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備受矚目的蘋果Vision Pro 已于 12 月開啓量産的消息不胫而走,參與制造的 " 果鏈 " 企業股價應聲上漲。不過,在訂單與股價 " 齊飛 " 之際,今年 " 果鏈 " 企業的表現卻有些焦慮。
當下消費電子出貨艱難已經成爲常态,即便是蘋果也難以幸免。事實上," 創新不足 " 已經成爲蘋果近年的一個标簽。從市場反應來看,蘋果産品的号召力已大不如前。自 iPhone15 手機發布以來,蘋果及其産業鏈闆塊個股都表現一般,市場資金對其關注度明顯下降。
另外,長期以來,中國始終是蘋果供應鏈的核心,蘋果公司約 50% 的左右制造合作夥伴都在中國。爲分散供應鏈過于集中的風險,蘋果正在加速 " 去中化 " 戰略。繼當年歐菲光事件之後,今年蘋果在供應鏈上繼續做 " 減法 ",其中也不乏多家 A 股上市公司被其 " 抛棄 "。
在蘋果" 吃肉 " 供應鏈 " 喝湯 " 的合作模式下,中國供應鏈企業似乎也在打着自己的算盤。據了解,今年 12 月,聞泰科技基于特定客戶最新業務進展情況并結合市場環境變化以及公司業務規劃,決定停止生産特定客戶光學模組産品,而這個特定客戶即蘋果。
钛媒體 APP 注意到," 果鏈 " 企業之所以選擇主動退出在于作爲蘋果供應商太難賺錢。有分析人士稱,有些果鏈企業今年還出現明顯的淨利潤下滑。或許,經過多年 " 市場教育 "," 果鏈 " 企業似乎明白,蘋果并不是果鏈企業的救命稻草,減少對蘋果公司的依賴以及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才是關鍵所在。
抛棄
繼歐菲光事件之後,今年蘋果在供應鏈上繼續做 " 減法 ",其中不乏多家上市公司被其 " 抛棄 "。例如,富馳高科技、凱成科技、天馬微電子(深天馬 A)等。
有美媒報道稱,2023 年是蘋果加速其産能和供應鏈的轉移的一年。據了解,蘋果此前已經既定了 " 去中化 " 戰略,随着計劃全面提速,未來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企會被踢出 " 果鏈 "。Counterpoint 報告稱,在 2020 年,印度産 iPhone 僅占其全球産量的 1.3%,兩年後這一數字上升至 4%,預計今年将升至 7%。
钛媒體 APP 發現,蘋果之所以籌謀 " 果鏈 " 企業 " 去中化 ",或許有多重考量。
首先,由于近年來蘋果供應鏈中中企越來越多,似乎讓蘋果意識到供應鏈過于集中的風險,所以向來厭惡風險的蘋果選擇開始放棄中企,趨向于多元化供應鏈體系,以此來實現自身的保護。相關數據顯示,2022 财年蘋果供應商名單總計 186 家企業,其中中國廠商占 94 家,占比約達 51%。如外媒所言,超 50% 的占比是危險的信号。
追求供應鏈多元化、本土化正成爲當前跨國公司供應鏈安全的最優解。富士康前美國高管 Alan Yeung 表示,過去人們并不關注供應鏈集中風險,自由貿易是常态,市場是可以預期的。現在我們進入一個新世界。
其次,随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用工成本也迅速上漲。從中印越三國調整後的國民淨人均收入來看,我國與另外兩國的用工成本相比差距越來越大,可達到其 3 倍的數值。若是蘋果轉移産業鏈确實可以幫助其在大規模的生産下極大節省成本。同時,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進廠,也加劇企業招工的壓力。去年 5 月富士康生産旺季時,一度傳出富士康到高速公路路口 " 搶人 " 的消息,部分四線工廠的月薪甚至來到 9000 元 / 月,可即便如此,不少工廠仍是招不到人。
再次,印度與越南也在不斷釋放政策紅利。例如,越南推出大力度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不僅可以享受 10%— 17%不等的優惠稅率,還有最高四年免稅期和最高九年減半征稅期,種種利好在吸引着蘋果生産鏈的遷移。
最後,美國政府還在推動美國高端制造業回流計劃,鼓勵美國企業在本土生産芯片等關鍵元器件。據悉,蘋果已經在美國建立多個芯片設計中心,并計劃在 2024 年前将其芯片上刻上 " 美國造 " 的标志。
從相關數據來看,蘋果去中國化的進程也确實在進行着。今年 iPhone15 發布後,日經新聞聯手一家知名拆解機構 Fomalhaut 對 iPhone15 進行拆解和成本分析,其中中國大陸的零部件占比驟降到 2%,美國本土零部件占到 33%,韓國占到 29%,日本 10%。
退出
從 " 果鏈 " 企業的角度出發,進入蘋果供應鏈不僅能夠提升知名度,也是對自身技術實力的認可,隻要能夠擠入 " 果鏈 ",就相當于給企業 " 鍍金 ",這也是此前國内科技企業擠破頭也想進入 " 果鏈 " 的原因所在。
與過去相比,如今的蘋果産業鏈出現些許變化。從資本市場來看," 果鏈 " 企業似乎不再那麽受歡迎。相關數據顯示,2019 年至 2022 年初,A 股蘋果概念股股價漲幅近 90%,但是今年以來蘋果概念股平均跌幅一度超過 17%,遠超 A 股大盤跌幅。
