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3 日,36 氪舉辦「颠覆 · AIGC」産業發展峰會。本次峰會彙聚産業力量,共同探讨企業、行業在面臨變革時的應對策略,分享思考,探索和發現産業中最具潛力的企業與最具價值的技術,在激蕩的環境中探尋前行的方向。
大會的首場圓桌論壇上,主持人 36 氪分析師 Ben,與樂言科技創始人兼 CEO 沈李斌、松禾資本董事總經理闫陽、中科智雲 CTO 李源,圍繞通用人工智能、AI 的第一性原理等廣泛關注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圓桌論壇:ChatGPT 的第一性原理:通往 AGI 的路上還有哪些系統性機會?
3 位嘉賓分别從 AIGC+ 電商行業、AIGC+ 數字化轉型,以及資本視角,對于不同領域如何看待大模型浪潮下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推動 AIGC 應用大範圍商業落地,以及着眼于未來 AI2.0 的發展方向充分闡述了各自的觀點。
樂言科技創始人兼 CEO 沈李斌談到:我們如果要判斷是否需要探索一個場景,評估它是否有價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去把握節奏,即判斷現在是否是合适的時機、這個技術是否能支撐服務要求的體驗,以及率先入場是否能将技術壁壘變成生态壁壘。
樂言科技創始人兼 CEO 沈李斌
松禾資本董事總經理闫陽認爲:縱觀全球科技創新數十年的磅礴發展曆程,越是颠覆性的創新越需要「第一性原理」的演繹思維與實際行動。毋庸置疑,通用人工智能與 AIGC 爲現今的世界注入了無與倫比的強大科技源動力,希望所有參與這場盛宴的夥伴們都要好奇不息、思考不止、探索不停,尋美而求真,爲這個行業的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松禾資本董事總經理闫陽
中科智雲 CTO 李源表示:機器視覺領域的深度學習模型同樣具備智能湧現的可能,而處理大規模樣本至關重要。中科智雲的 X-Brain 平台結合預訓練模型和小樣本技術,可實現強大的樣本自标注。我們将繼續訓練圖像領域的大模型,降低大模型的訓練和運營成本,爲行業應用創造新機遇。
中科智雲 CTO 李源
以下是圓桌論壇實錄,經 36 氪摘編:
Ben:各位嘉賓、各位觀衆大家好,我是 36 氪分析師 Ben,非常榮幸地介紹本場圓桌的三位嘉賓,也請每位嘉賓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
沈李斌:樂言科技爲電商行業提供 AI SaaS+ 全鏈路數智化解決方案,包括智能客服機器人、跨境出海電商工具、智能 CRM、低代碼 RPA、電話機器人等 AI 産品。我們近期也推出了原創研發的國産行業大模型體系。很多人問我,ChatGPT 是否會給客服機器人帶來沖擊,我覺得其實并不會,這部分之後我會詳細談。
闫陽:大家好,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團隊,松禾資本成立于 1996 年,到現在已經有 27 年的曆史。松禾資本早期以科技投資、産學研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爲特色,啓航于深圳,目前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和川渝都有辦公室。我們團隊早期成員的背景也比較多元化,早期基本都是圍繞大型企業和高校院所做一些孵化投資,同時也做一些陪伴。
李源:大家中午好,中科智雲是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專注提供數字化生産與運營的行業算法平台,助力建造、交通、工業等領域實現數字化轉型。我們圍繞公司的核心平台 X-Brain,進行模型訓練。比如在工業領域,我們提供人工智能巡檢、自動化機械操作、設備無人化操作等方案。我們是圖像賽道,AIGC 其實給我們很多啓發,我們認爲 GPT 這樣的大模型,其中的思維和實踐經驗也可以應用到機器視覺上面。早在 2 年前,我們就在機器視覺的工具平台上提供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并實現了小樣本标注,達到主動學習的标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Ben:今天這場圓桌的主題是用第一性原理來看實現 AGI 的路徑上存在哪些系統性的機會。作爲終端消費者的立場來看,雖然大模型已經火了半年時間,但是我能夠用到的還是簡單對話和簡單繪圖之類的功能,希望各位從自己身處産業一線的經驗來談一下,目前大模型和 AIGC 可能給行業帶來哪些變量?
