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西貝餐飲創始人賈國龍在采訪中發問:餐飲行業不掙錢,但是平台财報亮眼,利潤哪去了呢?
賈國龍還沒思考明白原因,但網絡噴子又開始了:
美團賺錢了,被罵:壓榨商家,用系統困住騎手;
滴滴賺錢了,被罵:" 抽成太高 ",吸司機的血;
攜程、同程賺錢了,被罵:酒店的利潤被你們卷走了;
抖音、快手賺錢了,被罵:商家沒利潤,主播不賺錢 ……
無論電商、OTA、外賣、短視頻、出行,哪一類平台,隻要有商家日子不過好,原因一定是平台的,似乎已經成爲一條鐵律。
" 你賺錢了,這可不行,拿出來分!"
這邏輯簡單粗暴到可笑,平台與商家從來都不是零和博弈。相信賈國龍的本意并非劍指平台。但是大佬剛背着手去思考世界,噴子們就開就始無腦沖了。
消費者:沒有更好的,那就隻選價最低
是不是平台的鍋?不用講大道理,我們僅以酒店行業爲例,講講消費者的選擇吧。
雅雅喜歡旅遊,從單身到戀愛,再到有了孩子,過去十幾年間她每年都會有三四趟的旅行。有一段時間她喜歡住連鎖酒店,标準、規範、性價格比好。後來有了孩子,她喜歡上了民宿,選擇豐富、多樣,還可以做飯。但是民宿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有兩次出行遇到問題後就不敢選了,近兩年更願意選擇高星級的度假酒店。

前不久,她和一家老小共五口人去南方某城市旅遊,理想中的酒店是位置要好,有海景且出行方便;最好有兩室一廳的套房,照顧老人孩子更方便;酒店設施要全,服務要溫暖,軟硬件都不能差;最好有幾個不同風味的餐廳可以選擇;有适合老人的休閑設施,也有适宜孩子的遊樂場,健身房裏最好有劃船機 …… 當然,還要價格合理。
整個行程下來,她的感受就是住不到滿意的酒店," 現在的酒店有特色的太少了,非常雷同,方方面面都滿意的根本選不到。"
白領劉璇對現在的酒店行業更不滿意,她平均每個月要出差四五趟,公司都會給她訂五星級酒店。但是這些酒店沒有什麽差别,很少能有酒店在她的腦海中留下印迹。

所有酒店高檔是真高檔,但沒有溫暖的感覺,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小痛點:很多南方的酒店空調特别冷,溫度大多沒法調;房間裏有各種燈,睡覺時想關掉房間裏全部的燈絕非易事;床上總有兩個永遠也不更換的抱枕;所謂的智能家居更可怕,想關燈關不掉,半夜窗簾還會莫名地自動打開;同一品牌的連鎖酒店,北上廣深等城市的服務還不錯,但是到了低線城市服務明顯跟不上,标準也大打折扣 ……
雅雅和劉旋代表了大多數消費者的感受,現在的酒店供給非常多,在 OTA 平台上挑得眼花缭亂,但仔細對比下來,差異化并不大,找不到接近 10 分的,甚至連 8 分滿意的都少。如果都隻是差不多,那麽最後就剩下比價格,鎖定一家酒店後,攜程、同程、飛豬、抖音、快手、美團比一遍,你會發現酒店給這些平台的優惠都不同,索性就選一個最低價下單了。
酒店行業 RevPAR、ADR 和 OCC(出租率)等關鍵經營指标下降,能怪 OTA 平台嗎?酒店同質化,平台的競争也很激烈,如果沒有更好的、更有特色的,用戶當然隻能 " 選最低 "。 在行業性虧損中,大家都很差嗎?其實也有因特色鮮明而做得很好的,比如主打深度睡眠的亞朵,很多用戶不僅對酒店滿意,還會去官方旗艦店購買酒店的同款枕頭、被子。
餐飲行業也一樣,供大于求,沒特色的店隻能打價格戰,不能順應消費習慣改變的就被淘汰。消費者需求是多元且常變的,都說這兩年餐飲行業難,但你們去看看,不少大商場裏的餐飲層經常摩肩接踵,有些餐館門口始終排着長隊,但也有不少餐館甚至是曾經火爆的正默默退出舞台。
存量時代,消費者用腳投票。符合需求的,留下來。隻有能夠産生用戶價值的商家,才有機會獲得合理的利潤空間。
美麗的誤會,供需錯配
一面是下滑的運營指标,一面是酒店業不斷增長的投資熱情,這很詭異。
酒店數據服務提供機構 STR 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9 月,中國内地酒店年累計 RevPAR、ADR 和 OCC 分别同比下降了 6%、4% 和 2%,平均房價已經連續三個季度呈現同比下降——各級别酒店表現均未達到去年同期水平。
市場卷成這樣了,但酒店業的擴張還在加劇。
中國酒店業又迎來了供給端的 " 大澇 "。酒店數量從 2022 年的 27.9 萬家增長到 2023 年的 32.3 萬家,并迅速在 2024 年上半年新增 2.3 萬家。以錦江爲例,該集團在 2024 年定下了一年 1200 家店的目标,除此之外還有 2000 多家的簽約目标。從整個行業看,今年以來資本開支大增,增速及規模均已經達到了 5 年來的巅峰。

