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與華爲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成爲華爲向衆車企發出的邀請函,也引發中國汽車股一陣騷動。
作者 | 清 辰
責編 | 尚 武
出品 | 汽車 K 線
11 月 26 日,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其與華爲 25 日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 "《備忘錄》"),就華爲拟設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研發、設計、生産、銷售和服務的公司并開展戰略合作。
11 月 27 日開盤,長安汽車股價一字闆漲停,報收 19.56 元 / 股,總市值逼近 2000 億元。甚至同爲 " 長安系 " 的東安動力也直接開盤漲停。
相反,賽力斯和北汽藍谷的表現就顯得很有意思。賽力斯緊急回應自己并未被 " 甩 ",也可能參與,早盤大跌但最終微漲;北汽藍谷則以股價下跌收盤……
雖然華爲與長安這還隻是個《備忘錄》,但本周首個交易日,已經引發了資本市場的 " 小騷動 "。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告中提到,設立新公司将對現有戰略合作夥伴車企及有戰略價值的車企等投資者逐步開放股權,成爲股權多元化的公司。
乍一看,這份《備忘錄》的内容頗有一種要聚集國内車企,尤其是華爲汽車闆塊中各主機廠之力,形成一個戰略同盟的味道。也就是說,未來,華爲 " 造車 " 的朋友圈不隻有長安汽車,可能還會有更多上市車企加入。
然而,細細品味,這似乎是華爲從側面回答了外界對于造車這件事持續的猜想。而華爲,大有要成爲汽車市場 " 操盤手 " 的感覺。
1
華爲 " 造車 " 終擺脫枷鎖
與長安簽署《備忘錄》當天,恰巧是華爲總裁任正非簽發的《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三年有效期失效的日子。
在這期間,任正非多次重申 " 華爲不造車 ",但前有與賽力斯聯手打造 AITO 問界,後有牽手奇瑞誕生的智界,兩個華爲智選模式下的品牌,近段時間已經賺足了眼球。
還有消息稱,華爲也已經分别與北汽藍谷、江淮汽車醞釀華爲智選的另外 " 二界 "。
可見,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負責人餘承東在汽車行業的腳步,3 年時間可是一刻都沒有停歇。
任老說歸說,罵歸罵,但人家把事情做成了。
與華爲傳出绯聞的車企,還不隻上述這些。當然,以華爲的技術以及品牌号召力,在現如今厮殺堪稱慘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是多數車企想要攀上的高枝。得到智能駕駛技術支持是一方面,能夠讓股價市值齊飛,才是關鍵。
中國汽車資本市場,需要華爲概念的不斷刺激。
此番與長安汽車的聯姻,也讓足足憋了三年的餘承東,終于可以擺脫枷鎖,盡情釋放他的造車 " 野心 "。
「圖片來源于長安汽車公告」
《備忘錄》中内容顯示,華爲有關于汽車智能化的解決方案、數字平台、技術、産品等,将專用于新公司,并還有資産和人員的注入。另外,長安汽車拟出資獲得新公司股權比例最多不超過 40%。
60% 的股權,意味着華爲新公司層面的絕對主導權。根據餘承東的處事風格,即便将來有更多車企加入,恐怕華爲也會牢牢将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長安汽車,恐怕隻是華爲将 " 造車 " 付諸實踐的第一步。
2
長安之後,又有何人?
長安汽車今年在新能源闆塊的表現,隻能用 " 平庸 " 二字來形容。旗下自主新能源車型,在今年 9 月才終于突破月銷 5 萬輛大關。
長安啓源品牌 10 月末才迎來上市交付,先前重點打造的長安深藍品牌,10 月交付不足 1.6 萬輛,即便是近期被華爲鴻蒙系統帶火的阿維塔,10 月交付不足 4000 輛,叫好不叫座。
如此境況下,進一步借助華爲的品牌、技術、渠道以及影響力,增加自身在智能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争力,似乎對于長安汽車而言,是性價比最優選。
而對于華爲來說,之所以選擇長安汽車,一方面,之前兩者之間合作相對順利;另一方面,長安汽車地處重慶市,作爲中西部地區唯一一座直轄市,擁有發展潛力且資源豐富。
還有分析指出,加上華爲内部希望非核心業務的智能車 BU 項目盡快獨立,剝離虧損的闆塊,并逐步上市以收回投資,大概率會以極快的速度将此事予以推進。
至于未來有意加入的車企,恐怕也大有人在。《備忘錄》似乎就像一封邀請函,已經向其他車企發出了邀請。
畢竟,華爲這條 " 大腿 ",有太多人想去擁抱。
就在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當日的深夜,華爲的 " 老相好 " ——賽力斯率先表态,歡迎華爲成立新公司的做法,認爲這是 " 推動打造中國汽車産業電動化、智能化的開放平台上,又邁出裏程碑的一步 "。
同時該公司表示,賽力斯已經收到共同投資新公司的邀請,并正積極論證合作的可行性。
恐怕不少人都能理解賽力斯這頗有意思的态度。畢竟,AITO 問界目前如果沒有華爲,任憑賽力斯如何絞盡腦汁,恐怕也無人問津。
除了賽力斯,現階段與華爲存在合作的奇瑞汽車、北汽、江淮汽車等,恐怕均是加入投資者陣營的潛在對象。除此以外,曾經與華爲有過接觸的廣汽集團、東風集團以及一汽集團,都存在入局的可能。
但是,一旦涉及到資本運作,到底多少企業能夠召之即來?或者這種合作模式能夠持續多久?上市車企真的會排着隊給華爲送錢嗎?
縱觀多年來全球汽車産業發展,一旦出現一家組局,多家加入的情況,聯盟也好、集團也罷,一時間沸沸揚揚,但實際真心加入的并不在多數。即便入局,往往也是各有各的算盤,分道揚镳的下場并不鮮見。
所以,對于此事,還是要以謹慎的态度去看待。在新能源與智能化的大趨勢下,可以前瞻布局,但也有極大風險,絕大多數作爲上市公司的汽車企業,也要做好風險控制,保證投資者的長遠利益。
3
Views of AutosKline
資本市場總是極度敏感的,在華爲的 " 操盤 " 下,長安系上市公司今日開盤即漲停,相比之下,賽力斯、江淮汽車、廣汽集團等多隻汽車股今日卻表現平平。似乎投資者對于長安汽車與華爲的戰略合作,抱有期待。
但是華爲的 " 朋友圈 " 到底能有多大?又究竟能在中國汽車市場掀起怎樣的波瀾?餘承東治下的華爲智能車 BU,是否有足夠的魅力抓牢衆車企?還需要華爲深入且持久地謀劃。
而作爲它的合作者,長安汽車也好,賽力斯也罷,需要足夠充分的準備去面對合作之後的各種可能性。畢竟,華爲的 " 後宮 " 可是佳麗衆多。
現階段,對于衆多中國汽車上市公司來說,在 " 三電 " 硬件之間的競争大局初定的情況下,未來則是汽車智能化領域的肉搏。
車企究竟該如何選擇自身智能化發展之路,是像吉利汽車那樣通過收購、自研等手段自主發展,還是走華爲 " 組團之路 "?亦或是比亞迪垂直産業鏈整合?
是否會像上汽董事長陳虹所說," 選擇華爲作爲自動駕駛的合作夥伴,會失去自己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