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2 年呼聲極高,卻最終落選的背景下,北京時間 2023 年 10 月 2 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将 202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卡塔琳 · 考裏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 · 韋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們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上的突破性發現。
也就是說,雖然晚了一年,但諾貝爾獎終究還是落在全球新冠疫情期間聲名大噪的 mRNA 技術上。在衆多醫界大咖眼中,該技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教授則強調,完全可以将 mRNA 技術的出現及其廣泛應用稱之爲 " 醫學革命 "。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張文宏教授則更加虔誠,在 10 月 4 日發表于 " 華山感染 " 公衆号上的文章中直接點評:mRNA 疫苗技術的落地,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又一次 " 盜火 ",預示可能會帶來生物醫藥領域的巨變。
業界如此高度評價的情況下,mRNA 技術在實際商業化中的應用,卻呈現出海外、國内的冰火兩重天。
國外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mRNA 技術産出的 mRNA 疫苗大殺四方,迅速成長爲全球屈指可數的第一大黑馬;而在國内,mRNA 技術卻是名副其實的 " 大貔貅 ",隻進不出,吞金無數,成爲醫藥行業的第一大黑洞。
黑馬 mRNA
mRNA 技術,無疑是許多人的 " 救生圈 "。
榮獲諾貝爾獎之前的卡塔琳 · 考裏科,20 多歲遷居美國,幾十年都沒有固定職位,年收入從未超過 6 萬美元。3 次被解雇,40 年冷闆凳。
在 2020 年 mRNA 技術正式商業化之前,mRNA 兩大先鋒企業之一的莫德納不銷售任何産品,收入基本來自官方機構的贈款以及和其他制藥公司的合作收入。在 2020 年之前的 5 年,莫德納虧損了 21.2 億美元。2019 年業績報告顯示,莫德納實現營收 0.6 億美元,同比下降 55.42%;期内的淨利潤虧損了 5.14 億美元,同比下滑了 33.6%。
而另外一個 mRNA 先鋒企業——德國拜恩泰科(BioNTech)2019 年全年營收 1.086 億歐元,淨虧損 1.792 億歐元。同樣面臨營收下跌,虧損加劇的兩難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常年在全球藥企排行中第一的輝瑞,2020 年營收僅爲 419.08 億美元,排名已經直線掉落至全球第八名。
但在 2020 年那場襲擊全球的 " 黑天鵝 " 之後,随着 mRNA 疫苗開始大殺四方,到 2022 年财報公布,輝瑞 1003.3 億美元的全年總營收創出曆史新高,這也讓輝瑞成爲全球首個邁入 " 千億俱樂部 " 的制藥企業。
這千億營收中,如果剔除兩個藥物的收入貢獻,其他産品隻貢獻了 435.91 億美元,同比增長僅 2% ——這兩個藥物就是 mRNA 新冠疫苗 Comirnaty 和口服新冠藥物 Paxlovid,占總營收比高達 56.53%。其中,Comirnaty 作爲全球首款 mRNA 新冠疫苗(也是全球首款 mRNA 疫苗),更是貢獻了 378.06 億美元。
這也并不是 Comirnaty 第一次發威。2021 年,Comirnaty 就已經錄得 368 億美元收入,成爲人類曆史上第一個銷售額突破 " 兩百億 " 美元的藥品。這個數字也讓 Comirnaty 成功登頂 2021 年最暢銷的藥物,沒有之一。
由于輝瑞的 mRNA 疫苗是與拜恩泰科聯合推出,這也直接帶動了拜恩泰科在 2021 年營收飙升至 189.767 億歐元(約 206 億美元),同比增長 3834.63%;淨利潤爲 102.925 億歐元,同比增長 67613.82%。
2022 年,Comirnaty 再次毫無懸念的成爲全球暢銷藥冠軍。不過在這年,暢銷藥品前五名中,還有一個橫空出世的黑馬,這款叫做 Spikevax 的疫苗來自莫德納,同樣是一款 mRNA 新冠疫苗。
這是莫德納的第一款商業化産品,直到 2020 年四季度才真正開始銷售。但是這一款産品,就讓虧損了十幾年的莫德納在 2021 年鹹魚大翻身,不僅營收同比上升 2191.90% 至 184.13 億美元,還一舉盈利 122.02 億,賺回了以往數倍的本錢。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海外大殺四方的黑馬,到了中國,卻上演了一把 " 淮南橘淮北枳 " 的真實故事,成了名副其實的 " 吸金黑洞 "。
黑洞 mRNA
mRNA 疫苗的轟動,自然引起了國内衆多藥企的關注。一時間企業跑馬圈地,積極布局。
其中有以 " 國産 mRNA 疫苗三劍客 " 艾博生物、斯微生物和麗凡達生物爲代表的專攻 mRNA 技術的新公司;也有以沃森生物、康希諾、智飛生物爲代表的,希望擴充技術路線的疫苗公司;還有像石藥集團這樣毫無疫苗 " 履曆 " 的突然入局者。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内,啓動 mRNA 技術研發的企業将近 20 家。僅 2021 年一年,mRNA 相關融資事件多達十幾項。
