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2023 年 3 月的兩會會官宣當年養老金上漲的信号,然後在 2023 年 5 月中旬公布具體漲幅和機制。廣大退休人員更希望優化上漲結構——控高補低(控制養老金高的,多補低收入群體),讓低收入老人盡快提高生活質量,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邁向共同富裕。
可惜的是,每年養老金上調機制是采取定額、挂鈎、傾斜三結合的模式,漲幅多少主要與社保繳費年限和數量挂鈎,與工齡所體現的曆史貢獻沒有關系。1953 年至 1963 年出生的人,沒有享受到工齡視同繳費年限的待遇,養老金水平普遍偏低,他們呼籲能夠在養老金上漲中體現工齡的價值!
一、現有的養老金結構是不平衡的。
全國企業退休人員的月人均養老金爲 2987 元。關鍵問題是,養老金分布的結構不平衡。有的地區很高,5000 元起步;有的地區很低,3000 元算高的;有的人發一萬多,有的人隻能領到一千多。
問題是:廣大退休老人呼籲:平均不足 3000 元的退休金,能否維持退休後的生活水平不下降,才是大家關注、關心和期盼的問題。
有人建議:既然大家都退休了,不再創造價值了,能不能按照工齡(曆史貢獻)上調,高于 6000 元的暫時不漲,省出錢來補貼 3000 元以下的,每年工齡上漲 50 元,40 年工齡的可以提檔補差 2000 元,追到 5000 元,獲得感和幸福感就滿滿了!
二、社保專家和退休老人的意見出現分歧。
【1】社保專家的意見。
一是如何按照這種上漲模式,打破了以往的運行節奏,導緻收支會失衡的。按照每年工齡漲 50 元的标準,社保基金的總盤子根本是 " 兜 " 不住的。
二是按照每年工齡漲 50 元的模式,造成了新的不公平。現行的養老金機制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不管過去繳得多少,退休後吃大鍋飯,沖擊在職人員參保繳費的積極性,大池子的水就會枯竭。
三是地區之間的生活成本差異太大了,養老金高的地區,生活成本也高,控制他們的上漲,他們怎麽提高生活質量啊?
【2】退休工人的意見。
一是,五六千元的養老金水平在各地區都能生活的不錯。大家都退休了,不再創造價值了,按照曆史貢獻(工齡)統一标準也是合理的。否則,原來高的漲得多,原來低的漲得少,差距隻能越拉越大。
二是,養老金高的人,一方面說明他們在經濟發達地區,享受了紅利,一方面說他們的年薪高,在職時已經體現了回報。
三是,按照工齡上調也好積極因素,可以引導在職人員幹得時間更長一些,甚至鼓勵他們延遲退休,爲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要充分肯定老一輩産業工人的曆史貢獻。
第一,曆史傳承共同富裕的理念。1921 年的初心就是讓人民富裕;1979 年的開放,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帶動共同富裕;2022 年再度重申共同富裕。
第二,曆史虧欠退休工人。人社部曾說 " 養老金體系最大的問題是水平差距過大 ",證明曆史虧欠了退休工人,曆史上到了補償退休工人的時刻。
第三,承認退休工人的曆史貢獻。1979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開始發揮低成本優勢壯大了經濟,讓一部分先富起來,他們恰恰是吃到了當年老工人無私奉獻的 " 紅利 ",他們應該承認産業工人的曆史貢獻。
第四,應該擴大養老金來源,盡量優待退休工人。應該從一次分配機制入手,從國企利稅中劃轉一部分進入養老基金,用增強的收入來解決上漲的資金需求才是王道。
【寫在最後】現在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平均上漲、更不是控富濟貧。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增量改革,讓社保部門從一次分配财富中多劃撥增量資金進入養老基金,在不損害其他人利益的基礎上,給低收入群體多漲養老金,這是行得通的。所以,隻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做大蛋糕,未來的共同富裕,一定能夠實現。
PS:多多轉發,共同呼籲政策更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