間的有機、動态平衡。隻有這樣,仙俠劇才會有更好的戲劇落點和文化聚焦點,爲持續的類型化創新打下堅實的行業基礎。
《環球時報》2023 年 4 月 13 日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