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滴滴
風暴之後,滴滴打算再一次在資本市場證明自己。
2021 年 12 月 3 日,滴滴宣布,經認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啓動在紐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啓動在香港上市準備工作。其市值最高時達到 851 億美元,後來一度跌至 71 億美金,跌幅超過 9 成。
2023 年 10 月 13 日,據 Bloomberg 報道,滴滴出行計劃于明年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
每一家偉大的公司必然要經曆至暗時刻。過去一年多時間,毫無疑問是屬于滴滴的 " 至暗時刻 "。
滴滴曾一度占據中國共享出行市場 90% 以上的份額。然而,由于數據安全風險,2021 年滴滴被暫停新用戶注冊,市場份額下降至約 60%。
今年以來,滴滴把異常燒錢的汽車研發部門賣給小鵬,近日又從廣汽集團獲得 1.49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10.89 億元)投資。無論是狂砍研發成本,利好财報賬面數據,還是與汽車行業頭部客戶合作樹立業務落地标杆,滴滴都是在面向資本市場營造更大的想象空間,均在爲香港上市做充分準備。
那麽,資本市場會爲滴滴買單麽 ?
滴滴面臨的 " 危 " 與 " 機 "
在經曆了退市挫折和市場份額下降之後,滴滴試圖重拾發展勢頭。
先來看一些數據。2023 年第二季度,公司收入同比增長 53%,達到 488 億元。其核心的中國出行業務(包含中國網約車、出租車、代駕、順風車)總收入達到 445 億元,同比增長 57%。本季度在中國的交易量達到 27 億筆,比 2022 年第二季度增長 48%。
滴滴國際業務部門的收入在 2023 年第二季度猛增 35%,達到 19 億元。滴滴目前在拉丁美洲、歐洲和亞洲的 16 個國家開展業務。
但是,滴滴也面臨愈加嚴峻的競争。比如說,阿裏巴巴旗下高德打車每天提供約 800 萬次乘車服務,已達到滴滴 1700 萬次的 47%,美團打車也有約 100 萬次的日乘車量。
作爲頭部共享出行企業,滴滴仍然沒有盈利,對很多股東來說還是太難受。和 2021 年比,滴滴的市場份額還大幅下降,基本面更不好。
同時,滴滴要在香港上市,亦可能面臨許多監管問題。此前,因 APP 數據被審查等問題,滴滴出行在某些城市的運營受到了限制。這些問題在香港上市後,可能會對公司的運營和股價産生不利影響。
另外,滴滴的網絡安全審查和數據隐私問題可能引起投資者對其未來業務發展前景的疑慮。如何在資本市場中獲得投資者的信任,将是滴滴出行在香港上市後面臨的一大挑戰。
但是,與共享出行領域的同行 Grab、Uber 和 Lyft 相比,滴滴估值還是比較廉價的。滴滴的市銷率(EV/Sales)僅爲 0.69,遠低于 Uber 的市銷率 2.88 和 Grab 的市銷率 5.10,也低于 Lyft 的市銷率 0.88。
如果滴滴能繼續加速增長,其低估值可能會爲投資者提供一個有吸引力的切入點。
自動駕駛業務能否成爲第二增長曲線?
