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筆記俠柯洲與付曉岩老師直播對話内容。
分享嘉賓:付曉岩,北京天潤聚糧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高級筆記達人 | 微笑天使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 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223 篇深度好文:6728 字 | 18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本文最值得看的 3 個觀點:
1. 不管是看軟件還是看數據,架構思維都是你作為這個時代的生産者、勞動者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
2. 不同的人需要掌握不同層次的架構思維。
3. 企業架構沒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也沒有絕對正确的架構。
一、什麼是架構思維?
在我看來,架構思維是企業管理在數字化時代的進化之道。
首先,道是最根本的。道生一、一生三,三生萬物。道,即一個認知世界體系,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從我的角度來講,當你在了解或學習企業架構時,千萬不要将架構思維隻當成一個系統設計工具,它更是一個認知複雜事物的方式。
企業架構需要同時擁有整體論和還原論視角,不僅要将複雜的事物拆成若幹個小零件,同時還需要搞清楚小塊之間的關系,還要再像拼樂高一樣裝回去保證它能運轉。
思維方式在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特色理論或思路,它是認知上的道。
古人的智慧非常發達,百家齊鳴。到了現代社會,我們就要用現代科學的方式去認知世界。
數字化時代,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生活、所在的企業。你會發現,在你的身邊最常見的是一堆 APP,這些軟件在支撐你的生活和生産。
這時,你想要認知這個社會和這個時代,首先就得去認識這些軟件。同時,這些軟件還會産生一大堆數據。因此,你既要認識軟件,還要認識數據。
在數字化時代中,你用什麼思維去認識軟件和數據,會影響你怎麼認知這個時代,這個思維方式,我覺得就是用架構思維。
做軟件都講設計,如果你是做軟件開發的,你就知道做軟件需要将功能拆成一塊一塊的。比如做個視頻軟件,這背後就被拆成了一堆小塊的功能,這些功能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将視頻做出來。
若你想認識周圍的軟件,就得有将複雜事物拆成小塊的拆分能力。因此,你要想觀察這個時代的生産工具乃至社會形态,都得通過拆分事物的方式去認識它。
在我們這個時代,你可能不用 " 格物緻知 ",但你得能看出來事物的結構,并将其轉化為軟件。不管是看軟件還是看數據,架構思維都是你作為這個時代的生産者、勞動者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
比如你做某個業務,客戶找你做申請,你需要先讓客戶提交信息表單,内部審核完拿到結果,才能給客戶一個交待或回執。我們可以通過對數據結構的設計,将整個事情直接從過程翻轉成數據。
隻有這樣,你才知道在你的工作中,哪些數據對你有用以及該如何去用,将過程變成軟件,真正将生産、生活用數據驅動起來,用軟件将它們組織起來。
因此,這個時代的世界周圍全都是軟件和數據,架構思維是認識世界的道。在數字化時代,架構思維是 " 還原論 + 整體論 "。
二、什麼人才具備架構思維?
任何一個人都需要有架構思維,不同的人,掌握的程度會有所不同。
比如企業管理者天然就是企業的第一架構師,企業的組織架構都是由他來定。中小型企業,基本都是老闆自己說了算,企業的組織和業務結構,甚至采用什麼技術方案,都是老闆自行拍闆。因此,新時代的企業管理者更需要學習架構思維。
如今各類企業中的很多環節都是用軟件做的,若你自己的架構思維不清楚,就可能無法把這些軟件很好的結合到一起。
一開始設計軟件時,如果沒有考慮好相互之間的結構關系,就會導緻豎井問題。也許老闆把鍋甩給 CTO,将他開了就行。但作為老闆,若你以後不想沒事兒總炒 CTO,就得花點精力去學架構思維。
雖然你不用達到架構師那種設計解決方案的級别,但你得清楚整體的業務結構及其對應系統的支持結構是什麼。
曾經,我覺得業務架構師是非常專業的一小撮學架構思維或架構層次的人,但後來接觸企業多了且自我反思多了以後,我發現在大部分企業中,天然的業務架構師是中層幹部,這些人是業務架構的實際掌控者。
其實,業務架構師畫的圖不代表業務架構,這些中層幹部管理的業務線才是實際的業務架構。就算他不從事業務架構師的工作,最終的業務架構依然掌握在他手裡。
中層幹部的架構思維很重要,他們能否搞好業務協同、是否有意願通過流程改進提升企業效率,對業務架構方案的設計和落地都是非常重要的。
之所以我們曾經做的大項目效果比較好,是因為我們當年的領導可能意識到了架構思維這個問題,他将中層幹部中的重要人員放在那個項目中做方案。
但很多企業做項目會把它當成一項專業工作,交給專業設計人員,隻拿結果。這樣,中層幹部可能對業務架構認識不足或者對結果不認可,就導緻項目無法做下去。
比如我最近給企業做數字化轉型通識課培訓,從課程效果中就能感覺出來,他們到底能否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架構思維對數字化轉型的影響是很大的。
其實我們以前把架構工作看的太技術化了,這影響了大家對架構思維的 " 印象 ",比如,我們常說有業務架構師、應用架構師、數據架構師、技術架構師,認為他們做的都屬于技術性工作。
但真正想把架構落到底,應該将業務架構和數據架構劃到業務側去,作為應用類技能而非技術類技能。因為業務架構和數據架構需要接觸大量的業務,如果把他們放在技術側,就會與業務産生距離,導緻工作開展的不利。
那些應用架構、技術架構、網絡架構、安全架構等純技術部分才是真正的主要放在技術側學習的架構技能。
因此,不同的人需要掌握不同層次的架構思維。多數業務人員有架構意識就可以了,抓牛鼻子的是你的領導和中層幹部。
三、如何解決執行困難?
