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年輕人正在抛棄雙十一嗎?
近兩年,這個問題屢屢被擺至台前。答案可以是肯定的,盡管電商平台依舊捷報頻傳,但隻要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看一看,便能覺察到,變化正悄然發生,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失去蹲點囤貨的熱情," 買買買 " 的口号聲似乎也越來越弱。
但答案也可以是否定的。雙十一代表的 " 折扣 " 和 " 便利 " 深入人心,年輕消費者們正用腳投票,湧入線下門店和商場。比起爲了湊滿減強行囤貨,他們更願意在本地生活服務平台按需囤券;與其焦慮地等待快遞,不如直奔線下門店或下單外賣;厭倦了與線上旗艦店售後鬥智鬥勇,便察覺到專櫃服務 " 真香 "…… 年輕人抛棄的并不是 " 雙十一 ",而是固定的消費模式。
這或許是一場長期主義的突圍。随着實體商業持續轉型升級以及線下渠道數字化發展,在單一時間節點全網比價的時代終将遠去,将 " 性價比 " 融入日常生活才是未來的消費大趨勢。
即時零售,讓打工人實現 " 早 C 晚 A" 自由
" 姐妹們,最近雙十一,咖啡券也越來越多了!" 當早八打工人陳嘉怡看到 " 薅羊毛 " 群聊傳來的消息,她立即點開了群主分享的團購券鏈接," 沒想到一點開群聊就又消費了,但這段時間的券真的是囤到就賺到。"
陳嘉怡翻看自 9 月以來在美團下單的團購訂單,其中大部分都是庫迪咖啡和瑞幸咖啡的飲品券," 瑞幸平時下單一杯均價 13-15 元左右,但團購均價 9.9 元,庫迪更誇張,團購價經常都是 8 元以下,有時候還能搶到 3.8 元的神價。而且團購券有個好處是,過期自動退,所以囤了用不完也沒關系。"
對于陳嘉怡而言,咖啡已成爲日常消耗品,往年的雙十一,她的購物清單上一定會有三頓半、隅田川一類的速溶咖啡品牌。" 連鎖品牌咖啡價格打下來之前,速溶咖啡的确更适合做口糧,所以我每次都會提前比價,湊滿減,想把單杯價格壓到最低。" 不過,今年雙十一,陳嘉怡失去了打開電商平台的欲望," 我今年唯一想買的還是咖啡,但線下連鎖品牌的咖啡團購價甚至比一杯速溶咖啡還便宜,與其囤貨不如囤券。"
事實上,打開小紅書、微博和豆瓣等社交媒體平台,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像陳嘉怡這樣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在小紅書上," 庫迪 + 美團直播,真的好卷!""4.9 元的庫迪咖啡還有誰沒喝到?我怒囤五杯。"" 自從發現了美團上瑞幸 9.9 元的特價團購,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沒有咖啡喝了 "…… 類似的筆記諸多;而在微博上,也不乏網友表示," 今年雙十一,主打把錢花在刀刃上,囤了一堆直播間的團購券,不是咖啡就是酒,實現了早 C 晚 A 自由。"" 最近熱衷于囤積各種餐飲券,尤其是咖啡券。因爲買了等于消費到了,吃了喝了等于賺到了,過期則可以退款,隻賺不賠。"
不難看出,在今年雙十一,通過美團、大衆點評等本地生活服務平台,消費者的消費側重點正越來越趨于日常消費,消費方式也更多傾向于即時零售。正如陳嘉怡所說," 現在各平台的電商節很多,大額消費不一定要等到雙十一,之前買過了雙十一就不用買了。但像餐飲這種日常生活所需,即便平時也在買,雙十一有活動也可以多囤點券。" 與此同時,大衆消費習慣也從線上的一次性大額消費,拆分爲本地線下門店的多次小額消費。
編輯
(左圖爲陳嘉怡的購買訂單,右圖爲庫迪咖啡連鎖門店社群)
庫迪咖啡一家連鎖店的店員告訴鋅刻度," 平時我們有不少訂單都是美團核銷,尤其是最近,團購活動比較多,轉化的新客也變多了。而且我們店有建專門的社區微信群,我們也會主動往群裏轉發一些特價團購鏈接,除了咖啡,店裏的熱狗、麥芬這些甜品也有相應的團購券。"
