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神十五 "" 神十六 " 乘組會師太空。據了解,目前正在空間站的 " 神十六 " 三名航天員計劃于今年 11 月返回東風着陸場。
航天員們在太空的生活是怎樣的?記者專訪了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總體室主任吳大蔚。
01
航天員上天之後會變高?
在失重狀态下生活長達半年之久,航天員的身體機能會發生很多變化,比如," 上天之後會變高 "。
吳大蔚表示,按照目前國内外載人航天報道的數據,可能會 " 長高 "3 至 5 厘米,因此爲航天員設計衣服時會預留一些尺寸。不過," 長高 " 是暫時的,回到地面在重力作用下會慢慢恢複。
" 在天上,椎間盤會伸長,‘縫’變大了,人整個就會長了。回到地面,在重力作用下就會慢慢壓縮。"
在适應了失重的飛行環境後,航天員們需要做足身體上的準備,才能更好地返回地球。" 比如針對年齡、日常體能狀态定下來每天跑步要怎麽個跑法、自行車要怎麽個蹬法,核心肌肉要鍛煉到什麽程度、心率要達到什麽水準,這是靠一個體系來保證的。"
吳大蔚還透露,返回其實是載人航天當中比較危險的環節,這一過程中航天員所承受的壓力可能比飛行中更大一些。" 通常大家都會覺得回來了很高興,不會有問題,其實不是的。什麽時候脫主傘?什麽時候發指令?這些都有要求。"
吳大蔚将這一切工作概述爲 " 讓航天員容光煥發地回到地面 ",要 " 做一個漂亮的收官 "。
02
建設自己的 " 太空廚房 "
吳大蔚告訴記者,在航天飛行中,營養素的标準與在地面上存在區别,并非所有 " 地面标準 " 都适用于天上,比如在天上鈣流失會特别快,因此在鈣劑的應用上要特别小心。
" 如果大量補鈣會導緻結石形成,但不補鈣又會帶來一些問題,所以膳食的标準、鈣的攝入在什麽範圍要确定。其他類似的還有鐵、鈉、維生素,這些水平都會有變化。"
日前,通過天舟六号向航天員運送的在軌駐留消耗品中,有約 70 公斤的新鮮水果。
吳大蔚介紹,除了吃膳食營養素片之外,航天員的營養攝入重點就是靠食品。在研發出相應的食品後,首先在地面人群中廣泛品嘗,收集大量數據,将優選後的品種組成食譜。營養均衡之上,還要考慮味道是否可口。
" 這次我們會有新鮮果蔬在軌植物栽培,另外還會做一些太空食品的加工制備。" 吳大蔚說,在未來,随着技術發展,可以将冷凍食材運送到太空,實現在天上加工制備。" 我們會做一個比較好的廚房,燒雞腿是沒問題的,烤面包、花生、紅薯、主食類的、肉食類的,這些都能實現。"
03
太空也講究垃圾分類
有人計算過,按照每名航天員每餐吃兩包航天食品計算,在太空生活六個月會産生三千多個食品包裝袋。此外,航天員在軌生活産生的廢物、廢氣、排洩物等,相對于空間站的密閉環境以及空間大小來說,其體量是巨大的。
用吳大蔚的話,太空裏的 " 每一針、每一線、每一包垃圾怎麽收拾,都有文章 "。
吳大蔚介紹,在空間站有很多桶,幹濕垃圾要分離,大小便垃圾和生活垃圾、實驗垃圾以及廢棄物,比如已損壞的設備組件都要單獨處理。" 不同的垃圾處理方式都可能會不同,目的就是保證環境安全,不能讓微生物等到處滋生,影響整站環境。"
據了解,在三名航天員搭載返回艙返回地球時,固體垃圾會跟着返回艙一并返回。這些垃圾在返回艙進入大氣層之後被抛掉,在大氣摩擦燃燒的作用下,最終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