當你遇到企業架構落地執行方面的困難時,問題可能出現在有架構之前,而不是有架構之後。
業務架構落地本身不是設計問題,而是企業中的工作模式問題,即如何從業務需求轉到 IT 上并實現一整套的工作模式。
當你在做架構時,應該建立基于整體架構的開發模式,這樣才能将架構落地。否則你找咨詢公司設計再多的 PPT 方案都無用。
隻有工作模式調換了,架構才能落地。
還得注意一點,架構不是淩空設計,它的落地必須要跟你的整個項目管理和溝通結合。
架構不是你做了一個方案,交給實施團隊,他們就能操作。架構方案必須要到項目組去實地解釋,跟進好項目實施的概要設計甚至詳細設計階段,解釋清楚才能逐步推下去。
因此,企業架構不是在上面集中設計,而是代表一整套的工作模式。
企業架構沒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也沒有絕對正确的架構。
任何引導到唯一正确架構的說法都是誤導。正确性來源于實施項目的各方之間對現有架構實施方案的共同認可,即管理層、業務方、架構設計方、項目實施團隊都接受目前的架構方案且可實現業務上的訴求。
因此,我們不用追求絕對正确的架構,架構本身就是大家對方案的共識,而不是尋找絕對正确的唯一解。
四、數字化創新榜單中印象深刻的企業
非常榮幸能參與本次榜單的評選,做榜單的目的,是為了能将這些案例做一個更好的解讀,幫助企業找到轉型的思路和信心。
本次榜單由于覆蓋範圍比較寬,也增加了榜單的代表性,而且榜單評選活動可以持續彙聚更多優秀的案例。
在案例的評選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企業叫做八分量,它是基礎數據安全和數據服務的提供商,也做區塊鍊。
如果你對區塊鍊有所研究就會發現,技術本身适用性非常寬。大體來講,每秒處理交易在 2000 筆以下的系統,都可以拿區塊鍊技術去翻做。可是往往我們把鍊用完後,真正帶出來的商業方案并沒有解決很多特殊問題。
但八分量瞄準的是産業鍊,不僅僅是區塊鍊。他自己做的平台雖然底層用區塊鍊做加持,但本質處理的是産業問題。
八分量做的是玉環市的水暖閥門産業,它将很多零散的閥門小企業聚集到自己的智聯閥門産業互聯網平台,通過平台将政府端、采購端、供貨端及協會都聚到一起,解決産業中以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比如在原料采購上,怎麼能幫中小企業聯合起來與供應方談價,将銅的采購價降下來。他們還可以通過平台激發新的生産潛能,建立銅冶煉的共享工廠,給所有閥門企業來用。據說,該工廠在當地激活了百億級行業。在産品銷售方面,平台也協助小企業拿到更多的銷售訂單,而且整個平台的運營也取得一定效果。
從 2020 年 5 月上線到 2021 年的 5 月,一年的時間,八分量将 850 多個小微的閥門企業集中到平台上,累計銷售額達到 18 億。銅每噸的采購成本能降低 100~300 元,企業利潤也提升 20%。
對于地級市來講,這就是非常有效果的數字化平台的建立。你支撐好一個産業,對當地的經濟影響非常大。
在玉環市當地,閥門是排第二的産業,以它為核心可以帶動很多周邊産業發展,相當于一個城市的産業命脈。因此,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付出一些耐心,數字化轉型就能産生非常好的實效。
我們也可以看到,數字化轉型,不隻是一個企業自己的事。若你真想享受到數字化紅利,應該是整個行業、整個産業都在推動轉型,這是常說的 " 鍊 " 式轉型,大家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互相連接來共同提升生産效率,這時你才能享受到數字化最大的外部紅利。
因此,數字化有時不是競争問題,而是高水平協作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高水平協作降低成本,讓産業獲得更好的商業機會。
五、中國數字化轉型的特點
中國數字化轉型的一大特點是,它不是完全的商業行為,企業最好将自身行為和當地的一些政府行為或産業園區的發展找到結合點。
我們盡量不要将其做成單打獨鬥的企業轉型,而是盡可能利用政策上的優勢去介入。