而當年在二級市場,哪個企業碰上了 mRNA 概念,都很難不被當成一個 " 金窩窩 "。以 2020 年 5 月就開始投入 mRNA 研發的沃森生物爲例,2019 年,其股價還一直在 20 元水平線徘徊,2020 年就一度暴漲超過 90 元,2021 年更是達到了 96 元高位,市值一度逼近 1500 億元,PE 值一度超過 110,而 2021 年沃森生物的營收不過 34.63 億元。
雖然廣受追捧,但遺憾的是,截至目前,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家中國公司在 mRNA 上取得成功。最直觀的結果是:如此衆多的入局者,卻絕大多數都未 " 磨出一劍 "。
仍以沃森生物爲例,在它介入 mRNA 的研發時,國際上暫無人用 mRNA 疫苗獲批上市,輝瑞與莫德納的新冠 mRNA 疫苗也隻是處于 I/II 期試驗。但截至目前,輝瑞和莫德納的疫苗都已經賣了幾百億美元了,沃森生物的疫苗在國内卻遲遲無法獲批,僅僅是在印尼獲批緊急使用。
其他企業裏,國内隻有石藥集團一家的 mRNA 疫苗獲批上市。此外能稱得上有産品落地的,隻有斯微生物的疫苗在老撾獲批緊急使用,别的企業仍舊是兩手空空。
衆所周知,藥物研發吃進去的是錢,擠出來的是金子。可如果遲遲擠不出金子來,那就會 " 誤了卿卿性命 "。如今,mRNA 的玩家,已經開始肉眼可見的底氣不足。有的已經開始退場,有的則折戟沉沙。
2023 年 6 月 27 日,成立于 2021 年的、在 mRNA 疫苗研究技術方面具有核心優勢的傳信生物被百克生物收購。
2023 年 7 月 19 日,完成數億元的 Pre-D 輪融資還不到兩個月的斯微生物旗下天慈工廠暫停試運行。不久後,公司及其創始人李航文被限制高消費。這家 mRNA 明星企業也遭遇危機。
另外一家疫苗龍頭企業康希諾對 mRNA 的投入也有些不堪重負。2022 年财報顯示,康希諾的上海臨港 mRNA 産業化基地一期項目已經進入試生産階段,新冠 mRNA 疫苗也在試産之列,設計産能爲 1 億劑。
但由于遲遲沒有産品落地,巨額的生産廠區投入成了擺設。無奈之下,康希諾隻好決定将閑置資産加以利用。2023 年 8 月 8 日晚,康希諾公告稱已與阿斯利康簽署了《産品供應合作框架協議》,将向阿斯利康提供合同開發和生産服務以支持後者的 mRNA 疫苗項目。
在國外大殺四方的 mRNA 疫苗,爲何在國内反而殺得衆多企業丢盔棄甲?
真的隻是因爲新冠疫情嗎?
新冠啓示錄
新冠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
可以說,mRNA 技術,成也新冠,敗也新冠。
目前,不論是國内還是國外,mRNA 疫苗都隻有針對新冠的一種适應症。正是因爲新冠,輝瑞和莫德納才能鹹魚翻身,賺得盆滿缽滿。但是當新冠勢頭弱下去的時候,輝瑞和莫德納反而成了難兄難弟。
根據輝瑞公布的 2023 年第 2 季業績顯示,其收入同比下滑 54.10%,至 127.34 億美元;股東應占淨利潤同比銳減 76.51%,至 23.27 億美元;扣除非經常性款項之後的經調整淨利潤則下滑 67.06%,至 38.39 億美元。
業績下滑是在市場預期之内,因爲随着疫情好轉,新冠産品的貢獻明顯收縮。2023 年第 2 季,Comirnaty 疫苗收入下滑 83.18%,至 14.88 億美元。
根據莫德納公布的 2023 年第二季度财務業績顯示,2023 年上半年,其總營收 22.06 億美元;其中 Q2 季度收入 3.44 億美元,淨虧損 14 億美元,每股虧損 3.62 美元,而 2022 年同期收入爲 47.49 億美元,收入銳減的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苗的銷量減少。這是 Moderna 自 2020 年底新冠疫苗獲批以來,首次出現的季度虧損。
輝瑞和莫德納好歹還吃夠了新冠紅利。但是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一點熱乎的都沒吃上。
在國内,唯一獲批 mRNA 疫苗的石藥集團,獲批時間是今年 3 月份,在今年 5 月份的時候宣布開始接種,但是後續一直沒有公布銷量及收入。考慮到國内的大環境,大概率數據不樂觀。
同樣沒有公布數據的還有沃森生物和斯微生物,他們雖然在印尼和老撾獲批緊急使用,但同樣是在全球疫情尾聲時期,依舊沒有砸出任何聲響。
一切看起來,都是新冠應該背鍋。但如果把 mRNA 的失利僅僅歸咎于新冠,顯然又是一種短視。失利的根源,仍在于國内創新藥物基礎研究的孱弱。
我們剛才提到,卡塔琳 · 考裏科(Katalin Karikó)多年專注于 mRNA,得不到資助,收入很低,很長時間被認爲是異想天開。但是她的堅持,最終爲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奠定了基礎。也正是這樣的科學家們的存在,才醞釀了創新藥不斷被發明出來的土壤。
《巨潮 WAVE》在《減肥神藥,卷起來了》一文中曾提到:
國内基礎研究薄弱,新靶點發現能力弱。現階段,由我國首次發現的、能夠成爲臨床創新藥物的新靶點仍然很少,國内醫藥公司往往隻能跟随國外發現的靶點開展跟随開發。
這固然和我們的科技水平仍存在差距有直接關系,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企業在短視心态裹挾下的急功近利的表現。
而從醫藥商業經營的角度看,乃至更大範圍的醫藥健康體系去判斷,中國的醫藥企業、研究機構,更應從源頭出發,給更多人以卡塔琳 · 考裏科那樣的機會,去支持他們用上數十年的時間,堅持搞基礎研究。
也許我們的科研人員不一定獲得諾貝爾獎,但我們的人民大衆,一定可以因此獲得更多的特效藥、救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