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吳怼怼,作者|夏天
抖音神曲,怎麽越來越少了?
這兩年通過抖音走紅的歌曲并不少,《孤勇者》《若把你》《愛如火》《烏梅子醬》,但這其中能被劃分爲是大衆意義上抖音神曲的音樂并不多。
通常意義上的抖音神曲,是流量歌曲制作商,套路化、模版化創造出的專門适配于抖音短視頻的歌曲。其發行和走紅幾乎都是通過抖音,有時候它甚至不是一首完整的歌,隻是一段副歌。
最近的爆款,《孤勇者》出自陳奕迅,《烏梅子醬》出自李榮浩,《愛如火》和《若把你》勉強屬于這一範疇。
對比 2021 年霸榜 " 年度十大熱歌 " 的盛況,近兩年抖音神曲的勢頭明顯下降,不說席卷全網,在自己擅長的短視頻賽道也不再具有絕對優勢。或許是因爲以往的歌曲套路不再吃香,主流歌手們也對短視頻偏愛的音樂風格躍躍欲試,抖音神曲日漸落寞。
退場的抖音神曲制作方如何自處,流量的潮水又将湧向何方?
抖音神曲,不再被抖音偏愛
抖音神曲的出圈,走的是玩梗和情緒兩條線。
玩梗的典型案例,是娜紮、關曉彤、陳學冬被迫共同參與的《窮哈》。這類玩梗不需要内涵,鬼畜本身即是意義,備受争議的《驚雷》算是這一審美法則下的代表性抖音神曲。
最近一首因爲玩梗爆火的抖音神曲,是那藝娜的《愛如火》。這首歌旋律簡單但節奏感強,歌詞魔性洗腦,易于傳播。歌曲的走紅曆程也伴着濃濃的玩梗趣味," 娜家軍 " 聲援那藝娜的舞蹈翻跳,B 站網友用《愛如火》嫁接伏地魔、遊戲原神制造的鬼畜二創。
《愛如火》的走紅,與其說是歌曲自身的土嗨魅力使然,倒不如說是那藝娜主動制造争議性流量與網友們熱衷玩梗的合謀。然而這一屆的網友已經不滿足與玩梗本身,更在尋求玩梗之外的意義。
三月初《烏梅子醬》爆火全網,最出圈的是 " 嘴角薄荷味道 " 引發的曼秀雷敦猜想。" 嘴角的薄荷味道 " 正好對上曼秀雷敦經典的薄荷味唇膏,像是發現了某種了不得的秘密那樣興奮的網友,在各大平台的評論區奔走相告。
興奮的背後,大抵是 " 楊丞琳也用曼秀雷敦 " 的親切感,消解了明星與普通人之間的壁壘。
怎樣才能抓住這波流量?大張偉已經進行了有效示範。
用 " 精神内耗自己,不如發瘋外耗别人 " 進行自我開導的年輕人,終于在《萬物盛開法則》裏找到了共鳴。" 隻要我不在乎,就沒人能夠傷害我 ",這屬實是發瘋文學的雙向奔赴了。
歌詞洗腦卻又飽含 " 發瘋智慧 ",旋律魔性又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既能讓網友們彰顯自我瘋癫生活的态度,又能憑借自身的辨識度從背景闆中殺出重圍。
建議繼續走玩梗路線的抖音式神曲們,往這個方向試試。
再來說說抖音式神曲擅長的情緒路線。
這一路線的歌曲通常旋律簡單,沒有複雜的節奏和調式,但情緒渲染力強,能快速引起聽衆共情;歌詞通俗直白,描繪的多是想念,喜悅,遺憾等常見的愛情主題,受衆面廣。《綠色》《芒種》《白月光朱砂痣》是具有代表性的抖音情歌。
與前輩們從抖音走向全網的路徑不同,今年的《落日親吻銀光海》《月落的聲音》(傈僳語版)等較火的歌曲似乎更專注于完成好短視頻配樂的工作。
我們能從雲南的公主風攝影和晚霞風景類的短視頻中找到這些歌曲的身影,卻很難在短視頻之外看到單獨作爲音樂被欣賞的它們。
抖音平台的原生音樂,一直被外界質疑功能性大于藝術性,《芒種》《白月光與朱砂痣》從抖音火遍全網似乎是對這一論斷的有力反擊。眼下,抖音熱歌被困在 BGM 裏,抖音或許還繼續承擔着造神曲的功能,但這個神曲卻不一定是抖音原生音樂了。
誰奪走了抖音神曲?
