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車走進 " 淘汰賽 ":江湖座次改寫,二線梯隊生死競速(本文系紫金财經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步入 3 月,新能源汽車市場的 " 月考 " 來臨,2 月份銷量再次出現一些新變化。
從數據上看,比亞迪以 32.3 萬輛銷量穩居榜首,同比增長 164%,市場龍頭的地位難以撼動;小鵬汽車再度蟬聯新勢力銷量冠軍,同比增長高達 570%,連續四個月銷量突破 3 萬輛;零跑汽車銷量暴漲 285%;小米 SU7 則憑借連續 5 個月穩居 2 萬 + 的表現緊追不舍……
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争态勢愈發激烈,車企間的銷量表現呈現出顯著的分化,江湖座次一直在演化改寫。
月銷量破 32 萬,比亞迪斷層領先
一提到新能源車的銷量,不得不從 " 扛把子 " 比亞迪開始。
數據顯示,比亞迪汽車 2 月份共售出 322846 輛,同比增長 164%,其中乘用車 31.8 萬輛,同比增長 161.4%,乘用車海外銷量爲 67025 輛。比亞迪王朝和海洋系列共銷售 304673 輛,方程豹汽車銷售 4942 輛,騰勢汽車銷售 8513 輛,仰望汽車銷售 105 輛。
這份銷量 " 成績單 " 中,比亞迪 2 月在海外市場的銷量表現值得關注,達到 67025 輛,這說明,海外市場将成爲比亞迪銷量的新增長點。
從歐洲、東南亞到中東市場,比亞迪通過本地化生産、渠道建設及價格優勢,正快速搶占國際市場份額。業内分析認爲,随着海外版圖持續擴張,比亞迪有望在未來幾年形成 " 國内 + 海外 " 雙輪驅動的增長模式,進一步鞏固其全球新能源市場領先地位。
2 月 10 日,比亞迪喊出 " 全民智駕 " 的口号,21 款車型加配不加價,讓高階智駕覆蓋到 7 萬級到 20 萬級的市場。此舉打破了傳統車企按配置區分智能化等級的慣例,推動高階智駕成本下探至大衆消費市場。
實際上,比亞迪主要通過 " 天神之眼 " 高階智駕方案實現技術普惠。其中," 天神之眼 C" 方案将高速 NOA 功能下探至 7 萬元級車型,打破行業成本紅線。其核心在于規模化采購與垂直整合能力,硬件成本較同類方案降低 30% 以上。
據了解,比亞迪智能化車型滲透率已超 90%,帶動行業平均智能化滲透率從 2022 年的 35% 躍升至 2024 年第一季度的 68%。這一策略不僅加速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認知普及,更迫使其他廠商跟進投入,重塑行業競争邏輯。
摩根士丹利分析認爲,比亞迪的智駕下沉将推動 L2+ 滲透率快速提升,全行業或跟進技術普及策略。比亞迪的全民智駕的風潮席卷而來,推動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向智能化方向加速發展。
當然,比亞迪也面臨多重挑戰:一是高端品牌仰望的市場認可度需進一步驗證;二是全球化競争中需應對特斯拉、大衆等國際品牌的本地化攻勢;三是智能化下半場的數據生态、軟件服務等領域競争将更加激烈。行業分析師指出,比亞迪若能在算法叠代、雲端互聯及車路協同等維度建立差異化優勢,有望持續領跑行業變革。
" 新勢力 " 格局演化:小鵬再奪冠
分析完傳統大廠引領者,再來看造車新勢力。在 2 月的造車新勢力排行榜上,小鵬汽車蟬聯單月銷冠。
小鵬汽車 2 月交付新車 30453 台,同比增長 570%,環比微增 0.34%,已經連續 4 個月交付量突破 3 萬台。其中,小鵬 MONAM032 月交付超 1.5 萬台,小鵬 P7+ 上市 3 個月累計交付超 3 萬台,打破同級最快交付紀錄,成爲 20 萬級智能轎車的現象級産品。
2025 年開年首月,小鵬汽車銷量就超越理想汽車,以 30350 輛的交付量成爲新勢力品牌的開年第一個月的銷量冠軍,将理想汽車擠下銷冠寶座。
2025 年 1 月 -2 月,小鵬汽車累計交付新車共 60803 台,同比增長 375%。這也意味着小鵬汽車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質疑和躊躇之後,其憑借新車型和智能駕駛技術的優勢,重新回到了舞台中央。
再看一直與小鵬并稱爲 " 蔚小理 " 的理想和蔚來。
2 月,曾經的 " 一哥 " 理想汽車交付新車 26263 台,同比增長 29.7%,環比下降 12.24%。截至 2025 年 2 月 28 日,理想汽車曆史累計交付量爲 1190062 輛。實際上,這個銷量并不差,隻是比小鵬汽車稍顯遜色。
在新車方面,理想汽車發布了新款 i8 的官圖。i 系列是理想汽車推出的純電 SUV 系列,和 L 系列以及 MEGA 一起,構成了理想汽車最新的車型矩陣。
蔚來 2 月交付新車 13192 台,同比增長 62.2%。其中,蔚來品牌交付新車 9143 台,同比增長 12.4%;樂道品牌交付新車 4049 台。
截至目前,蔚來公司已累計交付新車 698619 台。其中,蔚來品牌累計交付新車 667897 台;樂道品牌累計交付新車 30722 台。
綜上可以看出," 蔚小理 " 的傳統排序已出現巨大變化。小鵬的登頂不僅是銷量數字的勝利,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從政策驅動轉向技術驅動的縮影。随着行業從混戰走向集中,未來競争将圍繞 " 技術護城河 "" 用戶運營 " 和 " 全球化布局 " 展開。
二線梯隊生死競速,極氪、零跑狂奔
