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晃晃大時代,人人争上遊 "。
剛落幕的劇版《繁花》,從書裏剖出一段 90 年代改革開放下的上海商業史。
十裏洋場太繁華,黃河路上招牌斑斓得過分,以至于有觀衆翻出 2021 年的另一部開年爆劇《山海情》感慨:
誰能想到這和《繁花》講述的是同一個年代。
其實何止這幾部劇呢?
《大江大河 3》開播,宋運輝帶着工人們搞改革,同樣脫胎于 90 年代。
去年名氣口碑雙豐收的《漫長的季節》,講述的也是 90 年間的下崗潮。
再往前撥一年,《風吹半夏》同樣是 90 年代的女性創業傳奇 ……
現偶笑料不斷,已經淪爲吐槽素材很久了;古偶趨于雷同,也不負當年盛況;
年代劇卻在優質的爆款劇裏年年掙得一席之地,使人不由得好奇——
年代劇,到底踩中了什麽流量密碼?
近幾年的國産劇,最容易被拎出來嘲諷的,就是懸浮。
抛開播出即樂子的部分偶像劇不議,有的劇,場景畫質乍一看還很現實主義,也有特定的議題,後續劇情卻如無頭蒼蠅般亂飛。
例如和《繁花》同期的《鳴龍少年》。
剛打開的時候以爲是個差生逆襲熱血青春片,劇情卻是讓主角團們在 8 個月的時間裏高考分數暴漲 150~250 不等,還在高考前夕實行走班制。
再加上各條故事線高開瘋走,網友熱搜銳評:
從業内到觀衆,大家常年期盼着影視作品 " 不懸浮、劇情落地 "。
縱觀這幾年的作品,真正做到的卻寥寥。
其實别無他法:人物鮮活,背景紮實,真實感自然應運而生。
在這一點上,年代劇顯然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
回顧這幾年爆火的年代劇,幾乎全都遵循了一個組合公式:
真實的地域背景,真實的曆史事件,一群被地域和曆史塑造了的身邊人。
先說《繁花》。
胡歌在劇裏飾演的阿寶 " 寶總 ",靠外貿積累原始資本,靠股票打響名聲,最後入局資本市場,整條主線,依托的是上海 90 年代真實的商業發展史。
1992 年,上海開始發型股票認購證
據親曆者回憶,股票認購證發行之後,各發售點人頭攢動,有人一波全入,賺回了 10 年工資。
當然,也有失意者輸光一切,以跳樓終結了生命和債務。
這些 " 得意者 " 和 " 失意者 ",在《繁花》裏都有屬于自己的短暫鏡頭。
而在《繁花》裏的上海市民們初嘗資本市場甜頭的同時,地圖另一頭的東北地區,正在《漫長的季節》裏經曆着工人下崗的陣痛:
東北平原上搖搖欲墜的工廠,和一批被一起兇殺案困在那個時代的人們。
範偉飾演的王響是桦鋼的工廠子弟,也是鋼廠的火車司機。身居重要技術崗位,壯年的王響聲音洪亮,以廠爲家," 開得了二十挂的鋼鐵巨獸,卻管不好雞毛蒜皮的三口小家 "。
在那個年代,像他一樣的工人數不勝數。
桦鋼廠經濟效益走下坡路,下崗潮在即,廠長還背着工人們侵吞工廠資産,這隻是當年東北無數工廠的一個縮影。
《漫長的季節》播出後,不少親曆過那個時代的網友陷入對過往的回憶。
故事裏講了很多人,除了火車司機王響,還有本來大學畢業前途大好卻當了一輩子出租車司機的龔彪,老年舞場高手兼退休警察馬德勝 ……
全是那些年,東北人身邊的人。
一部部往前翻看,佳作頻出的年代劇像是一張網,把那個年代不同地域的中國故事織到了一起,織成一張立體的年代地圖。
這邊東北鋼廠員工下崗潮,生産被叫停,南方沿海的城市裏,卻有人在更上遊的位置掘到了第一桶金——
《風吹半夏》裏,趙麗穎飾演的許半夏從賣廢品起家,趁着機會去俄羅斯進口廢鋼,一路做起了自己的鋼廠。
有一集拍新建的鋼廠缺工人和設備,許半夏再次北上,在沈陽遇到了《漫長的季節》中那些下崗工人們。
《風吹半夏》整部劇由鋼鐵而起,志在鋼鐵的小趙廠長窮過沒寒酸過,大紅裙子金耳環,年代劇裏獨一份的生機勃勃。
《風吹半夏》裏沒有直接提及地域,不過影片在甯波取景,幾個鋼鐵商人言談間也常出現對當地經商風氣的感慨,再加上原作者阿耐就是甯波人,合理推測反應的是江浙一帶沿海城市的鋼鐵起家史。
和許半夏一起經商的幾個男配角也是各有各的小算盤和搞笑在,算是對甯波商人的喜劇刻畫。
以上三部影視劇,都有原著小說打底——
《繁花》的作者金宇澄生于一個上海知識分子家庭,又在《上海文學》雜志社做了多年編輯,老來提筆,把攢了一輩子的上海故事寫進書裏。
