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4 日,兩部電影上映,一部爲《不止不休》,由因《狂飙》大熱的張頌文出演,另一部則是日本動漫導演新海誠制作的《鈴芽之旅》。
上映 10 天後,二者的票房分别爲 5465 萬和 5.58 億。
令業内困惑的,大紅大紫的張頌文居然沒能在大銀幕上帶動《不止不休》的票房,一部日本動漫作品,竟然能有近四成的市場票房占比。
《鈴芽之旅》,憑啥?
畫面持續進步的新海誠 講故事未超預期
從電影本身來看,《鈴芽之旅》确實彙集了新海誠系列作品中的諸多經典元素:爲愛奮不顧身的少男少女;将個人情感與社會命運緊密相連的設定;脫胎于日本民俗的現代神話式故事;唯美如壁紙般的精緻畫面等,都令觀衆感覺到 " 味道對了 "。
北京電影學院劉躍軍教授對記者表示,本世紀初自己就已經在動畫短片領域關注到新海誠。" 當年,他最開始制作動畫短片時,就已經聲名鵲起了。這麽多年,每次看到新海誠的新作品,都能感受到他在二維動畫領域的進步。尤其對光影的把控,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在劉躍軍看來,新海誠對光影似乎有一種近乎偏執的追求。"《鈴芽之旅》中,每次戰勝怪物,都會出現下雨的場景。如果你仔細看每一顆雨滴,都充滿了色彩,而且是動态流動的。此外,大到城市全景,小到室内一角,獨特的光影設計,确有獨到之處。"
除畫面精美之外,《鈴芽之旅》絕非百分之百完美的作品。
例如,影片中的鑰匙變成了貓咪,日本各地的危機因它而起,此後貓咪又不斷出現在災難現場,給觀衆的印象就是貓咪在不斷引發災難,稍感困惑。而故事線,基本就是到一個地方打一次怪,鈴芽先發現災難苗頭,再去奮不顧身化險爲夷。這種模式重複多次,讓非新海誠固定粉絲們的觀衆新鮮感、緊張感不斷消失……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潘妮妮對記者表示:"《鈴芽之旅》在畫面和技術表現上确實是持續在進步,但是故事内容沒有太超出預期的地方。"
" 動作場面的表現上非常流暢,富有沖擊力,這顯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正是因爲新海誠已經成爲了一個‘品牌’,所以必須要回應社會對品牌的期待,這就可能會讓故事和表現方式趨向于‘固化’和‘保守’。" 潘妮妮說。
新海誠在中國的多場路演中接受采訪表示,《鈴芽之旅》的創作是基于日本 "3 · 11" 大地震。與過往作品不同,這次的主角鈴芽奔走阻止地震災難的旅程中,重述民族創傷記憶,因此要更多去體現社會關懷,故事不再止于純愛。
潘妮妮認爲:" 新海誠作品的優點和缺點在《鈴芽之旅》中都保持了下來,畫面的美好、一些屬于青春的小情趣、對純愛的描繪,以及一些對社會基層人士的關懷等,這些優點都在《鈴芽之旅》中得到了繼承,但是同時也有人認爲這部作品和前面兩部作品有同樣的缺點,就是主線故事,同時在講‘愛情故事’和‘社會問題’,但沒有結合得很好,有時候會讓人産生一些‘分裂感’。"
劉躍軍表示:" 光影和色彩一直是新海誠的亮點,而故事層面确實還有改善的空間,與同爲日本動畫導演的宮崎駿等大師相比尤爲凸顯。在我看來,《鈴芽之旅》票房的成功,制作是一方面,上映檔期沒有選擇春節檔去火拼,不失爲明智之舉。"
補貼帶來高票房 究竟破圈沒
2002 年,新海誠憑借幾乎獨立制作的短篇動畫《星之聲》一舉成名,之後陸續推出了《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等作品,獲得諸多榮譽。
而新海誠在中國動漫迷中建立知名度,是從 2007 年的《秒速五厘米》開始。之後,《你的名字》《天氣之子》在中國大陸公映,分别斬獲 5.75 億和 2.88 億票房,進一步奠定其 " 江湖地位 ",打開了中國市場。
至今,在很多短視頻和圖片制作軟件中,還有不少打着 " 新海誠濾鏡 " 式的應用供用戶創作使用。
