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我國 2024 年前三季度造船業最新數據,中國造船業新接訂單量占全球總量的 74.7%。
中韓争鋒 14 年,終于迎來曆史性一刻。
中國造船業,開始碾壓韓國了。
全球造船,激蕩百年。
1960 年代,日本挑戰歐美百年統治地位,市場份額一度占全球的一半。
1980 年代,韓國、中國開始追趕,宣告全球造船業進入東亞 " 三國殺 " 時代。
2000 年,韓國以 40% 的市場份額正式超過日本,問鼎全球第一。
彼時,中國市場份額隻有區區 4%。
10 年後,三國實力悄然發生變化。
中國首次超過韓國,日本逐漸沒落," 三國殺 " 變成了 " 雙龍會 "。
全球造船業市場份額變遷
2010 年,是我國造船業發展的關鍵節點,标志着中國造船業正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但是,我國的 " 全球第一 " 并不穩固。
在此後的 10 年間,中韓兩國,多次交鋒,各有勝負。
直到 2021 年,中國才真正地超過韓國。
這兩年,中國又進一步拉開了與韓國的差距。
造船業,有三個重要的指标,即造船完工量、手持訂單量和新接訂單量,分别從過去、現在和未來衡量一國的造船實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我國 2024 年前三季度造船業數據顯示,我國造船三大指标以載重噸計分别占全球總量的 55.1%、61.4%、74.7%,全部位列全球第一。
2024 年前三季度我國造船三大指标以載重噸計分别占全球總量比重
新增訂單量事關未來,被視爲造船業的風向标,也是中韓激烈交鋒的重點。
今年前三季度中,中國有 7 個月份占據第一,韓國有 2 個月份占據第一。
最精彩的是 7 月與 9 月,7 月,韓國拿下 40% 的訂單位居榜首。9 月,中國強勢反擊,以高達 90% 的占有率重奪第一。
競争可謂激烈。
具體到船型上,在 LNG 運輸船領域,韓國領先于中國;在集裝箱運輸船領域,中韓已并肩而立;在油輪領域,中國超越韓國。
由此看來,中國雖然在體量上超過韓國,但尚未形成絕對的優勢。
既然如此,爲什麽說中國造船業開始碾壓韓國了呢?
因爲中國找到了一條新賽道——綠色船舶。
綠色船舶,又叫低碳船舶,指的是降低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船舶。
船舶綠色化,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優化船舶動力裝置,增加脫硫系統等新技術,一個是使用綠色新燃料作爲船舶動力。
使用新燃料,是航運降低碳排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成爲未來的主流。
船用新燃料,有液化天然氣(LNG)、液化石油氣(LPG)、生物燃料、甲醇燃料、氨燃料等。
以液化天然氣爲例,與大型輪船傳統使用的重油燃料相比,能夠降低 85% 的氮化物排放,20% 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 100% 的硫化物及細微顆粒的排放。
在綠色船舶領域,中國碾壓韓國。
其一,份額大。
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我國承接了全球 70% 以上的綠色船舶訂單。
相比之下,韓國隻拿下 22% 的訂單。
其二,全覆蓋。
LNG 雙燃料、甲醇雙燃料、氨雙燃料船、電池混合動力等各類船型,實現了對主流船型、主流新燃料的全覆蓋。
反觀韓國,承接的訂單全部爲 LNG 雙燃料船。
新燃料分類
其三,技術強。
中國在綠色船舶制造上創造了多個全球第一或最大,比如:
全球首艘以 LNG 爲燃料的 VLCC(超大型油輪)
全球首艘以液氨爲燃料的油船
全球規模最大、最環保的雙燃料動力汽車運輸船
全球最大 700 标箱純電動力集裝箱船出塢下水
全球規模最大、最環保的雙燃料動力汽車運輸船
兩相對比,在綠色船舶賽道上,中國比韓國份額更大、種類更多、技術更強,已呈碾壓之勢。
如果說,在 LNG 運輸船、集裝箱船領域,我國在追趕;那麽,在綠色船舶領域,我國在引領。
不僅如此,綠色低碳技術上的優勢,有助于我國在其他船舶上實現 " 彎道超車 "。
海運承擔全球 90% 的貿易運輸,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去年 7 月,國際海事組織通過了新的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提出到 2050 年左右實現國際航運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願景。
近年來,綠色船舶在新船訂單中所占比例一路攀升,從 2016 年的 8.2% 上漲到今年的 41%。
綠色船舶在新船訂單中所占比例
專家預測,到 2035 年,船舶将實現 100% 綠色化。
綠色低碳引發的動力革命,将重塑全球造船業的格局。
中國在綠色船舶技術上已占得先機,必然會擴散到整個造船業,最終對韓國呈碾壓之勢。
今年 5 月,韓國産業研究機構發表報告稱," 中國造船業的價值鏈綜合競争力去年首次領先韓國。"
我國造船業的綜合競争力,來自哪裏?
最近看到一條消息,首艘國産大型郵輪 " 愛達 · 魔都号 " 自今年元旦首航以來,已完成 64 個航次的服務,載客人數突破 25 萬。
國産大型郵輪 " 愛達 · 魔都号 "
其實,早在 2019 年,正解局就在《讓日韓吃大虧、比航母還難造:這次中國就要試一試》一文中,介紹過中國攻克大型郵輪的故事。
郵輪國産化,是中國造船業技術突破的縮影,也是我國造船業的核心競争力之一。
除了技術,正解局再提供幾個觀察的維度。
一是規模經濟優勢。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産能,規模優勢帶來成本優勢。
有數據顯示,中國造船價格比韓國造船價格便宜約 10% 至 15%。
今年 9 月,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合并,将進一步放大規模經濟優勢。
在《江蘇一個縣造的船,比日本還多:怎麽做到的?》一文中,正解局介紹過,江蘇泰州的靖江市,是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基地,造船完工量占全球總量的 10%。
窺一縣而全國,中國造船業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二是勞動力豐富。
造船業複雜程度高、綜合性強,屬于資金、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産業。
韓國勞動力相對短缺,爲了緩解船企的勞動力壓力,2023 年,韓國産業通商資源部聯合法務部開辟 " 綠色通道 ",允許韓國船企将外籍勞動力比例從 20% 提高到 30%。
此外,頻繁的罷工和勞資糾紛,也影響了韓國船企的生産效率,也增加了經營成本。
相對而言,中國船企的用工壓力就小多了。
三是需求端旺盛。
克拉克森數據顯示,按總噸位計算,2023 年 8 月,中國超過希臘成爲世界最大船東國,所持有船隊規模達到 2.492 億總噸,船隊價值達到 1800 億美元。
中國、希臘、日本持有船隊的規模
中國船隊擁有的船多,有助于消化國内造船産能。
韓國所持有船隊規模隻有 6000 萬總噸,對國内造船需求的拉動作用就小多了。
從更高站位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國,催生龐大的出口需求,促成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催生龐大的航運需求,促成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船東國,催生龐大的船舶需求,促成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造船國。
由此可見,中國制造 - 外貿 - 航運 - 造船的産業鏈已然形成。
以規模帶動規模,以最大成就最大。
中國造船業乘勢而上,開始碾壓韓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