沈李斌:談到大模型應用,我覺得可以分 To C 和 To B 兩個方向來談。大家目前對于通用應用的關注會多一些,國内陸陸續續有大廠和創業公司在做通用大模型,賽道競争比較激烈。反觀深耕行業大模型應用的垂直賽道,現在可能是一個暗流湧動的狀态,實際上在一些領域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包括法律、金融等。我分享一下在電商賽道,我們所做的一些事情。基于樂言電商 GPT 大模型,我們已經開發五到六個 AIGC 應用,目前使用這些應用的商家有上千家,實現了在日常工作中将大模型能力整合至業務裏。
對企業來說,大模型應用可以分爲兩方面,一方面是用于提升 C 端消費者體驗,另一方面是提高運作效率。
首先,從 C 端體驗來說,本來就有數萬商家在使用我們的客服機器人,基于判别式 AI 技術做的客服機器人性能還不錯,至少能回答 70% 的問題,但是針對一些開放式問題和生成式問題,原先的模型很難進行處理。目前我們補上了這塊短闆,生成式能力的提升使得以前回答不了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目前也已經看到了比較好的反饋。
其次,從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的方面來講,我們有一部分業務是做出海電商。對商家而言,制作商品詳情頁的難度較大,一個原因是拿到的中文素材比較簡短,其二是将這些素材轉換爲泰語、英語等外語時存在翻譯上的困難,其三是呈現的素材需要符合電商平台的調性。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基于大模型的語言能力爲商家提供了 AIGC 解決方案,現在隻需要由一個運營花費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搞定商品詳情頁。諸如此類提升效率的應用還有很多,比如商家話術生成、賣點生成、買家評論回複等方面。而這些應用的普及速度也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我能感受到行業模型上是暗潮洶湧,有能力入場的公司都在飛快演進。
闫陽:在回答主持人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強調一下「第一性原理」在 AGI/AIGC 上的重要性。「第一性原理」現在被很多人提起,它是一種源于物理學與哲學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非常有意思且極爲重要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歸納思維不同,它強調極緻深入的演繹推理。越是颠覆式的創新,越需要「第一性原理」的思維,而傳統的歸納思維隻能實現在現有狀态下的改進和優化,對應到科技創新領域,就是圍繞着他人的成果修修補補,做一些擴展或者延伸,不可能有颠覆性的自主原創,這一點特别重要。
結合「第一性原理」與 AGI,大模型今年火了,但這是對絕大部分公衆層面的 " 火 ",而藏在高校院所、行業巨頭和一些優秀創業公司裏的資深技術專家,已經在幾年前、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就開始尋着人工智能技術的演變路徑做 AGI 相關的積累和貢獻。相比這些技術專家,我相信很多政府機構管理者、企業經營者、C 端用戶、B 端甲方客戶,以及投資人們,對短時間内火起來的 AGI 大模型等新鮮事物實際上是陌生的,那麽面對這樣一個颠覆性的大模型技術所帶來的變革新浪潮,更需要大家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簡單的用已有的經驗和認知去歸納、總結甚至決策,這一點極爲重要。我想再次強調的是,這場宏大盛宴的所有參與方都應利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問題并指導行動,要好奇不息、思考不止、探索不停,否則大概率會成爲過眼雲煙,抓不住時代賦予我們的寶貴機會。
