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級 BBA,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撰文:盧偉嘉
關于這件事,我被罵慘了。
罵我的人多到數不清,甚至可以說是惡語相向,有些人不但直接給我扣了一個貪慕虛榮的帽子,甚至還認爲我長篇大論地讨論 BBA 入門級車型的價值,是在爲入門級 BBA" 割韭菜 " 的行爲洗白。
對我和對我的車,都盡是偏見。
我其實并沒有否認奧迪 LOGO 對我的選擇有加成,而且我也說了絕大部分 BBA 入門級車型的消費者就是奔着品牌去的,大大方方地承認這個客觀事實。
我隻不過是想告訴大家,BBA 入門級車型除了能夠帶來品牌優勢之外,其産品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大家不應該因爲這些車型生在豪華品牌的光環下,而無視或貶低車型産品本身的價值。
但無論我再苦口婆心地爲大家介紹 BBA 入門車型的可取之處,也無法改變那一部分人對 BBA 入門車的刻闆印象。
這正如我此前所發起的" 你會不會考慮 BBA 入門車?"的投票調查結果一樣,目前至少有 27% 的消費者極其不認同入門級 BBA 車型的價值,并且會認爲是智商稅,這充分說明了仍然有不少人對入門級 BBA 車型是存在偏見的。
當然了,基于汽車仍未全面走進中國家庭,千人汽車保有量仍未突破 300 輛的情況來看,其實部分中國消費者對于汽車的理解還是相對片面的,所以實用性相對較弱的 BBA 入門車不被一部分人認可也算是符合情理的。如果要他們徹底地改變對 BBA 入門車的看法,或許隻有等到汽車全面走進家庭,千人汽車保有量追上發達國家。
可是,這得等多久,中國汽車市場才能要達到這個高度呢?
沒有人可以确保這一天會是什麽時候,但可以肯定的是,BBA 入門車等不到那一天就會逐漸消失于市場。
去年 2 月,奧迪 CEO 馬庫斯 · 杜斯曼表示,旗下入門轎車奧迪 A1 和入門 SUV 奧迪 Q2 将在産品周期結束後停産,車系也不會再推出新的繼任車型。
當時間來到 5 月份,奔馳汽車也在一次品牌戰略發布會中宣布,未來奔馳汽車将進一步聚焦豪華,升級産品陣容,加快推進電氣化發展。而在一個月後,德國《商報》報道稱,奔馳汽車已決定不再開發新一代 A 級車型,同時 B 級 MPV 車型也将在 2025 年正式停産。
寶馬汽車雖然暫時沒有官宣會停止開發新一代入門車,但目前已有傳聞指向國産三廂寶馬 1 系也會停産,而海外版兩廂 1 系爲了切合市場也不得不換用 UKL 前驅平台。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否認同 BBA 入門車的價值,或許以後都沒有 "BBA 入門車 " 的存在了。
品牌向下,弊大于利
其實 BBA 入門車逐漸走向停産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爲對于豪華品牌而言,品牌向下本身就是一件有利亦有弊的事情,一旦弊大于利,那麽入門車在商業維度上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好處當然是可以拓展年輕化市場,讓更多的人體驗到豪華品牌的品質和服務,長遠來看還可以将入門車型用戶轉化爲高端車型的潛在消費者。
弊端則是品牌向下會有損品牌形象,随着門檻地降低和時間的推移,品牌的附加值也會逐漸降低。通俗點來講,即是當 BBA 下探至 20 萬級别的細分市場時,那麽 BBA 較于普通品牌的附加值會降低,在外人看來 " 豪車 " 的光環也會減弱。
而目前擺在 BBA 面前的問題是,入門車型的弊遠大于利,爲了吸引消費者購買不得不拿出較大的終端優惠。
據某汽車報價 APP 顯示,目前奧迪 A3 終端優惠 4-5 萬,寶馬 1 系終端優惠約爲 6 萬,奔馳 A 級幅度 5-7 萬,減去終端現金優惠之後,這三款車的裸車價已經下探至 16-18 萬級别細分市場,與豐田凱美瑞、本田雅閣和大衆邁騰等車型形成競争。
不過,即便是在如此之大的優惠幅度之下,以上三款入門車型的銷量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奧迪 A3 自 2021 年換代之後月銷量直降至 2-3 千輛,直至去年下半年購置稅減半政策出台,以及加大終端優惠之後銷量表現才得以回暖。
三廂寶馬 1 系上市以來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狀态,目前月銷量也已經從 3-4 千輛下降至 2-3 千輛,在華晨寶馬産品線中已經沒有太強的存在感。
奔馳 A 級雖然曾經也達到月銷接近 1 萬輛的水平,可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平均月銷量也逐漸降至 4 千輛左右。
而更重要的是,BBA 入門車終端優惠不斷增大的背後,其實是利潤空間不斷被縮小,相對于年銷量破萬的高端車型而言,入門車型可以說是銷量低利潤低并且還損傷了品牌形象。
換言之,BBA 這些年品牌向下不但沒有赢得市場和賺取到更高的利潤,反而對品牌形象其實是産生了副作用,未來面臨退市也是必然的。
聚焦豪華是正道
其實當年輕人成爲汽車市場消費主力軍時,BBA 要拓展年輕市場也是大勢所趨,隻不過 BBA 作爲 " 高高在上 " 的豪華品牌,在拓展年輕市場時需要做到考慮周全,應該瞄準 "New Money" 市場,而不是降低門檻地讨好年輕市場。
通俗點概括,即是 BBA 要做的事是讨好 " 有錢的年輕人 "。
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起售價高達 41.87 萬元的上汽奧迪 A7L,竟然找來年輕愛豆——肖戰來代言,試圖通過肖戰在偶像界的影響力撬動年輕市場。
結果呢?上汽奧迪 A7L 月銷量在 300 輛左右,而一汽奧迪 A6L 平均月銷量約爲 12000 輛,兩款車的銷量表現差距之大甚至失去了對比的意義了。要知道,肖戰的粉絲群體多爲 90 後,要找到有經濟實力購買 40 萬級别汽車的粉絲等同于萬裏挑一,更不用說願意花 40 萬支持的粉絲能有幾個了。
所以,上汽奧迪找偶像明顯代言 A7L 顯然是一次 " 徒勞無功 " 的營銷,而且 A7L 一度因爲代言人是偶像明星而被诟病,起了反作用。
不過,上汽奧迪 A7L 這次無效營銷倒是給 BBA 提了個醒:高端豪華車與其大海撈針地在年輕市場博取好感,不如聚焦豪華鞏固現有的基本盤。
2022 年,奔馳、寶馬和奧迪在華銷量分别下跌 0.9%、6.4% 和 8.4%,相比之下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同比增長 2.1%,BBA 三大品牌均沒有跑赢國内汽車市場大盤。
尤其是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超過 30%,高端新勢力車型開始侵占豪華車市場份額,BBA 必須重視這個下滑的勢頭,同時更應該将心思擺在高端車型上,并需要維護和加強豪華品牌的标簽。
否則,BBA 在中國市場便會走向下坡路。
而在未來,BAA 不但面對新勢力車企發起的挑戰,還需要接受品牌附加值逐漸降低的事實。
到時候 BBA 會怎樣應戰呢?值得我們期待。
今日話題
你會考慮 BBA 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