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11 月 22 日(周三)午後,在經曆近 5 天的反轉再反轉之後,OpenAI CEO 阿爾特曼被開除的 " 宮鬥 " 大戲迎來結局:阿爾特曼及其盟友布羅克曼重返 OpenAI。
但在這場震動全球科技圈的大事件中,最關鍵的一環仍然沒有答案,即阿爾特曼究竟爲何被開除?OpenAI 三緘其口,浮出水面的幾項解釋似乎都缺乏 " 實錘 ",外界隻有等待第三方律所的獨立調查。
随着二人的回歸,OpenAI 的董事會也進行了重組,做出開除決定的四人董事會成員有三人出局,包括首席科學家伊爾亞 · 蘇茨克維,目前新董事會的初始成員僅爲三人,兩名新增董事分别爲美國前财長拉裏 · 薩默斯和 Salesforce 的前聯席 CEO 布雷特 · 泰勒。未來的董事會據稱将有 9 人,微軟、投資機構、阿爾特曼本人都希望能進入董事會,人事安排遠未塵埃落定。
而且,阿爾特曼重返 OpenAI 隻是 " 開始階段的終結 ",發展 AI 的速度與安全之争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然而,經此一役,阿爾特曼攜近乎全體員工的支持歸來,将讓商業上的實用主義占據 OpenAI 的上風。
關鍵謎團仍未解開
OpenAI" 宮鬥 " 劇情如過山車一般翻轉,最終以阿爾特曼和布羅克曼重返暫告段落。在回顧錯綜複雜的劇情時,最關鍵的因素仍然籠罩在迷霧中:阿爾特曼被踢出局的原因到底是什麽?
從頭至尾,OpenAI 官方的表态隻有一句,即阿爾特曼 " 與董事會的溝通不夠坦誠 "。後續董事會又澄清道,開除阿爾特曼不是因爲 " 行爲失當 " 或 " 安全 " 因素,但依然是語焉不詳。
在外界觀察者看來,很明顯 OpenAI 内部存在對立的兩派:一派以首席科學家伊爾亞 · 蘇茨克維爲首的學院派,希望能夠審慎推進 AI 研究,确保其安全性;一派則是以阿爾特曼爲代表的矽谷創業派,希望快速推動 AI 的商業化。外界猜測,阿爾特曼不久前推出了定制化 GPTs 和 GPT Store,謀劃 OpenAI 商業生态,又在外部募資,準備創立 AI 芯片和硬件公司,這些行爲加劇了學院派的憂慮情緒。
而在五天的混亂中,媒體也不斷爆出新的材料,試圖找出 " 宮鬥 " 元兇。在驅逐阿爾特曼和布洛克曼的四名(前)董事中," 美國知乎 "Quora 的 CEO Adam D'Angelo 首先被懷疑,因爲其聊天機器人平台 Poe AI 被視爲與 OpenAI 的 GPTs 存在競争關系。不過,D'Angelo 在新的董事會仍然留任,阿爾特曼還與其共度感恩節,傳言似乎不攻自破。
随後,美國媒體又報道稱,前董事 Helen Toner 是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的高管,幾個月前,Toner 曾寫了一篇論文,對 OpenAI 的安全措施提出了批評,阿爾特曼因此與其爆發了激烈的沖突。不過這一思路很快被另一個 OpenAI 神秘的 AI 新突破 "Q*" 所掩蓋。
據美國媒體和 The Information 11 月 23 日報道,蘇茨克維領導的團隊在今年早些時候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即可以使用計算機生成的數據來訓練模型,而不是隻能依靠互聯網上已有的數據,這就破除了開發下一代大模型的主要障礙。然而,蘇茨克維卻對這項技術持審慎态度,并在 7 月成立了 " 超級對齊 " 團隊,緻力于把公司 20% 的算力資源用于 AI 安全問題。另一方面,OpenAI 的高級研究人員 Jakub Pachocki 和 Szymon Sidor 則用蘇茨克維的成果構建了一個名爲 "Q*" 的模型,可以解決基本數學問題,展現出 AI 能力的又一個裏程碑。布羅克曼一直希望将該技術集成到新産品裏。
11 月 16 日,阿爾特曼在 APEC 峰會上表示,公司最近取得了一項技術進步,可以說是 " 揭開無知的面紗,推動發現的前沿 "。這話當時沒有引起注意,但第二天阿爾特曼即被開除,布羅克曼随即憤而辭職,而兩名研發人員 Pachocki 和 Sidor 也迅速跟着辭職。美國媒體稱,OpenAI 研究員在内部發了一封警告 "Q*" 項目危險性的信件,成爲開除阿爾特曼的導火索。
然而,據 The Verge 的報道,公司内部消息人士否認董事會收到過所謂的員工信件,開除阿爾特曼也與研究進展無關。一切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作爲阿爾特曼回歸 OpenAI 的條件之一,雙方都同意對開除一事做獨立的調查。據悉,調查大概率将由第三方律所展開。連微軟 CEO 都公開承認不知道具體緣由,外界恐怕隻能等待調查結果了。
多方角逐權力分配
OpenAI 的這場 " 大戲 " 以阿爾特曼、布羅克曼等人重回 OpenAI,董事會改組而暫時平息,但正如觀察者指出的那樣,這隻是 " 開始階段的終結 "。如何重建 OpenAI 的權力結構,讓這家估值已達近 900 億美元、有可能決定人類未來的公司避免陷入動蕩,成爲所有人關注的焦點。
新董事會中,首席科學家蘇茨克維和兩名女性外部獨立董事退出,僅 Adam D'Angelo 留任。美國前财長拉裏 · 薩默斯和 Salesforce 前聯席 CEO 布雷特 · 泰勒爲新增董事。這個三人董事會有着明顯的過渡色彩。據 The Verge 報道,現在的董事會的主要職責就是挑選董事,未來的董事會最多可達 9 名成員。