複盤今年在抖音大火的歌曲《愛如火》《烏梅子醬》《queen card》《萬物盛開法則》《flower》不難發現,權力的重心正在移交到傳統唱片公司和主流音樂人手中。
曾經的主流樂壇對抖音式神曲罵得有多狠,抖音式神曲就有多賺錢。賺錢的關鍵并不在于抖音式神曲能夠引發多麽轟動的效應,畢竟這類以流量爲導向得歌曲,天花闆已經限定了,關鍵在于低投入與高回報之間的投入産出比。
抖音神曲公司用平均一天至少兩首歌的速度,吊打了一衆半年甚至一年才出一張專輯的流行歌手,同時用套路化的工作流程,降低對員工的個人依賴壓低人力成本秒殺追着歌手跑的唱片公司。唱片公司還在因爲自己辛苦一年制作的專輯無人聽而罵聽衆不識貨的時候,流量歌曲制作商已經提前預定了下一周的爆款。
哭訴和憤怒是沒有用的,看清市場變化已不可逆的唱片公司和音樂人,紛紛開啓了自己的下沉策略。
2021 年,環球音樂與字節旗下的音樂代理分發平台銀河方舟,聯合創辦了詞曲創作營;華納音樂和索尼音樂也簽約了多位新生代中國音樂人。李榮浩的《烏梅子醬》大張偉的《陽光彩虹小白馬》、《萬物盛開法則》都是主流歌手擁抱下沉市場後大獲成功的作品。
然而主流歌手下沉,時常伴随着 " 媚俗 "" 圈錢 " 一類的争議,《烏梅子醬》就曾被批評爲 " 迎合小鎮青年 "" 俗不可耐 "。事實上,主流唱片和歌手們的下沉策略能取得成效,并不是因爲他們足夠下沉,而是抖音平台自身足夠下沉。
抖音用戶并不隻是一味接受市場投喂的流量歌曲,他們也會主動去音樂流媒體尋找優質音樂,并将契合短視頻邏輯的歌曲帶回抖音。
《熱愛 105 度的你》最初隻是阿肆在 2019 年爲屈臣氏創作的廣告歌,卻在 2021 年通過短視頻平台莫名其妙地火了起來;福祿壽的《馬》也是一首面向獨立音樂市場的作品,嚴格來講抖音用戶并不在其目标範圍,然而這首歌現在已經成爲了天災人禍類,煽情類視頻的禦用 BGM。
事物總有兩面性,被帶回抖音的歌曲隻能以片段的形式呈現,音樂的整體性被閹割了。很多優秀小衆音樂的評論區下都會出現這樣一條高贊留言 " 千萬不要被抖音發現了 "。
犧牲音樂性換取傳播度的方式一直存在争議,主流歌手和唱片公司對待抖音的态度也很矛盾,是否要放棄傳統的音樂範式去迎合短視頻對于音樂的新定義?
随着短視頻平台在音樂行業的話語權日漸增大,主流唱片公司和歌手也不得不下場。短視頻平台有着它自己的音樂篩選法則,做流量歌曲起家的公司或許先熟悉這套玩法,但市場最終遵循的依舊是優勝劣汰。
在音樂行業耕耘多年的主流唱片公司和音樂人對音樂整體的把控力會更強,自然更能在規則中勝出,畢竟決賽的關鍵是洗腦而非下沉。
流行音樂密碼在哪?
失掉主場的抖音神曲制作商們自然不會甘拜下風,既然制作風靡全網的流行歌難度太大,那就專注細分場景。
對于抖音而言,音樂最重要的功能是對視頻進行配樂,不同類型的視頻匹配不同的音樂風格,從平台流行的視頻類型中,我們可以窺見一絲抖音平台的流行音樂密碼。
以漢服類視頻爲例。Z 世代年輕人民族認同感的覺醒,刺激了國潮經濟的發展,漢服作爲民族認同感的一部分而成爲了抖音視頻生态的重要分支,漢服類視頻的最佳配樂就是國風歌曲。
借着國潮的東風,《伯虎說》、《探窗》在 2021 年間從抖音火向全網。《伯虎說》的作者唐伯虎 Annie 在這之後創作的歌曲《青絲》、《西廂尋他》也在抖音取得了幾十上百萬的播放量。
國風這一題材,多是主流歌手用于彰顯自己風格多樣性的一個元素。對于經濟收入主要來自于演唱會和巡演的他們而言,國風音樂的演出市場體量有限,他們事業的重心依舊是大衆流行。
對活躍在抖音的音樂公司則恰恰相反,漢服經濟雖然已經下滑,漢服類視頻卻已經成爲了抖音常态化内容的一部分。今年《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大爆,帶火了 " 專屬 BGM"《風吹丹頂鶴》,漢服賽道依舊有造神曲實力。
抖音神曲制作商們利用自身對短視頻音樂玩法更爲熟悉這一競争優勢,從古風、變裝等細分場景入手,避開與主流音樂公司的正面競争。錯位競争的背後是平台内音樂策略調整。
短視頻早期的配樂,基本是從各大音樂網站 copy 而來;随着短視頻流量的增大,出現了專門制作洗腦口水歌薅平台流量的公司。這些公司制作的口水歌本身隻是爲了方便對短視頻進行配樂,對歌曲整體藝術性并不那麽考究。
而這些口水歌中某些作品竟然随着短視頻平台影響力的擴大,從抖音神曲一步步成爲了年度流行歌曲。
一味迎合用戶審美并不能讓抖音做大做強,想要吸引新用戶,增加用戶黏性,就必須給到用戶意料之外的驚喜,套路式的抖音神曲顯然不能完成這一任務。不斷優化調整的算法上在縮小流量歌曲的生存空間,讓配樂回歸配樂。
制造網絡神曲方面,抖音更多是提供一個場域,不再既當運動員又做裁判。不過抖音畢竟不是一個完全中立客觀的平台,它在挑選熱門音樂上會有自己的一些考慮,比如是否足夠具有娛樂性,能夠引發大量網友的關注參與,類似《窮哈》《愛如火》
當然,歌曲的藝術性和傳唱度依舊是重要的篩選标準,《漠河舞廳》《給我一瓶魔法藥水》皆是以此出圈。蟄伏于細分市場的神曲制造商,隻要拿出契合平台邏輯且質量上乘的音樂作品,就能複刻從抖音走向全網的抖音神曲。這可能是音樂作品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