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鏡象娛樂,作者丨顧貞觀
看完劇集才理解了現實中的破案有多難,刑警們付出的又是怎樣的心血,或許是《我是刑警》所有觀衆的共識之一。在真實大案紀實類涉案劇逐漸成爲時代的眼淚時,《我是刑警》的出現向外界證明了這一曾經的 " 頂流類型 " 的觀衆基本盤。
從酷雲實時收視峰值破 4.1%,創下 CCTV8 黃金檔曆史新高,以及愛奇藝首部熱度破萬刑偵大劇的成績,可以看到《我是刑警》在電視劇端的中老年觀衆群體和網絡端的年輕觀衆群體中都收獲了廣泛認同,稱得上實至名歸的年末爆款。
起初,不少觀衆以爲《我是刑警》仍是一部傳統懸疑犯罪劇集,但越往後《我是刑警》的類型定位便越清晰,它是一部由真實刑偵大案串聯起來的講述國内刑偵發展史的行業劇,同時也是一部在老派刑偵劇基礎上叠代而成的編年體刑偵史劇。
草蛇灰線,伏脈千裏,個體對使命的堅持、群體的進步、時代的變革、刑警精神的傳承,在《我是刑警》中都得到了深刻诠釋。而劇集中注入的同題材作品中難得一見的人民史觀與中式價值内核,則是《我是刑警》通吃全年齡段觀衆的關鍵所在。
" 再現現實 " 的編年體刑偵史劇
在《我是刑警》中可以清晰看到國内刑偵系統的一路變革。早年技術不發達時命案的偵破相當困難,既是苦活也是累活,第一案西山礦命案中,刑警們一開始隻能反複摸排、大膽推理,最終結合彈道鑒定和屍檢等當時爲數不多的刑偵手段來鎖定犯罪嫌疑人。當時主角秦川初出茅廬,一句 " 沒有任何線索的時候,我們就要發揮想象力 " 也道出了破案之艱難。
西山礦命案結束後,觀衆初步嗅到了《我是刑警》身上的複古味,它并非大男主爽劇,主角靈光一現便無往不利,也弱化了近幾年懸疑涉案劇跌宕起伏的強情節設計。可以說,《我是刑警》是在紀實性的基礎上呈現基層民警的工作現狀、還原刑警的破案過程、呈現國内刑偵體系的變革。秦川是一個具體的人物,同時也是一條時間線的代表。
但紀實性并未影響《我是刑警》的戲劇張力,畢竟現實往往比藝術創作更爲離奇。在《無證之罪》的李豐田之後,國内懸疑涉案劇中鮮少再有經典反派出圈,但《我是刑警》中跨越溪城、昀城多地作案的張克寒引發了廣泛探讨,還與秦川一起登上了抖音角色榜榜單,這離不開劇集基于案件原型對罪犯張克寒狠辣、貪婪一面的精準刻畫。
秦川一路成長,國内刑偵技術和刑偵體系也在腳踏實地向前發展,丁麗母女被害案通過對半截指紋的修複鎖定兇手、東林案通過大面積篩查 DNA 查出真兇,都呈現了技術的突破帶來的價值。無論是監控的普及、DNA 技術的進步、兩庫的建立,還是刑偵系統的改革、各地方協調配合機制的完善,都是國内刑偵體系一步步成熟的标志。
不過,在荒山槍殺案以及後續的爆炸案中,《我是刑警》也給出了對于技術發展的辯證思考。荒山槍殺案中,警方通過大數據比對迅速抓住了犯罪嫌疑人,這也讓不少警員産生了 " 技術是否可以取代人 " 的困惑,但接下來線索寥寥無幾的爆炸案便展示了新技術的局限所在,也證明了傳統辦案手段依然是無可取代的,新舊偵查方法合力且因地制宜,才是最好的選擇。
在編年體刑偵史劇的定位下,《我是刑警》的思辨維度是相當廣泛的。當 DNA 技術已經在一二線城市廣泛使用時,東林縣此類欠發達地區卻對這一刑偵手段的了解非常有限,這是東林三女童案錯過最佳破案時機的原因之一,它既是受經濟水平所限制,也牽涉更複雜的辦案成本與資源配置等問題,而劇集一一點出了這些客觀存在的現實困境。