回到具體問題上,在當下 AGI 颠覆性變革時代,主要有三點重要的變量。一是大幅提高了生産力水平。舉個例子,互聯網中出現了很多可以幫助我們解答各種疑問,以及在學習或工作中能夠提升效率的新工具,如大家熟悉的 OpenAI 公司的 ChatGPT 和 GPT-4、谷歌的 Bard,以及百度的文心一言等,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大家提高生産效率及質量;另一方面從我日常的投資工作來看,與松禾資本很多優秀被投企業溝通下來,其實他們都已經不同程度的将大模型技術應用到實際的産品研發中,加速了各自在新材料、新藥物、新工藝研發工作中的效率。
第二點是極大降低了 AI 的應用門檻。舉個例子,B 端産業客戶一個比較共同性的問題就是 "AI 不好用 " 以及 "AI 用不起 "。過去若幹年中,傳統 AI 平台化解決方案的交付模式是,AI 公司拿到 B 端客戶的需求後進行定制化開發,最終以集成訓練模型的形式給到客戶。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需要客戶具備較強的對 AI 技術的理解和開發能力,并且 IDC 機房的搭建十分消耗成本。大模型下的算法生成模式不需要額外編程和調試,可吸引更多下遊用戶投入模型叠代,可以更有性價比的去使用 AI 技術,對其業務進行賦能。
第三點是全面革新用戶的交互與體驗。比如前面嘉賓提到的交互聊天問答模式、設計類工具交互模式、汽車智能座艙中的人車交互系統,以及數字人 · 虛拟人在服務場景中的應用等,這些都是 C 端用戶能比較直觀感受到的新事物。回到 B 端領域,舉個例子,松禾天使基金被投企業「識淵科技」将深度學習應用到智能制造行業,利用通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了無代碼的交互式平台,使得工業客戶僅通過文字和圖片對業務場景進行描述,幾輪對話和交互下來,就可以生成準确的任務流程,效果非常好。
李源:主辦方提的第一性原理很重要,我們公司主要重點放在機器視覺應用領域。chatGPT 大模型首先是很令人震撼的,它向通用人工智能邁了很大一步。另外我們也看到背後的東西,在 2020 年 6 月份 GPT3 發布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研究它,實際上最讓人震撼的是它揭示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我們認爲這是一種湧現現象,即本身這個模型很簡單,但是所表現出來的性能是讓人吃驚的。至于從 GPT3 到現在,這一年爲什麽會有這樣的結果,這裏面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我們在機器視覺領域,也在想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前不久有一篇論文,facebook 發布的 Segment Anything 再次驗證了原理,即深度學習模型同樣具備這種量變導緻質變的能力,其中大篇幅是在分析怎麽标注樣本,怎麽處理大規模樣本,這說明了樣本的重要性。
中科智雲很早便認識到樣本的重要性,我們的 X-Brain 平台結合預訓練模型和小樣本技術,可實現泛化能力很強的樣本自标注,隻需不到傳統模式的 10% 樣本,即可達到同等精度的算法提升,算法所需訓練時間也縮短到傳統模式的 10%。中科智雲将會沿這個思路,繼續訓練圖象領域的大模型,降低大模型的訓練和運營成本,爲行業應用創造新機遇。
Ben:通過各位嘉賓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大模型帶來的變化确實在發生。基于這些變化,請各位嘉賓分享一下,下一階段哪些領域可能發生更大的突破,這樣的突破可能會給哪些創業公司帶來一些比較系統的機會?
