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陳伊凡
頭圖 | 視覺中國
要不要去打疫苗?照常看病還是盡量不要出門?發燒了怎麼辦?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對于腫瘤患者和家屬來說更像是生死抉擇。
" 手術已經改了兩回期了。" 腫瘤患者王玲告訴虎嗅。她正在準備切除肺結節的手術," 原定 12 月初完成,到現在(12 月 15 日)還有兩項術前檢查沒有完成。"
王玲此前已經先後做了乳腺癌、腸癌手術,雖然已經接種了三針疫苗,但是最後一針已經過去了一年多。
在最新發布的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方案中,加強免疫的接種間隔已經縮短到了 3 個月。最新研究也顯示,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會在 6 個月以後逐漸消失。身邊新冠陽性的人越來越多,王玲也越來越擔心,特别是為了準備手術她不得不經常去醫院," 每次去醫院心裡都很忐忑 "。
類似的情況,在腫瘤患者中十分常見,絕大部分治療中的患者還處于 " 裸奔 " 狀态。全國最大的腫瘤患者線上社區 " 與癌共舞 " 做了一項問卷調查,2397 人參與,結果顯示,接種疫苗者所占比例 62.66%。打過疫苗的 895 名受訪者中,有 66.82% 也是在發現腫瘤前接種的疫苗。
在這樣的情況下," 陽了會出現重症 "、" 感染新冠會導緻病情進展 " 以及 " 醫院擠兌,陽了無法及時就醫 " 等擔憂,加上退燒藥、感冒藥被搶購一空,N95 口罩緊張等問題,很多患者和家屬深陷焦慮。
" 前段時間,我心髒早搏,醫生說可能跟擔心太多有關系。" 王玲告訴虎嗅。在與癌共舞的内部互助社群裡,每天都有很多相關的求助信息。
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全國每日新增病例數都在 2000 例以上,其中廣東每天新增病例數超過 1000 例,北京的新增病例都在 400 多人。加上未在統計之列的無症狀,陽性人員更多。在腫瘤患者及其家屬眼中,這些都是令人不安的潛在傳染源。
腫瘤患者的擔憂是否必要?而從保障體系來說,又該如何保障腫瘤患者等脆弱人群的安全?
用生命在闖關?
受腫瘤疾病或放化療治療的影響,身體免疫力往往很低,與新冠病毒的遭遇戰中,他們是易感人群,風險也遠高于健康人。如果再沒有接種疫苗後産生的抗體保護、也沒有抗病毒藥物等的支撐,他們感染新冠病毒,簡直是用生命在 " 闖關 "。
最關鍵的一關,就是發燒。
77 歲的李先生,是 12 月 11 日上午感到不妙。前一天他的妻子剛剛退燒。" 那時候我特别擔心發燒,結果一測體溫,已經 38 ℃了。我就說這可麻煩了。"
2021 年 8 月,李先生确診胃癌,原本應該在一個月後接種的第三針疫苗被無限期推遲。
此後一年多的治療中,他經曆了手術、化療,還有消融治療,就在一周前,他剛剛結束新一輪消融治療,身體正處在極度虛弱的狀态。因為各種原因,隻有老兩口在北京。一旦持續高燒導緻肺炎等更危急的情況,那恐怕真是要求救無門了。
怕什麼來什麼。當天晚上他的體溫飙升到了 39.8 ℃,家裡沒有任何官方推薦的退燒藥。老兩口慌了,給遠在加拿大的大兒子打出了求救。
那對于大洋彼岸的一家人,是 " 兵荒馬亂 " 的夜晚。" 周圍的藥店都暫停營業,淘寶一律缺貨。" 李先生的兒媳婦告訴虎嗅。"120" 是不敢想象的,就在兩天前(12 月 9 日),北京市公開的數據顯示,24 小時内呼入量 31863 次,其中 6000 多次 " 要車 " 電話。如果去醫院排隊,老人的身體也恐怕也難以支撐。
淩晨 5 點鐘,在北京城的另一端,李先生的親家被從睡夢中叫醒,将僅有的退燒藥分出來,包括:6 片樂松(洛索洛芬鈉,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也被用于退熱)和一盒兒童布洛芬栓劑 " 閃送 " 給李先生。
而另一邊,他的親家剛穩定的體溫又開始升高了,手上隻有留下應急用的 3 片 " 樂松 "……
實際上,發燒并不能算是一件壞事。病毒、細菌等侵擾人體時,人體的體溫調節神經中樞功能就會受到幹擾,進而引發功能紊亂和内分泌失調。體溫升高,則是機體為了自保,釋放發熱中樞介質,導緻産熱量多于散熱量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人體内會産生大量抗體、白細胞内酶的活力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也會增強,這些都是為了消滅 " 入侵者 "。