此外,《我是刑警》也在細枝末節中隐藏着更多大時代脈絡下的宏觀思考,如西山礦命案與刑警葉茂生遇害案發生後,秦川與恩師武英德關于社會治安的對話,便交待了當時禁槍這一大事件的時代背景,而西山礦命案、張克寒案、清江殺人案等,也都深入剖析了 90 年代 " 法外狂徒 " 猖獗的根源。
整體而言,作爲一部講述國内刑偵發展史的紀實性劇集,作爲一部聚焦刑警行業的職業劇,《我是刑警》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成功源于一定程度上去戲劇化後的樸實底色,也源于它在多個維度的縱深思考。不過它并非一部純複古型劇集,畢竟隻有在今日,我們才能以回望的姿态去面面俱到地展示國内刑偵體系的一路變革。
中式群像與中式内核
可以說,《我的刑警》稱得上過去幾年群像規模最爲龐大且跨度最爲廣泛的刑偵涉案劇。劇集前半段主要聚焦秦川的個人成長史,從在西山礦命案偵破中初步嶄露頭角,到在張克寒案中曆經挫折、憤怒、迷茫,到最終堅定信念徹底蛻變,秦川的個人成長線血肉飽滿。但是,《我是刑警》的故事發展全程都建立在中式群像視角與中式價值内核之上。
丁麗母女被害案留下的唯一證據是半枚模糊的指紋,刑偵專家曹忠恕利用圖像分析技術找到了七個特征點,爲案件偵破提供了關鍵線索;抓捕張克寒的過程中,數百位技術人員日夜查看監控視頻,最終始終堅持不懈的小鄧在公交車上發現了張克寒的行蹤;爆炸案幾近停滞時,民警們日複一日大規模搜山,這才找出了摩托車遙控器這一決定案情走向的物證。
從第一案西山礦命案開始,《我是刑警》便在通過群像塑造強調集體力量,強調每個案件的偵破都是無數人齊心協力的結果這一核心觀點。而集體力量中既包含一線民警、刑偵專家、技術人員、法醫等等,也包含了廣泛的人民群衆,西山礦命案和張克寒案中,刑警都發動了鄉鎮、街道、社區人員的參與,群衆舉報也在這兩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于此我們可以說,《我的刑警》能通吃中老年和年輕觀衆群體,離不開它的中式群像視角與中式價值内核,這與電影領域《流浪地球》的成功有着相似之處。展開來講,無論是《我是刑警》中的人海戰術還是《流浪地球》中的飽和式救援,本質上都是中式價值觀的直觀體現,也是《我是刑警》區别于美式懸疑與日式懸疑的亮點所在。
在後半程疑難積案與惡性大案的破獲階段,《我是刑警》的群像視角更爲立體,清江殺人案、東林三女童案、良城案三大案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視作多線并行下的另類單元劇。當秦川一路從職場新人成長爲能肩負起刑偵行業變革的資深刑警後,《我是刑警》開始弱化秦川的戲份,轉而将舞台交給了三大案中的楊雄、陶維志、範守良三位基層民警。
三大案的告破确實主要仰賴刑偵技術的進步,但同樣離不開三位基層民警的堅持。在性質最爲惡劣的良城案中,範守良追兇二十八年,以至憂慮成疾,但即便患病他依然心系着良城案;東林三女童案中,陶維志爲了真相翻山越嶺,幾年時間行路十萬多公裏;清江殺人案中,楊雄爲調查真相放棄晉升機會留守清江,隻爲有朝一日能爲受害者沉冤昭雪。
三位基層民警中,《我是刑警》對陶維志的塑造最爲大膽。缺乏天賦、執拗、認死理等都是陶維志身上的缺點,一般來說,此類角色對觀衆來說稱不上讨喜,但《我是刑警》通過對陶維志身上踏實穩重、死磕到底、韌性十足等品質的細膩刻畫,讓觀衆理解了如陶維志一樣的基層民警的可貴。天賦異禀的天才終究是少數,但肯踏破鐵鞋的人終會收獲回報。