有趣的是,今年酒店業還刮起了 " 下沉 " 風。華住集團三季度開店數量創下新高,預計全年開店 2400 家,開店速度遠超行業的增速。華住旗下的漢庭、海友、全季、桔子等品牌開始全面進軍縣城,華住集團創始人季琦曾公開表示:" 在 2030 年前,我們的目标是把華住開到中國的每一個縣城,做到‘縣縣有華住’。" 此外,國際連鎖酒店也将目标鎖定下沉市場,比如希爾頓就已經開始延着高鐵 " 下行 " 了。
投資熱來自于美麗的誤會,造成了供需錯配。
2023 年旅遊業确實經曆了一次大的反彈,但巨大的增幅隻是報複性增長,而非未來的常态。常态是某酒店老闆所說的:" 未來國内出行市場将持續走向理性繁榮,這一階段酒店行業的底層邏輯是高質量發展,最關鍵的一點是酒店要有高性價比。"
這幾年出現了城鎮遊熱,淄博燒烤、貴州村超、哈爾濱冰雪、天水麻辣燙、開封王婆 …… 每一個熱度能維持多久,能接得住 " 縣縣有華住 " 的宏偉規劃嗎?縣城遊能紅多久不知道,但是縣城的酒店已經快速陷入紅海了。
顯然,不再暴利的行業與這樣的投資熱不匹配。供需錯配的結果就是内卷式競争。
2019 年之前,随着消費升級,酒店行業經曆了最好的周期,供不應求,價越高越好賣,投資熱情大漲。但 2020 年的疫情,給酒店行業的暴利時代畫上了句号。行業裏的人都明白,數據不好,外因是用戶需求變了,在大環境下消費者更追求極緻性價比;但是内因,就是供需錯配,同質化嚴重,營銷手段單一,運營效率普遍低下。
存量時代的玩法也變了,怨天怨地沒有用,更怨不到平台。說實在的,即便平台不收傭金,按着現在酒店的卷法,價格戰很快就會把這點傭金卷沒了,對盈利改善不會有任何幫助。
行業好的時候,所有人閉着眼賺錢。行業不好的時候,仍有順勢而爲的酒店賺錢,亞朵在疫情期間一直是賺錢的,華住也跟着大盤一樣出現小幅增長。
餐飲行業也一樣,好的時候行業整體增長,各個品牌都在快速開店,賺錢的占多數。這兩年餐飲行業整體走弱,很多業者抱怨美團,抱怨環境不好,但是依然有店鋪門口排隊叫号,一天翻好幾次台啊!

