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湖南衛視一檔以繪畫為主題的選秀綜藝,一經播出就在 " 藝術圈 " 内掀起不小的水花。
就這個節目的離譜程度而言,堪比綜藝裡的《東八區的先生》," 有毒 " 到讓人欲罷不能!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說說它——
《會畫少年的天空》
這是國内首檔聚焦美術領域的綜藝,節目組邀請了 60 位青年畫家。
他們都學習繪畫多年,有美院裡天生麗質的專業第一,有商業性代表的大熱畫手,還有世界院校不拘一格的歸國精英。
這些青年藝術家将曆時3 個月,争取6 次進展機會,最終赢得國内頂級藝術中心提供的個展平台。
既然是籌劃展覽,就需要策展人的參與。
在節目中,5 位策展人,每人有 10 張邀請卡,共 50 個名額。
策展人通過與 60 位青年畫家交流,将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心儀的藝術家參加展覽活動。
這五位策展人分别是:演員李冰冰,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第一位華人女性策展人陸蓉之,演員張智霖,脫口秀演員李誕。
李象群教授是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 學院派 " 代表,行業内深耕多年,注重紮實的基本功和獨特的藝術表達。
陸蓉之奶奶是專業策展人,從業 40 餘年,對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較深影響。
從國内外藝術發展的經曆來看,陸奶奶與李院長對藝術的評價思路應該是兩種途徑,也應當體現造型與設計,傳統與當代,具象與抽象的關聯和差異。
兩位行業大佬坐鎮令人驚喜,可剩下三位 ……
隻能姑且算是觀衆熟知的 " 藝術愛好者 "。
他們的選擇突出的是個人審美,并不能說明藝術和繪畫的問題。
李冰冰和李誕在前采中的表達也印證了節目當中對藝術的評價,隻停留在感性經驗層面。
既然選擇都是主觀感受,那就不能代表任何群體。
也同時,主觀感受沒有對錯之别 ……
所以從這開始,節目的娛樂性就已經超過了專業态度。
畫家們的入場方式堪比模特走秀,任誰看了不感歎一句:這些哥哥太帥了!
青春活力、穿搭得體、氣宇不凡、談吐優雅 ……
其中,基礎紮實的習作有,表達獨特的作品有,公認的成熟畫家也有。
隻是,除了這些本就符合觀衆預期要求的畫家之外,還有不少依靠動情講述換取到邀請卡的 " 畫家 " 們。
接下來,再看看這些藝術家們水平究竟如何?
這裡說的可不是畫畫水平,是聊天水平!
就開播後,這滿屏的一星長評,可以堪稱綜藝界 " 奇觀 " 了。
打着發展繪畫藝術的标簽,通過藝術家與策展人的對話來支撐節目的内容,讓藝術家講解自己作品的做法就格外荒誕。
更何況,在這些 " 藝術家 " 中不乏網紅、演員等其他行業參與者。
繪畫綜藝不應該憑作品參展嗎?
講故事感人也行嗎?
尤其是靠眼淚來博取同情這位,其作品形式上是對于照片複制,色彩搭配毫無技巧可言。
可就是因為畫功太差無人支持,所以就要鼓勵?
如果秉承對藝術負責的态度,就應當憑借作品本身說話,而不是摻雜情緒的判斷。
正是因為藝術讨論和情感讨論的混淆,所以節目裡的邀請卡顯得十分 " 廉價 "。
唱歌好也行?
穿得奇裝異服也行?
尤其近期已經有不少藝術圈朋友扒出來的二改作品。
先與抄襲劃清界限,川美院長龐茂琨也有同樣的照片改編作品,對照片的 " 再現 " 是當代藝術發展中一種常見手段,但在講述時理應加以說明,不是 " 拿來主義 "。
攝影的發明對寫實繪畫造成了沖擊,印象主義、野獸主義、新表現主義、達達主義等等藝術流派對于自然再現的反思與抗争都讓繪畫走向強調直覺的表達。
但凡具備一定藝術理論基礎的普通觀衆都看得出,有些作品的展示方式有問題,有争議才更應當進行深入講解和科普。
但節目卻對大批在專業角度看連工藝品和行畫都算不上的作品誇大宣傳,真正值得探讨的作品卻鮮有提及。
這種大衆審美逆向的普及隻會造成行業發展的混亂,節目組的選拔标準到底是什麼,就值得重新思考了。
首先,這些 " 精挑細選 " 的 60 位青年男性藝術家,強調了男性。
說到這,不少觀衆已經發現 " 華點 " 了——這畫畫還要分性别?
歌舞表演類團綜,男女因生理差異會受到體力、柔韌度、音域等客觀條件限制,但是繪畫作為一種傳統架上藝術,男生女生分開搞兩季,目的何在?
《練習生》的群體選拔模式,讓近些年産生了形色各異的綜藝類型。
《聲入人心》的成功,讓 " 曲高和寡 " 的聲樂藝術走向了大衆。
《開拍吧!》以微觀模型的方式,構建了一個青年導演創作舞台。
而《春天花會開》雖然關注度低,但不可否認其将民樂與流行進行對接。
所以現在将矛頭指向傳統的架上藝術,也是因為在此前有成功的案例。
節目組勇氣可嘉,初衷是好的——想要讓青年畫家群體有更廣闊的展示空間,從而推動藝術行業發展。
但繪畫的評判标準本就充滿争議,就連專業藝考都在每年改革調整,那麼節目的選拔又何來依據?
" 藝術 " 本身是一個至今無法定義的問題,如何識别藝術就更是如此。
五位策展人盡管有學院派大佬,但也存在各自局限。
在藝術的分類中,傳統 " 國版油雕壁 " 都技法各異,更何況當代藝術的觀念發展以及設計方面的原畫、場景、人物、道具、IP……
看似相同,實際上不論從形式還是内容,評判标準都天壤之别,觀看角度也相隔甚遠。
再看陸蓉之奶奶在前采裡情真意切地提出要為了國民美學全力以赴。
可這檔節目它真得擔得起 " 國民美學 " 這麼大的命題嗎?
從某種意義上講,節目當中的部分觀點在放大藝術接受的導向作用。
但是,繪畫藝術的發展不應該主動自發地 " 降低門檻 " 來吸引大衆,而是通過自己的态度帶動人們提升審美。
因此,在這檔節目當中,繪畫藝術隻是一個噱頭,其内核還是在女性凝視下,對于 " 男色 " 的再度消費。
打造"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要靠才華 " 的完美偶像,從而拉動粉絲群體的增長,更像是節目的目的所在。
所以,你說它和繪畫、藝術有關系嗎?
有,但不大。
那還值得看嗎?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但也不得不說,現在能堪比《東八區的先生》的綜藝也是" 現象級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