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全新 smart 精靈 #3 的試駕已經過了半月有餘,但有關這台車的話題,依舊被我在各種場合下提起,同事告訴我:你這是被 " 種草 " 了,我才恍然大悟,smart 已經從一個小衆的情懷車,變成了 20-30 萬純電市場繞不開的話題。
在筆者的印象裏,似乎還沒有哪個 " 傳統豪華勢力 " 能在全面電動化的變革之中,表現得像 smart 一樣幹脆利落。從 2019 年果斷轉型,到 2022 年開始每年上市一款新車,曆經蛻變的電動化 smart,就像一位兼具偶像與實力的新星,出道便一舉成名。
從現象來看,smart 從雙座小車到純電 SUV,變化可謂天翻地覆,除了名字之外,已經和我們此前認識的 " 小精靈 " 沒什麽關系了。照常理,當一個小衆且獨特的情懷産品發生巨大變化時,往往會招來不小的非議,但對于 smart 而言,不論是從國内市場還是歐洲市場的反饋來看,這隻精靈的魔力好像絲毫未減,反而掀起了一股新浪潮。
拿數據說話,2023 年 1-6 月,smart 在華交付 23540 台,月均銷量接近 4000 台。重要的是,這 4000 台僅僅是精靈 #1 的個人成績,随着精靈 #3 在 6 月底開啓交付,smart 月交付量勢必還會繼續走高。
而這樣的成績,也讓 smart 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7 月 13 日,smart 宣布計劃從資本市場募集 2.5-3 億美元 A 輪融資。本輪投資由天齊锂業領投,計劃金額高達 1.5 億美元。在本輪募資計劃執行完畢後,梅賽德斯 - 奔馳和吉利合作夥伴雙方将繼續按同等股比共同控股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
那麽,究竟是怎樣的 " 神秘力量 " 助力了 smart 再次風靡?
smart 是懂 " 出圈 " 的
事實上,在汽車百年的曆史長河中,能憑借獨特标簽出圈的汽車品牌并不多,但 smart 絕對是其中之一。
1989 年,時尚潮流手表品牌斯沃琪(Swatch)的老闆海耶克(Nicolas Hayek)決定進入汽車行業,希望打造一台像斯沃琪一樣被都市年輕人喜愛的微型車。他起初找到了大衆,然而當時的 CEO 費迪南德 · 皮耶希對此并不感冒,已經有了 MINI 的寶馬也沒什麽興趣,他的斯沃琪汽車之夢才轉而來到了奔馳,雙方一拍即合成立了合資公司,并将新品牌命名爲 smart。
"S" 代表斯沃琪,"M" 代表梅賽德斯 - 奔馳,"art" 則是藝術,同時 smart 本身也有聰明、時髦、機敏的意思,非常符合品牌的形象和理念,也因此奠定了 smart 品牌獨特的藝術基因。而首款車型 City Coupé 則源自設計師湯姆福德(Johann Tomforde)的靈感:爲什麽一款車不能是兩座的?爲什麽不能隻有 2.5 米長,隻占到普通車位的一半?
