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酷學院與釘釘聯合主辦的「酷絢組織力|2023 開年第一講」。
分享嘉賓:馬成功,小米生态鏈谷倉學院總顧問、原京東大學執行校長。
見習筆記達人 | 筱妖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值班編輯 | 少将
第 7285 篇深度好文:6405 字 | 15 分鍾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什麽樣的企業,能讓員工舍不得離開?
企業文化跟戰略發展的關系是什麽?
能打硬仗的組織,通常都有哪些特點?
一、有了 MVV,就是有企業文化了嗎?
使命 ( Mission ) 、願景 ( Vision ) 、價值觀 ( Value ) ,統稱 MVV,是企業文化的三個組成部分。
現在,這已經是企業管理的一套标準動作了,但是太多的文化還是無法落地。
" 強韌 ",通俗來說就是 " 扛折騰 "。你所在的組織,有沒有一種抗折騰、抗擊打的 " 強韌文化 ",這是我們今天要讨論的話題。
1. 好的勢能,助力企業長期發展
MVV 都是牆上的文化,真正的文化要内化于心。我們要想一想,有沒有把使命、願景、價值觀,變成每個員工内心的準則。
《孫子兵法》中提到,古代打仗時,将軍的重點是要找到戰略制高點,帶領團隊從上往下擊打敵人。這就是利用 " 勢 " 而取得成功。
那麽對于企業來說,這個 " 勢 " 指什麽呢?
品牌。
好的品牌,就是一個勢能;好的雇主形象,也是一個勢能。
客戶成功。這個概念,最早是指企業 " 把銷售隻當作開始 " 的文化,強調要關注每個客戶使用産品中的感受。
可見," 勢能 " 不僅僅是虛的東西,它能讓員工加入我們的組織,讓用戶客戶更願意和我們合作。
因此,我們要把文化做實,做實之後,才能對組織的業績、對公司的長期發展有更好的幫助。
2. 打造組織的勢能,就是打造企業文化
企業中的 " 事 " 是由人來做的,那麽 " 人 " 是不是文化?
" 人 " 在這裏,是 " 人力資源 " ——能不能找對人、培養好人、保留住人、請走不合适的人、讓人來更好地把事情做好。
" 勢 " 由 " 人 " 産生,也由 " 事 " 形成了 " 勢 "。這個 " 勢 " 和 " 人 " 不一樣,也和 " 事 " 不一樣。在打造勢能的過程中,會體現出文化的價值。
勢能,會讓員工持續地打勝仗,并且優秀的員工不願離開強大的勢能。打造超級組織的強韌文化,其實本質就是打造組織的勢能。
二、企業如何做到 " 求之于勢,不責于人 "?
在今天的環境中做文化工作,做的其實不是人文關懷,而是讓人更容易出業績的勢能,讓人舍不得、離不開的勢能,讓我們組織不斷創造業績的勢能。
當我們能做到這個層面的時候,其實我們的文化就開始創造價值。我總結了如何打造組織勢能的 12 個核心觀點。今天分享其中的 8 個觀點。
1. 領導力的四個層級
在組織中,最核心的人員就是管理者。管理者,是企業文化傳播、彰顯和落地的最關鍵的人。
西方的學者通常把領導者的能力段位,分爲四個層級:機會主義者、專家、成就者和塑造者。
如果一個管理者天天忙于業務,就還屬于前三個層級的管理者。
當管理者進入到 " 塑造者 " 層級的時候,他已經善于營造勢能,打造上下同欲、左右同步的能量,推動業務目标的快速實現,他就開始用文化創造價值了。
在東方的價值體系裏,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把皇帝也分成四個段位,跟西方學者提出的領導力的四個層級基本吻合。
