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多舛的 " 衛星導航第一股 " 終于重新連接了 " 衛星 "。
近日,部分媒體報道稱,成都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振芯科技)發布的一紙公告,将這家北鬥領域的一家知名企業再次推向風口浪尖——公司實控人由 " 無實控人 " 變更爲國騰電子集團第一大股東何燕爲實控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看似尋常的治理結構調整,背後卻是一場橫跨十餘年的權力争奪戰。而曾經入獄的何燕如今回歸,既可以說是舊勢力的複辟,也是新挑戰的開端——這家技術巨頭正站在懸崖邊緣,亟需一場徹底的變革。
01
何燕的故事,堪稱中國科技企業史上最具戲劇性的篇章之一。她自 1990 年代起便投身于 IC 卡電話經營,之後轉向辦學,并進一步進軍衛星通訊領 · 域,成功創立國騰電子。2001 年,何燕以 " 何然 " 之名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位列第 82 位,個人資産估值達 7000 萬美元。到了 2006 年,她更是榮獲胡潤百富榜四川 IT 首富的殊榮。
2010 年,國騰電子以 " 衛星導航第一股 " 的身份在創業闆上市,這标志着何燕在商業領域的又一重要裏程碑。2014 年 4 月,國騰電子正式更名爲 " 振芯科技 "。2016 年,胡潤百富榜顯示,何燕以 28 億元的身家傲然上榜。

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 2013 年。彼時,這位振芯科技創始人因涉嫌挪用資金罪被調查。2016 年 10 月,何燕因挪用資金罪、虛開發票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并處罰金 30 萬元。
她的跌落直接導緻公司陷入長達數年的控制權真空。之後,振芯科技的實際經營管理權轉到了莫曉宇手中。2018 年 2 月,莫曉宇等股東向成都高新區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解散國騰電子集團。就此,振芯科技陷入了 " 曠日持久 " 的實控權之争,而争議的焦點在于 " 是否應該解散國騰電子集團 "。
長話短說,2023 年 7 月 1 日,莫曉宇辭去振芯科技董事長等職務。随即,公司選舉董事謝俊爲董事長。最終于 2024 年 12 月,成都中院判決駁回莫曉宇等 4 人解散國騰電子集團的訴訟請求,何燕憑借 51% 的持股重掌控制權。
但資本市場對她的質疑似乎并未消散。振芯科技股價在今年 1 月初連續下挫,而且一位曾因财務問題入獄的創始人,能否帶領一家技術密集型企業走出低谷,也令人擔心。
公允地講,國騰電子集團内部的權力鬥争,如同一場慢性毒藥,逐漸侵蝕振芯科技的活力。自 2013 年何燕入獄後,股東間的矛盾從暗流湧動升級爲公開對抗。莫曉宇等股東多次提起訴訟,要求解散國騰電子集團,甚至引發 " 印章争奪戰 "。2022 年,國騰電子起訴原董事長莫曉宇,要求返還公司印章證照,訴訟曆時兩年才告終。
這場内鬥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2023 年财報顯示,振芯科技計提信用減值損失 2222 萬元、資産減值損失 2884 萬元,應收賬款規模遠超淨利潤,凸顯風控機制的形同虛設。更緻命的是,當競争對手在研發上狂奔時,振芯科技的高管卻在法庭上争奪公章,管理層精力被大量消耗在訴訟和權力博弈中。
内鬥還導緻公司錯失關鍵戰略機遇。2016 年至 2019 年,振芯科技淨利潤連續下滑。2020 年雖因北鬥全球組網實現業績反彈,但其研發投入增長緩慢,2017 年至 2019 年,研發費用在 5 千萬上下徘徊。在此期間,華爲海思、紫光展銳等競争對手已在高精度導航芯片、車規級芯片等領域建立優勢,而振芯科技已經被錯開了身位。
資本市場的耐心也在内鬥中消磨殆盡。2017 年,國騰電子控股股東在 4 個月間實際減持套現 3.35 億元,遠超公司 2010 年到 2016 年累計淨利潤 2.83 億元,引發中小股東強烈不滿。這種 " 掏空式 " 減持不僅加劇股價波動,更暴露控股股東對公司的信心缺失。
振芯科技的财報數據也亮起了刺眼的紅燈。過去三年,這家公司的業績猶如過山車。2022 年:營收 11.82 億元,同比增長 49.01%;歸母淨利潤 3 億元,同比飙升 98.13%。但 2023 年其營收 8.52 億元,同比大跌 27.95%;淨利潤 7260 萬元,同比驟降 75.81%。2024 年三季度,營收 5.63 億元,同比下降 8.43%;淨利潤 7093.85 萬元,同比腰斬。
02
顯然,這種斷崖式下滑的背後,是振芯科技核心業務的全面萎縮。可以佐證的是,2024 年上半年公司主營業務中,集成電路業務收入 1.87 億元,同比下降 25.03%,占營業收入的 52.90%;北鬥導航綜合應用收入 0.99 億元,同比增長 0.84%,占營業收入的 27.91%。
更令人擔憂的是,公司在技術叠代上的遲緩。盡管 2023 年研發費用達到了其上市以來的最高值 1.51 億元,但收入未能同步提升。2023 年,其業績受到集成電路設計服務項目減少、北鬥二代終端産品交付下降及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驗收進度影響。

對于何燕來講,回歸隻是第一步,長期來看,她需要破解三重困局。首先要重建資本市場信任。投資者對何燕的犯罪記錄肯定心存疑慮,加之公司 2023 年和 2024 年業績都不理想,因此如何恢複信譽成爲首要任務。
技術突破或者說必須有新的利潤增長點,将自己從 " 北鬥芯片商 " 變成 " 智能生态構建者 "。從振芯科技收入比例不難看出,其集成電路業務占比超 50%,但産品仍以數模混合芯片爲主,在 AI 芯片、車規級芯片等高端領域幾無建樹。
需要提醒提醒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2024 年滲透率已超 40%,但車規級芯片國産化率不足 10%。振芯科技若能依托北鬥導航技術積累,切入自動駕駛高精度定位芯片領域,或可打開新增長極。其财報披露的 " 天基互聯 " 布局尚未落地,若能結合低軌衛星通信需求開發專用芯片,可能成爲差異化競争優勢。
簡言之,未來振芯科技必須加碼其他領域的芯片研發和生産、銷售,或能起到快速提振其業績的作用。
同步,振芯科技要從硬件供應商轉向解決方案服務商。其安防監控業務收入持續下滑,暴露出單純硬件銷售的局限性。參考同行的轉型經驗,振芯科技需将北鬥定位、視頻監控與 AI 算法結合,提供智慧城市、物流追蹤等垂直行業解決方案,提升毛利率。
此外,何燕若能加速推進回購,并設計更具吸引力的股權激勵方案,或能穩定核心團隊,也增加市場對她和振芯科技的信心。
總的來講,何燕的回歸對于振芯科技來講是新階段的開始。何燕需要證明的是,她不僅是權力的赢家,更是創新的領袖。若她能以 " 二次創業 " 的魄力,将個人權威轉化爲制度化的創新動力,這家公司或許能在半導體國産化的浪潮中重獲新生。這場戰役的結局,或将爲中國科技企業的治理轉型,寫下重要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