因此,一定範圍内的發燒,臨床不會急着降溫(一般認為是 38.5 ℃以下)。在相當長時間裡,人類堅信發燒可以治病。1660 年,有 " 英國希波克拉底 " 之稱的托馬斯 · 西德納姆就曾寫過 " 發燒是大自然賜給世界的強大武器 "。即便是在 21 世紀的今天,也有發燒治療自閉症等相關研究。
不過,發燒也确實有可能發展成更加嚴重的症狀。比如導緻免疫力低下者的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增加心髒、肺部負擔、損傷神經系統、損害腦細胞,甚至危害生命。這也令很多人對發燒充滿恐懼。
中國經濟網曾引用《美國兒科疾病雜志》刊發的研究指出,大多數父母對孩子 38 ℃以下的發燒表現出了過度的擔心。
後來的結果也确實證明了人體免疫系統的實力。在經曆過十幾次用涼毛巾包頭的物理降溫之後,李先生的體溫基本降到了相對安全的範圍内。此後,李先生又經曆了咽痛、幹咳、沒有食欲等階段,目前已經逐漸康複起來。
類似李先生這樣闖關成功的腫瘤患者不在少數。這既得益于人體免疫系統,也是新冠病毒新毒株緻病力越來越弱的結果。
" 如果早說是’新冠感冒’,我也就不這麼擔心了。" 剛剛脫離危機的李先生向虎嗅樂觀表示。
不過,個體的勝利并不意味着,脆弱人群也可以隻依靠自身免疫力來抵禦疫情。
新冠病毒如何影響腫瘤患者?
雖然,腫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并不必然發展為重症,但是風險仍然是值得關注的。
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向虎嗅表示,目前的粗感染率應該還不到 20%,個人防護已經非常難了,醫院不能去了。風險最大的時期是在 2023 年年初的 2 個月,免疫逃逸更強的 XBB、BQ1、BQ1.1 預計在亞洲有一波,它們的再感染率高,而多次感染會導緻原來已有的疾病病情加重。
新冠疫情暴發早期,也就是 2020 初,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建行團隊就撰文指出,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死亡,更多是因為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而非呼吸衰竭,這可能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 2(ACE2),也就是新冠病毒與人體結合的蛋白酶,在多個器官重分布廣泛有關。
這使得受損的器官不局限于呼吸系統。而惡性腫瘤,以及化療、手術等治療方式,都會導緻腫瘤患者處于全身免疫抑制狀态。這也讓他們更加容易感染、更容易發展為重症。
前述何建行團隊研究數據證實:截至 2020 年 1 月 31 日,研究者在全國 31 個省級行政區的 575 家醫院的 1590 例符合條件的新冠肺炎病例中,發現有 18 例占總數 1.3% 的患者有腫瘤病史的。這個比例超過了中國總人口腫瘤發病率 0.29%,提示了腫瘤患者更容易感染。
即便是到了 Omicron 為主要毒株的時期,腫瘤患者仍然是高危人群。上海研究者對 2022 年上海某定點醫院新冠感染病例的分析也發現,惡性腫瘤患者在其中占到 9.3%。4 名死亡病例,都是 80 歲以上高齡、未接種疫苗,合并基礎疾病者。其中的基礎疾病,就包括了肺惡性腫瘤。
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丹娜 - 法伯癌症研究所、辛辛那提大學癌症中心等機構的研究者,對 12046 名患者進行了回顧性隊列研究後發現,接受免疫療法治療的癌症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更可能出現細胞因子風暴,進而出現重症或死亡。(這些患者于 2020 年 3 月至 2022 年 5 月間向 COVID-19 和癌症協會 ( CCC19 ) 登記處提交了報告)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新發布的全球腫瘤負擔數據報告顯示,2020 年,中國新發惡性腫瘤患者 457 萬例。加上帶瘤生存者,預計中國惡性腫瘤患者總數約有 5000 萬例。
他們最需要的保護是什麼?
