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2022 年 12 月 4 日,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創新大會。
分享嘉賓:劉志斌,心理學家、CEO 心智教練、組織人才發展顧問。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 金木研 值班編輯 | 少将
第 7141 篇深度好文:3779 字 | 9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如何提高心理韌性?
如何提升軟實力?
一、VUCA 時代已經被 BANI 取代
在過往很多的演講大會裡面,會經常聽到一個詞語叫:烏卡(VUCA)注:易變性、不确定性、複雜性、模糊性。
似乎每個大會都會談烏卡,仿佛你不談烏卡,你就不是大會演講者。
但是前幾天我跟行業的一位老師交流,他問我,志斌,你知道巴尼(BANI)嗎?
我說聽過,我也之前也知道這個詞語,但是這個詞語,似乎在今天比任何時代、任何時候更受關注。
巴尼(BANI)是什麼?
是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的簡寫,分别代表:脆弱、焦慮、非線性、不可知。
的确,不論是企業還是個體,伴随着巨大的社會壓力、競争壓力,我們是會有一種 " 自我效能感 " 偏低的感受
——這種感受源自于我們對不可控的焦慮。
二、" 潛意識 " 與人生選擇
昨天晚上,我跟大會主持人在對話的場景也是蠻有意思的。
我問她,你為什麼要創業?
她跟我分享了一句話,她說父母從小告訴她:" 有命賺錢,沒命睡覺 "。還有一句話叫做:" 甯可睡地闆,也要當老闆 "。
我覺得這是一種從小到大的潛意識暗示。正是因為這種暗示,有些朋友依照着這種暗示,每天強化自己。
關于潛意識,我在我之前的心理學譯作《重塑心智》這本書裡面談到了,我自己也深刻地理解到了;每一個人都有潛意識跟意識之分。
潛意識是隐藏在我們内心深處的神秘的一種力量,是我們最大的潛能所在。
如果咱們今天要探讨管理問題,或者探讨自我發展的問題,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去探索自己深度的潛意識。
我們要了解潛藏在我們大腦深處的、内在的渴望是什麼?
我們也要去了解我們的家人、我們的團隊、我們的朋友們,我們要去更好地理解他們,了解他們内心深度的渴望。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協同。
2022 年的 11 月 1 号,在深圳召開了一個人才大會。
會上有一位著名的女性科學家叫顔甯出現了,顔甯是前些年離開中國前往美國,進行科研工作的一位著名的女性科學家。
她說:歸去來兮。
她選擇了以另外一種方式再回國來創造。
我覺得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把話說太死,因為我們當時做出的選擇,或許是我們基于當時的場景的内心的真實渴望。
時間會變,空間會變,環境會變。
所以今天類似顔甯這樣的高級人才,應該有一種内在深層次的力量重新驅使她做出這樣的回國選擇。
三、心智價值進化模型 2.0
下面這個模型是基于著名的 " 鄧甯克魯格 " 效應進行我的個人思考。
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不斷在進行心智進化的過程。
一開始,我們每個人的自信是随着受教育水平、工作實踐以及自我成功快速攀登,進入第一個階段:自信之巅。
在這個階段中,人有一種無知的自信。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智沒有再進化的話,相信有 90% 以上的人都會被困在這個這座愚昧的山峰之上。
随着現實的打擊,我們會開始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心智絕望之谷。
我們開始會自我懷疑,開始去尋找心智重塑的對标,開始去探索自己想知道的地方。
這個谷底有多深?這個階段會持續多久,完全由我們的心智進化的程度所決定。
如果沒有持續的學習,或者沒有貴人相助,可能我們一輩子都會在低谷徘徊。
如果我們可以實現心智認知的突破,開始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心智開悟之道,進入到一個知道自己知道的階段。
最後再到一個階段就是,我不知道自己知道這個階段。
從不知道到知道,再到知行合一,再到最後的開悟,就是心智進化的一個過程。
這種進化穿越是本我的欲望,自我的尊嚴,最終進入到超我利他的狀态。
我相信這幾個詞語,應該是我們在整個人生曆程中都要去踐行和體驗的。
四、壓力與心理韌性
下面這張圖是我們去年做了一個手繪圖。
今天,全世界有八十億人,我們都可以按照這麼一個正态分布,将人類分布到裡面去。
如今這個時代,人類的進化的方向是希望内心變得更豐盛。
但也是如今這個時代,多巴胺易得,内啡肽難求。如果說多巴胺是瞬間的快樂,而内啡肽則會給我們帶來長久的意義。
很多人不明白,有的時候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這個進退,除了你事業的進步之外,有可能是你個體情緒心理的韌性。
而個體的心理韌性會影響組織的韌性,一個高韌性的組織往往是來自于高韌性的創始人、高韌性的高管團隊以及高韌性的個體所組成。
1. 心智進化與領導力
很多民營企業家的能力特别強。
我的一個企業家朋友在開内部會議時,牢牢掌控局面。可能他講了十句話,他的下屬隻能插上一句話。
所以老闆會有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是:我的團隊不行,團隊的努力、創造力都沒有我強。
我跟他說,你們有沒有做過智商的測評?
