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我是 biu 媽!
課間十分鍾消失這件事,其實我思考了很久要不要寫。
這一段時間,自從這事兒沖上了熱搜,就在各個媽媽群裏 " 爆炸 " 了,各大媒體也紛紛下場 " 痛批 ",甚至教育部也做出了回應。
▲ 新華社微博
事情仿佛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現在離話題最熱的時候,其實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熱度也在漸漸下降。我所在的很多媽媽群,已經不再讨論這個話題了。
我在一些媽媽群,問了一些孩子學校不準課間十分鍾出去的家長:這事兒上熱搜後,孩子課間的情況有沒有好轉。
收到最多的回答是 " 哪兒有這麽好改 ",或者 " 也就還那樣吧 " 之類的回答,媽媽們都不太願意聊這事兒了。
網上的熱烈讨論,和家長們顯而易見 " 麻了麻了 " 的冷漠反應,真是鮮明的對比。
諷刺的是,各中小學、各級教育部門的官方賬号上,最近倒是多了很多關于 " 課間十分鍾 " 的報道。
我覺得,是時候再次來好好說說這個話題了。
我是幸運的,biu 上的公立小學雖然不是什麽牛小,理念我卻很喜歡,總的來說就是該學學、該玩玩,學習和快樂不沖突。娃天天回來和我說她和小夥伴 " 鬼抓人 "" 你跑我追 " 的趣事兒。
所以,這個熱點剛剛爆出來的時候,我是一度是很 " 冷漠 " 的,總覺得,有這麽嚴重嗎,這也就是個别現象吧。
直到越來越多認識的朋友告訴我,她們家娃上的小學就是這樣,課間不讓出去玩,隻能上廁所、喝水,甚至要保持安靜……
原以爲是個别,沒想到這麽普遍,甚至普遍得有有些離譜。
我相信今天看這篇文章的家長們,也有和我一樣的幸運兒,但懇請大家不要冷漠地覺得這 " 與我無關 "。
01
消失的課間
比想象中普遍得多、複雜得多
我原本以爲課間不能出去的比例,最多就有 30% 左右。
但根據央視報道的調查數據,高達 77% 的家長稱 " 安靜的課間 " 是個普遍的現象,而且在小學中尤爲普遍。
而我自己也做了個小小的調查,發現并不是所有 " 消失的課間 ",都是因爲學校 " 一刀切 " 的管理,實際情況複雜很多。
有一些是學校要求全校都不能出去;而有一些則是部分年級有額外的要求,比如低年級在二三樓的,擔心安全問題,不讓出教室,或者高年級因爲學習抓得緊,不讓孩子出去;個别學校還有這種情況,班主任單獨要求自己班的孩子不出去,但學校默認班主任的管理是對的……
▲ 圖源:新華社
還有軟性引導孩子不出教室。有的學校或者老師,擔心課間打鬧有安全隐患,又不願意直接要求學生不出教室,于是會在課間十分鍾在教室内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這樣一來,很多孩子就不願意出去了。
我第一次聽說這事兒有點哭笑不得,這應該說啥好呢,說他們強迫孩子吧也沒有,甚至放的也是一些有益的科普紀錄片,但課間也盯着屏幕,這樣對眼睛實在不太好啊……
你看,各個學校的情況十分複雜,或許因爲這樣 " 消失的課間 " 比例才會如此之高。
而且這種現象已經很久很久了!
俗話說得好,太陽底下無新事。和身邊的媽媽們聊起這個事情的時候,就有個媽媽說說,幾年前老大上學那會兒(18、19 年),就是這樣不準出來玩了,但是沒想到現在還是這樣。
我在網上翻閱以前的報道,發現這個話題幾乎是隔一兩年,就要被擺到明面上被 " 痛批 " 一下。
▲十四年前的 " 新聞 ",和現在的幾乎一模一樣
問題年複一年得不到解決,也難怪有些家長面對 " 這種情況有沒有好轉 " 的問題,如此無奈又麻木……
03
有不少家長
默許和贊成 " 課間消失 "
自從這事兒上了熱搜,網上的對這件事兒的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聲讨和吐槽。
但有些聲音在網上是聽不見的。
好幾個媽媽告訴我,她們孩子所在的學校,都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是默認甚至真心贊成 " 課間不出教室 " 的,隻是大家的心态真的各有不同。
一部分家長,也是被愛鬧事的人 " 整怕了 "。
這樣的家長,大多家裏是男孩,覺得自己家孩子皮,就怕娃一不小心惹到了不講理的家長和娃,所以對學校的對課間的一刀切,半是無奈,半是認同。" 雖然有點可惜,但至少自家孩子不會惹事了…… "
還有一部分家長,是認爲 " 有沒有課間無所謂 "。
有些地方冬天戶外寒冷,教室走廊狹窄,且某些學校或因爲設計原因,或者因爲這幾年人數激增,沒有足夠的空間給孩子進行體育活動,所以有些家長覺得覺得,冬天要求不出教室,确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不出教室的時間再延長一些再延長一些,似乎也不是什麽過分要求……溫水煮青蛙,漸漸的也就沒意見了。
一位東北的家長說,因爲東北接連兩次體育館坍塌,不僅課間十分鍾沒有恢複,學校本來可以進行室内體育活動的體育館,也幹脆關閉檢修,孩子活動空間進一步被壓縮了,雖然無奈,但覺得也學校算比較負責了!