故事越到最後,《我是刑警》的群像底色便越悲情越壯烈,在群像中觀衆看到的是一位又一位真實鮮活的普通刑警的不易與強大,他們因無法破案而愧疚,在夢中都難以忘記受害者的身影,他們也在無法确保一定可以破案的情況下依然堅持不懈負重前行。對普通警員的縱深刻畫,無疑讓《我是刑警》的内核高度再上了一個台階。
代際傳承與涉案劇傳承
除了呈現刑偵發展史與真實刑警群像,《我是刑警》的第三個叙事重心在刑警精神的傳承之上,這是劇集中的隐線,也代表着劇集内核價值的外延。刑偵體系的發展革新、刑警群像的深入塑造、刑警精神的代際傳承在叙事上相輔相成,也讓觀衆一步步了解了刑偵、理解了刑偵,或許借助影視劇這一載體,警魂的薪火相傳也将從劇内延伸向劇外。
秦川初出茅廬時,他的才幹和天賦被刑事技術專家曹忠恕與刑偵專家武英德看重,他們後來都成爲了秦川的伯樂以及他成長過程中的關鍵引路人,這是兩代刑警的首次接力。在張克寒案中,秦川因爲昀城方面稽查不力大發雷霆,但武英德一句 " 有容乃大 " 便說服并點撥了秦川,也是經曆過張克寒一案後,秦川才真正成爲一個成熟的管理者和領導者。
而秦川、曹忠恕、葉茂生等又在潛移默化中成爲了兒女秦海正、曹陽、葉海平從警的引路人,至此從 90 年代到 20 年代,老中青三代刑警的接力正式完成。劇中重點塑造的葉海平這一角色,成長弧線是非常清晰的,西山礦命案偵破後,葉海平父親葉茂生雪夜遇害,但兇手卻因證據鏈不完整未被執行死刑,從此爲父親伸張正義便成了葉海平的從警目标。
但真正從警後,葉海平才在一次次實踐中對刑警這一職業有了深刻認知,從最初因私仇入行到結尾處與當年的兇手牛玉國一定程度上和解,葉海平的形象得到了升華。結尾處的和解,代表的不一定是部分人解讀的 " 原諒 ",它更多意味着葉海平對執念的釋懷、對内心創傷的直視、對法律程序正義的認同與敬畏,以及她作爲新一代刑警的成長。
可以看到,老中青三代刑警的接力也是圍繞國内刑偵發展史展開的,刑偵技術突破促成了辦案手段的多元化,但同時科技的發展也讓犯罪形式變得更爲複雜,所以相比老一代刑警,新一代刑警變得愈發術業有專攻,葉海平意識到心理測試在案件偵破中的重要作用後,果斷選擇了在這一領域深造,而秦海正選擇從事電詐方向的工作。
在群像視角下,《我是刑警》中的刑警精神傳承并未僅圍繞秦川展開,清江殺人案、良城案都爲兩代刑警的接力留出了充足的叙事空間。葉海平爲了父親從警,而清江基層刑警顧文龍則是爲了被害的同學從警,從童年時期質問楊雄 " 你們警察爲何破不了案 ",到成爲刑警後與楊雄一起爲同學洗清冤案,顧文龍同樣在诠釋傳承。
良城案中,範守良患上阿爾茲海默症後,他一手帶出來的徒弟宋緒接過了師父的衣缽,最終協助秦川揭開了良城案的真相,未負師父二十八年的守望。家祭無忘告乃翁,雖然範守良未能等到真相大白的一天便與世長辭,但徒弟宋緒在他墓前燒掉的那紙結案書,成爲了良城案不圓滿中的圓滿。
回顧涉案題材劇集的發展曆程,從早年以《犯罪升級》爲代表的真實大案紀實類到以《重案六組》爲代表的以真實案件爲原型的劇情類,再到近幾年流行的懸疑燒腦類與社會派懸疑,懸疑涉案劇幾度變遷,而《我是刑警》更像是真實大案紀實類、以真實案件爲原型的劇情類、年代劇融合之下的新産物,某種程度上,它也代表着涉案題材叠代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