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電視劇裏第一回,甄士隐請賈雨村吃螃蟹,還動了蟹八件。
原著裏并沒寫螃蟹,妙在設定甄士隐是姑蘇人,又請賈雨村是中秋,所以安排了這桌螃蟹宴,應時當令,理所當然。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改編:老四大名著,多有類似順手風流的加戲。
許多絕佳的改編,會比原著更原著。
比如 1986《西遊記》原著裏,孫悟空與王靈官大戰;電視劇裏,直接讓他闖進淩霄殿,打得玉帝鑽桌角," 快請如來佛祖!"
比如原著裏,孫悟空告别菩提老祖,小說就此不提了;電視劇裏,安排孫悟空五莊觀救人參果樹時,還回去了一趟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算是師徒之間,有個最後餘音袅袅的互動。
比如原著裏,孫悟空在車遲國跟虎羊鹿鬥法,鬥到砍頭剖肚下油鍋,把三位大仙都鬥死了;電視劇裏,虎力大仙沒了,羊和鹿跑路了。大概原著裏這幾位大仙除了騙吃騙喝,也沒幹啥壞事,這段也是喜劇——這不,車遲國王後都是趙麗蓉老師扮演呢!——那就放羊和鹿跑了,也少了點殺伐,多了點歡笑。
比如,女兒國,小說原著裏女兒國王單純得很,反客爲主地霸氣,反襯得唐僧局促懦弱;電視劇裏,安排了女兒國王請唐三藏夜賞國寶:
難道我不是這女兒國的國寶嗎?
比如老《水浒》裏,大幅度縮減了征寇征遼征方臘。這其實很合乎曆來改編的精神。
金聖歎腰斬《水浒》,到聚義就罷了;人美連環畫版本《水浒》三十回,,二十七回招安,二十八回《破遼國徒勞無功》,二十九回《征方臘損兵折将》,最後一回《寥兒窪》,也是濃墨重彩于好漢聚義,征遼征方簡約。
老《水浒》剛播時,觀衆頗津津樂道于王思懿扮的潘金蓮,有多次表現情緒的沐浴戲。但我喜歡的加戲改編,兩處。
一是林沖被高衙内坑得家破人亡後,魯智深在菜園子結識的潑皮們,把高衙内給廢了——題外話,老水浒的高衙内,就是大名鼎鼎的炊事班洪班長、七俠鎮錢掌櫃。委屈胖洪演這一出,隻爲讓觀衆看衙内的下場。
畢竟觀衆的心願很樸素:
世上群魔亂舞魍魉橫行,很難盡數掃除幹淨,大家心裏門兒清。但求仗勢欺人的高衙内們遭了惡報,好讓大家相信,這朗朗乾坤好歹還有些天理,出一口心中鳥氣。
二是魯智深與武松的安排。
小說原著,某幾個版本裏,魯智深和武松一起征方臘,經曆冗長瑣碎的征戰。武松胳膊被包道乙這玩意給砍了,魯智深擒方臘。之後魯智深聽了潮,坐化圓寂了。武松自己在杭州出家。
電視劇劇情,安排魯智深不摻和方臘的事,直接出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此離了紅塵。
電視劇再安排,由武松替魯智深擒了方臘,則武松的斷臂,也有了價值:犧牲一條胳膊,活捉了方臘,立下不世大功。
也因爲武松斷臂成大功,他淡然退出時,才顯得格外潇灑。
他和魯智深這兩個大多數觀衆的至愛,都是魔王出家,轟轟烈烈一番,最後看透世情,遁世離去。
武松那句 " 哥哥造冊,休寫小弟。" 是與大宋朝廷,一刀兩斷。
與魯智深一樣,決絕地離去了。
魯智深去得更潇灑,武松退得更痛徹。
老《三國》的加戲?那就精彩了。
之前也說了:貂蟬。
原著裏,貂蟬一直跟着呂布。電視劇裏,改了:董卓被刺,巨奸已滅,大衆歡騰。鏡頭一轉,青幽幽鏡頭下,貂蟬的角色歌響起。
說什麽郿塢春深全不曉天意人心,
受禅台反成了斷頭台。帝王夢何處尋?
遠離了富貴繁嚣地,告别了龍争虎鬥門。
辜負了錦繡年華,錯過了豆蔻青春。
爲報答司徒大義深恩,
拼舍這如花似玉身。
從今後再不見兒的身影,
也再不聞兒的聲音。
貂蟬已随着那清風去,
化作了一片白雲!