要努力把政策的紅利吃透,因為這輪數字化轉型一個很大的不同點體現在了政策上,政策的推動力非常強大。
數字化是千行百業的。數字化是新技術創新帶來的驅動力,等于所有行業都可以重新做一遍。隻是可能對于數字化服務商來說,在做的時候還得找到一個好的突破點,最好能夠結合龍頭企業或區域來實施,這對數據的收集、分析、應用以及價值判斷會有更大的價值。
不管是消費領域還是在企業服務領域,大家對做數字化這件事情還是有些低調了。無論是服務者還是被服務者,很多可能聽都沒有聽過,但你要是看了這個項目就會覺得他們做得很好。比如很多企業不知道美的做了9年的數字化轉型,直到他自己出來說我們才知道。
但有時做數字化轉型跟企業業績很難直接劃等号。現在企業做數字化轉型,有點像給企業的生産工具升級換代。在過程中可能會希望對業績有所提升,但這與技術的應用之間又不是完全劃等号的,不是用了某個技術,業績就直接提升了,在數字化轉型中應用企業架構方法也是如此。
架構設計方法本身是一種思考模式和表達方式。比如在業務架構領域,你解決了業務問題或業務場景的設計,它來自于你對業務的深度思考。
這時架構是一種結構化的表達方式,通過該方式讓業務和技術之間的溝通效率提升了,但問題的解決本質上還是來自與業務側共同想到業務問題該怎麼解決,而不是架構該怎麼做。
所以,技術應用也一樣,它的價值不是來自于它的 " 使用 ",而是它對某個業務問題解決 " 有用 ",這也決定了,它對業績的貢獻也是間接的,因為它的核心是在解決 " 業務問題 ",而不是直接解決 " 業績問題 "。
若你處于工具換代的時間點上,不換就像逆水行舟一樣,别人效率高于你,本身這就是一個退步。對方效率高也不一定賺大錢,但有可能比你更容易降低成本。
降本增效是整個 2022 年很多企業的主題,但這隻是階段性的,它更多具有的是階段性價值。從長期來看,比降本增效更有意義的是組織的活力。
因此,要想解決問題,就得回到對業務本身的研究和鑽研上。
一旦你很深入研究數字化轉型,你會發現如今我們不能将其機械地拆解為很多部分的獨立實施,比如領導力、團隊認知和支持、外部合作、商業模式變化等。若你這麼做拆解,最後是拼不出一張數字化轉型地圖的。
你做,不一定直接起效;但你不做,會比那些做得起效的人差更遠。
如今很多企業家或管理者,學習力超強,但沒有基于架構思維,将數字化的各類理解有效地拼在一起,導緻花了很多冤枉錢、走了很多冤枉路。以前但凡有件好事,恨不得讓全世界知道。如今的數字化轉型,花樣很多,你沒有去找它,他可能不會主動告訴你的。
不同行業屬性确實不同。比如互聯網比較願意在外分享,但他們不講核心内容。金融業以前比較悶,但這兩年出來分享的人也多了。現在大家逐漸意識到了,出來分享是有好處的。
比如領導力,領導力其實有點像不斷往外放信号的 WiFi,讓大家接收。對于數字化企業來講,若你希望在生态中有更大的影響力,更多人能夠配合你來做事,你得有數字品牌叙事力,即将數字化轉型做成标兵企業的故事講好,讓大家知道你的數字化理解是比較正确的或者有一定領先性的。這樣,大家就願意跟你多交流,形成更多的合作。
在數字時代,絕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你一定得會講品牌叙事。因為我們是靠網絡建生态的,網絡最重要的事是傳播。沒有東西傳播,就無法影響别人。
今天的領導力還需要增加一個,遠程領導力。有可能我們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時不時會有人現場辦公、有人居家辦公,要想做好管理,這時就得靠數字化的遠程領導力。
比如這幾年企業總會用飛書、企業微信,直接在線上文檔中确定目标。在這裡,大家不再是等着管理者管理大家,而是朝着共同目标,各自發揮各自的角色。最後目标的實現,遠比我們想象中複雜,但遠比想象中有用。
實際上,低代碼對很多企業都有直接作用。大量制造業企業沒有多少 IT 人員,大家做标準工程環境下的全代碼開發很難。
低代碼工具可以做很多事。
比如我們去銀行、醫院都看到過排号機,這種專業設備其實也可以靠低代碼技術,由非技術人員自研出來。
