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把 smart 想小了。"
smart 全球公司 CMO 張明霞,曾作了這樣的表态。
事實上,早在去年她就透露,今年 smart 将踏足到品牌成立 25 年以來,從未涉足過的領域。
當下,官方終于揭曉了答案——
" 精靈 #5,迄今爲止最大、最大膽、最方正的一款 smart。"
smart,決意打破昔日的各種邊界。
它要麽不玩,要玩就玩大的。
不能否認,過去在奔馳治下的 smart,成功塑造了深入民心的城市個性小車形象。
但無法直視的虧損情況,同樣是需要面對的事實。
smart,早該變了。
smart,一直在等着那個 " 拯救 " 它的人。
如今,大家都清楚是 2019 年提出組建合資公司的吉利,成爲了 smart 故事進程裏的白馬騎士。
但實際上,雙方更早的聯結,還可以追溯回 2007 年。
當年李書福派人向奔馳傳話,希望能收購 smart,隻是礙于當時雙方的實力懸殊,這次意向并未成行。
直至 2018 年,吉利出資 90 億美元,買下戴姆勒的 9.69% 表決權股份以後,smart 才迎來了新生的轉機。
吉利,真正成爲了 smart 的主導方。
「我們将充分尊重 smart 的品牌主張,精誠合作,推動 smart 品牌向電動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發展。」
在官宣入主 smart 以後,李書福已經指明了其之後的發展方向。
「越走越高端」,這也給 smart 的 " 越變越大 " 埋下了伏筆。
對此,smart 團隊曾剖析過當中關于革新的想法。
「奔馳一直希望把 smart 品牌推向更廣的市場。」
「我們和奔馳團隊探讨過,是爲不同市場分别設計還是做全球車,後來大家的選擇是做全球車型。」
「當 smart 品牌全面煥新後,smart 作爲生活方式品牌的場景解決方案,可以覆蓋到多個細分市場。」
「我們希望能在‘小而美’和‘大而不美’中間,找到一個點。」
顯然,選擇出走的 smart,就是要奔着銳變的方向去的。
smart,不甘心局限于以往的精緻小車定位。
做成硬朗越野風的大車,又何嘗不可?
這,就是精靈 #5 交出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 smart 産品的分工,是德方負責造型,中方負責整個工程研發。
難怪,精靈 #5 身上多少流露出了一絲奔馳 GLB 的體态觀感。
再者,盡管精靈 #5 想要突顯出越野風格,但它并沒有采用明顯的棱角線條,且沒有選擇越野車上經典的圓形大燈。
可見,在精緻城市風的印記之下,smart 不打算打上深刻的越野标簽。
smart 坦承,精靈 #5 的用戶畫像,正是那些生活在城市,喜歡戶外露營,但不一定有充足時間天天去的那群人。
" 主打一個滿足感 ",就是精靈 #5 外觀想要傳遞出來的價值取向。
在此基礎上,精靈 #5 的定位,也跟主張" 新奢 "的精靈 #1、#3 有所不同。
定位 " 豪華 ",這是 smart 開始變得成熟的标志所在。
其中,在奔馳設計師的手下,精靈 #5 像奔馳一樣把座椅調節按鈕設計在了車門上。
之所以這樣做,是爲了避免用戶戴着手表去調節座椅時,造成手表的劃傷。
這般細節考量,已然道出了精靈 #5 的豪華定位。
有意思的是,精靈 #5 座艙同樣主打雙聯屏設計。
而将雙聯屏方案發揚光大的,正是奔馳。
不過,相較于過往奔馳雙聯屏選擇以駕駛員爲主的取向,如今精靈 #5 則選擇了偏向副駕一側。
這當中設計取向的變化,離不開智能座艙帶來了更強的娛樂功能。
采用 AMD V2000 車機芯片,性能近乎高通 8295 的兩倍,這就是精靈 #5 智艙的性能保證。
至于采用同款芯片的另一車型,則是不久前剛上市的領克 Z10。
如此取材,而非采用龍鷹一号的自研芯片,大概也道出了領克 Z10 和精靈 #5 将出口海外的計劃。
smart 的重生,某種程度上是以領克爲參照對象。
在同樣瞄準城市年輕用戶、走輕奢路線之下,smart 也在嘗試推出年輕人的周邊用品來強化标簽。
此外,當下 smart 取以數字命名、且代号不特指尺寸級别的做法,這也是師從領克而來。
借助前人的成功經驗,smart 更獨特的優勢在于,它早已是一個走向全球的品牌。
「在奔馳體系下,smart 油車曾有過 46 個左右的全球市場規模。」
「今年我們計劃擴展到 30 個市場,離巅峰時期的油車 smart 體系已經不遠。」
「smart 品牌,還是有它根深蒂固的用戶認知。」
「從調研來看,目前 smart 整個品牌溢價能力,是高于很多其他品牌,至少在新奢這個序列。」