3 月 1 日,極氪科技集團公布最新銷量數據。2025 年 2 月,極氪科技集團銷量 31277 台。其中,極氪 2 月銷量 14039 台,同比增長 86.9% 環比增長 17.6%。領克 2 月銷量 17238 台,同比增長 30.5% 新能源占比 47.9%。
2025 年 2 月 14 日,極氪、吉利汽車分别發布公告,宣布極氪完成領克收購及注資事項,以 51% 股份正式控股領克。此次股權交割完成,距離 2024 年 11 月 14 日極氪領克公布戰略整合,用時僅 3 個月,極氪科技集團正式宣告成立,旗下包含極氪汽車和領克汽車兩個品牌。
極氪科技集團 CEO 安聰慧表示,極氪科技集團有着清晰的長期主義目标,就是要在新能源時代,成爲中國高端豪華新能源車的引領者。未來兩年,極氪科技集團将着力成長爲年銷百萬級的、全球領先的高端豪華新能源汽車集團。
2 月份,零跑汽車交付量達 25287 台,同比激增 285%,這一數據刷新了品牌曆史紀錄。回看兩年前,2023 年 2 月零跑銷量僅 3198 台,彼時還被質疑 " 能否活過寒冬 ";而如今,其單月銷量已逼近 3 萬大關。
2024 年第四季度,零跑汽車宣布淨利潤轉正,提前一年達成單季度盈利目标,成爲繼理想汽車之後第二家盈利的新勢力車企。
零跑還提到,新車 B10 将在 3 月 10 日舉行預售發布會,而最終上市時間,應該不會晚于上海車展的時間窗口。作爲上半年的重點新車,零跑 B10 主要定位在 10-15 萬元區間,将配備激光雷達、高通 8295 座艙芯片,希望通過更豐富的智能化配置打造差異化。
極氪與零跑的表現,标志着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 " 多極分化 " 階段:高端玩家以技術定義價值,大衆化品牌靠效率取勝。随着行業集中度提升,唯有持續創新、精準卡位的企業才能在競争中存活。對于極氪而言,如何平衡高端形象與規模化增長仍存挑戰;而零跑需警惕過度依賴性價比導緻的品牌形象稀釋,這也不利于站穩腳跟後的品牌向上策略。
小米穩定發揮,其他車企表現各異
2 月份小米 SU7 交付量超 20000 輛,目前,小米已經連續 5 個月交付量超 2 萬輛,累計交付超 18 萬輛,小米表示,公司還将持續擴充産能。
3 月 1 日,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雷軍發文稱:" 馬上是小米汽車工廠動員會。我希望我們的團隊,在确保質量、安全前提下,和我們供應商夥伴一起,想盡辦法盡快提升産能!"
從雷軍表态可以看出,産能瓶頸仍是小米亟待解決的痛點。雷軍在工廠動員會上強調 " 保質保量提産能 ",暗示其需平衡規模化擴張與品控要求。若能在 2025 年内将年産能提升至 50 萬輛,小米有望從 " 網紅車型 " 蛻變爲穩定交付的頭部玩家。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小米 SU7 Ultra 正式發布,定價爲 52.99 萬元,定價大幅低于預售價,引發市場和用戶關注。據小米汽車數據,截至 2 月 28 日晚,小米 SU7 Ultra 大定已經突破 1.5 萬台。雷軍表示:" 我們将在小米汽車工廠迎接首批車主!"
鴻蒙智行 2 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爲 21517 輛,環比下降 38.5%,同比微降約 0.8%。其中,問界新 M7 系列 2 月交付 5204 輛;智界 R72 月交付 8748 輛,2025 年累計交付 20168 輛。
依托華爲的技術優勢,鴻蒙智行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但銷量受到市場競争和産品供應等因素的影響。未來,随着華爲技術的不斷叠代和産品布局的完善,有望提升市場表現。
長城汽車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2025 年 2 月,共銷售新車 77883 輛,同比增長 9.65%。其中,新能源車型銷售 15121 輛,同比增長 23.24%。
岚圖汽車 2 月交付新車 8013 輛,同比增長 152%。2025 年 1-2 月,岚圖汽車已累計交付新車 16022 輛。作爲東風公司旗下高端智慧新能源品牌,岚圖汽車已相繼推出岚圖 FREE、岚圖夢想家、岚圖追光和岚圖知音四款車型。
廣汽埃安最新銷量數據顯示,2025 年 2 月,廣汽埃安全球銷量 20863 輛,同比增長 25%,環比增長 44.9%。2 月 28 日,廣汽埃安 Aion UT 正式上市,售價 6.98 萬— 10.18 萬元,埃安 UT 定位爲 5 座純電掀背車。這一價格遠低于預售預期,将和比亞迪海鷗、五菱缤果等 6 萬級市場主力車型争奪市場。
從上述可以看出,小米汽車以 " 黑馬 " 姿态沖上銷量巅峰,鴻蒙智行受制于供應鏈與市場競争暫露疲态,而傳統車企則通過新能源轉型與價格策略搶占市場。這一格局變動揭示了行業從 " 政策驅動 " 轉向 " 技術、成本與生态 " 全面競争的新階段。
總結
新能源車市場格局仍存巨大變數。一方面,技術叠代可能颠覆現有優勢,例如固态電池量産、AI 駕駛系統突破将重塑競争梯隊;另一方面,政策導向變化以及消費者偏好的變化,亦可能改寫市場規則。
2025 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既是 " 淘汰賽 ",也是 " 突圍戰 "。企業需以技術創新爲矛、以生态布局爲盾,在産品力、成本控制與品牌價值中找到平衡點。唯有持續突破技術邊界、精準洞察用戶需求的企業,方能在新一輪競争中存活并引領行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