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葉琳
編輯 | 小樓
" 市場已經這麽飽和,知乎還是來得晚了一點。"
盡管業内多數十分認同知乎在網文品類上的革新,但對短篇如何跑出穩定且長久的變現模式,仍懷有疑慮。
今年 5 月,知乎将社區内的鹽選故事獨立分拆爲 App,用戶可以使用知乎賬戶授權登錄,保留鹽選會員的全部權益。App 内容基本是對知乎鹽選專欄中的故事部分進行歸納整理,界面與交互設計與多數網文 App 類似。
Q2 财報數據顯示,知乎付費會員收入爲人民币 4.491 億元,較 2022 年同期的人民币 2.712 億元增長 65.6%。該項業務占比近年來逐漸躍升至首位,獨家内容的吸引力功不可沒。不過知乎一向标榜的知識性、專業内容不是主角,真正吸引用戶付費的是泛娛樂内容,也就是網文。
廣發證券研報指出,知乎鹽選專欄占新增付費内容的比例從 2018 年 12 月的 15%提升至 2020 年 12 月的 79%,其中以奇聞和言情爲主要題材的故事專欄占據了鹽選專欄熱度 Top100 的 87%份額;同時教育屬性更強、内容偏深度的 Live 講座占比逐步下降。
内容社區變現難,讓最有潛力的業務線盡快獨當一面不失爲一條捷徑,同時也可與社區調性做區分,避免内容混雜、用戶不滿。
但獨立的鹽言故事正式進入網文賽道後,面臨更嚴苛的審視。以非傳統的姿态入局,可借鑒的路徑自然也會少一些。
網文 " 異類 "
鹽言故事所主打的短篇小說,比問答更長,比傳統網文更短,這類從知乎問答衍生而來的網文有一些鮮明的品類特征。
比如創作要求,知乎式短篇格外注重代入感和快節奏,所以内容多以第一人稱爲叙述視角,要求文章多埋梗、多反轉。
" 人設要出奇,文筆要張力,情節要反轉,故事要不落俗套。" 網文作者周雪總結了知乎過稿的基本要求。如果說寫長篇累在字數壓力和更新壓力,短篇要做到在有限的篇幅裏抓住眼球、高潮叠起,所花費的心力不亞于前者。
" 一篇最少 3 個反轉,相互間隔在 5000 字以内。" 這是知乎爆文的硬性指标。
早期作者的身份是知乎答主,第一人稱叙事的傳統延續到短篇創作," 我 " 視角的沉浸感與代入感已然成爲知乎故事的招牌。打開鹽言 App,榜單導讀是知乎式的設問," 有沒有好看的複仇文?"," 有什麽令人不得不相信的靈異故事?" 對應的短篇小說是無一例外,都是 " 我 " 來講述的奇情故事。
這是知乎的内容盤,而供給這些内容的網文作者們也來源于一套獨特的作者運營體系。
多數網文平台的作者篩選遵循 " 編輯中心制 ",編輯根據行業經驗、市場觀察鎖定作者簽約。而與知乎簽約,站内熱度是最關鍵的先決條件,如果你是一個有粉絲積累的答主,或者有過幾篇熱門回答,簽約作者的過程會順利很多。
" 投知乎就不要光是走作者後台了,先把問答數據做起來,等編輯撈你。" 問及怎樣成爲知乎簽約作者,你大概會得到這樣的回複。
這種運營模式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方便平台迎合市場偏好,以問答數據爲索引洞察用戶口味,保證簽約作者都能有效産出。二是方便作者摸索一個清晰的 " 成長路線 ",從問答入手,積累經驗也好,借勢營銷也好,都比寫稿海投更容易見成效。
不難看出,知乎能在網文界迅速崛起,還是依靠平台作爲内容問答社區所積累的聲量,手上最好的牌還是高質量的創作者群體。
一位媒體采編告訴銀杏科技,在尋找非虛構作者時,業内基本都會将知乎作爲首選。" 你可以感覺到知乎上的作者有一種明顯的‘匠氣’,對文字有掌控力,會有意識的調整風格、設計情節。這類作者顯然更适應商業寫作。"
雖然進入的是通俗網文這類 " 下沉市場 ",知乎走的仍然是 " 精英路線 "。
短篇的生存難題