一位曾經參與過王寶強多部喜劇片的電影發行人對記者表示:"《鈴芽之旅》作爲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入圍作品,在日本本土拿下超 141 億日元票房的作品,已經積累了較好的口碑,讓中國的發行方也非常有信心。另外,新海誠亦是親自參與中國市場的路演和宣發,将自己一系列的感想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獲取了不少好評。"
" 所以,在《鈴芽之旅》上映前,中國電影業界對其還是非常期待,希望這部引進片帶動一下當下相對冷淡的電影市場大盤,因此該片也帶動了補貼戰。"
該電影發行人表示:" 包括貓眼、淘票票在内的平台,都給予了此片較大力度的補貼,其中淘票票的力度更大一些。"
據貓眼專業版顯示,《鈴芽之旅》的平均票價爲 33.3 元,比同檔期的電影票價低了 8-10 元左右。社交媒體上,不少新海誠的粉絲曬出帶有 " 實惠感 " 的幸福:" 隻需 20 元就能觀影,看場電影像喝一杯咖啡似的,又便宜又香。"
不過,結合目前的票房和貓眼等平台給出的預期票房看,這位發行人認爲,《鈴芽之旅》仍是一部粉絲群體相對固定的作品,并未在全社會階層破圈。" 如果電影票房還想再突破,還是需要電影本身破圈才行。"
對此,資深電影人關雅荻對記者解析道,這與日本動畫電影以本土市場優先有關。" 日本動漫的制作,考慮國際市場是次要的,日本動畫電影在海外電影市場的表現,主要是憑借作品内容品質優秀來赢得國際市場。"
" 經過了超過二十年的積累,中國主流電影觀衆對日本動畫電影 IP 已經非常熟悉了。無論是宮崎駿、新海誠,還是名偵探柯南系列、機器貓系列……其實對于中國電影市場而言,日本動畫電影出圈或許是個‘僞命題’,因爲對于中國電影觀衆,更多是從娛樂性消費角度判斷。隻要電影好看,通俗易懂,票房成績就會更高。從電影市場動畫電影引進片角度,《鈴芽之旅》這次的成績應該也已經是非常優秀了。"
國漫要不要跟風學新海誠
伴随着《鈴芽之旅》的熱映,有觀點認爲,國漫可以多學一學新海誠。
對此,赤兔經典(北京)動畫制作有限公司 CEO 谷淞對記者表示:" 二次元是個大概念,雖然名詞是個舶來品,但并非日漫獨有。《中國奇譚》等個别短片,也有很明顯的國漫二次元風格,這并不沖突。"
" 新海誠就在二次元的細分領域,也找到了自己很獨特的畫風。我并不認爲中國動畫應該盲目跟随日本或者美國的動畫風格,而是要在現代動畫語言的基礎上,找到符合每部影片定位的畫面風格,既不能過于傳統,也不能丢掉傳統。例如《雄獅少年》《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是屬于找準了定位的案例。" 谷淞說。
谷淞還提出,面向年輕人群體的動畫電影,在創作初期盡量不要想太多與影片本身無關的事情。" 例如如何引導粉絲轉化、如何打造爆款 IP 以及收回票房的問題,而是要站在主要受衆群體的視角上思考,如何講好故事,在角色身上找到共鳴,在受衆群體内,讓審美方向趨于一緻,最後通過受衆内部發酵,拉動市場的觀影欲望。如果能夠破圈當然更好,是錦上添花的事。"
所以,動漫電影取得成功的根本,還是如何講好故事。受訪動漫業内專家普遍談到了《鈴芽之旅》和《中國奇譚》的共同點。潘妮妮認爲,二者都有一種要凸顯屬于本國傳統文化和審美的意識。
" 理論上,《中國奇譚》的畫風肯定不算頂尖,但它找準了打動人心的‘點’。例如第一集那個來自《西遊記》的小妖怪,就像當今的‘打工人’一樣,生活很辛酸,但又樂觀前行。雖然是古代的故事,也可以讓現代人共情。" 劉躍軍說。
受訪業内專家均認爲,例如《中國奇譚》中多種多樣的故事呈現完全可以證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題材豐富的 " 遺産庫 ",對于動漫行業而言,無論何時都有很大的空間去創作、發揮、升華。
" 當下中國很多動畫從業者,技法都非常先進,表達意識也非常地前沿,隻要人物台詞、行爲邏輯、故事推進能更恰當地找到觀衆的‘共情點’,口碑發酵、票房大賣是順其自然的事。" 潘妮妮說。
來源 | 中國新聞周刊
責編 | 陳詩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