所以,無論是從東方還是西方文化來看,我們今天談到把組織文化打造出來,核心都是看第四個層級的領導者——能不能塑造更好的環境文化氛圍。
2. 組織發展的四種狀态
這四張圖分别代表不同階段的組織發展的狀态。
1.0 組織:内部每個員工都很努力,但是這個團隊沒有業績。
2.0 組織:大家開始往一個方向走,但産生很多内耗、内卷,組織業績目标較難實現。
3.0 組織:基本上做到了 " 上下同欲、左右同步 " 的有文化的狀态。
4.0 組織:企業不光追求 " 上下同欲 ",還追求 " 内外同欲 "。
判斷一家公司有沒有文化,一看這家公司有沒有管理語言,包括有沒有内部的話術、有沒有土話、有沒有大家都懂的内容;
二看大家的想法是不是一樣的,包括領導與員工的想法是不是一樣,各部門的想法是不是一樣;
三看能不能把組織擰成一個拳頭,能擰成拳頭,就說明這個組織能夠創造一種勢能。
很多央企、國企現在被賦予了一個很重要的生态使命,叫 " 産業鏈的鏈長 "。
鏈長,是指不光要自己的企業活得好,還要讓企業上下遊的生态都能活下來、活得好。
所以,4.0 組織在商業中越來越多,這時候勢能又在發揮作用。
憑什麽這麽多的外部資源,願意幫助我們企業實現生态的目标?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創造一種共赢的機制,讓大家發現,跟着我們做就有價值。
當每個員工都能成爲文化大使,都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就能夠推動組織往生态平台産業鏈鏈長這個方向走得更好。
3. 他管理和自管理
當提到 " 組織 " 這兩個字的時候,你首先會想到什麽?
很多人會想到 " 管理 "" 控制 "" 理性 "" 限制 ";組織中的員工感受通常是 " 不舒服 "" 不自由 "。這就是傳統組織的體驗。
而 " 超級組織 ",是更有未來、更有生命力的組織。
這種組織給人的感受是另一組标簽:" 激活 "" 綻放 "" 感恩 "" 給力 ",組織中的員工通常會 " 舍不得 "" 離不開 "。
傳統組織通常是 " 他管理 ",不太相信員工會努力工作,所以用各種限制約束,比如攝像頭、考核等去逼着員工工作。
而超級組織是偏激發型的,相信每個員工内心有能量,希望自己在大的平台中去做更大的事情。
因此,超級組織還有兩大标簽," 員工綻放 " 和 " 客戶成功 "。
舉個例子,小米除了手機之外,大部分産品的制作來自 400 家生态鏈公司,這些生态鏈公司沒有小米的員工,但是他們做出來的東西長得都像小米,爲什麽?
因爲小米用了 " 八大勢能 " 賦能這些小型的創業公司—— " 設計團隊,品牌熱度,用戶群,電商平台,供應鏈,資本,信譽,方法論 "。
正是這樣的一種勢能,才讓這些小微的創業公司能快速做出爆款商品。
爲什麽大家能互相抱團取暖?一定是因爲資源能夠幫助大家更快地飛起來。
再舉個例子,小米看中 " 青米科技 " 這家做插線闆的創業團隊,投資之後就派了一個手機設計師跟進插線闆的工作。
設計師起初認爲,插線闆有什麽可設計的,除了加一些 USB 接口,還能做什麽?
有一天,他閑着沒事打開了插線闆的後蓋,發現各家公司品牌排線太亂了,于是用手機的排線邏輯重新給插線闆的線排了一下,拍了一張照片,交差。
後來這張照片居然成爲了小米插線闆上市的廣告頁面。
小米插線闆第一年賣了 10 個億。一家創業公司做這麽一個簡單的産品能賣 10 個億,它背後沒有小米龐大的勢能支持,是很難實現的。
所以,當一個組織把勢能元素提煉出來的時候,這就說明我們的文化工作有價值。
勢能落到哪裏,哪裏就會産生商業價值。
4. 知識萃取和知識傳播
怎麽去打造勢能?
第一個方法就是:用鮮活、動态的知識管理,來打造勢能。
什麽叫 " 鮮活 "?