他說沒有。
我說我們做過一些團隊的智商測評,發現老闆的智商未必比員工更高。
那這意味着什麼呢?
這意味着未必創始人或企業家,他們每句話都是對的,可能他們在慣性的對話過程中壓制了員工的對話空間,從而抑制了創造力。
所以我給他建議,不如你可以增加員工對話的比例,給員工多一些空間。
從原來的 10:1 到現在的 7:3,再或者說你可以到達一個更好的畫面。
就是你講得少一點,讓你的團隊、員工多講一點。
你别看這樣一個對話結構的小調整,這位朋友迅速發現了他們團隊成員的活力和魅力。
他說原來員工們這麼能說,他們有這麼多的創造力,為什麼他原來沒有發現?
我說是因為你霸屏了,是因為你把自己的意念,你把自己你的智商完全疊加在他們之上了。
2. 心安— > 積極體驗— > 心流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訴我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儒家認為安全感最重要。
我們的組織也一樣。創業者們在過去這樣一個周期裡面,很期待安全感。
員工也是,但是這個安全感是來自于我們個體對外界環境的一種感知。
有些人心理資本比較強大,内心比較強大的人,他天生的安全感強;而有些人就會弱一些。
所以心安是我們的創造力和高績效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要營造更加積極的體驗;
第三步則是讓更多的團隊小夥伴進入到心流狀态。
3. 心智進化與執行力
這張圖是我們去年我根據一個圖片重畫的一張手繪圖。
它是一個正方形?還是一個圓形?哪個是對的呢?
你也可以說它是一個正方形,也可以說它是一個圓形。
其實,你都對,你也可能都錯。
今天有很多的創業者必須要有個信念:任何的管理問題,它都不是單向的。
執行力不夠可能不是員工的問題!
有可能是組織文化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個體優勢的識别問題,還有可能是他沒有那麼信任你,或者,你對他的激勵不足的問題。
我們會天生的以為解決問題隻是一個維度的思維,但是不要忘了,事物是有多個維度的。
4. 心流與意義感
2021 年 10 月 20 日,全球著名積極心理學家米哈裡 · 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過世,正是他提出了著名的心流(flow ) 概念。
在中國,著名心理學家彭凱平教授把它翻譯為:福流(flow )
不論是心流還是福流,我們都會發現它是一種人的最佳心理狀态。
這種狀态是指,在工作中或者在生活中,我們能夠掌控某種事情,它會運用到我們的技巧,而且有适當的挑戰。
當一個事情你隻有技巧沒什麼挑戰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很厭煩;
當一個事情它不大需要技巧,挑戰很大的時候,你會覺得焦慮;
而在中間區位需要你用到恰當的技巧,也需要恰當的挑戰的時候,恰恰是那種最棒的一個狀态,我們稱之為心流。
在這個時候你會忘了時間,你會全力以赴。
每一個創業者、管理者都希望,我們的夢想能跟團隊小夥伴的夢想一起,一起前行。
所以你的夢想,就像一個大手,小夥伴的夢想可能就像一個小手;你的夢想、你的價值觀要足夠包容。
你對他的這種激勵要足夠強大,他的夢想才可以在你的夢想裡面去疊加、去實現。
如果要去點燃一個人内心深層次的、自發的動力,往往金錢的激勵手段是初級的階段,因為小夥伴們也在評估我們呢!
他們會把工作看作是一種交易,能賺錢。我們是否把員工當做一種賺錢工具?
還有一些小夥伴,會把職業生涯的體驗,當做是一種實現自己職業成長的一種路徑。
還有一些朋友,甚至回到了我們之前講到的那個心智價值進化模型,他已經超出了自身的訴求,把工作當做是一種人生的使命以及存在的意義。
最後的話:穿越周期的軟實力
人類的進化是踩着一個個的周期而來的。
有數十年的長周期,有 8~10 年的中周期也有 3~5 年的短周期,周期會一直都在。
面對周期,我們總是在穿越過程中。
你是采用哪種方式去穿越呢?
如果你是一個腦門,一種思想到底,一定會碰壁連連;如果你變得更有彈性,你的心智進化了,那我想是有助于我們去更好地穿越周期。
不是生活變得更容易了,而是我們變得更好了!
到底是什麼東西支持我們持續的發展?
我想告訴大家:是因為我們都擁有一顆勇敢、有愛的心,這顆心會引導我們穿越周期,呈現最好的自我價值。
最後,我想送給大家一句話,就是:心智進化不是讓你變成别人,而是增加你應對世界的軟實力。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