" 隻能引流 " 是套在短篇變現頭上的緊箍咒。
近年來,各方勢力在付費和免費兩種盈利模式上争執不斷,網文内容如何變現或有分歧," 長篇審美 " 始終占據主流。這與其消費模式相關。
網文圈裏有句流傳已久的黑話叫做 " 養肥再看 ",意思是小說不到一定字數就不值得入手,而這個字數的門檻水漲船高,如今百萬字在讀者眼裏也隻不過到了 " 可以開始看 " 的标準。究其原因,消費者尋求的是消遣、打發時間、不動腦子地獲得一些文字帶來的感官刺激,沒有一定篇幅很難承載這些需求。
這導緻行業的許多運轉規則都是基于長篇設定。一位網文編輯告訴銀杏科技,平台圍繞内容的日常工作基本可以總結爲 " 賭爆款 ",鎖定幾個當前市場最熱門的 " 梗 ",按照消費者口味生産内容,不先寫個四五十章可能還摸不到開啓投放測試的标準。
用最直白的話來講,長篇讓平台和作者都能更長久的賺錢。無論是免費閱讀依賴流量與廣告,還是付費閱讀将内容計量出售,顯然都是越長越有增值空間。" 如果測出爆款,作者就不能輕易完結,隻要你一直不停的寫下去,總有新收入。"
再看知乎的變現路徑,作者收入主要是新增會員訂單分成,和有效閱讀次數(點贊量)兩方面。由于鹽言故事現在的收費模式是會員解鎖全部内容,多數作者都認爲收益的大頭在點贊轉化,因爲上限更高。
而讓作者感到頭疼的是,短篇很難吸引固定讀者,沒有 " 追更 " 帶來的穩定流量,粉絲粘度極低。如此一來,點贊量上升的最好辦法就是橫向堆量,不斷開新文,用足夠多的短篇換來關注、流量和作者聲望。
同質化問題随之而來。
" 寫梗容易造梗難,大衆愛看的點其實就那麽幾個,核心元素十幾年不變都很正常。傳統網文售賣的其實是圍繞母題展開的叙述,我們對短篇持保留态度,也就是因爲短篇能施展的空間太小了。" 前文提到的網文編輯講述了一些業内普遍看法。
迅速繁殖的知乎式短篇一是加大了運營壓力,不少作者表示後台的審核、簽約、上架速度成迷,經常等不到反饋,二是讓 " 知乎小說看來看去都是差不多的套路 " 這類印象産生,對于剛獨立不足半年的鹽言故事而言,這顯然是個十分危險的信号。
與短視頻這類低門檻 UGC 模式不同,要在網文領域保證持續的、豐富的短内容供應,壓力可想而知。
來處和去處
鹽言故事從知乎問答而來,奔着 IP 産業鏈的下遊——影視開發而去,前者關系到内容與創作者儲備,後者代表更廣闊商業前景。
此時此刻的問答,正在經曆着另一場關于大模型與人工智能的革命。
AI 爲絕大多數内容産品帶來新的可能,又以對聊天問答的改造最爲矚目。智能問答被嵌入各種使用場景後,回答效率、質量都還在随着技術的叠代不斷升級。
網文平台的長期運營非常依賴源源不斷的作者供應,長篇網文作者的規模已在百萬級别,目前鹽言故事要擴大短篇作者規模,還非常依賴原平台輸血。然而單純問答社區本身的場景價值正在消解,知乎生産内容的土壤難免會有 " 失活 " 的危險。
影視開發則還在等待長線鋪墊。
當下正在優酷熱播的網劇《爲有暗香來》改編自知乎早期知名的 " 三大虐文 " 之一《洗鉛華》,距離上一步知乎系 IP 改編爆款《長安十二時辰》已經過去 4 年。面對番茄、閱文、晉江這些積累多年的對手,知乎的 IP 庫深度還遠遠不夠。
短劇可能是更适合短篇的改編方向,在騰訊視頻播出的《噓!看手機》和在快手播出的《紅袖暗衛》都是改變自知乎 IP 的微短劇。據報道,知乎旗下已經有近百部作品與優酷、愛奇藝、芒果 TV 等平台達成版權合作。
短劇本身處在紅利爆發期,如果能夠穩定爲視頻平台提供短篇 IP、形成産業鏈條,也不失爲一種商業解法。
歸根結底,進軍網文的知乎要回答的是上限的問題。短故事确實吸引人,作者質量确實高,但它們也确實無法套用現有網文的運作模式,知乎得自己開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