就是在公司裏工作的員工,能不能把上周某個區域發生的成功或失敗的案例快速調取查閱,而不是隻能在内部找到五年前的老資料。
什麽叫 " 動态 "?
就是能不能夠讓更多人參與創造,而不是隻有幾個人梳理知識。換句話說,能不能全員塑造知識在組織中運作的邏輯。
那麽,知識在哪裏?
在人腦之中——這是最弱的一種勢能。
當人在公司的時候才能創造價值,下班之後、離職之後,知識經驗、客戶的線索随之全都沒有了,就說明這家公司的勢能太弱。
存到電腦裏——這叫知識的萃取。
當你把每個員工工作中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萃取成文字、圖片、PPT,放到電腦裏的時候,知識就從隐藏到顯性,就有機會被複用。
存放到雲端——形成組織大腦。
當一個組織的大腦越來越有能量的時候,剛入職的員工也能站在公司巨人的肩上去實現業務目标。
我們要努力地把每個員工頭腦中的知識經驗顯性化、雲端化,讓更多的員工參與到知識的創造中。
管理學家野中郁次郎去年在清華經管學院組織的論壇上,演講中提到一句話:" 一家公司如果隻生産産品的話,是巨大的浪費。" 他說,企業最該生産的是知識,然後讓知識不斷地做産品。
當一個企業不斷地把好的知識沉澱出來、傳播出去的時候,讓更多的員工用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時候,這個組織的能量就會越來越大。
5.PGC 與 UGC
先分享一個我當年在京東産品時,京東 TV 的短視頻學習平台的案例。
當時我們鼓勵員工工作之餘把工作中的小技巧記錄成視頻,上傳到京東 TV 平台上,每月每周打榜,看誰的視頻點贊率更多,就可以換到更多禮物。
很多員工希望自己能夠被更多人點贊,就會精心設計自己的視頻。
我們采用兩種方式推動視頻的生産:一種是 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指專業生産内容),就是專業團隊扛着攝像機精心擺拍、錄制;還有一種是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戶原創内容),就是鼓勵員工通過參與各種活動比賽,把知識經驗萃取出來。
我們一年的時間收集了 3000 多個和工作技巧有關的短視頻,吸引了 170 萬人次的點擊量。
其中有個員工在一個打卡群裏給自己立了一個 Flag:" 從今天開始,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時到公司,到京東 TV 的平台上學習别人是怎麽工作的。"
這就是通過勢能的打造,能夠幫助普通員工創造高的業績。
6. 探索型工作與 OKR
在數字化時代,組織中的工作模式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
我們會發現由外部定目标、按照流程标準化的推算型工作在減少,由員工自己來設定目标的探索型工作越來越多。
什麽樣的員工敢于定挑戰的目标呢?
他們通常有兩個特征,一是有内驅力,簡稱野心,二是有非标準化的創新力。
一家公司能不能把新業務做好,取決于新業務中的每個人的這兩個屬性夠不夠。
KPI 是偏推算型的工作模式,而 OKR 是偏探索型的工作模式,在今天的組織環境下,越來越多的組織采用兩種模式并存的方式。
探索型工作對員工的要求更高。
阿裏巴巴有一個運營專業委員會,他們對于員工的能力模型的具體要素,在很多公司中都是領導力模型的内容。正是這樣的高壓力,也推動了員工的快速成長。
7. 小前端 + 中後台
《賦能》講了美軍的組織體系颠覆性的改變,即從原來的層級模式,變成了基層小團隊(小前端)+ 總部平台(中後台)的協同作戰的模式。
" 小前端 + 中後台 " 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強連接前端不同兵種之間的協同,中後台和前端密切整合。
現在很多部門在中後台都在推 BP(BusinessPartner,指業務夥伴),HR、财務、法務,甚至研發,都有相應的 BP 在一線去協同工作,讓組織的連接度更多,推動組織更好地協同。
再比如更小的作戰單元,特種部隊。
特種部隊不是單一兵種,是一個多兵種構成的團隊,多兵種就能夠互補彼此的短闆。每個人在工作過程中不僅是一個執行者,在不同的狀态中又會轉換成領導者的角色。
現在越來越多的組織在推動這種小組制、鐵三角的工作模式,背後就是多兵種互補對方的短闆、形成合力的一種高效的工作狀态。
8. 打開心力的開關
在海洋裏,隻要有珊瑚礁的地方,周邊魚就特别多,爲什麽?因爲珊瑚礁創造了一個生态。
在組織中要有一種能力,讓身邊的夥伴離不開你——你能爲他們做些什麽?
