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公有雲市場最近彌漫着一股悲觀情緒。正如各大雲廠披露出的最新一财季業務數據,雲銷售額增長放緩、淨利潤下滑等等,這直接或間接影響了科技股股價大縮水,以及以裁員降薪爲主要手段的降本措施。
然而,仔細研究過去三年雲廠商的走向就會發現,這種所謂悲觀态度的背後,還有它們面臨雲市場轉型期的集體陣痛。
雲計算時代,計算早已變成了一種社會資源,能夠大規模同時使用,并且讓用戶的獲取成本降低。這一過程中,用戶也切切實實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但差異在于這套水煤電的動作完成後,雲廠商的增值服務卻并沒有跟上客戶需求的步伐(比如上層應用的豐富度、應用的深度),客戶獲得的價值滞後,甚至讓雙方的合作陷入零和窘境。
經钛媒體初步計算,2019-2022 年度,亞馬遜雲營收 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爲31.64%;2019-2022 财年,微軟智能雲營收 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爲24.5%;2019-2022 年度,谷歌雲營收 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爲43.38%。
能維持不錯的符合年均增長率,代表了企業在一定周期内實現規模增長的可能性,其難度是比 2019 年之前更具挑戰性,相對而言,市場體量較小的谷歌雲在過去四年保持了更爲強勁的逆向調節能力。
本篇通過分析海外以及中國雲市場,試圖指向一個共同問題:雲市場如何激活下一階段增長?
雲廠商集體急速放緩
首先,钛媒體 App 對比了同期微軟、亞馬遜、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發布的截至 2022 年 12 月的最新季度财報。由于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于 2020 年 2 月首次公開了 2019 Q4 及全年的雲計算業務,以此爲完整對照起始點,對三家科技公司雲業務闆塊進行分析。
钛媒體 App 梳理數據發現,亞馬遜雲業務的營收在過去四年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增長放緩迹象。2022 年第四季度,亞馬遜雲營收實現 213.8 億美元,同比增長 20%,成爲亞馬遜雲的曆史最低增長率,而這一數據在 2018 年達到了 45%;實現經營利潤 52 億美元,經營利潤率下滑到 24%,連續四個季度收窄。
亞馬遜雲營收增長情況
在微軟公布的 2023 财年第二季度業績中,微軟智能雲業務部門(包括智能雲産品 Azure、服務器和雲服務 Windows Server、SQL Server,以及企業級服務)整體營收爲 215.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其中,服務器和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 20%,與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9 個百分點;Azure 和其他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 31%,與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15 個百分點。
目前來看,智能雲是微軟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從 2016 财年起,微軟變更财務報告結構起,智能雲服務部門業績開始受到外界關注。2019 财年 Q4,智能雲服務首次超過核心業務 Windows 所在的更個性化的計算業務,這一年,智能雲服務營收達到了 114 億美元,而 2016 财年 Q1,智能雲服務營收隻有 59 億美元。具體到 Azure 雲增速方面,從 2022 财年至今,其同比增速(50%、46%、46%、40%、35%、31%)仍在持續放緩,并創新低。
微軟雲營收增長情況
本季度,谷歌雲(包括 G Suite、企業版 GMail/Docs/Drive/Hangouts 和谷歌的雲基礎架構收入)營收實現 73.2 億美元,且營收增長有所下滑,從上一季度的 38% 跌至本季度的 32%。這也是谷歌雲業務自披露數據以來的最低增速。不過,谷歌雲在虧損方面有所減少,從上一年同期的 8.9 億美元減少至 4.8 億美元。
