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汽車組
作者|李文博
編輯|周到
頭圖|B 站手工耿
在一台汽車上,與車内成員接觸時間最長的零部件,是什麽?
方向盤、安全帶、大彩電、大冰箱?不,是大沙發——座椅。
出發前,你的首要任務是仔細調節座椅,支撐起自己的腰背臀肩腿,做好駕駛的準備。
熄火後,不想下車回歸現實的你,可以淪陷在座椅裏,單曲循環林憶蓮的《詞不達意》,讓自己喘口氣。
座椅,不僅是汽車安全系統的第一道防線,是你私人情緒的忠誠擺渡者,更是名副其實的 " 卷王之王 "。
要知道,在構成汽車少辄 2 萬,多辄 5 萬個的零件中,座椅是鮮少一直處于自我進化狀态中的那個。
下面,讓我們以世界上第一台汽車——奔馳一号爲起點,來看看座椅,到底是怎麽一步一步把自己從地球表面,卷到太陽系,再卷向銀河系的。
從木闆,到沙發
我們知道,汽車的發明源于人類工程師對馬車的改造,座椅亦如此。在第一代 " 馬改油 " 上,座椅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車夫,并不載客,所以在舒适性上幾乎沒有做任何考量,隻用" 木闆 + 墊子 "湊合對付一下就完事了。
20 世紀之後,熱衷于享受的中産階層,已經無法忍受過時的馬車,紛紛轉投汽車的懷抱。爲了讓這些 " 有錢人 " 的屁股不受罪,工程師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把家用沙發," 移植 " 到車上,貫通式座椅讓乘坐者不僅可以坐着,還能以平躺、側卧、斜靠,和各種聞所未聞的新姿勢,度過旅程。
" 沙發式座椅 " 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乘坐者間的距離,讓親密接觸成爲可能。但随着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車速越來越快,車輛過彎時,貫通式座椅無法提供足夠的側向支撐力,在安全帶尚未發明的年代,乘坐者無法固定自己,隻能任由離心力左右搖擺,難免會影響駕駛者操作。
長期跟彎路較勁的歐洲人,最先對 " 貫通式座椅 " 說了不,相比和副駕時刻黏在一起,他們更想确保自己下班後,能安全地開車回家。于是," 分體式座椅 " 就此誕生。
1966 年,美國頒布《國家交通和機動車安全法》,強制規定了汽車座椅構造與固定的要求;1968 年,美國規定轎車前排座椅必須安裝有安全帶;1969 年,美國強制汽車企業推出新車必須配備頭枕。
就此,座椅安全性的 " 内卷 " 告一段落。但衆所周知,正經車企不養閑人。既然給工程師們交着補充公積金,老闆總想給他們找點事幹。
既然安全性上有了強制統一标準,沒什麽發揮餘地,那隻能拼了命地在舒适性上玩花樣。
往大了說,這是爲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往小了說,這是爲了讓車企再多一條賺錢的路徑,這邊車企把功能加上去了,那邊用戶就得把錢掏出來。
很快,座椅舒适性研發成果迎來井噴式落地:電動調節、加熱通風、按摩記憶、腿部支撐,你能想象到的舒适功能,隻要肯花錢,都能在自己的車上得以實現。
不過,螺蛳殼裏做的道場,終究有限。
座椅的功能花樣迅速被各大車企挖掘殆盡,你會發現 1966 年 Cadillac DeVille 上搭載的座椅加熱,和如今的座椅加熱,并沒有感知明顯的差别。1997 年 Saab 9-5 提供的座椅通風,也一點不比今天剛下線的新車效果差。
當 " 功能花樣 " 不能再從消費者口袋裏多掏錢時,車企的重點自然而然地轉移到了 " 形式花樣 ":首長椅、商務椅、頭等艙,以及最近熱度爆炸的 " 零重力 "。
東子演戲,想子拆台
說起 " 零重力座椅 ",就不得不先将時間回撥到 2022 年 7 月 4 日。
這是一個對很多人來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周一。可這一天對中國汽車産業來說,卻是一個具有重大曆史轉折意義的日子。
因爲這一天的華爲夏季旗艦新品發布會上,AITO 品牌推出了旗下第二款産品——大型電動 SUV 問界 M7。
除了各方面素質遙遙領先于海内外同級、越級車型外,問界 M7 還搭載了一項中國汽車産業從未出現過的全新尖貨級配置:零重力座椅。
" 雙腳離地了,病毒就關閉了,啥都上不去了,聰明的智商又占領高地了 "
根據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餘承東的描述,零重力座椅是将人的大腿擡起來,與地面形成 30 度的夾角,身體和大腿形成 113 度的夾角,大腿和小腿形成 108 度的夾角,讓腿和心髒處于同一水平線,心髒就不需要從下往上泵血,沒有重力壓差,血液循環非常舒服。
掌握了宇宙飛船級核心科技的問界 M7 ,在舒适性上" 超越百萬豪車 ",就非常順理成章。
不過,很快就有看不慣餘承東自吹自擂的同行跳出來開炮。
作爲 "500 萬内最好的 SUV" 之父的李想認爲,理想 L9 不需要零重力座椅,因爲車内的二排腿托是确保第一排、第三排都能舒适乘坐爲前提而設計的,是充分滿足家庭每一位成員的乘坐舒适爲目标的價值選擇。
那麽問題來了,相比久經考驗的 " 傳統腿托 ",零重力座椅會爲用戶帶來颠覆性的體驗差别嗎?