當我們每個管理者都這樣思考、創造出勢能,企業文化就會越來越有魅力和吸引力。
什麽樣的文化能把人内心的能量激發出來?
飛将軍李廣在夜路中誤将一塊大石頭當作猛虎,一箭射中後走近一看才發現是石頭,此後再如何射石也射不進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的身體裏有很多種能量。
現在科學家發現至少有三種能量:體力、腦力和心力。
拉滿弓叫體力,但是決定箭能不能射進石頭,是靠強大的内心能量的釋放。
人在危機時刻會調動求生的本能。這個能量到底能不能出現,跟腦力有關系。
腦力是心力的開關,要想激發每個員工戰鬥的能量,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創造一種開關。
對于李廣來說,他覺得那是石頭的時候,我們把它稱爲叫 " 石頭開關 ",對于李廣來說能量就出不來;當他認爲那是一隻猛虎的時候,撬動了 " 猛虎開關 ",從而激發出内心強大的能量。
再講一個案例,武漢封城時,爲什麽京東快遞員願意舍命送貨?
2020 年 1 月 25 日早 8 時起,京東物流正式開通全國各地馳援武漢救援物資的特别通道。那個時候病毒怎麽傳播的,大家都還不清楚,快遞員怎麽去看待送貨這個工作?
京東把快遞員的開關從 " 石頭開關 " 扳到了 " 猛虎開關 "。
第一是讓大家知道,公司給大家進行安全托底,第二是公司對每個員工及員工家人的防護、救援物質等都是頂級的,第三是公司會幫助快遞員申請政府榮譽。
當你能夠爲一個城市去拼命工作的時候,你就等于是這個城市的英雄。一個快遞員送了幾個月的貨,最後拿到國家級五一勞動勳章,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榮耀?
京東自己打了這場仗之後,也拿到了國家級的表彰,當然這個過程中也幫助京東沖過了千億美金市值的特殊關口。
所以,一個組織在打硬仗的時候必須創造一種勢能,而這種勢能是通過理性的頭腦的開關打開,能讓每個員工找到背後的能量。
三、如何把文化工作由虛做實?
很多企業把文化當作錦上添花的部分,但企業文化在今天的商業環境中已經變成了剛需。
我收集了 20 多個和組織文化勢能有關的容易掌握的案例,下面再補充分享 5 個案例,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怎麽把文化工作做實。
1.《解密無印良品》
《解密無印良品》的作者松井忠三,曾任無印良品十年的 CEO。
他說,兩本培訓教材支撐了企業十年的高速發展。這個教材是厚達 2000 頁的工作指南,每個月還在更新。
一家門店有 12 個大環節,再分成二級目錄、三級目錄,之後再分成圖片話術、正确動作、錯誤動作……
一個門店 2000 頁的寶典,其實就是把核心崗位按照 SOP(StandardOperating Procedure,即标準作業程序)的方式做了萃取,在冊子裏通過培訓和分享的方式,變成所有員工應知應會的内容。
并且,無印良品的工作指南每個月都要修改錯誤的内容、更換新的内容,這就是鐵打的營盤。
當我們有了鐵打的營盤,人走與不走,企業就沒有那麽糾結了。相反,人會糾結,因爲人一離開強大的勢能,出去就是孤軍奮戰。
判斷一家公司的文化力量到底是否強大,就看這家公司業績好的員工願意走還是不願意走。越優秀的組織,勢能越強,優秀員工越舍不得、離不開。
2.《得到品控手冊》
《得到品控手冊》每年都會更新,現在已經到 8.0 版本了。
他們生産音頻的操作手冊放到網上全網免費,用戶可以看到每個音頻的開頭、話術、串聯話術、總結話術、提醒話術。
對于用戶來說,這些内容不用自己編寫了,能踩在前人肩上快速做出更有價值的成果。
3. 亞馬遜的辦公室生态雨林
我們可以研究一下自然界中的現象。亞馬遜叢林爲什麽物種極其複雜,總有新物種出現?
