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喜大普奔。
大衆集團和工會的連續劇,終于要告一段落了。
從談判結果來看,雙方都有所讓步,比如裁員關廠的計劃暫時被擱置,員工降薪 10% 的命運也轉移到了高管身上。
不過工人們也沒有置身事外,他們在未來四年内都不會漲薪資,甚至還會取消部分獎金。
盡管如此,在工會代表眼裏,罷工逼宮一仗打得很漂亮,工人方屬于得到利益者。長遠來看,大衆仍決定在 2030 年前裁員 3.5 萬人,這個數字相當于整體員工的四分之一。
不管怎樣,這次談判之後,大衆的上上下下都可以消停會,安心過個聖誕節了。
70 個小時的互相妥協
第五輪談判,雙方還是選擇了各退一步。
大衆集團和工會的最後一輪談判,持續 70 個小時,是大衆汽車集團 87 年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談判。
《南德意志報》報道稱,談判在位于漢諾威郊區的一家簡樸酒店進行,每一輪談判幾乎都持續到後半夜,并且雙方的談判人員并沒有怎麽休息,他們在現場隻喝了咖啡,吃了一點咖喱香腸和水果。
一些工人則在外面等候結果,無聊的時候甚至打起了牌。
最終,大衆乘用車品牌首席執行官托馬斯 · 謝費爾公開了協議内容。
對員工來說,最有安全感的是大衆不會關閉任何一家工廠,并且恢複就業保障協議到 2030 年,短期内也不會進行裁員。
至于之前一直說要降薪 10% 的計劃, 則是轉移到了高管身上。
2025 年和 2026 年,約 4000 名大衆汽車經理,包括首席執行官奧利弗 · 布魯姆(Oliver Blume)将放棄相當于他們年收入約 10% 的獎金,到本十年末,還會有幅度較小的降薪。接下來的三年裏,他們的薪酬還将分别下降 8%、6% 和 5%。
雖然工廠還在,但有些事還是改變不了的,比如說削減産能、重新規劃工廠用途。
舉個例子,大衆汽車集團的德累斯頓工廠将會在 2025 年年底停止汽車生産,奧斯納布呂克工廠在 2027 年中旬之後的未來也不确定,集團正在爲其研究其他用途,包括找投資者。
大衆汽車集團最大的沃爾夫斯堡工廠的生産,将從目前的四條裝配線削減至兩條。并且從 2027 年起,高爾夫和高爾夫變體的生産,将轉移到大衆汽車集團位于墨西哥普埃布拉的工廠。
茨維考工廠将繼續生産奧迪 Q4 E-tron,并通過将 ID3 掀背車、ID4 運動型多用途汽車(SUV)以及西雅特 Cupra Born 的生産轉移至沃爾夫斯堡和埃姆登工廠,來削減其産能,順帶再負責一個汽車回收項目。
基于以上措施,大衆汽車集團德國工廠的産能計劃将減少 73.4 萬輛,這相當于大衆汽車集團整個德國産能的四分之一。
裁員和薪資方面也是互相妥協,工人們要接受四年不漲工資,部分獎金也會減少甚至取消的待遇。
此外,等到了 2030 年,大衆集團就會裁掉 3.5 萬人,幾乎是德國員工數量的四分之一。但這次并不是強制性裁員,用大衆官方的話來說,是 " 以社會能接受的方式 " 削減 3.5 萬多名員工。員工代表強調,離職員工不會是被迫的。
通過以上這些措施,大衆汽車集團每年可降低成本 150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1143 億元),其中削減勞動力成本和削減産能每年可共降本約 40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304 億元)。
誰會笑到最後
按常理來說,工人很難鬥過企業,這次胳膊之所以能擰過大腿,也是因爲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大衆近期的财報數據并不好看,也承擔不起工人罷工帶來的損失。
10 萬名工人罷工,是大衆汽車集團成立 87 年以來,規模最大的罷工。
根據瑞銀的估計,10 萬工人每罷工一天,其營收可能損失高達 1 億歐元(約合 7.6 億元人民币),營業利潤可能損失約 2000 萬美元(約合 1.46 億元人民币)。産量也相當于每天損失 2000-3000 輛。