總之,還有很多無奈的理由,不再一一列舉。
我們不能說這些家長是 " 錯 " 的,他們的聲音其實也包含了很多實際的問題,如果這些複雜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消失的課間也不會本質上得到解決。
當然,那種真的就是不懂教育,覺得孩子就應該所有時間都應該學習,課間也應該學習的家長,我以爲都 2023 年了,早就不存在了,結果真的還存在着。
消失的不僅僅是課間
之前在讀到一個說法是,現在的教育把孩子越養越 " 窄 " 了,因爲對孩子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都越來越多。
消失的課間,最容易聯想到的,還有疫情之前和疫情期間都熱門過一陣子的 " 消失的體育課 "。
當然,現在體育也算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了,體育課的比例也大了很多。但是孩子們的戶外運動機會,真的變多了嗎?
這次雖然和朋友們聊到的是課間的問題,居然意外聽說了體育課大多數時候都上 " 室内操 " 的學校——因爲學校班級太多,操場太小,所以體育課隻能各個年級輪流去操場的。
你說學校不負責吧,沒有把體育課占掉,但孩子在教室上體育課,憋屈不?
還有消失的午休、消失的吃飯時間,以及随之而來的 " 廁所社交 " ……
除了限制孩子空間和時間,我覺得更可怕的是各種無意義的 " 卷形式主義 "。
我就舉兩個例子,都和過分地重視書寫和卷面有關。
其一,一年級要求用 2h 鉛筆書寫。
對,不是 2B,是 2H 鉛筆。我認識的媽媽裏,就有三個孩子學校有這種情況。學校的理由是,因爲 2h 鉛筆硬度高,不容易蹭花,所以卷面整潔。但是一年級的孩子手部力量控制還不夠好,用高硬度的鉛筆書寫,孩子有多難受可想而知。卷面整潔和孩子感受相比,學校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
而且我打賭,今天一定有家長覺得已經習慣了、正常了、是可以接受的……
其二,要求用尺子畫 = 号,用尺子畫>和<符号。
也是因爲孩子控筆不好,寫起符号來歪歪扭扭的,這樣卷面更加整潔好看。至于會不會多費時間降低效率,估計不在考慮範圍内
小學就這麽多限制,中學可能會變本加厲。
我最近看到了一位中學在校老師寫的文章,提到了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見聞。
其中最最最溫和的一個例子就是,很多轉學而來的中學生,關心的不是學校的教學理念,而是更關心一些很具體的生活問題。比如:
可以留劉海嗎?可以披着頭發嗎?短發要留多長?
學校的廁所是什麽樣子的?有沒有鎖?
食堂打什麽菜可以自己選擇嗎?
宿舍洗澡有時間限制嗎 ?