《漫長的季節》原著隻提供了個框架,影片更多是導演意志的呈現。導演辛爽生于吉林,顯然也把自己對故鄉的回憶揉碎了拍進長鏡頭。
《風吹半夏》的原著作者阿耐自己就是搞實業出身,寫出許半夏這樣的角色,也給年代劇裏提供了很珍貴的女性視角。
不過最有年代劇裏的 " 清明上河圖 " 感的,還得是當年摘了四朵白玉蘭獎的《山海情》。
這部劇開頭就把難題抛出來,要把湧泉村的村民做吊莊移民的動員。西北的窮地方,刮不盡的黃沙,一心想跑出去的年輕人和短視的村民 ……
影片改編的是一段真實的扶貧史,早期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讓觀衆跟着幹部們掉頭發:
該移民了,村裏的懶漢們輪番胡鬧;
好不容易過去了,遲遲不通電;
黃軒求爺爺告奶奶通了電,水又給斷了,莊稼眼看要幹在地裏;
終于解決了飲水用電,福建專家來幫着搞錢,結果種蘑菇技術無人問津;
發現種蘑菇能賺錢,各村蜂擁而至,種起來的蘑菇又滞銷了 ……
這部劇播出的時候,每個關鍵的劇情節點都真是急死個人,觀衆看得口音都被帶跑偏了:
故事裏拍了很多人,每一個人都是當時一批人的縮影。
以馬得福爲代表的基層幹部,每天夾在村民和領導中間,忙得焦頭爛額,急得滿面愁容。
得福他弟得寶,早先的愣頭青,靠做西海固蘑菇第一人走上人生巅峰," 這孬娃還有點商業才華 "。
福建來幫扶的老教授,和湧泉村或踏實肯幹或熱衷拖後腿的村民,每個人都活靈活現。
當然,最招人喜歡的還是黃土高原大女主水花,聰明堅強有力量。
這四部劇,每一部都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每一段劇情都是現實的藝術加工,每一個角色都像是從那個時代、那片土地裏走出來的,不會有任何不協調之感。
這是年代劇能在劇集市場裏打下一席之地的根基。
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是這幾年真正算得上正向爆火出圈的電視劇,多少都帶點爽劇元素。
比如去年的爆劇《狂飙》裏,賣魚佬高啓強的一路逆襲。
比如年末黑馬《新聞女王》,文慧心的職場宮鬥。
" 爽劇色彩 " 符合觀衆口味,自帶爆款潛質。
年代劇也不例外,主打大時代裏的個體成長,幾乎注定自帶爽劇色彩。
《風吹半夏》應當是其中最爲典型的。
這部劇的主線就是以許半夏爲首的主角團,從收廢鋼鐵,到接觸鋼鐵行業,借着改革開放的東風,在國企、外企、和私營企業的夾縫間激烈厮殺,承接鋼廠,做大做強。
許半夏跟着其他老總去北邊進口鋼材,這段就是很典型的爽劇劇情。
買鋼被騙小分隊
一行人去俄羅斯賣鋼材,剛開始伍總幾個人甚至不願意帶許半夏,甚至在她幾次懇請之下也不願多分她一點配額,典型的我吃肉你不許多喝湯。
當時許半夏已經被逼上絕路,她爲了這批鋼材高息借錢,建堆場 ……
沒成想小團體遭遇騙局,伍總等人灰溜溜回國,隻有許半夏一個人堅持留下,在冰天雪地裏找出路,抓騙子,最後終于等到一批低價鋼材。
這批五萬噸的優質鋼,成了許半夏的第一桶金。
絕境逢生,好看的。
但一批靠運氣從天而降的鋼材,也屬實是爽劇的常規操作了。
許半夏大雪紛飛裏買 " 廢鋼 "
《繁花》裏阿寶最開始的事業線,也沒逃開濃烈的爽劇色彩。
比如 " 三羊牌火燒絲光棉 " 危機事件——
三羊牌的衣服本來是寶總的生意,但鄭恺飾演的魏總中間橫插一杠,提高了收購價,眼看就要把生意搶走。
那邊在準備簽合同,寶總全程氣定神閑坐在隔壁飯店,不但不和魏總競價,還把收購價降低了。
等到最後,謎底揭開,原來寶總氣定神閑的原因是——
他預定的是 80 萬件衣服,撬生意的魏總那邊隻能吃掉 10 萬件。
巨大的數量差距下,魏總高了 1.5 元的收購差根本微不足道。三羊牌老總慌了,灰頭土臉回去找寶總收留自己。
作爲買菜都要數清楚盒裏幾顆西紅柿的老百姓,實在不太明白這種幾十萬的單子不确認出貨數就開始準備簽合同的叙事邏輯。
包括在黃河路上開至真園飯店的女老闆被同行針對後,請不到廚師,劇情的處理方法是,寶總最大的金手指爺叔,動用他的人脈請來一批香港高級廚師。
大廚們在最後關頭走進黃河路,狠狠打臉看熱鬧的其他老闆娘們。