谷歌雲營收增長情況
整體來看,相比雲業務在發展早幾年高歌猛進,海外三大雲廠商的雲業務營收增長放緩是進展到一定階段必然面臨的問題,分析師普遍給出了今年第三季度會持續放緩的預計。而在營收增速和盈利方面(以經營利潤率及虧損數據作支撐),受曆史性通貨膨脹和美聯儲加息的部分影響,三大雲廠商仍需要主動調整發展健康度。
客戶疑惑:優化雲成本支出
面對雲廠商集體急速增長放緩的現實,钛媒體 App 從多位專業人士處獲悉,究其原因,雲市場放緩主要源自客戶開始縮減開支并對雲資源使用進行優化,不過縮減的開支仍會投入于新業務場景或用于固化某一優勢場景,這是資本逐利的表現。
對于客戶而言,業務上雲并不完全等價于降本增效。是租用雲服務器還是采購物理機搭建私有雲,其性價比不在于是不是 " 上雲 ",而在于 " 資源利用率 "。一般來講,資源利用率或者說雲服務器利用率越高,性價比也就越高,雲成本才能真正意義上攤薄。
目前來看,對于那些經曆了數字化實踐的企業而言,其首要任務是 " 整合 "。在市場不确定性增加的整體趨勢下,包括大公司在内,許多企業都開始調整 IT 運營成本,這一方面就包括服務器等資源占用的部分。例如 Meta 已宣布将削減 40 億美元用于數據中心的成本支出。
" 由于大環境下的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擔憂,大企業客戶希望對現有的大量數字化應用進行優化,從而将節省的資金投入到新項目中。" 一位分析師表示。
結合微軟雲過去一段時間的策略來看,從 2022 年開始承諾幫助客戶控制雲成本,7 月将雲服務器組件的使用壽命從 4 年延長到 6 年,以幫助客戶減少支出。而一位接近亞馬遜雲的人士也向钛媒體 App 表示,用适當的工具和策略幫助用戶優化雲成本也是亞馬遜雲正在進行的一個重要事項。
Alphabet 首席财務官 Ruth Porat 在财報電話會議中指出," 第四季度的雲增速放緩,主要源自宏觀經濟影響下,客戶對雲資源的使用進行了優化調整。" 在此期間,谷歌雲也宣布了一項舉措,将其部分服務器和網絡設備的生命周期延長至六年,以減少未來幾個季度的折舊成本,以提高盈利能力。
不過,IDC 報告近日指出," 如果企業不及時升級服務器,而且拖延時間超過最佳期限(目前被認爲是 4 年或更短),累計運營成本會迅速增加。" 這意味着,延遲更換服務器可能會帶來包括安全風險等新的隐性成本。
" 當優化雲成本支出已經成爲企業客戶的首要策略,CIO 們開始更加嚴格審查供應商合同和軟件支出情況。"ETR 通過市場調查發現。
根據 ETR 最新調研數據能夠清晰地看到,客戶優化雲成本存在幾種策略:一是整合跨部門 / 組織的冗餘供應商;二是降低過度雲資源使用;三是降低以消費爲主導的服務和工具支撐的工作負載;四是優化 SaaS 訂閱模式等等。
【過去兩個月,整合冗餘供應商策略占比已提升至 36%,降低雲資源使用占比也提升至 19%,其中在金融科技和電信兩個行業更爲明顯,分别爲 29% 和 28%。 】
ETR 給出的影響因素非常多:抵押貸款利率上升導緻銀行信貸部門業務減少,加密貨币崩盤導緻交易量減少,以及廣告支出的減少,這些直接減少了對雲資源的使用。除此之外,企業用戶還在嘗試降低對數據分析的應用頻次,并且使用更低成本的計算實例如 AWS 的 Graviton、AMD 芯片,甚至還追求更優惠的定價策略,如按需和按 spot 定價、預留實例或者對服務器集群進行成本優化等等。
當企業客戶希望在有限預算成本下,對雲資源使用進行進一步優化時,會希望将以更有效的方式運作現有業務應用,對新增雲産品也更加謹慎。甚至 " 數據中心遣返 " 的現象也會出現," 數據中心遣返 " 即大企業會以較高性價比拿到硬件、軟件和服務,并将其遣返到本地數據中心或其他一個或多個私有雲上。
在一份提交給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亞馬遜年度報告指出,長期來看,客戶購買信心正在下降。
雲時代的新策略
與客戶購買信心下降和供應商銷售訂單放緩有所差異的是,更多的市場性報告在論證,全球雲市場仍然是個巨大且具有增長潛力的價值市場。