其實核心是組織中創造了一種勢能,内部存在大量的連接協同。
因爲密度太大,物種之間的這種連接,從物理連接到化學連接,到分子連接、細胞連接,正是這樣的高協同、高密度連接,推動了生态的繁榮。
由此來看,我們搭建的組織,也不能把人和部門太割裂,一定要創造更多的協同和連接,這也是勢能的一種展現。
4. 孩子王的育兒顧問
孩子王是南京的一家創業公司,原來是專門做母嬰店線下門店連鎖加盟模式,在互聯網時代用了線上線下混合的模式,推動了組織的改變。
改變模式後,整個公司 7000 名店員都變成了育兒顧問,不光賣東西,還在社群裏回答用戶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這些問題靠誰來回答?其實是靠勢能。
在孩子王的組織内部有一個強大的中台,構建了一個智能知識庫,一旦群裏有人提問題出來,這個庫會自動抓取信息,匹配三個答案推給育兒顧問,育兒顧問選擇一條複制粘貼發到群裏。
如果這個知識庫不給力,公司會請真正的育兒顧問和育兒專家,24 小時在後台寫話術,幫着知識庫做優化。
正是這些勢能,才讓前端更容易完成任務。
公司還爲育兒顧問提供了大量的獲客方式,讓他們更容易去和用戶連接。
這些工作模式的創造,需要管理者有更多的思考,特别是在這種複雜環境中,絕對不能用幾年前的流程方法來解決今天的新問題。
5.IDEO 的創新組織模式
IDEO 被稱爲矽谷最創新的公司,也被稱爲 " 矽谷的智庫 "。這家公司是如何推動創新的發生呢?
他們的開會模式非常有特色。很多會議非常短平快,經常在開放區域裏大家站着圍成一圈,每個人用一兩分鍾表達自己的想法,推動觀點更快的流動,形成的觀點迅速做出模型。
類似于設計思維中的 MVP(MinimumViable Product,指最小化可行産品),就是快速低成本地做出一個模型,用搭場景、講故事、路演的方式去打動投資人,生動地展現流程方式價值。
整個工作的氛圍像車間一樣,看起來有些雜亂,但是讓大家在裏面能夠更高效地溝通、交流、連接、互動。
當一個組織能創造這樣一種氛圍的時候,組織創意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
最後,如何幫助組織在困難時期打造出強韌的文化?
借用維珍航空的創始人 Richard 的一句話來總結:"栽培員工,讓他們強大到足以離開;對他們好,好到讓他們想要留下來。"
當我們把 " 勢能 " 越來越 " 從虛做實 ",我們的組織就擁有了更強大的文化。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酷學院,企業培訓與人才發展平台,以 " 科技創新驅動人才與業務共同成長 " 爲使命,首創 " 萃學練考用 " 組織學習方法論。目前,已累計服務數十萬家客戶、2000 萬用戶。
釘釘是阿裏巴巴集團打造的企業級協同辦公平台與應用開發平台,爲不同行業的企業提供全新的組織管理和辦公協作方式。釘釘以數字技術服務千行百業,服務覆蓋制造、教育、金融、零售、建築、交通運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 20 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的 2300 萬家企業和組織機構,助力一汽、蒙牛、東方希望、百麗時尚、長城汽車、上海三菱電梯、複星等企業的組織數字化和業務數字化。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