此外,有些投資者也開始 " 及時止損 ",大股東保時捷 SE 已就其持有的大衆汽車 31.9% 的股份可能減值高達 200 億歐元發出警告。
今年前三季度,大衆汽車集團的營收從去年同期的 2351.02 億歐元微增至 2372.79 億歐元。
但營業利潤從去年同期的 162.41 億歐元大幅降至 129.07 億歐元,同比下降 21%,大衆汽車集團的核心品牌大衆品牌的營業利潤率僅爲 2.1%。
12 月 2 日,大衆汽車與工人之間禁止罷工的 " 和平義務 " 協議已經到期,幾乎所有大衆汽車德國工廠都有權開始舉行罷工,直到 20 日達成協議,工人罷工 18 天,據瑞銀此前的估計測算,這期間損失了大衆 18 億歐元(約合 136.7 億元人民币)的營收,3.6 億美元的利潤。
大衆集團大股東保時捷 SE 對周五的協議表示贊成,認爲這是 " 大衆汽車競争力的顯著提升 "。
再加上德國政府也站在了工人這邊,這也是雙方能夠達成協議的重要原因。
在大衆公布談判結果後,德國總理奧拉夫 · 朔爾茨也對方案表示了歡迎,他将之稱爲 " 社會可接受的良好解決方案 ",并補充道 " 盡管面臨種種困難,但它确保大衆汽車及其員工能夠期待美好的未來。"
最重要的是,在電動化時代的大背景下,眼看自家份額越來越少,陣地失守,集團和工人耗不起。
自今年 9 月以來,大衆汽車一直與工會代表讨論降本措施,最終僵持 3 個月後,在維護燃油車時代尊嚴和努力跟上電動化步伐之間,大衆選擇了後者。
大衆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利弗 · 布魯姆(Oliver Blume)發聲明稱,通過達成一緻的一攬子措施,公司在成本、産能和結構方面爲未來制定了決定性的方向," 現在我們又可以塑造自己的命運了 "。
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 CEO 施文韬(Thomas Sch?fer)則聲稱," 在談判中,我們有三個優先事項:減少德國工廠的過剩産能,降低勞動力成本,以及将研發成本降低到具有競争力的水平。我們在這三個問題上都達成了可行的解決方案。"
對于減産超過 70 萬輛汽車,他補充道:" 這是艱難的決定,但也是爲了未來的重要決定。"
工會方面,相對也比較滿意。德國金屬行業工會談判代表格雷格承認,一些達成的妥協是 " 痛苦的 ",包括在幾年内将削減數萬個崗位,但無論如何,最壞的結果已然避免。
這個結果并非盡善盡美,也有一些分析表示了對大衆未來的擔憂。
德新社在報道中評論:"2025 年,關閉德累斯頓工廠的決定給德國薩克森州留下‘苦澀味道’。"
德國開姆尼茨汽車研究所專家維爾納 · 奧爾在該篇報道中表示,對薩克森地區來說,供應商和服務提供商的網絡将受到沉重打擊,他擔心會産生巨大的後果。
歐洲汽車市場分析師馬蒂亞斯 · 施密特認爲,按照 2030 年人口曲線,大衆裁員 3.5 萬人可能不夠,而且裁員時間太長,尚不能解決目前歐洲市場面臨的停滞問題。依他之見,工會從中得到的利益比大衆汽車集團更多,這或許是工會能得到的最好結果了。
法國《世界報》分析,大衆汽車靠将部分生産線轉移到國外的方式節省成本,凸顯出德國汽車制造商整體的轉型難度," 德國最大的工業公司未能跟上世界的變化。"
事實上,在德國,也不是大衆一家面臨裁員降本的難題。據德國 " 商業内幕 " 網站 18 日報道,40% 的公司計劃在 2025 年裁員,德國經濟研究所的調查研究顯示,明年将繼續裁員的 12 家大公司中 7 家爲汽車制造商或汽車零配件供應商。
有報道稱,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今年裁減了約 450 個職位。該公司最近宣布的一系列裁員計劃,已迫使德國約 8000 至 10000 個工作崗位面臨風險。
博世的總體裁員計劃讓員工難以接受。當被問及博世員工是否會像大衆汽車集團員工那樣舉行罷工時,博世内部人員稱,勞工代表和工會現在将制定一項 2025 年的行動計劃,不排除罷工的可能性。
這麽來看,博世會不會也像大衆集團一樣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