當然,除了線下門店社群的宣傳,美團官方直播間也爲此大力引流。此前,商家都是 " 關起門來 " 做促銷,往往是消費者已經決定好了吃什麽,點擊商家詳情頁内才能發現折扣。而直播間的公開傳導,讓每個店鋪擁有了觸達消費者的新觸點,堪稱 " 放大器 "。用戶的購買邏輯也随之改變。
從 " 我想吃 " 到 " 誰打折+我想吃 ",商家的好價頻頻曝光,新客和複購也就随之而來,簡單來說,就是一站實現 " 即想即買即達 "。
服務上 " 貨架 ",一鍵 " 變美 "
如果說實體餐飲門店具備即時零售的先天優勢,那麽美容美發美甲、口腔體檢、輕醫美等服務類商戶則打破了傳統獲客模式,借美團等本地生活服務平台開辟了新的營銷渠道。
" 我本來平時就要定期打理頭發和指甲,但經常都是有需要了再去到處對比門店價格、Tony 老師的風格和服務。"22 歲的綿綿在昆明一家直播公司上班,每隔一段時間便需要更換發型或者美甲款式,這個雙十一,她消費最多的便是美發店的燙染套餐," 以前隻知道在美團上買電影票和餐飲,最近有空就點開美團的麗人直播間看一看。"
綿綿表示," 團購套餐價比日常價格便宜很多,很多都是半價,而且團購介紹清晰詳細,不用擔心隐形消費。關鍵是可以直接選公司附近或者家附近的門店,很方便,點開門店詳情頁面也能看到用戶評價。"
和綿綿一樣,在重慶生活的林晚照今年的第一筆雙十一訂單,便是在美團麗人直播間下單的半永久紋眉套餐," 我關注這個連鎖品牌很久了,他們在全國很多城市都有門店,其中有兩家就在我家附近,之前我一直猶豫不決,十月份看了他們直播有活動價就直接下單了。反正如果最後不想去也可以随時退。" 林晚照告訴鋅刻度。
除此之外,林晚照還在美團上發現一家剛開業的理發店,洗剪吹團購比辦卡更便宜。該店老闆表示,店面開在小區底商,背街,不容易被發現。前期客流除了小區内的居民,都是美團、大衆點評上來的," 相當于多覆蓋了幾條街的顧客,省下來的房租可以買更好的洗發水和吹風機。雙十一多送幾張洗發券,很容易積累回頭客。"
鋅刻度發現,在美團變美健康官方直播間,主播們會将所有可挑選的美甲款式、膠水和色卡搬進直播間,消費者 " 所見即所得 ",仿佛來到了美甲店現場。 據美團官方數據,10 月 27 日至 10 月 31 日,美團 " 新潮零距離 " 直播間銷售額累計 3917 萬,萬聖節美甲美瞳 6 小時賣出一周銷量,洗剪吹和染燙套餐賣出超萬單,美容團單銷量較平日增長一倍。
編輯
(美團上的美發美甲品牌直播間)
8.8 元脫毛團購、19.9 元剪發套餐、39 元的美甲套餐 …… 顯然,當生活服務類商家将服務搬至線上 " 貨架 ",便重新塑造了 " 人貨場 ",人們對本地生活的消費需求也正被重構。美團将線下五花八門的變美服務,升級成标準化解決方案——價格更直觀、服務信息更明确、線下體驗流程更透明,消費者不僅 " 看得懂 ",還買得明白,既能一鍵找到附近門店,還不用爲額外的隐形消費買單,自然能更快做出消費決策。
專櫃、專營店走進本地直播間,所見即所得
每年雙十一,總有一大批年輕人蹲點買數碼家電,今年也不例外。但比起反複計算電商平台的補貼、優惠券和滿減,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通過閃購、外賣來購物。
" 雖然現在快遞速度已經很快了,但還是比不上外賣的速度。"10 月 30 日,章文在美團下單了一台 iPhone 15,并在半小時後就收到了手機," 因爲搶到了美團的驚喜券,疊加店鋪券,價格比起官方價格優惠了很多。而且是線下實體店直接取貨,外賣小哥送上門,靠譜又便捷。"
章文告訴鋅刻度," 原本是計劃在電商平台買的,後來無意間刷到了美團的直播,一對比發現價格更優惠,而且還能直接送上門或者自提。用線上的優惠,享受逛實體店的服務,這才是真的遙遙領先。"
像章文這樣在美團買手機的年輕人并不少。在小紅書上搜索 " 美團閃購手機 " 或者 " 外賣手機 ",則能看到不少相關筆記,其中有網友發布筆記稱," 第一次知道美團上也能買手機,外賣小哥派件,支持實體店驗機。" 另有網友表示," 一開始打算在電商平台買,結果幾次都搶不到,或者是必須等到 10 月 31 日晚上,但是在美團上直接下單立減 800 元,還是小時達。"
編輯
(小紅書上關于在美團下單蘋果手機的筆記)