蘋果概念股出現下跌也不難理解,一方面是因爲手機換機周期延長,上遊産業鏈勢必受到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如今看似風光無限的果鏈企業其實也面臨着許多無奈,極低的利潤率越來越成爲企業不能承受的重。
今年以來,從 " 果鏈 " 自身的業務動作看,甚至還出現有企業主動退出蘋果産業鏈的現象。今年 12 月初,聞泰科技稱基于特定客戶最新業務進展情況并結合市場環境變化以及公司業務規劃,決定停止生産特定客戶光學模組産品,而這個特定客戶即蘋果。此前,廣達、仁寶、JDI 等代工廠已經紛紛宣布退出。财務數據顯示,聞泰科技光學模組業務在 2021 年、2022 年都虧損超過 3 億元,今年上半年虧損 700 萬元,第三季度才取得 1000 萬元盈利。
實際上,聞泰科技的盈利情況也是蘋果供應鏈的普遍現象。據悉,國内兩大産業鏈龍頭企業立訊精密、藍思科技都通過進入蘋果供應鏈取得業績的增長,但是到中後期,他們的業績卻顯示營收繼續增長,而利潤卻并未能同步取得大幅增長,甚至還出現利潤下滑的情況。相關數據顯示,2015 年,立訊精密毛利率高達 22.88%,淨利率 11.16%,此後幾年毛利率和淨利率雙雙下滑,截至 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隻有 11.80%,淨利率也下滑至 5.31%,這兩項數值都僅是 2015 年的一半左右。
钛媒體 APP 發現,蘋果供應鏈企業獲利難的背後,在于如今的蘋果自身日益缺乏創新力,非常依賴供應鏈提供的技術創新。在喬布斯時代,這種做法确實可以爲企業帶來豐厚的回報,當時喬布斯每種配件僅有一家供應商,一旦成爲蘋果供應商就可以穩定吃厚利數年。到庫克擔任蘋果CEO 之後,蘋果自身創新乏力,更需要供應鏈企業提供科技創新,然而庫克非常重視利潤,每一種配件都會有兩到三家供應商,借此一面壓迫供應商投資研發,一面促使供應商降價。
然而科技創新風險實在太高,喬布斯時代可以吃一兩年利潤,撐住三五年研發,而如今的果鏈企業被蘋果兩面擠壓之下,利潤低微,技術研發一旦不到蘋果的要求就被舍棄,供應鏈企業就立即陷入困境。
自救
果鏈企業對蘋果或其第一大客戶有多依賴?從 2022 年年報披露數據來看,立訊精密第一大客戶銷售占比高達 73.28%,第二大客戶占比僅 3.04%,藍思科技則是在其年報中直接寫明第一大客戶爲 "Apple Inc.",年度銷售占比也高達 70.96%,遠超第二名 3.35%,歌爾股份似乎表現得還可以,第一,第二、第三大客戶的年度銷售額占比分别爲 31.12%、28.35%、18.87%,相對均衡一些,但前三名客戶的占比也高達 78.34% ……
事實上,沒有人比果鏈企業更了解自身隐憂所在——價值感低、議價權缺失、受制于産品或政策變化、業績增長缺乏支撐力——仰人鼻息的日子不可能好過,在果鏈外遷趨勢加速時,國内供應鏈企業已在着手擺脫蘋果依賴症,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雖然轉型迫在眉睫,但是也無法一蹴而就。IDC 的一位高級分析師表示,從成本投入方面來看,一般果鏈企業爲滿足蘋果的要求,初期投入很大,後續保持技術提升也需要持續投入,直接擺脫蘋果就意味着前期投入将受到損失,而且針對蘋果定制化的生産線也很難轉産。
轉型困難重重,也勝在時機恰好。一位 " 果鏈 " 分析師則表示,當下全球供應鏈斷供頻發、風險驟升,世界各國将目光投注于此,極力提升供應鏈産業鏈的韌性及抗風險能力,保證産業鏈供應鏈運行體系的暢通至關重要。在這一層面上,我國供應鏈核心企業尤其是果鏈核心企業,具有兩個優勢:第一,在市場、技術及資源各個方面具有相對競争優勢;第二,中國在傳統産業上有後來者優勢,擁有 " 全世界供應鏈最完整的實體經濟 " ——畢竟,在疫情期間,我們也有機會享受到足不出戶送貨上門的服務。
這一邊,以立訊精密和藍思科技爲代表的鏈企,高調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産品線業務線涵蓋汽車線束、連接器、智能新能源、智能駕駛艙 / 控制、車載中控屏、儀表盤組建、充電樁、導航儀等細分領域。
那一邊,歌爾股份加大研發投入,拓展在微型話筒以外的新業務,立足智能硬件業務和精密零組件業務雙重引擎,從其營收表現來看有望走出蘋果砍單陰霾。
不論是切入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參與進造車行動,還是充分發揮固有優勢、在設計研發和制造端發力,從實質來看,這兩條路徑實際上是殊途同歸:利用、開采、挖掘固有優勢,形成技術工藝上的壁壘,實現高附加值生産。簡而言之,掌握主動性,拿回議價權。(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翟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