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還能去東南亞開廠嗎?
伴随着新一輪美國關稅政策的調整,這個問題又一次懸在了不少商家的頭頂。但和六年前掀起的第一次 " 東南亞考察潮 " 相比,這一次,前往泰國和越南謀求未來的工廠老闆們,很多都铩羽而歸。" 去年就去了一波,但真正決定落地建廠的少,大家都變得更謹慎了 "。
過去幾年,越南是東南亞地區工業發展最成熟的國家,它和泰國一起,成爲中國老闆們 " 海外建廠 " 的首選。但伴随着越來越多玩家的湧入,在海外開廠的成本也水漲船高。
" 現在已經不是去越南的最佳時機了。" 在化工行業從業十餘年的陳小姐告訴「電商在線」,自己對接的不少客戶、工廠老闆,都開始觀望起印尼的機會," 人力成本會低得多 "。
而在泰國投資 2000 萬、建設近 50 畝廠房的李先生則透露,近期來泰國考察自家工廠的同行增多," 每周都會來兩三批 ",但靠近港口的好地段,已經基本被瓜分完了。

【李先生在泰國投資的廠房】
在一批批前往東南亞的工廠老闆、投資客背後,最爲活躍的或許還有個隐藏群體:" 海外房産中介 "。越南中介往往來自毗鄰越南的韓國,他們通常在 google map 上高頻出沒;而在國内,中國中介則偏好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刷存在感,發布花式 " 投資機會 "。
但是地價和房價齊齊上漲後,真實的需求又有多少?陳小姐透露,在越南胡志明市的核心 CBD 區,房價已經令人望而卻步,最高達到 10 萬 / 平方米,一套 120 平方米的房子,要價超過 1200 萬元;而李先生在泰國建設的工廠,工業用地價格在短短兩年就翻了一番。
對于有些人而言,去東南亞是一個不得不做的選擇,它意味着訂單、成本和利潤;但對于有些人而言,去東南亞更像是一本 " 賬 ",高昂的房價下,似乎很難再看到持續升值的空間。繼上遊工廠、炒房團之後,在東南亞加速開店的泡泡瑪特、蜜雪冰城等消費類企業,正在迎來自己的黃金發展期。從勞動力工廠到消費市場,在東南亞,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在小紅書出沒的中介】
泰國還是越南?
海外建廠繞不開的選擇
" 我們去的時候,土地資源已經非常稀缺了。"
李先生經營的是一家生産軟管、角閥、燃氣管的公司,1996 年成立後陸續在國内開了三家工廠,去年生意規模約 8 億元,其中 70% 都是出口美國和歐洲,美國訂單占總産值的超過一半。2023 年 3 月,剛剛接手家裏生意一年的李先生帶隊考察泰國,買下了第一塊土地。
做這個決定,比預期中快——幾乎沒怎麽猶豫,當天看中,當天就付款買下了。
對于需要進口原料、出口商品的工廠而言," 離港口近 " 是選地時最先考量的因素,這意味着雇卡車運輸時物流成本更低。位于泰國中部曼谷灣東岸的林查班港,是東南亞最繁忙的港口之一,開車 40 分鍾能到達林查班港的工業園區,因此成爲工廠老闆争奪的主要目标。

"Pinthong、WHA、阿瑪卡,三大工業園我們都去了,但最後還是選中了一個小園區。之所以說土地稀缺也是因爲一個細節,去競争工業園區土地的時候,第一天還在談價格,第二天早上準備第二輪談判時,告訴我們地已經賣掉了,類似事件至少發生了三四起。"
泰國暹羅東部工業園區,因爲不少日企在此聚集,也被業内稱爲 " 日本工業園區 ",相對應地,也有 " 中國工業園區 "。李先生在這裏買下了約 30 畝的土地,但價格同樣超出預期。" 我們原以爲泰國土地會比較便宜,可能 20 萬元 / 畝,但實際交易下來是接近 40 萬元 / 畝,再加上我們在 2024 年鎖的十幾畝地,這筆海外投資,金額已達到約 2000 萬元。"