一些主播抱怨平台流量分配不均,90% 的主播不賺錢,但事實上現在人人都成了主播,過度競争怎麽可能人人賺錢呢?畢竟隻有李佳琦、董宇輝實現了階層躍遷,隻有羅永浩上演了 " 真還傳 "。
最近各行各業都在呼喚拒絕低價内卷。沒錯,業者要理解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是什麽,糾正供需錯配,從内卷式競争中跳出來,走向創新式競争才是解題之道。
再多說一句,當下消費者最想要的是什麽?服務、體驗、特色、極緻性價比,懂的都懂。
不是零和,是共生
我賺的少了,就是因爲你賺的多了——這個邏輯成立嗎?當然不能夠。平台與商家從來都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關系。
平台是什麽?
平台是基于互聯網的經濟模式,通過高效整合産業鏈和價值鏈,優化市場資源配置,促進多元化需求的滿足。說白了,平台是一個生态,生态中有很多物種,相互依存,共生共榮。
比如外賣平台,消費者希望方便地買到又好吃、又健康、又便宜的餐食,商家通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擴大自己的銷量;外賣還衍生出龐大的騎手團隊,解決了更多人的就業。而騎手團隊還可以産生更多的服務,進而美團上有了跑腿、生鮮、買藥等各種服務,因爲生态越來越豐富,受益主體也越來越多。

再比如 OTA 平台,消費者無論去哪旅遊,訂機票、訂酒店、訂車、查功略,都可以在平台上完成。酒店想要業績,OTA 平台必不可少,平台内容越豐富,吸引用戶越多,酒店也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用戶。從市場資源配置的角度看,OTA 平台能帶給酒店的價值不止渠道能力,懂的都懂。
從政策層面,這兩年大力鼓勵平台經濟,就是因爲平台更有 " 大局擔當 ",發展平台經濟事關擴内需、穩就業、惠民生,事關賦能實體經濟,拉動整個産業鏈。前不久的國常會再次釋放推動平台經濟健康發展的鮮明信号。
今天看到平台賺錢了,就開始罵平台 " 爲富不仁 ",爲什麽不想想當初爲了構建生态,平台付出多少努力呢?
阿裏、京東創立後很多年都是在虧損,後來才出現才盈利,特别是京東自建物流投入巨大,最終電商平台促進了中國制造業騰飛,一個個農産品産業帶由此興起,商品物流的模式徹底數字化;美團自創立至 2019 年也經曆了長期虧損,其中 2018 年創紀錄的虧 1155 億元,觸目驚心,最終形成了今天龐大的外賣市場,店鋪、消費者、騎手多方受益;滴滴出行連續虧損多年,一開始一邊補貼司機一邊補貼用戶,最終打車的用戶呈幾何倍數的增長,才有了今天出行的邊界,更擴大了整個出行市場的容量。
平台有平台的擔當。還記不記得,疫情期間,美團發起 " 春風行動 ",推出每月 5 億元流量紅包、4 億元商戶補貼,以及 " 商戶夥伴傭金返還計劃 ";攜程在 2020 年在虧損 32.47 億元的情況下,針對商戶推出了免除或返還傭金的扶持,甚至還提供最高 50 萬的無息貸款。
平台是與整個産業生态共命運的。生态中的每一個物種,與平台都是共生關系。
OTA 想發展好,需要更多的酒店支持,而酒店行業的發展壯大,也離不開 OTA 平台。據統計,過去十年,國内 OTA 滲透率提升了 5 倍以上,酒店行業的收入也提升了 8 倍左右。顯然,平台與商家,是互爲放大器的。

有多少商家借力美團外賣的成長,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二曲線?盡管沒有詳細的數據,但賈國龍的西貝确确實實是外賣發展的受益者。2019 年至 2022 年期間,西貝抓住特殊時期帶來外賣需求的機會,外賣營收大幅增長 86%,甚至說外賣平台幫助西貝度過了最難的時候,也不爲過。如今的外賣業務,已經成爲西貝不可或缺的一條腿。
有人說 " 騎手困在系統裏 ",但是加入騎手大軍的人數卻越來越多,數據顯示高線城市騎手月均收入區間爲 7629 元至 10865 元,低線城市騎手月均收入區間爲 5720 元至 7803 元。于社會,他們 " 跑 " 大了餐飲市場;于個人,他們撐起了上千萬個家庭。你說是美團成就了騎手,還是騎手成就了美團呢?
【結束語】
還是那句話,生态是共存、共生、共同成長,不是零和博弈。商家虧損了,跟平台盈利了,永遠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可以從平台要 " 漁 ",但是不能從平台搶 " 魚 "。平台賺錢,不應該是好事嗎?因爲 " 漁 " 更多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懂懂筆記 "(ID:dongdong_note),作者:懂懂筆記,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