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了。
它從開分的 9.2,也升到了 9.3。
但一看熱播榜單。
卻根本沒有它的名字:
這麽高的口碑。
這麽低的熱度。
國綜裏居然也出現了這種遺珠?
那 Sir 必須得撈一撈啊——
快樂的大人
有一說一,國内的慢綜藝已經叠代好幾輪。
從主題上的 " 慢 ",到形式上的 " 慢 ",再到真正的 " 松弛 " 和 " 慢節奏 ",觀衆都吃過見過。
但 Sir 沒想到。
除了以上這些,一個綜藝的 " 慢 ",可以從名字開始 " 敷衍 ":
比如節目備采環節還有一個名字,叫《你最好是》。
這是個啥?
瞎聊出來的。
沈月、王敬軒、吳宇恒、周彥辰,四位性格各異但情誼至深的老朋友當常駐嘉賓。
玩熟人局,搞慢生活,制作電子榨菜,然後請的盡是一群網友眼中的 " 糊咖 " 當飛行嘉賓。
這樣一個絲毫沒有啥賣點的節目,說沒熱度。
Sir 相信。
還讓網友直接給出了這樣的評價:2023top 級綜藝。
那這必須得看看了。
01
見慣了明星上綜藝,但你見過讓明星來做綜藝麽?
對,你沒聽錯。
《快樂的大人》嘻嘻哈哈,但有主線——
四人一聚,僅被節目方提供了攝像錄制設備,五千元的經費預算,一個播映平台。
至于節目策劃、主題曲制作、贊助商協調、飛行嘉賓邀約這些統統由四人組自己完成。
聽起來還不錯吧。
可從節目一開始,主線就歪了。
四個人心思好像就沒放在做節目上。
策劃案寫得滿滿一張紙,卻挑不出個主幹。
去海邊拍主題曲片頭,卻邊玩邊拍。
甚至連鞋沖跑了都沒關系。
繼續嗨。
△王哥:我找着一塊紫 shai 的石頭
如果要找看點?
對不起,這節目可能真沒那麽多——
全程就是幾個人嘻嘻哈哈相互接話,溜大街式做(wan ) 節 ( dao ) 目 ( shuang ) 。
有網友也已經表達不滿,覺得該節目沒主題,沒有方向,拍得爛。
但反過來看。
《快樂的大人》打動人,靠的也就是一個剛剛好的松弛感。
沒有特定的場景,沒有安排的任務,更沒有緊密的行程。
連靈感都是來自沈月個人的 vlog。
開啓攝像頭随時捕捉到生活中碎片化的美好,讓每個難忘的瞬間都能永久留存。
讓一切都順其自然。
随心所好,來了幾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所以節目的劇照都是這個味兒——
節目隻要按着四人自感的舒适節奏進展,便能有一個穩定的創造歡樂的環境。
等等,穩定?
一般綜藝不是都有矛盾沖突的嗎?
△ 綜藝《五十公裏桃花塢》
可《快樂的大人》偏不這麽搞。
甚至還主動調侃這種營造矛盾的剪輯。
所以當其他網友都聚焦于對綜藝中矛盾沖突、五花八門的解讀上時。
看《快樂的大人》的網友的反饋是——
雖然不明白爲什麽好笑,但就是想笑。
也沒法解讀,也沒法深究。
就是隻是看着他們笑就也跟着一起笑。
一整個歡樂氛圍拉滿。
而笑聲是會傳染的。
這也是《快樂的大人》努力打造的情緒價值:
舒适、快樂、安全感、松弛感,大家真誠地聊聊天,找找樂子。
所以,當觀衆們還希望在節目中尋找刺激和爆點,來給自己和朋友的朋友圈提供趣味和談資的時候。
這部綜藝自然不會獲得很多熱度。
但。
如果不抱着目的性,隻是想在疲憊日常生活中尋找一個能放松的背景音。
那《快樂的大人》,有着能打動觀衆的真誠。
02
很多人會好奇。
他們四個都不是娛樂圈諧星,又爲什麽能産出這麽多笑料?
友情的默契。
這部綜藝的舒适感很大一部分也來源于這兒——
如果問你,什麽是好朋友之間的感覺?
随便着來。
進人家先上炕,還穿的是睡衣。
日常互損。
有人能抛梗就有人能接梗。
四人組相處模式是不是在演你和你的怨種朋友。
不信,看看他們的 " 人設 "。
一個集萬千關照于一身的團寵,一個軟糯懵懂的團欺。
一個沉默如冰山的小透明,一個 slay 全場的顯眼包。
還會一拍即合地一起傻笑。
當範世錡和車撞衫,屏幕外的人都笑翻了。
原來明星精神狀态也沒比普通人好太多啊。
不僅把藝人的濾鏡撕開,還讓他們持續 " 搞怪 "。
比如一度把 Sir 笑到差點噴飯的是那個低成本 cos 趴。
這是什麽奇怪的生物?