【林查班港,圖源:百度百科】
一個問題在于,爲什麽是泰國?事實上,泰國并不是唯一選擇。起初,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都在李先生的考慮範圍。" 尤其是越南,它算是東南亞工業發展的第一梯隊。"
" 我們當時也去了越南考察,越南土地價格要比泰國高 1.5 — 2 倍,好位置甚至超出 2 倍。但因爲很多企業去越南去的早,越南工業化程度高,配套設施比較齊全。這對于非全産業鏈布局的企業來說,可以省下不少成本(比如電鍍等加工環節,都可以在越南完成)。"
這也是不少工廠老闆當下的糾結點——越南工業環境相對成熟,但因爲太多中國企業去越南,所以越南被美國新一輪反傾銷的可能性最大;泰國在工業配套上不如越南,采購、加工成本高出很多,但作爲被美國承認的市場經濟國家,産生貿易壁壘可能性是最低的。
" 投資額擺在這裏了,實際上我們不會因爲一點小錢,比如越南地塊比泰國貴就不去了。" 李先生透露,最終讓他選中泰國的原因,還是其政治格局最穩定,不可控風險也最低。
工業用地得靠搶?
熱門地塊漲到 80 萬元 / 畝
盡管 2023 年去海外開廠已經不算早,但李先生依然慶幸自己及時做了這個決定。
兩年過去,李先生的工廠一期已經正式啓用。在他直觀的感受中,這兩年泰國當地的工業園區數量至少翻了兩三倍。他們所在的 " 日本工業園區 " 已經基本沒有出售中的地塊了,隻能通過二手轉讓獲取。而當初以 40 萬元 / 畝買下的地塊,在 2025 年價格已經翻倍到 80 萬元 / 畝。一些 " 中國工業園區 " 的一手價格也已經漲飛,部分已經達到了 60 萬元 / 畝。
" 現在來泰國開廠的成本,我認爲已經偏高了。" 但李先生也解釋,也有不少低成本的方式。" 距離林查班港近的、可以開展重污染産業并有能力處理的園區,其實隻有三個。但你往遠了找,還是能找到四五十萬元一畝的土地,隻不過離港口可能就有 2.5 小時車程,一些配套的成本費用就上去了,另外,離得遠了想招聘人才的難度也會相應地提升。"

自 2 月新關稅政策頒布後,前往東南亞考察的中國老闆又顯著增多。" 每周來我們工廠考察的都有兩三批,也有不少朋友來問,多數都是關心當地的土地、政策相關的内容。"
李先生第一次接觸中介是爲了拿 " 資格 "。他介紹,在泰國,想要購買 " 永久産權 " 的工業用地隻有兩種方式:1、讓泰國人代持股份并控股;2、向 BOI(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申請。但第一種方式有風險,一般隻有租廠房、海外試運營的企業,會嘗試第一個方案。
而向 BOI 申請投資許可證又不是一件易事,流程複雜之外,部分行業想拿到許可證的難度也較高。這種情況下,找中介成爲不少工廠老闆的首選。" 找中介辦,大概花費的費用是 5 萬元人民币左右。"李先生辦了兩次,到申請第三張投資許可證時,開始嘗試自己辦理。