數據則更爲直觀。據美團提供的數據,10 月 27 日,在官宣戰略合作滿月之際,美團閃購聯合華爲深度打造 " 超級品牌日 ",活動期間,華爲系列産品銷售額周環比增長 1650%。10 月 29 日 ~30 日,Apple 授權專營店直播期間,累計觀看人次破百萬、銷售額破億。而美團閃購雙 11" 開門紅 " 戰報則顯示,在 " 數碼家電品類日 " 期間,手機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 800%。
而早在雙十一之前,iPhone 15 發布後,美團外賣就宣布與 Apple 授權店深化合作,推出了覆蓋更多城市更多門店、新增新品預售、上線品牌直播、提供最高 12 期分期免息四大核心舉措。9 月 15 日晚 20 點,iPhone 15 系列開啓預售,預售前 30 分鍾美團銷售額突破了 2 億元,直播成交近三成。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品牌授權專營店和品牌專櫃走進線上直播間,再加上平台閃購服務,一條完整的交易閉環成形。附近門店的信用背書、" 所見即所得 " 的環境,減少了消費者的決策成本,從而可以更快更安心地進行高客單價消費。
這一類消費不隻是數碼家電,也不止局限在商品零售。今年以來,餐飲、旅遊、交通等服務消費迅速複蘇。不少服務零售商也在直播間推出滑雪、溫泉等本地團購套餐。美團數據顯示,10 月 24 日至 11 月 1 日,酒旅直播間訂單量環比增幅 253%,交易額環比增幅 480%。主打 " 一城一特色 " 的本地生活直播,由于更加靈活、成本更低,成爲高客單價服務型産品的銷售渠道之一。
線上線下融合,實體零售轉守爲攻
先囤一波券再去家門口買咖啡,先買好套餐再去附近門店美發美甲,買手機就一鍵下單等待外賣小哥從門店取貨送到家 …… 現在我們再來回答文首的那個問題,年輕人抛棄雙十一了嗎?其實并沒有。隻是大部分消費都從單一的電商平台,轉化到了實體門店。
回顧雙十一十餘年的發展曆程,很長一段時間,實體零售面對電商平台的沖擊都隻能被動防守,而近幾年來,依托于各大本地生活服務平台,線下線上融合速度加快,實體零售正逐漸轉守爲攻,釋放出新的潛力和活力。
從最初僅僅是電商平台的狂歡主場,到如今的雙十一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實體商場、門店參與其中,尤其是 3C 家電、生活百貨、服飾鞋帽等線下實體零售提前備戰,也通過外賣、閃購等多個渠道,相繼推出力度不亞于電商平台的促銷活動,吸引客流、拉動消費。比起消費者的态度,變化更大的其實是實體零售對此的态度。
編輯
仍然以今年的雙十一爲例,除了上文提及的餐館、美發店等,美團、大衆點評還聯合銀泰百貨、天虹百貨、凱德 MALL、重慶百貨等各大商超百貨,推出了折扣優惠活動。10 月 17 日,商場美妝品類 " 電子銀泰卡 " 上線,消費者在美團、大衆點評優惠購買千元美妝卡後至銀泰各門店美妝專櫃消費,疊加平台線上優惠補貼和商場促銷活動,最多可享受近 7.7 折的優惠。截至 10 月 31 日,該卡券累計在美團上的銷售額超 3 億元,成功綁卡兌換比例高達 95%。
而雙十一僅僅是一個縮影,折射出的是未來的長遠趨勢——從日常餐飲到生活服務,再到數碼家電,甚至到出遊旅宿,各類實體門店依托美團等本地零售平台,借助即時零售、外賣直播等線上手段,将獲得更多客流和訂單。與此同時,消費者習慣也開始發生改變,更多的消費者将逐漸回歸實體商業。
這其實是一個向好的趨勢。正如 " 壹覽商業 " 所寫,實體零售和電商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借助電商公私域流量,線上可以實現精準營銷;同樣,實體門店的加入,也會倒逼電商行業在消費者體驗和産品品質等方面進行不斷地完善。
所以,現在談雙十一的落幕還爲時尚早。但不可否認的是,曆史車輪轟然駛過,雙十一的意義已然改變。
(文中陳嘉怡、林晚照、綿綿和章文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