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變幻的出行市場雖然盈利非常難,但面對出行未來這一巨大誘惑,其一直是資本市場的寵兒。近些年不論是互聯網與傳統制造廠商的模式之争,存量市場的服務之争,還是增量市場的規模之争,背後都少不了技術變革與商業模式創新。對于後來者來說,若想在競争激烈的出行市場活下來,就得拿出新的技術與模式,如今背靠廣汽與騰訊的如祺出行就希望以自動駕駛運營科技作爲突破口。
日前,出行科技與服務公司如祺出行遞交招股書,準備在港交所上市,中金公司、華泰證券和農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公開資料顯示,如祺出行成立于 2019 年,股東包括廣汽集團、廣汽工業、Tencent Mobility、小馬智行、SPARX Group、DMR、廣州産業投資集團、合肥國軒及其他機構投資者。
至于此次募投項目,如祺出行計劃将 40% 募集資金用于 Robotaxi(内置 L4 級和 L5 級自動駕駛技術的無人駕駛共享出行汽車)。公司指出,Robotaxi 預期于 2026 年左右實現商業化,預計在 2030 年前,Robotaxi 将進入成熟的商業化階段,并在全球主要地區廣泛采用。
三年半虧損近 20 億
如祺出行業務涵蓋三大闆塊:一是出行服務,主要包括網約車及 Robotaxi 服務;二是技術服務,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數據及模型解決方案以及高精地圖;三是爲司機及運力加盟商提供全套支持的生态服務。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如祺出行平台注冊用戶數爲 2160 萬。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 2022 年的交易額計,如祺出行是大灣區第二大出行服務平台。
财務數據方面,2020 年 -2022 年,如祺出行分别實現營業收入 4.04 億元、10.13 億元、13.68 億元,對應淨利潤 -2.99 億元、-6.85 億元、-6.27 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9.13 億元,同比增長 48.1%;淨利潤爲 -3.45 億元。也就是說,過去三年如祺出行合計虧損了 19.56 億元。
從毛利率表現來看,如祺出行的毛利率由 2021 年的 -24.2% 改善至 2022 年的 -10.7%,截至今年 6 月末爲 -7.7%。數據顯示,如祺出行資産負債率從 2020 年的 18.1% 逐步攀升,到 2023 年年中,已高達 243%。截至 2023 年末,如祺出行賬面現金僅 4 億,短期借款卻高達 12 億。
當然目前虧損也是網約車市場的普遍現象,如今網約車行業玩家較多,除了如祺出行外,T3 出行、曹操出行等公司也由車企發起成立。此外,互聯網企業滴滴出行、首汽約車、神州專車、易到、嘀嗒出行、美團打車等也是這一領域的主要玩家。
并且由于滴滴、高德兩大巨頭已經先行将出行網絡鋪至全國主要城市,從廣州起家的如祺出行選擇了大灣區作爲第一站與大本營。今年上半年,來自大灣區的出行服務交易額已經占到如祺出行平台總交易額的 96.6%。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如祺出行在大灣區的用戶滲透率超 30%。
同競争對手開拓新城市的速度相比,如祺出行擴張的步子并不大。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其開展業務城市數量爲 21 個,前三年分別爲 2 個、6 個、18 個,且資源投入聚焦在大灣區及周邊的 9 個城市。
此外,從财報來看,如祺出行在 2020 年的網約車訂單總數爲 1670 萬單,2021 年增加兩倍至 4600 萬單,2022 年爲 6600 萬單,平台日單量峰值約爲 36 萬單。作爲對比,2023 年 2 月,滴滴每日的訂單量平均約 1700 萬單,排名第二的高德爲 800 萬單。市占率排名靠後的 T3、曹操、美團打車,日均完單量也均超過 100 萬單。不管是接單量還是市場,如祺出行和其他先入者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如祺出行若想突圍确實需要更爲創新的技術與商業模式。
自動駕駛能讓如祺突圍嗎?
如祺出行此次上市,計劃将募集資金用于五個方面:40% 用于自動駕駛及 Robotaxi 運營服務的研發活動;20% 用于出行服務産品升級及運營效率提升;20% 用于擴大用戶群、提升市場份額;10% 用于行業價值鏈中的投資收購;10% 用于運營資金。
Robotaxi 是如祺出行自主研發的開放性運營科技平台,定位爲連接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及汽車制造商,在公司的混合運營模式下提供有人駕駛網約車服務和 Robotaxi 出行服務。該平台可以兼容不同類型的自動駕駛技術及 Robotaxi 車型,通過雲端技術,實現對 Robotaxi 的遠程管理及控制。截至今年 6 月底,如祺出行的 Robotaxi 服務已運營約 18490 小時,覆蓋 538 個站點,完成約 457000 公裏安全試運營裏程。
Robotaxi 競争格局初具雛形,頭部企業競争差距較小,行業仍處于增量競争階段。未來,Robotaxi 的規模體量不僅包含網約車、出租車的市場、也可能一定程度替代私家車的市場。未來,Robotaxi 或是萬億規模的賽道。
如祺出行 CEO 蔣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表示," 出行行業的拐點在 Robotaxi 的商業化落地 "。爲此,如祺出行在 A 輪引進了小馬智行、文遠知行作爲股東,并與兩家自動駕駛公司展開戰略合作,共同打造 L4 級的 Robotaxi 解決方案。
但随着近兩年資本市場對于自動駕駛的投資轉冷,自動駕駛明星公司紛紛裁員甚至破産倒閉,推遲商業化落地的預期,自動駕駛的行業拐點何時到來仍未可知。
業内人士表示,網約車市場車逐漸呈現飽和趨勢,存量競争态勢下頭部效應也将更加明顯,尋找業務第二增長曲線成爲衆多出行公司共同面臨的挑戰,而多家公司将自動駕駛業務看作突破方向,曹操出行、T3 出行、如祺出行等在這一領域均有所布局。
疫情後網約車運力已出現過剩,對困于廣東的如祺出行來說,無疑大大增加了未來将業務向省外拓展的難度。其未來還面臨着擴大業務規模、提高毛利率、提升經營及管理效率等方式維持可持續發展并實現盈利的壓力,并且作爲如祺出行寄予厚望的第二增長曲線 Robotaxi 自動駕駛業務,也面臨着商業模式不明,以及滴滴等強勁對手的多重挑戰,這些都爲如祺出行能否成功上市增添了諸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