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專業湃
這幾日,湖北俨然成了全國車主素未謀面的 " 第二故鄉 ",得益于東風推出的史上最強購車季活動,這裏的車市熱鬧程度堪比早晨的菜市場。不可否認,東風這次降價的确前無古人,據悉,東風風神、東風标緻、東風雪鐵龍、東風本田 …… 最高的折扣能達到半價。
而東風爲何突然掀起車市狂潮?歸根到底還是因爲銷量不佳。據悉,曾經撐起東風半壁江山的東風日産與東風本田在這幾個月也遭遇 " 滑鐵盧 "。其中,東風日産 1 月份僅賣出新車 45623 輛,同比下降 59.02%,而東風本田 2 月份的銷量爲 38313 輛,同比下跌 30.2%,今年以來的總銷量相比去年同期足足下降了 48.8%。
2023 年開年後,或許是受新能源車降價大潮的影響,傳統車企的處境并不算很好。1 月份,有 20 多家車企出現不同程度的銷量下滑,上汽大衆、上汽通用、奇瑞汽車、長城汽車、北京現代、長安福特和廣汽本田皆在其内。
于是,除了東風,别克、一汽豐田也隐隐有了降價的風聲,網傳奔馳 C 級甚至直降 6 萬,東風是否無意間打響了傳統車企事變的第一槍?2023 年,以燃油車爲基本盤的傳統車企又将何去何從?答案尚未可知。
燃油車真的要 " 妥協 " 了嗎?
2 月中旬,歐洲議會在斯特拉斯堡以 340 票贊成、279 票反對和 21 票棄權,通過了 2035 年歐洲停售燃料發動機車輛議案。這在某種意義上标志着百年燃油車時代終于迎來一個真正的轉折點,也讓全球的傳統車企繃緊了本就不算輕松的神經。
這些年,國内一組組數據總是在加重傳統車企的焦慮氛圍,早在 2019 年,燃油車首次跌破 2000 萬輛後便每況愈下,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 年常規燃油車市場零售 1487 萬輛,同比下降 13%。2023 年最新數據顯示,1~2 月全國乘用車銷量大降 21%,其中,燃油車占主要部分。
如此背景之下,東風的降價雖然瘋狂,但也無可奈何,更何況,新能源領域的價格戰遲遲不結束,傳統車企在失去價格優勢的前提下無疑更加艱難。誠然,降價沒那麽恐怖,恐怖的是新能源車企在技術愈發成熟的基礎上一降再降。
2023 年特斯拉投資者日上,馬斯克公開表示特斯拉下一代車型制造端成本最低可降 50%。而比亞迪此前發布秦 PLUSDM-i2023 冠軍版車型,起售價低至 9.98 萬元,這對于燃油車而言,着實是一記重錘。燃油車與新能源車你追我趕,眼看汽車消費市場迎來喜大普奔的 " 全面降價 " 時代,獨自倔強那麽多年的燃油車真的要妥協了嗎?
事實當然沒有表面所呈現得那麽簡單。首先,整個 2022 年,燃油車滲透率依舊高達四分之三,即便今年有可能降到了三分之二,強勢的路人緣也很難撼動。有調查顯示,在 18 — 25 歲區間的換購實力人群裏,即使綠牌大行其道,依舊有 70.59% 的燃油車車主表示會再次購買燃油車。
也就是說,傳統車企這場突如其來的降價或許與當前汽車市場的油電趨勢沒有太大的關系,從本質上來講,新能源還沒真正意義上抵達燃油車腹地,但這次降價,也的确側面折射出傳統車企的一些難言之隐,甚至整個汽車消費市場正在經曆一場降級浩劫。
要知道,這次以東風爲首的降價熱潮基本都圍繞合資車發起,國内自主品牌崛起,合資品牌式微是這幾年汽車行業心照不宣的共識,回望 2022 年,慘淡退場的合資玩家就不在少數,廣汽讴歌、廣汽菲克、福田寶沃汽車 …… 皆是鮮明的例子。
此外,消費環境在崩塌,汽車這類大宗物件首當其沖。" 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 " 顯示,2023 年 2 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爲 58.1%,庫存預警指數已經位于榮枯線 50% 之上,有 80.2% 經銷商認爲 2 月銷量未達預期,庫存壓力較大,資金流轉情況較差。
或許,這才是傳統車企瘋狂打折的關鍵所在。時至今日,汽車消費低迷已經成了各大車企乃至不少地區的共同憂患,特别是湖北這種以汽車爲産業支柱的地區,據悉,光武漢經開區就擁有 8 家整車企業和 13 家整車生産工廠,而湖北本省則聚集了約 1400 多家零部件企業、1578 家汽車産業規模相關企業。
湖北之外,上海、浙江、河南、四川、黑龍江、山西、雲南、海南和貴州等數十個省市也在加強刺激汽車消費,例如河南将購車補貼政策延續至 2023 年 3 月底,對在省内新購汽車按購車價格的 5% 給予消費者補貼,天津發放汽車消費補貼 6000 萬元,山東發放 2 億元汽車消費券等等。
燃油車在妥協不假,但它妥協于消費環境的可能性遠遠要大于妥協新能源。
傳統車企加速開啓新能源 " 第 N 陣營 "?