回答之前,我們先來對 " 零重力座椅 " 這個概念,進行下抽絲剝繭。
1980 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在第一個空間站 Skylab 上,拍攝了 12 名宇航員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完全放松身體時的照片。經過研究發現,在這樣的重力條件下,身體會自動進入特定姿态,即中立體态(Neutral Body Posture,NBP)。
在 NBP 下,人體的手臂擡起,肩膀外展,膝蓋彎曲,臀部屈曲,足底彎曲。該身體姿勢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身體支撐自己抵抗重力的需要,減輕了神經、肌腱、肌肉和骨骼壓力,也減輕了橫膈膜和脊柱的壓力,關節在該位置下造成的磨損最小。
提煉成數據是:軀幹與大腿之間的夾角爲 128 度(正負 7 度),大腿與小腿之間的夾角爲 133 度(正負 8 度),小腿與腳腕的夾角爲 111 度(正負 6 度)。
日本日産汽車曾與美國航空航天局合作,在 2007 年進行過一波 " 零重力汽車座椅 " 的測試,結果顯示:在高速公路上動态長期駕駛條件下使用零重力座椅,與傳統汽車座椅的疲勞程度相比,乘坐疲勞感減少了 50%。
2013 年,日産在北美市場投放的 Altima (天籁)上,首次使用了該配置,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在家用車上量産搭載的 " 零重力座椅 ",比問界 M7 早了真正十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日産汽車的零重力座椅,雖然是和美國航空航天局聯合打造的商業項目,但在宣傳中,日産汽車鮮少有刻意蹭 NASA 熱度的營銷動作。每每有人提起 NASA 時,日産高層也隻是淡淡地說一句:感謝他們在 NBP 上所做的工作。
爲什麽?因爲對于 NBP 整體數據的嚴謹度和科學性,美國航空航天局自己也心虛:這隻是個數據參考,并不是執行标準。
NASA 的不夠嚴謹,讓各家車企,找到了營銷裂縫。
比如問界 M7 的二排座椅,身體和大腿之間的夾角是 113 度,不在 NASA 數據範圍之内,但這并不妨礙餘承東光明正大地将其命名爲 " 零重力座椅 "。再比如,智己宣傳自家 LS7 的座椅調節完成後的身體和大腿之間的夾角是 121 度,符合 " NASA 零重力 " 這個根本不存在的标準。
再看看其它已經推出的 " 零重力座椅 ",你會發現那句老話說得太有道理:
車企的嘴,騙人的鬼。
除了在角度數據上 " 别有用心 " 外,車企還會刻意隐藏一個事實:零重力座椅模式開啓時,會對前排或後排的空間造成大量擠壓。
如果副駕是 " 零重力座椅 ",那第二排右後基本就沒法坐人;如果第二排右後是 " 零重力座椅 ",那副駕隻能折疊下去用來放腳。
一種強烈的" 明明是三個人的電影,我卻始終不能有姓名 "即視感。
寫在最後
與之前飽受争議的 " 魔毯懸架 " 一樣," 零重力座椅 " 也是一項 " 車企真敢編,用戶真敢信 " 的配置。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單人乘坐舒适感,但安全帶的位置、運行過程中的防夾,以及對座艙内空間的擠壓,都沒有形成一個完整且可靠的解決方案。
車企對這項配置的瑕疵心知肚明,但即便如此,它們依然還是卯足了勁,向用戶,尤其是副駕和二排,大力兜售 " 零重力座椅 ",希望借副駕和二排之力,盡快鎖死訂單。
但早已摸透套路的我們該做的是,将自己從營銷語境中抽離出來,義正言辭地拒絕座椅 PUA ,再追問一句:我買的是五座車,怎麽隻能坐進去四個人,剩下的那個,讓他走路去紐約嗎?
在接下來的《暗信号 · 别讓車企收割了你》專題中,我們還會繼續爲讀者揭示,在當下熱銷的智能汽車上,有哪些配置是車企們的匠心與誠意,而哪些是割韭菜的鐮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