在過去三個季度,滴滴汽車業務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戰略調整。
10 月 12 日,滴滴自動駕駛宣布獲廣汽集團投資。廣汽集團全資子公司廣汽資本與廣州開發區投資集團将按同等比例共同出資設立專項基金,投資滴滴自動駕駛不超過 1.49 億美元。
而就在五個月前,今年 5 月,滴滴自動駕駛公司與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深化合作協議,共同發布 "AIDI 計劃 ",并計劃成立合資公司。
滴滴和廣汽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逐步深入,可謂優勢互補。
滴滴擁有海量真實數據,而數據就是自動駕駛系統的 " 糧食 "。随着數據量不斷增長,其在數據處理和分析方面的能力也将不斷得到提升。
廣汽則擁有整車、零部件、能源及生态、國際化、商貿與出行、投資與金融等成熟完備的汽車産業體系,還具備汽車智能化深厚的技術積累。兩者 " 雙輪驅動 ",可以更快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實現商業化落地。
其實在 ALL in 廣汽合作之前,滴滴的 " 造車之路 " 甚爲坎坷。
滴滴很早就展示出了進軍智能汽車賽道的野心。它在 2018 年成立了滴滴汽車聯盟,攜手 31 家本土汽車企業,希望打造一個一站式平台,提供按需購車的替代方案。
同年,滴滴與理想汽車成立了智能電動汽車合資公司北京桔電出行科技。但後來理想汽車拿了美團的戰略投資,而美團和滴滴爲競争關系,雙方最終結束了合作。
後來,滴滴又與比亞迪達成了類似的合作協議,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二者于 2020 年 11 月合作推出了比亞迪 D1 順風車;但該車銷量不佳,零售客戶對其興趣不大,最終未能達到預期。
盡管兩次探索都不成功,滴滴還是在 2021 年開始單幹,并将其造車業務命名爲 " 達芬奇 "。該團隊雇傭了約 1700 名員工,并提供有競争力的薪資吸引來自各大汽車制造商的人才——該項目原本計劃在今年推出新車。
然而,随着滴滴宣布與小鵬的合作,滴滴實際上已決定退出造車業務,專注于在其核心專長範圍内提供支持。
8 月 28 日,小鵬汽車宣布以 58.4 億港元(約合 7.4463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滴滴的智能汽車部門,交易方式爲全股票交易。
同時,小鵬汽車将基于此打造一款 A 級智能電動汽車,項目代号 "MONA",作爲其全新品牌的首款産品,該車型與小鵬汽車現有品牌形成差異化優勢,預計 2024 年由小鵬汽車量産推出市場。
MOMA 車型由小鵬汽車研發、量産和銷售,與滴滴的合作主要在銷售運營環節,包括金融政策和租車公司都由滴滴負責。在滴滴平台上運營時,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數據的運營打通。
據悉,這款車型定價 15 萬左右。爲降低成本,小鵬汽車已經設定了 25% 的降本目标,并将其拆解到各個系統和環節中,包括芯片、傳感器、動力總成和整車硬件等。
業内人士表示:" ‘達芬奇’是不會再造整車,也不會再賣整車了。除了工程和産品會留一些人之外,品牌、營銷、售後等部門都會清掉。"
其實,堵死滴滴造車的還有一隻攔路虎——資質。
根據 2022 年出台的法規,所有從事汽車制造的企業,不僅包括委托公司,還包括其外包的原始設備制造商(OEM),都必須持有相應的許可證。
在當今的市場上,嚴格的規定使得滴滴這樣的大公司難以獲得必要的許可證和資質,更不用說小公司了。例如,衆泰汽車在遇到牌照問題後不得不取消訂單,導緻創始人李一男向兩萬多名潛在客戶道歉。北汽控股的新品牌極石汽車在正式推出極石 01 車型後,也因面臨類似問題而不得不保持低調。
百度的造車業務曾因爲資質問題也面臨同樣挑戰。
2021 年,百度與吉利合作成立了 " 集度汽車 ",百度持有合資公司 55% 的股份。然而兩年後," 集度汽車 " 已悄然轉型爲 " 極越汽車 "。吉利汽車目前持有 65% 的股份,占多數。百度在此次合作中的角色已從領導者轉變爲技術提供者。
百度此舉可能代表了整個行業普遍存在的牌照問題,這可能也同樣影響到了滴滴。
結語
無論是造車業務,還是自動駕駛業務,滴滴在過去幾年的探索實際上都走了一些彎路,在實際的财務回報上也乏善可陳。
舉例來說,截至 2022 年,滴滴已在自動駕駛領域投入約 350 億元(約合 47.8 億美元),其中僅 2022 年就投入了 95 億元(約合 12.9 億美元)。同年,滴滴總營收約爲 1408 億元(約合 192.6 億美元),淨虧損 238 億元(約合 32.6 億美元)。
滴滴曾一度被認爲是競争者中的佼佼者,因爲其業務規模大,進入門檻高,而且擁有海量的出行數據,可以爲銷售和研發提供基礎。
此外,滴滴目前的打車車隊有數千萬輛車,即使将其中一小部分更換爲自己的車輛,也會産生巨大的動力。
但最終,滴滴還是将造車主動權交給了合作夥伴。
此外,随着投資趨勢轉向大型語言模型(LLM),公司可能會考慮将重點放在其他方面,而不是過多地投資于汽車制造。
總之,汽車自研難以成爲滴滴的第二增長曲線,或許定位于智能汽車運營平台,從自研模式轉變爲資源整合,連接智能汽車産業上下遊;以最低成本發揮運營優勢,再加上加速國際化戰略,将是滴滴在港股尋求新估值的最佳途徑。
參考鏈接:
https://asiatimes.com/2023/10/didi-huawei-lead-the-way-for-a-china-bounce-back/
https://kr-asia.com/has-didi-given-up-on-its-vehicle-manufacturing-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