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聊這個話題的人惹上麻煩了。
——哪怕是羅翔。
前幾天他的一篇普法文章。
文章裏,羅翔從專業角度已經說得比較清楚——
父母犯罪導緻子女就業受歧視,本質是一種 " 連坐 "。
連坐違反了 " 無罪不罰 " 的基本原則,無法在現行法律中找到依據。
連坐不可取,本來是常識。
然而他似乎高估了,常識在中國民間的普及程度。
文章下一邊倒反對的聲音是," 爲特權說話 "、" 共情犯罪分子 "、" 想爲子女留後路 "。
犯罪影響子女考公到底合不合理,不是這篇繼續要讨論的。
關鍵是今天互聯網中一種越來越常見的趨勢。
比如連坐本來是不對的。
但爲了懲戒罪犯,連坐就連坐吧,對他們子女公不公平已經無所謂了。
即是說,爲了嫉惡如仇,突破基本的規則也在所不惜。
放到影視作品裏,最常見的就是 " 封殺 "" 下架 " 的呼聲。
什麽依據呢?
無所謂,反正就是看不順眼。
當一部一部作品都被當做 " 無所謂 " 的炮灰之後,我們會剩下什麽?
01
前段時間 Sir 剛聊過。
《狂飙》爆火後,有人爆出參演的含笑曾因吸毒被拘留。
迫于輿論壓力,《狂飙》劇組隻好立刻發表聲明——先表态 " 對吸毒零容忍 ",再撇清關系,随後删除涉及含笑的所有戲份。
涉毒藝人該不該複出,這是另一個争議更大的問題。
那麽,删戲合理嗎?
首先,影視劇從來都是團隊合作,集體智慧。删掉含笑的戲,不等于隻删掉他一個人的戲。
因爲在六分鍾裏,還有演得栩栩如生的莽村李宏偉,更有整體表現一般,但在這場戲裏也被觀衆認爲 " 情緒到位 " 的孟钰。
六分鍾,可能有編劇想破腦袋的台詞,有迂回曲折的人物塑造,有高潮叠起的懸念設計。
就算不考慮《狂飙》的其他創作者。
對于含笑本人而言,法律也并未規定他不得出演影視劇——
《禁毒法》第五十二條:已戒毒人員不應該受職業歧視,并應得到幫助。
《監獄法》第三十八條:刑滿釋放人員依法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
就像含笑在《狂飙》之前,也出演過不少其他的國産劇。
很多人在說 " 抵制吸毒明星重返娛樂圈 ",卻無法給出一個統一标準。
比如,爲什麽同樣是含笑的劇,《狂飙》要删除,其他的就不用?
再比如,爲什麽國内的明星要被抵制,而國外有吸毒經曆的明星,如小羅伯特 · 唐尼的電影又沒人說了?
大家都不在乎規則,隻講情緒。
情緒充滿了随機,這一次釋放完,問題好像就煙消雲散了。
而随機性還在于——
你無法預測,它會下一次會帶來什麽後果。
02
有人說,劣迹藝人就該下架。
但何爲 " 劣迹藝人 "?
今天依然沒有标準和法律依據。
如果說吸毒屬于劣迹,那麽這幾年被下架的作品,卻讓人摸不清頭腦。
2020 年郭敬明的魔幻片《晴雅集》。
按照流程,立項、過審、拿到龍标、定檔上映,一個環節沒少。
但上映十一天,收獲票房 4.49 億後,排片突然從 8% 下降至 5%,随後更是直接失蹤。
沒有官方文件,沒有明确說法,業内人都懵了——
有人在群聊裏傳截圖,言之鑿鑿說下映。
有人卻照常安排排片,表示沒收到通知。
但是,官微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又似乎坐實《晴雅集》确實下線了。
隻是,同樣說得雲裏霧裏。
于是大家紛紛猜測,一定是因爲 " 抄襲 "。
确實,法院當年曾經裁定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抄襲了《圈裏圈外》,這是衆所周知的實錘。
問題是——
抄襲的是《夢裏花落知多少》,又不代表郭敬明之後的每一部作品都抄襲,《晴雅集》的原著是夢枕貘的小說,爲什麽也要被受到牽連?
何況《著作權法》也沒規定說,抄襲過的人,不可以繼續從事創作。
《憲法》中規定的出版自由,依然受到保障。
但很多人覺得,《晴雅集》失蹤,就是天降正義了。
說《晴雅集》不至于下架,幾乎就成了洗白。
在這些聲音中,還有一種尤爲典型——
" 一部爛片,下架就下架了。"
爛片的标準是什麽?
誰有評判的權力?
是每一個觀衆,還是那隻看不見的下架的手?
去年,《東八區的先生們》恰恰就經曆了一次 " 沒營養就下架 " 的浩劫。
因豆瓣評分過于難看,官媒下場批評此劇——
" 俗套,脫離現實,市場不能容忍敷衍觀衆的作品出現 "。
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
被官媒批評後,《東八區》官微不再更新。
同時有人發現,各大平台都已經看不到了。
關鍵是,沒有人知道,到底是出品方扛不住争議,先一步自行下架,還是有别的因素。
是,對于《東八區》,Sir 也罵過。
對于一部爛劇。
我們可以罵,可以選擇不看。
但誰有可以來決定 " 不許我們看 "?
就像不少觀衆,本來是被《東八區》膈應的,但看到它下架反而更不是滋味。
一方面,大家看不得 " 劣迹藝人 "。
但沒有标準的 " 劣迹藝人 ",和沒有标準的下架,可能會被濫用。
變成黨同伐異和發洩私憤——
凡是我看不順眼的,都要消失。
等到那一天來到的時候。
遭殃的,真的隻是爛劇和 " 劣迹藝人 " 嗎?