低代碼可以在工業上解決數字化方面的數據收集、展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在開發人員不足的問題。但它也會存在自己的缺陷,比如低代碼用多了會導緻軟件版本和數據标準的管理混亂問題。
凡事都有一弊,你能享受其好處的同時也會有些壞處要注意。
六、近期的數字化研究成果
近期,我沒事就會多看政策。如今對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支持比較多且密集,政策也能帶動支持力量,同時也能說明些市場方向。
在數字化轉型大潮中,我自己也是在數字化轉型中尋找機遇的人。因此,研究國家政策的相關指引對我而言比較重要。
我本身就是做業務架構的,我希望能将做方案的架構思維能力,通過工作坊的方式給企業做導入。
對于很多企業來講,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很多時候是信心問題。當你一提到數字化時,就會拿很多專業技術名詞砸暈自己,或者有時候不知道技術該如何處理。這個時候企業往往需要先從架構思維角度去建立自己的企業能力地圖。
我們不妨将技術問題放一邊,先回歸企業中,将自己企業的完整情況做出梳理和評估,再去反過來問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要解決。
當你真的想把數字化轉型做好,一定要先分析企業自身面對的挑戰是什麼,有多少問題需要解決,該問題的解決方案中是否有數字化需求。而不是直接将一個技術拿來用,這樣反而不大可能用好。尤其很多技術需要專業人員支持你,才能往下用。
因此,我們要有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搭建整體轉型思路,通過評估後決定幹的方法。這種方式對于企業來講,思考方法的成本遠低于搭建技術的成本。
若你真的要做數字化轉型,還真的不要是先動起來,而是先冷靜觀察周圍一輪,想清楚了再去做。
" 賽馬 " 機制資源消耗是非常快的,你得看有多大體量,自己能否賽得起馬。現在都是少數方向押注,但要試的久一點,怎麼也得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才能真的看出結果,而且這個過程還可能需要力量比較集中來試錯,所以試錯的成本并不低,真要想試錯時,你也得想清楚了再試。
這幾年,商業思維也在發生一些變化。以前都是快思維,通過燒錢解決問題,大量資源去攻打壁壘,希望在短期内拿下。如今的商業思維是慢思維,不再追求增長速度,而是增長有多穩。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前提,就是大家不再刻意強調變革思維了。以前,可能是老闆一個人在變革,其他人看着。現在是從老闆到管理者到每個員工,都要願意、支持、主動、勇于變革。而且在變革的過程中,還不能玻璃心,還得有鈍感、不怕困難、持之以恒。
互聯網做了很多有益的創新和嘗試,也帶動了很多非常好的方法。但互聯網自己沒經曆過真正的周期。到目前為止,最近的金融危機是 08 年金融危機。
最近這十年互聯網發展挺快,現在剛接觸到下降周期,但這其實還沒有出現明确的衰退信号,這才是整個商業模式在理論層面最緻命的一點。
但再往後,我相信經過一個大周期的穿越,互聯網的模式會變得更成熟一些。但隻有你經過那個周期,才能真正感受到。
如果從數字經濟角度來說,這個周期還很長,我們還處于上升期。但如果從互聯網來說,我認為已經進入了衰退期,但不至于到蕭條,還屬于一開始過度的投入、高速增長所帶來的泡沫期,不屬于已經發展成熟之後的衰退期。
面向未來,如果你關注不确定性太多,就很難做自己的發展方向規劃和定位。我比較相信我自己改造的一句話," 我相信我能看見 "。
從能力的角度來說,我相信自己有能力,看見數字化轉型的方向。這也是因為企業架構本身沒有行業屬性,其方法論是跨行業的,各個行業都适用,所以你可以基于架構思維去觀察更多,思考更多," 看見更多 "。
越是在不确定性時代,你越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一起做複雜世界的明白人,一起看清更多東西。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