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四川内江的影院裏,返鄉的小張站在屏幕前愣住了——一張《哪吒 2》的電影票,售價居然高達 122.9 元。他下意識地掏出手機對比票價,發現這個價格比北京影院還要高出五六十元。

正當他猶豫是否要放棄時,身後傳來一對縣城夫妻的交談聲。" 春節就圖個熱鬧,再說一年就奢侈這麽一回,再貴也得看啊。"話音未落,支付成功的提示已經響起。
這副場景,正在全國 1800 多個縣城同步上演——貓眼數據顯示,2025 年春節檔期間,三四線城市的平均票價已經飙升到 51 元,比省會城市的平均票價還高出了 18.6%,某些縣城的票價漲幅甚至高達 87.9%。
當北上廣的居民們用五六十元就能買下一張 IMAX 影院的門票時,縣城青年正爲 2D 普通廳支付着 1.3 倍的溢價。縣城的電影票,怎麽就成了 " 春節刺客 "?
當縣城電影院成爲 " 票價刺客 "
2025 年的春節檔被稱爲 " 最強春節檔 ",無論是單日票房還是觀影人次,都刷新了曆年票房紀錄。然而,對許多縣城青年來說,這個春節檔卻成了 " 最貴春節檔 "。
河南信陽的周先生,在朋友圈裏曬出了 6 張《封神 2》的電影票根——每張票價都高達七八十元,全家六口人一起觀影花費了 500 元以上,他的配文是:" 票價刺客來襲 "。
江蘇宿遷的蘇女士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她所在的沭陽縣城,《唐探 1990》2D 場的售價高達 89.9 元,而平時的時段,這家影院的平均票價不過 30 元上下。" 這個價格都夠在省會買兩張 IMAX 廳的電影票了,居然還是很難搶到。"
其實,與大城市相比,小縣城中的娛樂活動選擇本就不多。春節期間全家觀影,已經成爲了縣城居 民的消費習慣。貓眼電影數據顯示,三線城市 2025 年春節檔的全家觀影比例高達 71%,遠遠高出一線城市。
縣城居民不僅觀影需求旺盛,消費 意願也很強。今年春節檔,三四線城市的票房占比高達 57.8%,撐起了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而《2022 年居民消費娛樂方式調查》報告顯示,72% 的受訪者願意爲春節期間漲價的文娛活動買單,其中以縣城和二三線城市居民的消費意願最爲強烈。
火爆的 2025 年春節檔添磚加瓦,更是給了縣城影院漲價的底氣。
作爲佐證的是,潇湘晨報報道,湖南某縣城的一家影院,由于場場滿座,影院甚至開始賣 " 無座票 ",顧客需要自帶小闆凳或坐在台階上,票價卻和正座票一樣都是 42 元。然而,不少買到 " 站票 " 的觀衆表示,連無座票也是一票難求,有的觀影場次連過道上都坐滿了人。
但與此同時,有關縣城票價太高的吐槽之聲也不絕于耳。縣城電影票平均價格在 60-90 元左右,而北上廣的同部電影票價往往才 50-60 元,很多人感歎," 今年買的最貴的年貨,竟然是電影票 "、" 生活水平沒趕上上海,沒想到票價先趕上了。"

