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元淦恭說 (ID:yuangg173),作者:元淦恭,題圖來自:AI 生成
今年 9 月起,國務院陸續批複了南京、廣州、深圳、成都、杭州、沈陽、大連、青島、甯波、南甯等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遂有人将這些規劃,和此前京滬兩市到 2035 年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到 2025 年的國土空間近期規劃,以及天津、重慶兩個直轄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放在一起分析 " 中央對不同城市的定位 "。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許多人在談到城市定位時,最常讨論的就是所謂 " 國家中心城市 " 的頭銜。在國務院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的批複中,并沒有出現 " 國家中心城市 " 這個說法,但有的城市定位是 " 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有的城市定位是特定區域(如東部、西部、華南、長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 ",也引發了一些人和此前所謂 " 九大國家中心城市 " 的對比。
但其實,國土空間規劃,和所謂的 " 國家中心城市 ",根本不是一個東西,并沒有什麽可比性。
我們先來看,所謂的 " 九大國家中心城市 " 提法,是怎麽來的。
" 國家中心城市 " 概念最初提出,是 2007 年原建設部上報國務院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 年)》,指的是 " 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 "。2010 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建設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和廣州 5 個國家中心城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個規劃,從未得到國務院層面的批複,也就是說,最初定位的所謂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其實是住建部的部門文件。
2016 年 4 月,國務院批複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該規劃是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的名義聯合印發的,這一規劃中提及 " 重慶、成都等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 重慶建成國家中心城市 "、" 成都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爲目标 " 等。
2016 年 12 月 14 日,國家發改委發出了《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複函》,原則同意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12 月 17 日,國務院批複國家發改委《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 十三五 " 規劃》,《規劃》中提到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12 月 28 日,國務院批複《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内文提及 " 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2017 年 1 月,國家發改委發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複函》。
2018 年 1 月,國務院批複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中提出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該規劃也是以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的名義聯合印發的。
上述幾個文件發布後,成都、武漢、鄭州、西安也被稱爲 " 國家中心城市 "。然而,不同城市的 " 國家中心城市 " 頭銜來源并不相同,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的 " 國中 " 稱号其實沒有國務院批複,隻有住建部部門文件(且該文件在 2020 年已經到期),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的相關文件,的确有國務院批複,但發文機關也不同,譬如重慶、成都、西安涉及的發文機關是發改委和住建部,而武漢、鄭州隻涉及發改委。
而且,在住建部 2010 年的規劃中,對京滬津穗渝是直接定位爲 " 國家中心城市 " 的,而後來新增的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都是 "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表述也是不同的。
所以把發文機關不同、規格不同的若幹文件放在一起說,這 9 個城市是國務院認定的 " 國家中心城市 ",這個說法本身就很牽強。
而最近許多人拿各城市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之前發改委、住建部的 " 國家中心城市 " 名單對照,也是對不上的。因爲國土空間規劃是自然資源部的,之前涉及 " 國家中心城市 " 的文件是發改委和住建部的,用自然資源部的新文件,去讨論住建部和發改委的舊文件,并不成立。
事實上,國土空間規劃非常重要,可以說比住建部之前那些關于 " 國家中心城市 " 的文件重要得多。但它最大的看點,并不在于 " 城市定位 "。
在原有的住建部體系的文件中," 國家中心城市 " 這樣的字眼是一個城市在全國城鎮體系中被賦予的位置。而在自然資源部的空間規劃裏,各類中心城市的定位其實隻是一種現狀描述,作爲城市空間規劃的前提而已。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基于城市定位,國務院對各個城市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生态保護紅線、海洋生态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用水總量等作出了明确規定。而這些指标才是具有 " 硬約束 " 性的,這是中央直接決定資源分配。