拿到地後,建廠、裝修接踵而至,不少經驗也是靠着實操才最後沉澱下來。
比如,泰國有很多水平參差不齊的建築商,建築質量可能不如中國,需要謹慎辨别;裝修商要找靠譜的,在第一次建廠時,拿錢跑路的裝修商讓李先生小虧了約 10 萬元;政府審批流程用時比你想象的長得多,一個小改動審批也要做好兩三個月才能通過的準備。
相較而言,泰國員工的工作效率較低,且人力成本上漲已經不算是什麽大問題——李先生透露,2023 年一個泰國員工的日薪是 72 元左右,目前漲到 80 元,上漲幅度尚可接受。
李先生計劃在 1 — 2 年内把所有美國訂單轉移到泰國。因爲布局海外工廠,在這一輪關稅政策的影響周期裏,他們反而成爲被客戶選中的供應商,相較于尚未布局的工廠有了更強的競争優勢。李先生透露," 預計今年成交會突破 10 億元 "。繼成品組裝後,未來他計劃把熔煉、電鍍等工序也放到海外,通過全産業鏈的布局,進一步控制成本、釋放利潤。
而對于 2025 年還能否去海外開廠?他則表示,如果能接受上漲的成本,依然可以考慮。
房價飙到 10 萬一平,
在胡志明的投資客開始謹慎
工業帶動社會發展,湧入東南亞的除了工廠老闆,還有尋求投資機會的 " 炒房團 "。
陳小姐在化工行業從業十餘年,接觸的客戶不少都在東南亞建廠。但和工廠老闆尋求勞動力不同,去年 12 月,陳小姐前往越南胡志明市,看中的是越南當地的消費市場。
" 越南整體社會氛圍非常年輕化,這裏的年輕人非常活躍,也願意消費。" 越南在 2023 年底突破一億人口,成爲東南亞第 3 個、世界上第 15 個人口過億的國家,且以年輕人爲主力。2023 年,越南 15 歲以下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 25%,而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則約占 5.5%。
過去幾年,快速發展的社會和膨脹的消費市場,帶動不少房産投資客湧入越南當地。
尤其是 2015 年,越南對《住房法》進行了修改,放寬了外國人在越南的購房條件,越南樓市因此不斷狂飙。按照越南地産服務公司 CBRE 統計,2018 年,通過該公司在越南購房的客戶中,外國買家占到了 72%;在外國買家中,中國與韓國的占比分别爲 45% 和 22%。
" 但到了 2025 年,越南的房價已經遠遠超出我的心理預期了。"

【圖源:陳小姐】
陳小姐介紹," 胡志明市很像上海,由一條河分成兩邊,左邊是老城區,右邊是新 CBD,最貴的房價就是在新的 CBD 這個區域。這裏新房價格年年水漲船高,已經從 2018 年 4 萬元 / 平,2021 年 6 萬元 / 平,2023 年 8 萬元 / 平,漲到今年最好的地段已經要 10 萬元 / 平了。"
而除了高昂的價格外,讓陳小姐有所顧慮的還有租售比和産權問題。" 現在租售比普遍在 3 — 4%,但越南很多房子還是租給外國人,本地人是負擔不起當下這個租金的,這就意味着如果外國人減少,本地人很難接盤。且值得關注的是,在越南,外國人隻能買公寓,不能買帶土地的别墅,且産權隻有 50 年,每一個開盤又限制隻有 30% 的房子可以賣給外國人。"
有意思的是,李先生也告訴記者,計劃未來在泰國投資建酒店。
" 當然對我們來說,主要還是在泰國建廠後,爲了自己居住方便,因爲泰國也不允許我們擁有私人土地。再加上我們計算過,像 25 — 28 平方米的房間,在泰國一個月大概能租到 3000 — 4000 元人民币,租金也不低。我們打算建 100 多間房,租出去并不困難。"
從工業出海、科技出海到去年以來持續的消費出海,曾被視爲 " 世界工廠 " 的東南亞,正從供給端走向消費端。泡泡瑪特 2024 年半年報顯示,東南亞市場實現營收 5.6 億元,占比 41.1%,同比增長 478.3%,成爲增速最高的市場;蜜雪冰城自 2018 年出海,現在已經是東南亞最大規模的現制茶飲品牌。截至去年 9 月 30 日,有 4762 家蜜雪冰城位于東南亞。
新的故事在東南亞延續,工廠老闆、炒房客在這裏彙聚,他們共同見證一個新興社會的崛起和成長,但伴随着信息差的抹平,行業生态位被早來的工廠占據,地價、房價的不斷攀升,成本高企之下,過去來東南亞靠 " 低成本 "" 房産升值 " 淘金的劇本,也越來越難上演。
消費品牌的加速布局,讓東南亞從 " 世界工廠 " 變成 " 黑馬市場 ",當月薪幾千元的越南年輕人,比中國北上廣的白領們更舍得花錢,全新的定位下,把奶茶、潮玩、新能源車等消費品賣給東南亞原住民,或許才是繼炒房、炒地之後,另一個逐漸清晰起來的趨勢。
備注:應采訪者要求,李先生爲化名;感謝陳小姐 @Mia 留一口(小紅書名)對本文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