爲什麽關心這些,自然是因爲這些孩子之前所在的學校,沒有這些自由,而這位老師所在的學習,也不能完全給他們這些自由。這位老師痛心疾首地說:
身處中國經濟最好時代的 00 後 10 後,從小衣食無憂,……,沒想到,最困擾他們的不是學業,而是你能不能自己選擇自己的飯菜,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管理自己的頭發,支配自己的身體。
離譜嗎?我相信這隻是冰山一角……來,請各位在評論區貢獻更離譜的。
04
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寫到這裏,我其實是有一點沮喪,甚至有一點信念崩塌的。
Biu 媽在之前的文章中寫過,我是一定程度上贊成 " 卷 " 的,因爲我從小學到高中,都在比較卷的二梯隊學校,但那段經曆,給我留下很多珍貴的回憶和寶貴的精神财富。
但最近越來越覺得,我們當年的卷,和現在的卷,完全是兩回事。
當年我遇到的老師,會布置海量作業,學校會小考大考不斷,會公布排名,會對成績下滑嚴厲批評……
但老師也會暗示我們隻做符合自己水平的作業,難度太小太大可以适度放棄,也會 " 趕 " 我們去教室外活動活動。我當年的學校,飯點會讓畢業班提前大概 10 分鍾放學,去食堂打飯,爲了讓最緊張的這群孩子,吃上第一口熱飯……
但是現在某些地方的卷呢,說嚴重點,一定程度上沒有把孩子當人。還在成長發育期的孩子,每天在校十多個小時,不能有任何娛樂和放松,甚至壓縮吃飯睡覺等基本生理要求,回家還要繼續 " 加班 " 做作業," 工作強度 " 趕超大廠的 996。
有能力的家長,當然可以送娃去體制外的學校,讓孩子逃離這一切。
但是我知道大多數孩子還是會走體制内路線,如果短時間内現實不能改變,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不想說什麽推進制度改進之類的大話,就想談談我們家長能爲孩子們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
我們可以,也應該爲不合理的事情多發聲
這也是最終決定寫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
就拿這次 " 消失的課間 " 來說,雖然形成的原因很複雜,也有無奈的成分,但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每一個在網絡上發聲的家長,我都想給你們點贊。(當然,有些情緒過激的,隻知道謾罵的,這種聲音……也傳不出去啊)
這次上了熱搜以後,雖然沒有馬上得到改變,但是關注度是前所未有的,比之前任何一次報道更加出圈,官媒聲音和教育部的回應,也比之前更加響亮。
有家長說,就怕說多了,變成 " 課間必須戶外活動 "。如果真的是這樣,也是一種改變,在戶外活動這件事情上,矯枉過正都好過一成不變,想想現在孩子的近視率和高發的脊柱問題,在戶外哪怕多站一分鍾,都是好的。
但如果我們因爲麻木而選擇徹底沉默,誰知道孩子面臨的情況會不會越來越糟糕?
不僅是孩子,學校和老師們的困局,也是需要說出來,才可能被看見。
2
讓家永遠成爲孩子的港灣。
記得有一句話,我們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敗學習的困難,而不是和學習一起打敗孩子。
現在孩子所處的環境,已經充滿了焦慮的氣息,家長的其實是應該幫助他們消化這些焦慮,幫孩子維持相對平和的學習環境,給他們争取喘息的空間。
而現實中,不少家長反而像一個放大器,把外界焦慮和自己的情緒都以更大功率輸出到孩子身上。
這不是說不能布置媽媽牌作業,不能在課外抓學習。
現在的教育選擇越來越多,科技也越來越發達,選孩子喜歡的形式、消化得了的量來安排學習行不行?在熟知孩子水平前提下,幫忙解決掉一些低效重複的作業行不行?現在很多家長搞 " 作業熔斷 ",超過幾點鍾做不完就不做了,老師批評家長幫孩子承着,保證睡眠要緊,這也是很好的嘛。
我們首先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其次才是培養一個有競争力孩子。
3
能力範圍内,盡可能給孩子選擇更适合的道路
這句話似乎是個套話,似乎在國内是一個 " 不可完成的任務 "。
但大家想一想,真的如此嗎?我們不講大的 " 未來發展之路 ",就說說最直接,每個孩子的都會面臨的選學校。
很多家長都想削破了腦袋往所謂的 " 最好的學校 " 裏擠,甚至花大力氣買學區房,托關系把孩子給塞進去。比如這次 " 消失的十分鍾 " 上熱搜,從很多家長的留言來看,孩子上小學之前,都不知道對口小學 " 居然是這個管理風格的 "。
這仔細一想,就覺得不應該啊。其實孩子上學之前,就是應該了解清楚——
學校的學風是怎樣的?
教學理念是如何?
自己的孩子什麽性格?
适合什麽樣的教學風格?
學校近幾年有沒有什麽生源變化?
教師和校長有沒有變動?
學校的特色教育是什麽?
和孩子的特長契合不契合?
有沒有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哪怕都是重點學校,也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現在不都講究搞 " 特色教育 " 嘛,學校自己也不想建設得千篇一律。
一個喜歡安靜,本身就不愛去戶外活動的孩子,哪怕去了 " 課間消失 " 的學校,是不是适應起來也沒有那麽痛苦?
一個好動的孩子,選一個體育運動是學校特色教育項目的學校,是不是還有機會釋放一下壓力?
周一咱們平台的留言裏,也有個家長在感慨,隻想讓孩子去一個能随便出去玩耍的小學。
小學已經如此了,上初中其實還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
在考慮學區、成績、升學率等等因素的時候,分一點精力去了解學校的風格,爲孩子多考慮一點 " 如何健康生活 ",真的不難!
biu 媽的悄悄話
今天的話題有點沉重,有時候我也想,我爲啥非要在這麽複雜的年代生娃養娃啊,自找苦吃。
但是每天回家看到 biu 開開心心的說媽媽你回來了,就仿佛得到了治愈。
我既然把娃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就算再難,也應該守護她的快樂,更要陪着她一起去争取未來好好生活的力量,所謂教育的責任,就是如此吧。
biu 媽最近的分享,看看有沒漏讀的:
本周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