" 内行看門道 ",看各大城市國土空間規劃,最大的看點其實是 " 硬約束 " 的數字。
天津和重慶的國土規劃,其實是省級規劃不是城市規劃。因爲是省級規劃,所以天津、重慶的規劃裏沒有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的具體數值,僅有 " 市域城鎮開發邊界擴展倍數控制在 2020 年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的 1.3 倍以内 ",從整體來看,這個擴展倍數其實是比較緊的,但天津和重慶因爲是直轄市,可以内部騰挪,把更多的建設用地指标向中心城區做傾斜,因此有一定的靈活性。
但省轄市的城鎮開發邊界面積、年度水資源利用量就是可比的了,我們依次來看:
成都的城鎮開發邊界排名第一,用水總量排名第二。廣州的城鎮開發邊界排名第二,用水總量排名第三。杭州的城鎮開發邊界排名第四,用水總量排名第五。這三個城市是僅有的 3 個獲批的城鎮開發邊界和用水總量都排進前五的城市。
所以說,這一輪國土空間規劃重點支持的城市是誰?受益最大的城市是誰?可以說是一目了然。成都獲得了最大的城鎮開發邊界面積,也意味着成都得到了最大的城市擴容空間,這比把成都定位成 " 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 " 還是 " 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 " 重要多了。
廣州是成都之外城鎮開發邊界最大的城市,而杭州面積大于南京,南京面積大于濟南 …… 這些也都很符合人的直覺。不過,還是有一些點比較有趣。
第一,甯波的城鎮開發邊界面積非常大,甚至超過了杭州。我反複看了幾遍,确認了這個數字沒有錯。爲什麽會這樣?因爲甯波是海港城市,相較于其他城市,它的城鎮開發邊界有很大成分是預留給港口碼頭的。國務院剛剛還批複了浙江自貿區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建設方案,這個樞紐大部分建在舟山,也聯動甯波。從總體上看,給甯波這麽大的建設用地,反映了高層對浙江的重視,對杭甬 " 雙城記 " 的支持,也反映了高層支持甯波和長三角建設世界級港口群,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的意願,以及在大宗商品戰略儲備上的投入。
第二,沈陽、大連獲批的城鎮開發邊界面積也比較大,甚至超過了南京。這其實還是反映了高層對東北振興的一些考慮,東北振興看遼中南,遼中南發展看沈陽大連。大連的城鎮開發邊界,也爲大連港口建設留下了空間。
至于深圳的城鎮開發邊界比較小,這倒沒什麽别的原因,因爲深圳除了丘陵山地,真的就隻有這一點點地了。
除了城鎮開發邊界面積,國土空間規劃裏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幹貨内容,比如各個城市的 " 中心城區 " 範圍。一些城市的規劃目前還隻有批複,沒有全文,所以我們無法一一獲知上述 10 個城市的中心城區範圍,不過,南京、廣州、成都、杭州這四個城市的中心城區範圍都已經公布了。
南京中心城區包括玄武、秦淮、鼓樓、建邺四個區全區和江北新區南部、浦口區東部、雨花台區大部、江甯區北部、栖霞區西部區域,面積 808 平方公裏。
廣州中心城區規劃範圍包括越秀、海珠、荔灣、天河四區全域,白雲區北二環高速公路以南地區,黃埔區除九佛街道、龍湖街道、新龍鎮以外地區,面積約 933 平方公裏。
杭州中心城區規劃範圍包括上城、西湖、拱墅、濱江全區和蕭山北部、錢塘區錢塘江以西部分、臨平區南部和餘杭區東南部,面積 880 平方公裏。
成都則将全部市轄區(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新都、郫都、溫江、雙流、龍泉驿、青白江、新津、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均納入了中心城區規劃,規劃面積超過 4000 平方公裏。
當然,中心城區範圍不能像城鎮開發邊界一樣簡單比較面積大小,但對于住在相應城市的,有買房置業置換等需求的人來說,中心城區規劃範圍就至關重要。因爲中心城區是城市功能的核心承載地,無論交通基礎設施,還是教育、醫療等民生設施,在中心城區和其他區域都有很大差異,所以這其實也是空間規劃裏非常值得關注的點。
此外,在空間規劃中,各個城市還有到 2035 年的人口展望。人口展望雖然不如城市開發邊界面積這樣的約束剛性,但其實也反映了城市對未來的預期。國務院的批複裏沒有人口展望信息,所以一些城市的 2035 年人口展望尚未公開,但從一些城市此前的公示信息來看,成都、廣州、深圳、杭州的 2035 年人口展望分别是控制在 2400 萬、2200 萬、1900 萬和 1500 萬以内。其實這個數字,也是有點意思的。隻有成都和廣州設置的容量超過了 2000 萬,并且成都的上限高于廣州。成都成爲僅次于重慶、上海的常住人口 " 第三城 ",已經隻是時間問題。
一個城市發展得怎麽樣,歸根結底不是看 " 定位 ",看 " 頭銜 "。在我看來,影響城市實際能級的無非幾個因素:其一,規模,面積多大,人口多少;其二,中央政府配置資源的情況,包括行政級别、重大基礎設施(含交易所)、央企分布、重點大學等;其三,本土經濟發展情況(本地有多少強勢企業);其四,城市在商業網絡中的樞紐性(是否重要的經濟節點,有無外來企業的亞太總部、中國總部、區域總部)。
前些年,關于 " 國家中心城市 " 的讨論沸沸揚揚。但其實,且不說 " 國家中心城市 " 本身隻是住建部的部門概念,更重要的是 " 國家中心城市 " 頭銜,從根本上并不決定上述四個因素。
一個城市 "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并不會直接提升行政級别,獲得中央政府提供的新資源。" 國家中心城市 " 頭銜,也不意味着本土龍頭企業會突然崛起,更不是外資企業、外地企業是否赴當地投資設置區域總部的原因。那麽," 國家中心城市 " 這個頭銜,重要在哪裏呢?
事實上,一些曾經被支持建設 " 國家中心城市 " 的城市,這些年和杭州、深圳、南京等城市的差距,并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 國家中心城市 " 的含金量如何,自然可見一斑。從長期來看," 國家中心城市 " 概念大概率會持續弱化、淡化。
我爲什麽關注新一輪的國土空間規劃?不是因爲這個規劃裏有對每個城市是哪一級 " 中心 " 的定位,而是因爲,這個規劃裏的約束性指标,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城市的建設規模,而規模對城市能級,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