縣城的春節檔消費市場,呈現出兩種景象:一方面,春節期間,縣城影院人滿爲患,一票難求,朋友圈裏的觀影九宮格自拍也頻頻刷屏。另一方面,因爲高溢價而放棄春節檔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他們在社交媒體交流着通過線上購票省錢的經驗,一邊無奈地感慨," 老家的票價怎麽這麽貴?不如還是等流媒體上線吧。"
對縣城青年來說,和飙升的票價相比,更讓人耿耿于懷的是,高票價并不能帶來好的觀影體驗。帶全家觀看《封神 2》的周先生也有同感。" 電影院還是十年前修的,個别座椅扶手都掉漆了。雖然電影很精彩,但還是感覺沒有值回票價。"
" 座椅彈簧硌得屁股生疼,我真想給差評。" 安徽蚌埠的小趙則在大衆點評中寫道。他花了 89 元的票價,結果得到的是沒清理幹淨的影院過道、年久失修的座椅,以及隔壁小孩大哭大鬧的 90 分鍾體驗。相比之下,他覺得 19.9 元的視頻網站會員更方便,至少還能提供 4K 畫質和随時暫停的自由。
供需失衡下的春節溢價
縣城電影票,爲什麽比北上廣深還貴?票價倒挂的背後,是供需失衡的結果。
春節期間,返鄉人群的觀影需求驟增,而縣城影院的數量卻相對有限。與此同時,影院的運營成本也大幅上升。三股合力,将縣城電影票推向了價格的 " 高地 "。
春節返鄉的 1.87 億的青年,就像候鳥一般,将大城市的觀影習慣 " 空投 " 到縣城,瞬間撐爆有限的影院容量——據統計,全國五線城市,平均每家影院要接待平時 8 倍的客流。
然而,縣城的影院數量其實很有限。大城市的影院随處可見,而小縣城往往全程城隻有一兩座影院。燈塔數據顯示,五線城市的影院數量僅占全國市場的 23%。縣城的銀幕密度也遠低于一線城市。2024 年上半年,全國 2800 個縣城中的銀幕數量爲 4.8 萬塊,銀幕密度僅爲一線城市的 40%。
當激增的觀影人數,有限的銀幕數量,碰上格外火熱的春節檔,縣城影院供不應求的局面在今年春節期間變得尤爲嚴重,推動了票價的水漲船高。
另一方面,對許多縣城影院來說,春節檔的票房收入是全年利潤的關鍵。春節檔意味着高票價、高客流量,隻有提高票價,才能幫助影院度過全年其他月份的淡季。

影院的收入主要來自于票房,而根據藝恩網發布的《2023 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報告》,春節檔通常占據全年票房的 15%-20% 之間,甚至更多。比如 2023 年春節檔的票房約爲 96 億元,占據 2023 年總票房的 19% 以上。在這樣的背景下," 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一年 " 成了不少縣城影院的經營常态。
春節期間飙升的運營成本,也是縣城電影院漲價的原因之一。拓普數據顯示,春節檔期間的影院設施維護成本同比激增 28%。再加上春節期間人員加班,影院的用工成本較平時約上漲了 40%。
爲了彌補這些額外支出,影院用春節檔的漲價策略來維持全年的收支平衡,增加的成本最終都通過票價的漲幅,轉移給了消費者。
但問題是,當一張電影票的價格,已經逼近縣城青年一天的工資時,他們的消費決策正在發生變化——從 " 這部電影值不值看 " 到 " 這部電影還要不要看 "。
縣城電影院的三重困境
縣城電影院票價的瘋漲,看起來是市場需求推動的結果,實際上還折射出了縣城影院經營上面臨的 " 三重困境 "。
縣城影院面臨的第一個困境,是不斷增長的成本壓力。
《中國經營報》指出,電影票的價格并非完全由影院決定,而是由制作、發行、影院多方博弈後的結果。具體來說,先由發行方确定 " 最低發行價 ",影院再在最低發行價的基礎上自主定價。而随着近年來影片特效的普及,制作成本明顯增加,帶動發行價提高,進而推動電影票價上漲。
華麗的特效背後,是耗資過億的制作費用。比如《哪吒 2》就透露,影片的特效制作費用高達 2.48 億。而每個環節的投入增加,最後都會反映在電影票的價格上。
影視行業的分賬體系,也進一步壓縮了縣城影院的生存空間。一般來說,電影的票房收入中的 40% 屬于發行方和制作方,而影院獲得 40%-50% 左右。但區别在于,大城市的影院有更大的議價權,通常能争取到 50% 以上的份額;而縣城影院往往隻能接受 50% 以下的分賬協議。
根據統計,今年的春節檔期間,發行方和制作方的電影的分賬比例已經高達票房的 57%。這意味着,制作和發行方拿走的分成越來越多,小影院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調高票價才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縣城影院面臨的第二個困境,就是越發嚴重的 " 檔期依賴症 "。
縣城影院 " 開張吃一年 " 的背後,正是 " 一年不開張 " 的窘境。統計顯示,春節檔已經成爲縣城影院一年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占全年收入的 60%。可是,一旦春節檔過後,縣城影院就進入了淡季。比如 2024 年,春節過後,40% 的縣城影院上座率就暴跌至 10% 以下。
另一方面,春節檔的票價異常上漲反而造成了潛在觀衆減少。貓眼電影調研顯示,34% 的觀衆因票價過高而放棄觀影,轉而等待影片在流媒體上映。