黃河路本地老闆娘眼看一計不成,又找出自己是地頭蛇的相好來找麻煩。
爺叔這個金手指又出現了,派至真園老闆娘拿出一張當年地頭蛇在外面賭博的時候向他借錢的欠條,無聲地暗示他:
" 我這麽多年都未曾向你要過,你現在知道自己該怎麽做。"
總之,在劇版的《繁花》裏,寶總開疆拓土的每一步,都精準地踩在改革開放的紅利點上;
每一個爲難寶總和寶總身邊人的人,被打臉的速度都不會超過半集。
還是那句話。
算 " 無腦爽劇 " 嗎?确實有點。
但不可否認,是好看的。
電視劇和電影不一樣,沒有封閉的觀影空間,想要好口碑,先得把觀衆留在電視機前面。
" 爽劇處理 " 在這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
像《山海情》一樣劇情紮實當然好,就算劇情處理力度不夠,把時代情緒渲染到位,也能讓一家人邊吃飯邊追,聊起當年——
時代的波瀾壯闊,人把握住機會,一步一步改變命運 ……
劇情落地,适量的 " 爽 " 作爲加成,讓年代劇在劇集市場裏有了一批固定觀衆。
但是,如果隻停留在 " 爽 " 的層面,年代劇也打不下這麽厚實的群衆基礎。
" 爽劇 " 形式的處理或許能讓觀衆欲罷不能地往下看,但真正能建立口碑的,還是要靠深入人心的感情,和立得住的人物。
《繁花》後期口碑逆轉,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劇情終于走到了墨鏡王的統治區裏:
男女之間若即若離的暧昧,人與人難解的愛恨。
第 16 集拍玲子和阿寶異國的冬夜初遇,一個是餐廳的侍應生,碎碎念自己以後要做老闆娘;一個外貿生意命懸一線,看起來完全沒聽進去前者的人生暢想。
劇情一轉,半年後阿寶生意好轉,給那晚對他伸出援手的玲子寄來一張信封,翻開來,裏面是接她回上海的機票,和一張她名下飯店開業的名片——誰會不動心?
馬伊琍拍《奮鬥》的青年時代都沒有這一瞬的靈光勁兒,眼睛亮晶晶,留着上世紀的短發,在霓虹燈裏的倩影簡直是 2024 年的《東京愛情故事》。
唐嫣演的外貿大樓汪小姐,因爲收了一副耳環被調查,不情不願地寫檢讨。
寫又寫不來,和爺叔一起坐在排骨年糕的店裏,哭哭啼啼。
金手指爺叔不做金手指的時候反而動人起來了,一老一少背靠着店裏蒸騰的熱氣,爺叔念一句,汪小姐乖乖寫一句。
飽經滄桑的老人和少不經事的小姑娘的形象,都在一個 " 失敗 " 的時刻立了起來。
終于調查清楚了,她又不要回外貿大樓了,因爲意識到自己如果不是靠着位置帶來的權利,竟然什麽都不是。
走的時候在大雨裏喊 " 我是我自己的碼頭 "。
此處必聽滬語版
《繁花》剛開始像個大男主的戲,往後看像是群像,再然後發現,裏面出場的每一個女性角色,單拿出來都可以做大女主。
觸動人心的人物和感情,才是這部劇到後期口碑真正攀升的原因。
至于去年的爆款《漫長的季節》,用的是懸疑的殼子,講的是黑土地上的人。
裏面的三個主要角色:
出租車司機王響,他妹夫龔彪,退休警官馬德勝,三個老夥計踏上舊日旅途,表面上講的是兇殺案,是懸疑,實則是講了一代東北人的命。
這部劇在藝術和接地氣裏精巧的拿捏了一個點:
藝術的鏡頭,環繞立體聲的台詞。所有人物嚴格遵循同一種語言美學,那就是 " 嘴碎 "。
有一集彪子和馬德勝去蹲點。蹲點,刑偵劇裏多麽嚴肅的劇情,落到這部劇裏變得無比接地氣。
一個歲數大了,要上廁所,兩人立刻就 " 用那麽多紙啊 "" 耽誤你擦嘴了 " 展開激烈争論。
一個蹲着蹲着去買彩票了。
上一次聽到這麽接地氣的台詞藝術,還是童年的經典情景喜劇。
一部電視劇,到底是因爲什麽被記住的呢?
或許年代劇的長盛不衰可以給我們答案。
很多年了,影視劇集喜歡渲染作品用了多大的明星,改編自多麽著名的 IP,亦或在特效和布景上斥資九位數。
可這些都不是 " 講一個好故事 "。
我們慢慢習慣打着 " 愛情 " 旗号發工業糖精,挂着 " 大女主搞事業 " 的羊頭卻搞金句批發,被打臉升級的爽感所支配 ……
但一部真正稱得上 " 作品 " 的作品,需要的并不是這些。
真正的作品,呈現的是一個真實的時代,一群真實的人。
以及那個時代的人們,大浪淘沙之下流露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