smart 中國營銷 CEO 易寒,就有這樣的自信。
換言之,在坐擁着足夠優越的條件之下,隻要 smart 願意适度卷一下,沒有誰能阻擋到它的再度崛起。
過去油車時代的 smart 難以爲繼,在于對小車定位的故步自封。
但也正因如此,才練就出該品牌難以取代的獨特性。
而從轉型電動化開始,smart 已經跟過去劃清了界線。
「實用性」,成爲了新時期 smart 的主張特點。
smart 強調實用性的力度有多大,它想走進主流市場的決心就有多大。
從 A0 到 A 級車,精靈 #1 給人的印象還能說是精緻小車。
但到了定位中型級别的精靈 #5 以後,它就不可能再跟 " 小車 " 畫上等号。
4705x1920x1705mm 的三圍,加上 2900mm 軸距,這就是精靈 #5" 比大還大 " 的參數。
作爲參照,同樣定位中型 SUV 的極氪 7X,數據對應爲 4825x1930x1666mm 和 2925mm。
精靈 #5 車長稍短的原因,在于其采用了四輪四角的設計。
而在 85% 得房率的保障下,其實際乘坐空間并不輸于極氪 7X。
「迄今爲止最大、最大膽、最方正的一款 smart」,精靈 #5 有底氣擔起這樣的盛名。
跟極氪 7X 同出于浩瀚架構的基礎上,精靈 #5 很難避免有着直接相沖的賣點。
除了主張大空間以外,兩者還有着 800V 架構、4C 超快充、超 100kWh 大容量電池、超 700km 續航峰值、雙腔空懸 + 電磁懸架等共同點。
至于采用英偉達 Orin 芯片,以及在吉利整合智駕體系的背景下,不排除 smart 将直接沿用極氪的智駕方案。
精靈 #5,身上的 " 吉利味 " 已經無法洗脫了。
smart,沒想着成爲另一個極氪。
要它跟卷王直接硬碰硬,這也不符合 smart 品牌的調性。
于是,我們看到精靈 #5 準備了 4 個不同的動力—— 250kW、267kW、432kW、475kW。
反之極氪 7X,隻有 310kW 和 475kW 這兩種版本。
更多元、更入門的配置方案,将爲精靈 #5 注入更大的定價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 smart 精靈 #1 改款後,起售價已經降至 15.49 萬元。
那對于高一級别的精靈 #5 來說,起售價打入 20 萬以内将是大概率事件。
smart 變大了,也更有性價比了。
這兩點,可以說完全扭轉了過去它在奔馳油車時代下的痛點。
但從實際表現來看,去年 smart 累計賣出 6.7 萬輛,其中國内占 4.2 萬輛。
如此表現,即便跟新勢力相比也還有着明顯差距。
易寒坦承,團隊按計劃推出了精靈 #3,但用戶群體并未如期擴大。
至于" 保 5 争 6"的年銷量目标,也間接反映出了 smart 的謹慎預期。
而這預期當中,還包括了讓品牌煥然一新的精靈 #5。
毫無疑問,精靈 #5 對于 smart 品牌來說有着标志性的革新意義。
它,開始強調三人以上的家庭用戶需求。
這,也讓它被迫卷進競争更大的主流賽道。
在此其中,smart 透露,精靈 #1 的女性用戶占比超過 75%,精靈 #3 則超過了 60%。
反之強調硬朗越野的精靈 #5,還是一次對目标客群的着力轉向。
精靈 #5,能擔起這個責任嗎?
沒有人會否認,如此大力度革新的難度有多高。
無論從過去還是當下的市場戰績,都沒有理由指明 smart 就應該這樣變。
但展望未來、放眼全球,smart 可試錯的空間還有很多。
它,不願意隻停留在 " 小而美 " 的标簽上。
「除了超豪品牌以外,你覺得 " 小而美 " 的品牌,它自己甘于小而美嗎?」
「如果在中國能賣 10 萬台,我們在全球就可以實現大概 20~24 萬台的量。」
「smart 不滿足于成爲 " 小而美 " 的小衆品牌,但我們也清醒知道,smart 不太可能做到航空母艦的體量。」
可見,smart 沒有想成爲誰或取代誰,它對自己的發展要求,隻在于對自己的不甘心、不滿足。
正因如此,它才不會害怕失敗。
精靈 #5,必将會大膽向前沖。
無論對于 smart 還是 MINI 來說,過往的單一精緻小巧特性都已是深入民心。
這既是難以取替的品牌印象,也是阻擋品牌前行的特征枷鎖。
立足于當下的轉變階段,無論怎麽選擇都有可能帶來争議。
唯一能消除争議聲的,隻有拿出叫人信服的市場成績。
好的是,smart 不用把勝算都押注在中國市場,更有品牌積澱的海外市場,這才是它大展身手的舞台所在。
與之類似的是,MG 已經在歐洲走出一條道了。
smart,沒有理由失落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