沈李斌:我聯想到了 1997、1998 年互聯網早期發展的時候,當時存在各種機會,隻要你想做并且有能力去做好,把控節奏就有可能創造曆史。我們當下的大模型發展帶來的機會也是系統性的,我覺得每個能創造價值的場景都是值得做的,所以我們如果要判斷是否需要探索一個場景,評估它是否有價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去把握節奏,即判斷現在是否是合适的時機、這個技術是否能支撐服務要求的體驗,以及率先入場是否能将技術壁壘變成生态壁壘。從生成式的角度來說,生成質量的可控性和安全性以及公序良俗的對齊比較困難。特别是國内的 To C 應用沒有想象中發展那麽快速的情況下,To B 應用在目前的狀态下機會反而更多,通過短期迅速發展來積累技術和能力,可以反哺到 C 端場景。
To B 這塊需要關注質量的可控性。對于生成式模型來說,大家後面的焦點是做可控生成,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如何結合行業内部知識去可控生成,我覺得無論從技術還是應用場景的角度而言都是一個系統性的機會。
闫陽:我認爲預先落地的行業機會和應用,是要以受衆對象比較能接受的方式,可以真正走進大衆視野的機會和應用,比如設計或文本類生成式工具、智能問答客服等,這些領域的應用近期會先落地或者先加速叠代,使其成爲一個強有力的産品。大模型實際上成爲了 AI 時代的操作系統,而從 " 爲人類提供及時準确的價值 " 這一範疇來講,下一階段的突破應該在各種工具類軟件方面。
國内創業公司在利用技術革新,打破傳統場景下的同質化競争方面具有比較大的機會,主要體現在基于大模型這一新的基礎設施,針對中間層和應用層的開發,将大模型技術快速抵達垂直場景,例如自動駕駛(仿真引擎、AIGC 模拟場景)、金融科技(欺詐預測、交易預測)、醫藥健康(藥物中間體、蛋白質結構、基因等預測)、工業智造(虛拟工廠、生産過程模拟測試)場景中的合成數據,以及數據内容(文本、圖片、音頻生成)的構建。此外,我們認爲一個特别有意義的機會是 AIGC 對各種工業仿真 / 設計軟件行業的巨大變革,大模型對于 CAX 的效率提升将會非常顯著。
大模型時代下,我們如何打破長期以來國外巨頭在工業軟件賽道中的壟斷格局,需要中國企業充分利用 AGI 等帶來的技術革新機遇,加速追趕,一舉彎道超越。松禾天使基金在 CAE 領域的被投企業「十沣科技」便是物理仿真 +AI 這一交叉領域的優秀代表,我們對其充滿期待。
但這幾個月以來,以 ChatGPT 爲代表的 AI 大模型給大衆留下的一個顯著印象是 " 交互感帶來的直觀沖擊大于絕對的使用準确 ",也就是 " 能用、有趣 "。未來所有領域的突破應該真正實現從 " 能用 + 有趣 " 到 " 好用 + 準确 " 的革新,這一點對于創業公司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李源:無論生成式模型,還是大模型,對于創業團隊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于,原先很多人希望是通過算法或技術解決 AI 的落地難題,現在我們可以很明确,通過大模型或多模态模型也可以解決。但也是一個挑戰,因爲現在技術對資本很依賴,要想自己訓練一個大模型的投入成本非常高。雖然很多打補丁技術可以降低訓練成本,但要完全掌握它,還是需要比較高的投入。
那從技術角度來看,研究如何低成本訓練和運用這樣的大模型,也是一個機會。具體應用可以有很多層次,比如剛才提到的生成模型,我們可以用在各個行業。中科智雲是一家 ToB 的企業,我們很多客戶是工廠建築工地等,比如在建築領域,我們可以通過生成模型快速地構建建築效果圖,原來一張效果圖需要花費一周時間,現在 10 到 20 分鍾可以生成多張效果圖;也可以用生成模型生成建築的 BIM。很多場景都可以嘗試,但核心底層基座必須自己能夠掌握。
Ben:現在大家看待大模型類似于 "iphone 時刻 ",讓人覺得很興奮,那相較于去年很火的元宇宙和 web3,大模型的商業化前景現在能否被明确判斷?