03
就在 " 爛劇下架就下架呗 " 無所謂的聲音中。
諷刺的是。
市面上影視劇的平均質量也并沒有提高,相反可以看的好劇還越來越少了。
今年《中國奇譚》出圈後,有一條啼笑皆非的熱搜——
講真,是不是血壓馬上飙升?
别說,很多人怒不可遏,沖到詞條主持人的微博進行私信辱罵。
但實情是什麽呢?
這隻是一次正反雙方的讨論。
微博博主 @動漫遊戲君 搬運了一個家長的帖子,表達了自己對于一部劇被舉報下架的恐懼,并問讀者怎麽看。
家長的原帖意思大概是,他認爲《中國奇譚》畫風不錯,但故事 " 有點厭世 ",對兒童 " 沒有教育意義 ",還是自己小時候的動畫更優秀,更健康。
不讨論這種觀點的對錯。
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
但看完全文,家長隻字未提舉報下架。
一個家長分享看法,跟網友切磋交流,沒毛病吧?
一個博主轉發看法,跟更多讀者讨論,也沒毛病吧?
但網友看到 " 炮轟 " 就恨不得把家長揪出來,甚至對博主進行誅心之論——質疑《中國奇譚》,絕對是 " 香蕉人 "" 恨國黨 "。
Sir 能理解這份憤怒和着急。
因爲過去,我們見證了太多同樣基于家長舉報、兒童不宜等理由,消失得無影無蹤的作品。
十年前,有家長請求央視緊急停播武俠動畫《虹貓藍兔七俠傳》,因爲 " 内容低級,充滿血腥暴力 "。
十年後,我們沒有更進步和開放,反而發展到 " 五顔六色的頭發,花裏胡哨的裝扮 ",都是 " 倡導不良價值觀 ",需要停播整改。
大家的過激反應,其實也是爲了 " 保護 "《中國奇譚》。
但你發現了沒有——
一方面大家覺得,那些爛劇被下架了不足爲惜。
可另一方面,潛意識裏對于好劇又充滿了不安全感。
同樣的。
還有每次某個明星成爲 " 劣迹藝人 " 後。
網友都祈禱,《甄嬛傳》的演員千萬别出事,不然電子榨菜可能一夜清空。
發現了沒有。
當你容許爛劇可以被沒有原則地下架、封殺時。
事實上在你喜歡的好劇頭上,就同樣也懸着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種擔憂的結果是。
大家開始尋求權威的庇護,隻有這樣才能獲得安全感。
就像《中國奇譚》被質疑,網友立刻扯起民族大旗;
一維護《中國奇譚》,就說這是重點扶持項目,你怎麽也敢動。
一部文藝作品能否立足。
不來自于它自身不可剝奪的權利。
而必須是來自權威的特赦、恩準,不知道這是一種榮幸,還是一種危機。
結果是什麽呢?
就是明星紛紛尋求體制的 " 歸屬感 ",成爲一個有公家單位、有身份的人,才算多了一重護符。
而近些年如《人民的名義》《狂飙》這樣的尺度有所突破的劇,都有官方出品的背書。
同樣具有突破性的迷霧劇場,在《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之後,很快就青黃不接。
當創作者和演員爲了安全感,心照不宣地把 " 保住作品 " 和 " 沒有争議 " 作爲第一原則,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不再出現一鳴驚人,大膽前衛的作品。
劍拔弩張的現實話題,隻能草草帶過,用最不可能出錯的方式處理。
而這,也就造成了我們最讨厭的——
懸浮。
女性,婚育,職場,社會熱點,時代困境 ……
國産影視如今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什麽話題都想蹭,但最後能說出來的話,都隻是官腔和廢話文學。
挑戰大衆神經的觀點和台詞,會不會成爲被絞殺的理由?
無人知曉。
那就選拍最多人拍,最容易過的東西。
内娛觀衆常抱怨資本圈錢,創作保守。
其實,沒有創作者不想嘗鮮,沒有資本不想押注黑馬。
但。
當挑戰未知的代價,是一部劇可以因參與者的一個污點,一條法理上站不住腳的欲加之罪,就要被送上斷頭台,觀衆自願成爲内定的陪審團。
當被光環加持的《狂飙》,也會被洶湧的民意和不可知的力量操控,必須閹割作品以證清白,确保安全。
我們又有什麽資格,像呼喚壯士斷腕一樣,呼喚更多新鮮血液。
就像羅翔文章裏說的,牽連制度的可怕,在于習慣之後,更多沒有标準的 " 滑坡 ",都會成爲 " 必然 ":
法律人一個重要的思維邏輯,凡事都想到最壞,避免出現最壞的結果。因此,法律人很少将自己代入強人的角色,而往往把自己代入弱者的視野。
法律界爲什麽擔憂牽連制度,就是害怕出現滑坡現象。如果父母有罪,子女不能報考公務員,那麽罪責自負的原則就已經被突破,例外的例外就會無窮匮也?
誰知道哪天不會出現五服以内都受牽連,抑或某個地域一律牽連,甚至商人子弟不能爲官,人分三六九等的思想又死灰複燃。
無數曆史經驗告訴我們,用權力親吻過的刀俎誅殺異己,可能會很爽。
但本質上,我們每一個人,都隻不過是在刀俎上輪番跳舞的魚肉。
因爲悖論就是——
當你覺得爲了某個目的,可以突破規則時。
如何又能期待,這種被突破的規則依然很守規則,隻精準報複壞人,而絲毫不會株連到自己?
所以,別讓本就強大的刀俎霸占世界。
爲魚肉說話,爲作品說話,才是爲我們自己說話。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奇愛博士多店老闆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