然後貂蟬入車遠去。太美了。
貂蟬之外,呂布。
原著裏寫下邳被曹操包圍,又放水淹城。身臨絕境,呂布當時反應如下:
" 吾有赤兔馬,渡水如平地,又何懼哉!" 乃日與妻妾痛飲美酒,因酒色過傷,形容銷減。
劇中,呂布也說了這句台詞,且在斟酒,看似得意。
但鏡頭拉近,酒已滿溢,他還在倒酒,渾然忘卻。
這一下可以有多種解讀——酒滿溢 ≈ 水滿溢;呂布色厲内荏;呂布已經魂不守舍,隻能借酒逃避。
就這一個鏡頭的事。多妙。
然後,曹操。
滿網絡都愛傳這個梗:
但、電視劇裏,曹操冷血地借了王垕首級以安衆心後,冷冷地看着王垕死了。
默默轉身,獨自一人在帳内,走了一刻。問題解決了。本該很輕松才是。然而他轉身對外面,蹙眉,沉臉,做了個沒人看得見的拱手,以送王垕。本集結束。
一言不發之間,曹操的形象,立起來了。
比如,就在同一集,宛城。鄒氏——也就是豬八戒背的媳婦——色誘曹操在城外,張繡與賈诩定計偷襲。典韋爲救曹操,戰死了。
當日鄒氏唱了一段歌:
" 我本飄零人,薄命曆苦辛,
離亂得遇君,感君萍水恩。
君愛一時歡,烽煙作良辰,
含淚爲君壽,酒痕掩征塵。
燈昏昏,帳深深,
淺淺斟,低低吟。
一霎歡欣,一霎溫馨。
明日淯水頭,遺韻埋香魂。"
就在歌聲裏,典韋戰死。曹操發現賬外大亂,起身怒視鄒氏,片刻,轉身出帳逃命了。
曹操愛一時之歡,典韋以性命一戰,報了曹操知遇之恩。
一句多餘的台詞都沒有,就此寫活了鄒氏與典韋兩個人。
比如,白門樓。原著寫陳宮徑自求死,終不回頭。
電視劇這裏,加了個鏡頭:
當陳宮下城樓,曹操一路挽留時,陳宮回了一次頭,看着曹操。
此時畫外音起。
" 我願棄此縣令,随公去圖大事。" ——陳宮當年捉放曹時說的。
" 甯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曹操當年對陳宮說的。
千言萬語,都在這兩句話裏了。
于是陳宮回頭,殉道而去了。
原著裏,陳琳爲袁紹寫檄文罵曹操,曹操吓得頭風頓愈。到攻下冀州後,捉住陳琳喝問。陳琳說自己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曹操于是放過了他。
電視劇裏,曹操給陳琳多一個任務:帶上那浩浩蕩蕩罵他的檄文,随他一起去給袁紹上墳。
陳琳帶着檄文,開始念了。曹家諸将聽不下去,求曹操停了,别念。
下面這段台詞,全劇巅峰。
" 念!爲何不念?當年此文傳至許都,我方患頭風,卧病在床。此文讀過,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才能自引大軍二十萬,進黎陽、拒袁紹,與其決一死戰。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發,卻又引得多少壯士屍陳沙場,魂歸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壯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燦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補天哉!"
這段,原著與《三國志》,全然沒有。
但寫得如此貼合,全像曹操口吻。甚至 " 星光殷殷,其燦如言 " 這勁頭,都是曹操寫詩的架勢。
哪怕這段不失收買人心的可能性(畢竟曹操是奸雄),但魏武的氣度,是真的出來了。
第 23 集末尾,第一部要結束的時候到了。
當日郭嘉病故,袁家兄弟投遼東,曹操頓兵不前。末尾,曹操獨自看海。
夏侯惇們當然要當懵懂配角,來提出疑問。然後二袁首級到,曹操解釋了郭嘉遺計。
就此北方平定,而郭嘉逝世。曹操仰天一句 " 奉孝死,乃天喪我也 " 時,海潮聲爲背景,更助長這份聲勢。
接着就是神來之筆的,插了原著沒提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念将出來時,北方已定,袁家已滅。是爲喜。
但郭嘉已死,而且是在曹操自己年過五十," 本欲托之後事,何期中年夭逝 " 的時候。是爲悲。
以北方大海潮聲送郭嘉,送袁紹,送整個北方,送走波瀾壯闊的第一部,此後主角視角,便要轉到劉備與諸葛亮那一側了——在蔡曉晴老師導演的赤壁部分,曹操就主要得負責奸和萌的那一面了 ……
隻是加了一首詩,一段景,味道就全然不同。
諸葛亮逝世的那集,特意安排原著裏沒提的孟獲,出來爲諸葛亮哭了一場,滿目缟素。
這段過了,劉歡已經唱完了《哭諸葛》。情緒最激蕩的時刻過去了。鏡頭一轉,諸葛亮墓前草木青青。
大概編導想:" 觀衆情緒稍微定下來一點了吧?不難過了是吧?給你放個大招。"
忽然畫外音,諸葛亮讀了遺表:
" 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于臣在外任,别無調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餘帛,外有赢财,以負陛下也。"
前面那段漫天紙錢是澎湃的大悲,這段對着諸葛墓,忽然将此前誠摯的遺言後半段放出來,作爲這一集的結尾。念完,本集結束。" 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铮鳴 " 起。黯然銷魂,莫此爲甚。
當然最大也是最深入人心的改編還是:
小說原著裏,諸葛亮是殁于軍帳之中,病床之上。臨終前還在被李福問:誰能繼任?諸葛亮答了蔣琬和費祎,然後不說話了。
" 衆将近前視之,已薨矣。" ——小說裏,諸葛亮殁于病床上。
《三國演義》電視劇,諸葛亮星落五丈原,是讓諸葛亮巡視軍陣,殁于車上。
這改編如此深入人心,大家都相信,諸葛亮是死于軍中,而不是死在病床上。
更多一份盡瘁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