這些大膽且創新的想法讓 smart 成功突破了人們的想象,尤其是在道路狹窄蜿蜒、車位短小緊張的歐洲,不僅開起來十分方便,同時也留下了各種 " 花式 " 停車的傳說,吸引了相當一部分忠實車迷。
于是,全世界各地都有自發組織的車友會、車主與品牌共創的 smart times,每輛車都會被車主當作伴侶一樣精心打扮,幾乎沒有一輛 smart 是完全相同的。甚至我們依然記得湯姆 · 漢克斯和奧黛麗 · 多杜在巴黎穿梭的場景,也依然記得代言 smart 的科比 · 布萊恩特在車内的從容優雅,讓 smart fortwo 深入人心,形成了獨特的品牌文化。
20 多年後,2.5 米長的 " 小車身 " 似乎已經無法裝下智能電動化的 " 大夢想 ",smart 再次拿出了 Styled by Mercedes-Benz 的金字招牌,在嶄新的白紙上重新繪制了精靈 #1 和精靈 #3,而吉利則在平台、三電技術、智能化等方面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換而言之,奔馳的設計爲其延續了獨特的品牌基因,而吉利的技術則爲其注入了有趣的精神内核。
樂趣 + 實用,少一種都不能叫 smart
就拿定位爲 " 激能都市密友 " 的全新 smart 精靈 #3 來說,低趴的寬體比例外加四輪四角設計,不但可以使它在有限的車身尺寸内獲得極高的得房率,同時在一些細節元素上,很容易讓人一眼發現它與奔馳一脈相承的關系,在第一印象上就牢牢抓住你的眼球。同時它還提供 9 種車身顔色、15 種外飾顔色組合、5 種内飾主題、4 種輪毂樣式,以滿足任何年齡圈層用戶的個性表達。
而如今的 smart 帶給我們相比過去最直觀的不同,就是它已經 " 長大 " 了,爲用戶提供了更多家庭用車的場景,是過去 " 小車時代 " 力不能及的體驗。不過,精靈 #3 的變大并沒有犧牲曾經被津津樂道的駕駛樂趣。單電機版本 200kW、四驅版 315kW,這樣的動力水平不僅已經是燃油性能車的範疇,跟同級别中一衆純電 SUV 相比,也是鮮有的澎湃動力。前麥弗遜後五連杆獨立懸架、全系标配的前後防傾杆、50:50 的完美前後配重比,在 smart 身上就更爲罕見,讓它擁有了如此優秀的底盤基礎。
更關鍵的是,全新 smart 精靈 #3 依舊推出了限量的 BRABUS 性能版本,光是這個名字就已經是不少車迷心中的信仰。車身四周更誇張的車身包圍、細節标識的黑化處理這些更明顯的運動元素,以及 4 種駕駛模式和 3 種轉向模式,彈射模式下 3.6s 的百公裏加速成績,更是滿足了年輕用戶心中的速度與激情。
此外,smart OS 全場景數字生态車機系統在智能化上的表現自然是不差的,之前精靈 #1 上語音助手 Avatar 小狐狸的形象絕對是不少人的心頭好,在全新 smart 精靈 #3 上,它變成了更栩栩如生的小獵豹,擁有了多達 40 個形象動作和 6 個專屬動作,更符合精靈 #3 轎跑 SUV 的定位。
就是這樣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之處,最能狠狠戳中用戶内心的痛點,讓我們感到這不僅僅是一台通勤工具,而是一個有感情寄托的生活陪伴,一個想向朋友安利的潮玩單品。或許這也是爲什麽 smart 并沒有過多宣傳,也依然能吸引到諸多女性用戶的原因之一。
把一種情懷變成普世性的精神
近年來,随着 95 後 00 後走向社會,逐漸成爲消費市場的主力軍,越來越多的産品被賦予了年輕化、以及個性化的标簽,汽車也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更是生活和工作的 " 第三空間 ",包含着文化認同、個性表達、社交屬性,甚至是情感需要等等。
因此,打造這樣的産品絕非軍備競賽一般的配置堆砌,而是需要通過與衆不同的特質,精準切中用戶最核心的需求,産生情感眷顧。如果能讓用戶的情懷,與品牌的精神相互呼應,便能産生極大的情感共鳴,就像燃油時代的 smart times,能讓車主們自發形成獨特的品牌文化,從而輻射更廣泛的人群。
随着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smart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期間正式發布了服務品牌 "smartcare",同時公布了一線服務基本準則 "smart 密友之約 ",緻力于打造更佳的用戶服務體驗。不過,與傳統豪華品牌在服務上強調 " 尊享 " 不同,"smartcare" 的關鍵在于 smart,強調 " 度 " 的把握,既不會給用戶帶來壓力,又不能産生距離感,追求 " 服務火候 " 的拿捏。smart 品牌全球公司銷售、市場及售後副總裁張明霞向車雲介紹:" 全球用戶和粉絲來進行聚會狂歡的 smart times 也将在未來得到延續,我們會通過産品把用戶連接在一起,在共同的價值觀驅動下,一起做點讓明天更好玩的事。"
從産品到服務,smart 從來都沒有忽視品牌文化的延續,并通過不斷的創新與改變,讓産品與新時代的消費群體站在一起,甚至可以讓老車主和新用戶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爲 smart 的存在而相互連接。所以,個性潮流産品并不一定擁有小衆的命運,反而可以從競争激烈的電動車市場脫穎而出,成爲細分市場中最獨特的存在。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