Canalys 雲服務統計數據顯示,2022 年第四季度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同比增長 23%,達到 658 億美元;2022 年全年,雲基礎設施服務總支出從 2021 年的 1917 億美元增長到 2471 億美元,同比增長 29%。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報告顯示,2022 年全球公有雲基礎設施上支出将達到 5440 億美元,同比增長 21%。Statista 數據顯示,2023 年,SaaS 市場收入最高,預計将達到近 2540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IaaS 市場增長速度仍然最快,以 35% 的同比增速增長至 1584 億美元;PaaS 市場預計達到 1133 億美元,高于一年前的 837 億美元。
" 因爲市場不确定性增強時,企業會主動将業務重塑并加快提升客戶體驗,業務上雲是直接選擇。隻不過,客戶會優先考慮短期内運行量小的業務,而不是需要爲長期較大合同付預付款。" 一位市場研究員提到。
事實上,雲廠商仍在積極調整,以應對當前的挑戰和機遇。
首先是對新增量市場的挖掘,包括拓展新客、對 " 智能雲 " 業務加大研發投入。
對于亞馬遜雲而言,由于企業支出的下降,以及服務器能源和運營成本的上升,其盈利能力是個非常大的考驗。爲此,亞馬遜雲正積極拓寬客戶渠道,截至到 2022 年,納斯達克、雅虎、笛卡爾實驗室等新的大客戶,已将部分 / 核心業務遷移至亞馬遜雲上。此外據财報透露,亞馬遜在西班牙和瑞士推出了新的可用區域,在印度推出了第二個可用區域。
而盡管 Azure 增長放緩,但微軟 CEO 納德拉回應并表示,放緩趨勢不會是永久性的," 企業在業務優化過程中縮減的開支總會投入于新的業務場景,而這些場景才是增長的關鍵。"
從現實情況來看,Azure 已經積壓的合同金額在 2022 年第四季度增長到了 1890 億美元,預計其未來收入将保持穩定。Azure Arc 混合雲解決方案,據稱已服務 12000 多個客戶,包括 Citrix、Northern Trust 和 PayPal 等公司,相比一年前增長了接近一倍。
微軟還将更多目光放到了技術戰略投入上——将 Azure 雲與 OpenAI 背後所代表的 ChatGPT 進行深度集成。專家認爲,"Azure 将計算、存儲和網絡的結合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雲計算的核心。在過去 3、4 年,微軟構建出的雲基礎設施,通過将 AI 技術引入到應用中,将繁重的模型訓練改變成爲具備推理能力的超級計算機。"
2022 年,谷歌雲構建的差異化産品以及在渠道生态上的持續建設,使其獲得了西門子能源、英特爾、高通等大客戶的背書。而伴随 ChatGPT 近期廣受追捧,谷歌雲在釋放同樣的信号:在人工智能研發及應用領域持續投入,以及 AI 在谷歌雲等業務中的使用情況正日益增長。
其次是組織架構的調整,依靠強制性行政手段,從組織管理角度整體性優化,強化以 " 銷售 + 産品 " 能力互補的 ToB 團隊,是當下重要的階段性舉措之一。
雲計算大客戶市場仍然是 ToB 供需性較爲凸顯的領域,服務 B 端,不僅僅是在賣産品,更多的是在教育客戶,提供 IT 和咨詢服務。客戶成功和客戶續費,這些也都不是當下努力就立馬能看到結果的,需要長期深耕,産品研發、銷售市場、服務運營等幾個方面綜合練功。
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谷歌雲還在今年年初對其銷售領導層進行了全面改革,試圖進一步改進雲業務盈利能力。
而該舉措實際在中國科技企業也尤爲明顯:阿裏雲在蔡英華主導全球銷售業務後,随即開始一系列調整,包括大銷售隊伍下沉 " 行業主建、區域主戰 ",被集成并向夥伴讓利。而騰訊在 2022 年新設立政企業務線,以及在業務目标進一步明确,即聚焦自研和優化産品利潤的背景下,進行了更多組織層面調整。
三是生态層面的構築。
由于微軟本質上就是一家非常典型的 ToB 企業,其自研能力超強,在雲業務之前就已經形成如 Microsoft365、Dynamics 等通用型産品,通訊工具 Teams 的月活數量和功能豐富度也在不斷提升。不過,微軟雲并沒有形成需求很多合作夥伴共建的強生态。
與微軟不同的是,亞馬遜雲沒有所謂非常強的應用級抓手,雖然也有一些自研 SaaS 工具,但更多依靠生态内的合作夥伴的雲資源消耗,在雲市場方面,其收入來源也并非 SaaS 占主導。
而谷歌雲目前主要的業務收入來源則是 PaaS+SaaS 産品。如果一直按照以産品爲核心的發展思路,這就導緻,每個産品都有自己的方向很難形成合力,權衡市場趨勢、客戶需求、企業優勢,IaaS 并非最優的路徑。