沈李斌:我覺得大模型的商業化前景本身不存在疑問,相較元宇宙來說,大模型能被大家看到的應用更加切合實際,我們能切實地感受到大模型在替代生産力這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詩和遠方之外仍然有很現實的問題,比如生成式模型存在天然的弱點,其可控性差、安全性差、前期投入比較巨大,這些都對技術路線和商業路徑的選擇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對商業化前景的擔憂也集中于此。我覺得兩三年之後,大模型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其對生産力的替代所創造的價值是沒有疑問的,但困難的是在當前階段每個行業、每個賽道狀況都不一樣,融資情況不一樣,潛在競争也不一樣,所以需要結合每個行業的具體情況去把握,比如這個賽道是否有大廠入場、投入什麽樣的資源在做、作爲初創企業在這個賽道上能夠根據天花闆、團隊能力,籌到多少錢,在大模型上可以花多少錢做到什麽樣的程度等等,無論在商業上,在技術産品前瞻性的預測把控上,要做出正确的判斷,都是非常大的挑戰。可能在 2 月份的時候我們會有一些想法,我們看到一些非共識的東西,我們抓住機會去行業賽道進行布點,但到 4 月份之後,我們之前說的東西現在變成了一種共識,大家對垂直賽道的理解促使比賽立刻進入了下半場狀态。上半場是發展特别快的,可能因爲大家受過移動互聯網的熏陶,對商業認知會更充分一些。但在後面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大家面臨的挑戰會更大,如何識别出賽道的進入方式、這個進入方式在短期内能否有現金流支撐、資金支撐、前期投入能否轉換爲後期的競争優勢,這些都是需要關注的點。
闫陽: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類比。在「第一性原理」的演繹推理思維指導下,我們也需要一定的類比歸納思維,兩種思維相互結合、相互補充。曾經繁榮蓬勃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以 iPhone 爲代表的智能終端,準确的說是從中衍生出來的各種應用軟件(APP)無疑是引爆行業巨大發展的源動力;而現在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使 AI 賦能千行百業變爲可能,極大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可以以最符合用戶直覺的方式來使用 AI 類型的産品。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理解成對軟件形态的一種巨大重構,使其成爲 AI 時代的操作系統,從這個角度來說,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 iPhone APP 完全可以和現在以 AGI 大模型爲基礎的各種應用相類比。
回想當年調研和投資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創業項目過程中,我發現很多 APP 創業公司存在三個主要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 " 僞需求 ",第二個問題是産品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而第三個問題是公司整個商業模型中的 " 賺錢賬 " 沒算清楚。現在大模型時代下的行業機會,上面這些問題毋庸置疑同樣是需要創業者重視的。
AGI 行業的先行者在未來商業化進程中,要像 iPhone APP 開發者一樣,以實際行業問題爲導向否則會産生僞需求。AGI 中把 "G" 去掉本質上還是 AI,而這些年 AI 在 C 端和 B 端的一些行業落地已經顯現,并且産生了很好的實際效果。我們認爲 AGI 絕對是技術上的颠覆,但不是行業場景上的颠覆,而是再加速和再賦能。因此。AGI 的出現并不需要創業者急匆匆的去創造一些 " 新需求 ",因爲新需求大概率不是 " 真需求 ",把已經存在的真需求做的更好似乎是正确的方向。
同時,創業者要兼顧好産品與服務的深度(例如進入核心場景,真正有效的解決行業關鍵問題)和廣度(例如更多的用戶使用到更多的設備上),這樣才能讓 AGI 技術真正落到實處,賦能千行百業。最後就是 " 會算賬 ",以 B 端爲例,創業者要在 AGI 大模型、中間層和應用層開發,以及場景數據提供、相匹配的硬件設備等不同部分之間做好平衡,既能保持技術和産品的領先勢頭,也能賺到錢。
李源:我還是從技術角度,我覺得大模型的商業化肯定沒有問題,機會也很多。但我們要搞清楚是誰的機會,誰的商業化産品是誰的問題。現在來看 , 創業公司要打造自己的 AGI 産品門檻很高。從我們的技術路線角度來看,研究如何低成本訓練和運用這樣的大模型,恰恰是一個機會。中科智雲從 2014 年起,便在 AI 行業模型以及行業預訓練模型下的小樣本學習領域進行深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特别是在圖像自監督模型領域也有着豐富的積累,爲構建行業大模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們基于公司 X-Brain 平台已建成了建築、航空等多個行業的專有模型,也在與各行業的合作夥伴攜力打造更多行業大模型。
Ben:非常感謝三位嘉賓精彩的分享,也感謝台下的各位觀衆,今天圓桌論壇就到這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