年輕觀衆的不斷流失,則是縣城影院面臨的第三個困境。
根據貓眼電影數據,25 歲以下觀衆的占比,已經連續三年下降至 29%,超過 57% 的觀衆全年僅進影院一次。這意味着,越來越多的年輕觀衆開始不願意爲高票價買單,電影院的吸引力,在年輕人中間逐漸減弱。
流媒體平台的興起,加速了觀衆觀影習慣的改變。當縣城青年在影院花費近百元,卻可能坐在缺少維護的但影院裏,通過久未升級的放映機觀影。在流媒體上,用更低的價格,就能享受高清畫質、彈幕互動和随時暫停的自由。對比之下,流媒體平台帶來的舒适和便利,正在逐漸替代傳統影院,成爲主要的觀影方式。
更糟糕的是,大部分縣城影院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仍然在押注春節檔的 " 短期消費 "。高票價帶來的短期收益,往往無法彌補長期的觀衆流失,影院的未來變得更加不可預測。
成本壓力、檔期依賴和觀衆流失,正考驗着縣城影院的生存能力。要解決這些問題,縣城影院需要打破傳統的經營模式,靠春節檔 " 割韭菜 " 并非長遠之計。
縣城影院如何破局
縣城影院若要擺脫 " 春節刺客 " 的标簽,必須直面兩個核心問題:如何平衡短期收益與長期用戶黏性?如何讓消費者感到值回票價?
近年來,縣城消費升級成爲了大勢所趨。盒馬在義烏、徐州等三線城市的單店人流已經超過了北上廣,而一些縣城的影院在工作日午間場也常常座無虛席。這表明,下沉市場的需求遠比想象中更龐大。
然而,在消費升級的同時,縣城的居民對消費體驗的要求也逐漸與一線城市接軌。他們不再盲目接受過高溢價,而是更加關注整體觀影體驗。觀影環境、服務質量、座椅舒适度等,都被逐漸納入評價标準。
對此,縣域影院應該把精力放在運營和服務上,正視縣城居民 " 既要儀式感,也要性價比 " 的需求。
比如影院可以避免過度依賴特殊檔期的運營方式,在觀影淡季推出優惠活動,調整影片内容以适應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此外,影院還可以增強與縣城本地社區的互動,組織一些特定主題的放映活動、影迷見面會等,不僅能增加 " 非票房收入 ",還能提升觀衆的整體觀影體驗。
運用技術手段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向。近年來,動态票價系統等大數據技術已經在一些影院中得到應用。通過大數據分析,影院能夠根據不同時間段、觀影需求以及觀衆偏好的變化,動态調整票價。這不僅能在票價上漲的情況下減輕消費者的負擔,還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實時調整影片排期,提高影院的運營效率和收入。
《哪吒 2》突破百億票房,成爲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标志性事件。與此同時,也給縣城影院帶來了新的思考。雖然電影票價普遍上漲,但不少縣城居民依然願意爲這類老少鹹宜 的大制作電影買單。這也表明,在特定的電影類型和節假日檔期下,下沉市場的消費潛力依然巨大。

對于縣城影院來說,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在非高峰期保持影院的吸引力。隻有通過不斷提升觀衆 的觀影體驗、提高運營服務,才能減少依賴節假日檔期的波動,在縣城市場走得更穩更遠。
結語
《哪吒 2》突破百億票房的喜報席卷熱搜的時候,縣城影院正經曆着轉型的冰火兩重天。它們貢獻了春節檔 46% 的觀影人次,卻要忍受全年長達 200 天的經營淡季。
當 8 億縣城居民開始消費升級,他們不僅願意爲春節的儀式感付費,也會對不合理的溢價說 " 不 "。
這屆觀衆從未拒絕爲好内容付費,隻是拒絕爲失衡的性價比妥協。縣城的電影市場正在證明:觀衆從來不是韭菜,而是用腳投票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