從某種角度講,ToB 一開始并不是以生态爲目的去構建産品、技術、商業體系,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卻是需要從社區激活,反促生态。
不過對比中美雲廠商在生态構建方面,肉眼可見的差距是中美市場環境的截然不同,煙囪化、系統集成、數據連接等生态性問題,導緻 SaaS 應用軟件的雲滲透率低還無法破解,SaaS 在中國依然是個潛力巨大但占比極低的市場。
中國出海 or 全球化視野下的正面競争
在海外三大雲廠商公布雲業務财務數據後,阿裏也披露了最新一季度雲業務财務數據。
2023 财年第三季度,阿裏雲營收在跨分部抵銷前和抵銷後分别爲 266.93 億和 201.79 億元,經調整後 EBITA 利潤爲3.56 億元,同比增長 166%,環比增長 -18.0%。
對比 2023 财年前兩個财季,第一财季實現營收 176.85 億元,經調整後 EBITA 利潤爲2.47 億元;第二财季實現營收 207.57 億元,經調整後 EBITA 利潤爲4.34 億元。
也就是說,阿裏雲 2023 财年前三個季度(2022 年 4 月至 2022 年 12 月底)已實現營收 651.35 億元,按經調整後 EBITA 利潤,合計 10.37 億元。2022 年(自然年)按經調整後 EBITA 利潤,合計 13.13 億元。而 2022 财年,阿裏雲才首次實現年度盈利 11.46 億元。
整體來看,阿裏雲穩住了基本的盈利盤,卻無法在至少過去一個财年實現持續的高水準。
結合 Canalys 統計數據,似乎已經給出了初步答案:與全球雲服務市場 33% 的高增長勢頭相比,2022 年 Q3 中國地區的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同比增長 11%,增長明顯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裏雲财報變動後一個基本公開的信息是,來自互聯網客戶的收入同比減少 4%,主要來自一個頭部互聯網客戶(字節跳動)逐漸停止于其國際業務使用阿裏雲的海外雲服務,部分被來自中國互聯網行業其他客戶的需求增長所抵消。
在中國雲市場,疫情反複緻使客戶市場在 IT 支出上存在一定的滞後,但對于有出海需求的中國企業市場,正在先被打開。
結合亞馬遜雲在中國市場的客戶情況,出海需求的中國企業(如出海遊戲、跨境電商等)已占據重要位置。IDC 報告指出,對于中國企業或跨國公司使用國内公有雲資源的業務,亞馬遜雲是前五名雲服務商中增長最快的廠商,其在 IaaS+PaaS 市場的份額從 7.5% 增加至 9%。另外 IDC 也給出了一組發人深思的數據:
在中國企業 2022 年上半年使用海外公有雲資源、且計收在中國的業務中,亞馬遜雲占了近 3/4 的市場份額。
這是一個非常有壓迫感的數字。
服務出海企業比拼的是,全球節點和本地化運營優勢(貼合企業需求和合規)。2021 年,亞馬遜雲正式發布 " 全球優勢、植根本地 " 中國戰略,2022 年亞馬遜推出 " 連中外 " 舉措,針對中國出海企業拓展全球業務布局,應對各地區安全合規挑戰。微軟 Azure 則借助世紀互聯的合作,已經完成在華雲計算規模擴容三倍,并在中國華北、華東同時新增兩個 Azure 區域、兩個數據中心,并将于 2023 年 6 月正式投入商用。
中國雲廠商也在積極出海。阿裏雲在去年 12 月開始運營其在日本的第三個數據中心,過去一年在海外累計新增 6 座數據中心,分别位于沙特、德國、泰國、韓國和日本,全球建立了 26 個地域節點和 82 個可用區。
不過,分析師 Christopher Tozzi 不久前指出," 雖然在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全球多個角落都運營着阿裏雲的數據中心,但相比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阿裏雲在海外市場的覆蓋度仍然有限。對于那些真正需要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将會很難用到阿裏雲的服務。"
他還表示,一些主流的可觀測性、安全管理工具并非能夠集成到阿裏雲上,以及尤其在北美市場阿裏雲對開發者社區的運營相對有限,這些都是導緻企業沒有用上阿裏雲的常見原因。
這意味着,未來的雲市場增長空間中,對于中國雲玩家而言,無論是深入政企還是卷向海外,打仗要講謀略。(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作者 | 楊麗)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