作爲 OpenAI 的大金主,微軟無疑想要在董事會獲得一席之地。CEO 納德拉對 OpenAI 的亂局公開表達了不滿,稱微軟不想再看到 OpenAI 的任何 " 意外 " 了。據美國媒體報道,微軟想要提高 OpenAI 董事的經驗水平,并且考慮安排一名微軟高管擔任董事。
此外,按照之前達成的協議,OpenAI 在尋求合并時必須經過微軟同意,而這次事件中,OpenAI 曾尋求與 Anthropic 合并卻并沒有通知微軟。微軟預計将加強保護性條款,增強微軟在特定情形下的否決權和知情權。不過微軟方面也有忌憚,如果過于直接介入 OpenAI,可能會引來美國監管機構的幹預。
科斯拉風險投資 ( Khosla Ventures ) 、紅杉資本、Thrive Capital 等 OpenAI 的主要投資者也對這場事件大爲光火,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話語權之弱,無力對董事會施加影響。這些投資機構大概率希望新董事會能反映自己的聲音。
按照商談回歸時的條件,阿爾特曼和布羅克曼将不會重回董事會,至少暫時是如此。然而,據 The Verge 的報道,阿爾特曼本人仍然尋求重新擔任董事。作爲 OpenAI 的門面人物,阿爾特曼理應在董事會有一席之地,至于如何重返則仍待觀察。
蘇茨克維的地位同樣值得關注。他領導了對阿爾特曼的罷免,雖然中途改變了主意,表示 " 非常後悔 " 參與了董事會的行動,但已然丢掉了董事席位。
據蘇茨克維的律師透露,他目前仍 " 受雇于 "OpenAI。最早投資 OpenAI 的維諾德 · 柯斯拉(科斯拉風險投資)表态稱,很欽佩蘇茨克維的回心轉意," 絕對 " 值得再給他一次機會。作爲 OpenAI 的技術靈魂人物,蘇茨克維的重要性自然無可置疑,然而這場動蕩造成的嫌隙能否就此翻篇,則仍然存疑。
在人事安排之外,OpenAI 奇特的公司架構也可能會受到調整。OpenAI 本身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其目标是用安全的方式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使全人類平等受益,而不是爲股東創造利潤。該公司的營利性分支機構 OpenAI LP 設置了盈利上限,将投資回報限制在原始金額的 100 倍。此外,一旦 OpenAI 董事會認爲實現了 AGI,這種 AGI 将被排除在微軟的商業授權合約之外。
" 非營利和營利之間的治理結構需要被理清,特别是那條将取消與微軟商業合同的 AGI 條款," 投資公司 Atreides Management 的首席技術官 Gavin Baker 表示," 現在 AGI 的合理實現時間已經加速,這個條款會讓營利性分支機構繼續募資變得更困難。很顯然,這個條款已經成爲微軟現在關注的焦點。"
商業實用主義占上風
一年前,OpenAI 發布 ChatGPT,徹底點燃了 AI 行業。一時間,科技巨頭、創業公司奮起直追,開啓了 AI 研發的競速賽。這場 OpenAI 的内亂會給整個行業一個冷靜思考的機會,還是隻是轉瞬即逝的插曲?
首先,從 OpenAI 的角度而言,這場 " 宮鬥 " 的輸家是 AI 審慎派。經此一役,員工隻會對阿爾特曼及其商業願景更加忠誠,之前一度被放慢速度的 GPT-5 研發亦有可能提速。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科學社會學家 Jathan Sadowski 就認爲,OpenAI 可能會進一步偏離其非營利的初心,而變得越來越像一個典型的以盈利爲導向的矽谷科技企業。
從整個行業而言,OpenAI 的競争對手都将這次混亂視爲吸引客戶的天賜良機。就在 11 月 22 日,OpenAI 的混亂尚未結束時,由谷歌和亞馬遜支持的 Anthropic 推出了其聊天機器人的最新版本 Claude 2.1。
上周末,當阿爾特曼遭開除的消息剛傳出來,亞馬遜的雲服務 AWS 專門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幫助 Anthropic 處理 OpenAI 客戶的咨詢,兩家公司還探讨了如何吸引 Snap、摩根士丹利等 OpenAI 的客戶。谷歌的銷售團隊也趁機推出營銷活動,吸引 OpenAI 客戶轉投其平台。此外,微軟自己也成了 OpenAI 的競争對手,不少企業考慮使用微軟雲平台 Azure,因爲上面也有 OpenAI 的模型。
最後,分散風險不僅是企業用戶的考量,投資機構同樣需要進行評估。據創業公司信息平台 Crunchbase 的數據,今年風投機構已經在 AI 初創企業上投了超過 250 億美元。
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投資人還是把 OpenAI 的混亂看作一家公司的個例現象,不會影響他們投資 AI 企業的熱情,但是很有可能會在投資和 OpenAI 有相似治理結構的公司時更爲謹慎,同時也将鼓勵被投企業嘗試 OpenAI 之外的模型提供商和開源大模型。
"對所有 AI 公司而言,這可能預示着從學術理想主義到更側重商業實用主義的轉換。對這項技術的用戶而言,如果幸運的話,則可能會帶來更多競争和更多選項。"《經濟學人》雜志如此總結 OpenAI 混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