補短闆也是與死神賽跑
實際上,疫情暴露了很多問題。其中對于脆弱人群保護機制的建立健全,是非常重要的。
疫情期間,焦慮情緒是普遍的,在腫瘤患者群體中就尤為嚴重。
像王玲一樣,因為擔心感染,而導緻本來就有的慢性疾病出現波動的情況也并不少見。
華中科技大學統計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的研究者,在 2020 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期間,對 10 名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了訪談,就發現了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的問題。病情的惡化、無法及時就醫等,都令患者感到暴躁、無助,乃至絕望。
在現階段,盡管腫瘤患者出行、就醫等,都不會受到限制,但是,客觀上,陽性病例的增加、醫院就診者增加,都增加了感染的風險,特别是短期内感冒藥、抗病毒藥物儲備不到位、急救體系面臨巨大的壓力的情況下,包括腫瘤患者在内的脆弱人群确實無法坦然面對目前的情況。
" 做自己 ' 健康第一責任人,約半數人還沒有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好準備。'"常榮山向虎嗅表示。而這對于脆弱人群尤甚。
盡管如此,無論是對于患者還是衛生部門來說,焦慮還是最不可取的。
"免疫低下者在醫生指導下打到有抗體為止是最好的做法。"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告訴虎嗅,香港澳門對脆弱人群,建議他們打四針 mRNA 疫苗或滅活疫苗。" 如果以前打過兩三針,現在打噴鼻或吸入式防感染效果好而且快。"
2022 年初,香港也曾與 Omicron 新毒株打過 " 遭遇戰 ",有近 1 萬名感染者死亡,其中絕大部分是未接種疫苗的老人。香港大學對此複盤結果顯示,接種三針疫苗,無論是 mRNA 疫苗還是滅活疫苗,都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的風險。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也向虎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隻有中國 2 億多老人和 5000 萬腫瘤患者都充分接種疫苗,得到了保護以後,才能真正恢複正常生活。
2022 年 5 月,新發傳染病電子雜志刊發了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的袁靜、譚曉華、王福祥、王綠化、盧洪洲等專家合寫的《惡性腫瘤患者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專家意見》。其中提到建議接種的四種情況,包括:
根治性手術切除治療後目前身體情況良好 的早期腫瘤患者,或已經完成放化療、靶向治療、 内分泌治療、免疫治療等至少 1 個月以上的康複期患者。
正在接受内分泌治療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的患者。
惡性腫瘤術後超過 3 年,不再進行放化療的 患者。
腫瘤控制良好、免疫力正常、處于複查階 段的患者。
與疫苗接種同樣重要的,還有建立對脆弱人群的常态化保護機制。
金冬雁告訴虎嗅,香港對脆弱人群常态化抗原檢測,一旦發現陽性馬上免費給藥。這也是他近期呼籲的重點。這也是防止高危人群轉為重症、出現死亡的關鍵。
而這一重任顯然不能,都壓在大三甲醫院身上,需要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王玲也向虎嗅表示,建議在社區醫院建立發熱門診。" 這樣如果發燒了,可以就近治療。"
現在,相關工作已經啟動了。
12 月 15 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司司長聶春雷就曾要求,各地對重點人群進行摸底調查,涉及人群目前主要是 65 歲及以上老年人,特别是合并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腎病以及腫瘤放化療、免疫功能缺陷患者。
同時,針對 60 歲以上人群的新冠第二劑加強針接種也已經開始了。
這些都是對保護脆弱人群的有效措施,是最需要盡快推進的事項。因為,這也是在與死神賽跑。
而在此之前,常榮山最想提醒腫瘤患者的是:"盡量避免被感染,自我隔離在家中,深居簡出 3 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