額,反正 Sir 早上上班還沒騎過這樣嬸兒的。
這手上畫的是跟哪位大仙學來的符号,難道要現場作法?
誰能想到是在 cos 沈月的照相機啊。
還有這是什麽操作,上來就喊媽?
原來是沈月家的貓主子。
當然最離譜的要數飛行嘉賓錘娜麗莎。
集齊味覺、嗅覺、視覺、聽覺和心覺。
出場就帶專屬 bgm,就是和這搞笑的畫風違和感太強。
所以她 cos 的是?
原來,是沈月的媽媽做祛法令紋操。
如果說松弛感隻是在嘉賓身上,不免會有 " 表演 " 之嫌。
但事實上,這個綜藝把這種氛圍也帶到了戶外。
不僅限于他們四個之間,他們對普通人也如此。
比如和撐船的大叔自來熟地玩成一片,化身誇誇怪。
還有爆戳淚點的,與節目幕後人員對談。
做節目直接把節目扒開給你看。
這種真誠的感受,不是靠劇本、表演、人設能夠替代的。
尤其是,如果對嘉賓過去有所了解。
比如沈月曾在《無限超越班》裏,因爲社恐被網友群嘲。
當時王敬軒還專門講述自身經曆勸大家對沈月寬容。
其實也能發現。
節目組對這幾位嘉賓的選擇,不是沒有理由的。
也是這個節目最 " 偷懶 " 的地方——
那些需要劇本、戲劇沖突去鋪陳的人物關系,早早就在戲外的真實生活中完成了。
他們隻需要來這裏做自己就好。
03
前段時間,因爲一句 " 尊嘟假嘟 " 流行,許久沒混娛樂圈的王菲又被拉上了熱搜。
人們翻看王菲的微博。
才發現,那個年代的明星發言,不但直率,而且歡樂。
爲什麽現在的明星不像以前那麽灑脫了?
說到底。
處在魚龍混雜的娛樂圈,變幻莫測的輿論總會使人如履薄冰,尤其是,如果你表現出随時随地的快樂,那麽緊跟着的,便會是數不清的誤解,和各種 " 不合時宜 " 的指責。
" 做自己 " 的成本太高了。
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不能。
隻是,這僅僅是發生在明星們身上的事嗎?
Sir 的親身體驗是。
随着年紀的增長,壓力的增加,我們真正 " 做自己 ",真正感受到快樂的時候越來越少了。
以至于許多人都自嘲已經失去獲得快樂的能力。
就像節目的片名,《快樂的大人》。
很強調 " 快樂 "。
是因爲大部分人都曾 " 不快樂 "。
但。
一個問題是——
我們會不會高看了快樂的成本?
或者說,快樂真的要擁有那麽多條件嗎?
什麽是快樂?
正如節目中所說的那樣。
即使你今天遭遇很多事,但你明天依然願意下去掃一個共享單車然後逛一圈,我覺得這個就是快樂的大人,永遠都不會放棄你快樂的權利。
它其實并不需要你多深的思考,賦予它多少的意義。
它隻是要你做回自己。
就像最近網上很流行一種說法。
有趣但無用。
什麽意思?
其實就是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功利的價值不是判定事物價值的唯一标準,而快樂,其實也不是攢多少錢,當多大的官,收獲多豐富耀眼的成就才能擁有。
它可以很簡單。
比如前段時間的武漢跳東湖活動遇上大雨事件。
有人選擇不打傘,而是索性酣暢淋一場,在雨中歡笑。
無厘頭嗎?
有點。
但是心情舒坦了啊,這就夠了。
有用沒有用,又有什麽關系,關其他人什麽事呢?
而在《快樂的大人》裏,也秉承了這個觀念:
雖然叫大人。
但幼稚的像一群小朋友。
路上沒事兒就一起唱唱歌,随時準備放飛自己。
别人怎麽看,是不是大人。
又有什麽關系呢?
老實說,Sir 在看這個綜藝的時候,時常會陷入恍惚,那些幼稚的舉動,那些像孩子一樣的好奇心與沖動,其實誰沒有過呢?
但往往," 現實 " 會規訓我們,要收斂點。
正如我們評判一個兒童的标準是 " 聽話 ",評判一個少年的标準是 " 懂事 ",評判一個年輕人的标準是 " 成熟 ",如果遇到了一個 " 老成 " 的孩子,第一反應便是擊節贊賞。
但。
這樣真的合理嗎?
如果過早地丢失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一味地在成長過程中給自己不斷加碼,把情緒的高低與功名利祿綁定等價。
真的不會把自己壓垮嗎?
還記得孫燕姿的那首歌:
是否成人的世界背後,總有殘缺?
沒錯。
這個世界的确破破爛爛,讓人 " 看不清楚 "。
但。
Sir 也相信。
那些細微的散在各個角落的,單純的美好以及真摯的快樂。
總能把這破破爛爛的世界,縫縫補補。
時間尚早。
我們何必急着邁入 " 老年 " 時代?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攸月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