不管怎麽說,歐洲一錘定音爲燃油車在未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這些年,傳統車企在加速新能源的征程中也不乏對燃油車持有悲觀态度,例如繼比亞迪在 2022 年宣布停售燃油車後,相繼有奔馳、奧迪、大衆、日産、沃爾沃、賓利、瑪莎拉蒂、Jeep、捷豹路虎、戴姆勒 …… 紛紛發布過相關停售燃油車計劃。
隻不過,跟果斷轉身的比亞迪不同,大部分傳統車企想要徹底跟燃油車割席不得不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新能源布局失敗了怎麽辦?東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悉,東風孵化出來的新能源品牌岚圖因爲遲遲表現不佳,一度對集團造成嚴重反噬。
數據顯示,岚圖汽車去年前 11 個月累計銷售 17652 輛,其中 11 月單月交付 1508 輛,雖同比增長 32%,但環比下降了四成,更有意思的是,最初岚圖汽車 2022 年交付目标爲 4.6 萬輛,到年中下調至 3.1 萬輛,到最終也隻完成了 1.94 萬輛。
去年上半年,岚圖淨虧損達到 7.38 億元,而東風集團旗下的東風汽車上半年的淨利潤才 1 個億。曾經被東風寄予厚望的岚圖到底成了扶不起的 " 阿鬥 ",但東風的新能源藍圖并沒有因此被迫終結,就目前來看,東風已在培養旗下的第二個新能源汽車品牌猛士 M。
而這也是大部分傳統車企的基本招數,新能源布局上一個倒下,下一個接着站起來,品牌衍生多多益善,即便不能都有效供養企業的新能源野心," 養蠱 " 到最後也總有一個能站上真正的賽場。于是,吉利幾何、吉利極氪、長城歐拉、長城沙龍、長城魏牌、上汽智己、上汽飛凡、金康賽力斯、金康 AITO、廣汽埃安、廣汽合創 …… 應運而生。
它們基本分屬于不同的區間賽道,以長城爲例,歐拉專攻女性與小型車,魏牌與沙龍主打高端品牌形象,2022 年底,長城又對哈弗、魏牌、歐拉、坦克、長城皮卡以及沙龍品牌六大品牌進行整合,計劃未來都成爲輸血長城新能源的主力分支。
這也是無奈之舉,時至今日,新能源各大細分領域都人滿爲患,競品多如牛毛,車企很難再如前兩年那樣輕松找到薄弱口去趁機超車。别說一個品牌單打獨鬥,就連汽車行業秉承日久的大單品模式都在新能源領域略顯詭異的進化速度下慢慢失靈。誠然,新能源的技術創新跟産品叠代從不在一條軌迹上,爲了維持用戶新鮮感,車企隻能源源不斷地推陳出新。
這就導緻一款車在消費市場上四面楚歌,長城的哈弗 H6 滿載希望,但遇上了比亞迪 PLUS DM-i;岚圖 FREE 四周不僅有理想、比亞迪唐、特斯拉 Model S,後來的問界 M7 也拔地而起。唯獨能靠着大單品大殺四方且屢試不爽的也就隻剩下特斯拉。
畢竟 Model 3 和 Model Y 經久不衰,但目前的車企裏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轉型中的傳統車企都很難達到特斯拉的規模效應,更何況特斯拉還有最大的殺手锏:成本優勢。如此一來,廣撒網多撈魚,便成了傳統車企立足新能源市場的一步大棋。
東風失了岚圖,轉頭還有猛士 M,但願後者還能繼續撐起一份家業。
汽車消費降級後,車企隻能繼續 " 高端夢 "?
東風一石激起千層浪,随後各大車企的風聲更加印證了今年車市的緊張氛圍。據乘聯會和工信部的相關數據顯示,今年有 80% 的 4S 店是很難完成全面銷售計劃,從去年開始,汽車消費的尴尬就在行業各個角落隐隐暴露出來。
首先呈現出的是兩極分化問題,去年車市以 30 萬爲分水嶺,往上一片欣欣向榮,往下卻是門可羅雀。數據顯示,去年 1-10 月份,30 萬以下車型累計銷量達到 14712379 輛,同比增加隻有 1.3%。反觀 30 萬以上車型,累計銷量達到 2006161 輛,同比增長 17.2%。
盡管豪車端勢頭迅猛,這個市場似乎正朝着更高的消費水平躍進,但國内大部分購車場景裏中低端才是消費主力,據悉,20 萬以下的車型占有車家庭戶數的比例高達 82%。因此,從總體來看,汽車消費趨勢還是在從高處往低處回縮。
2022 年前 9 個月,國内汽車市場總計賣出了 1452 萬輛乘用車,數量上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2.5%,但實際上,零售總額僅僅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0.4%,售出新車的均價也遠低于去年同期。不得不承認,今年的情況未必會發生好轉,有調研數據顯示,70% 的消費者收入受影響,70% 的人購車延遲,其中有 30% 甚至考慮放棄購車。
蕭條之中,車企似乎隻有兩條路,要麽忍痛打折刺激低端消費,要麽努力蛻變跻身高端市場。東風們第一條路走得格外悲壯,如同飲鸩止渴,誰也不能保證短暫的促銷後車市會快速複原常态。至于高端化,這似乎跟當下車企的心思不謀而合,特别是從前遊走于中低端市場的幾家,新能源的爆發又間接給它們遞了一塊高端 " 跳闆 "。
截至目前爲止,想憑借新能源來實現自己高端逆襲的傳統車企不在少數,比亞迪、長城、吉利、奇瑞 …… 皆在其中。誠然,高端化的本質就是提升産品溢價能力,低端車與高端車的單車利潤本就天壤之别。
一組差異甚大的對比是吉利跟保時捷,根據早前吉利汽車公布的 2021 年上半年财報顯示,上半年吉利汽車累計銷量爲 63.02 萬輛,同比增長 18.81%,淨利潤則爲 24.09 億元。通過計算不難發現,吉利汽車上半年的單車淨利潤在 3800 元左右。世界最掙錢的汽車公司保時捷,2020 年公司的稅前利潤達到 42 億歐元,單車利潤高達 16541 歐元。
時至今日,對于身處寒冬的車企們而言,一毫一厘都值得珍惜,它們跟不上大環境的變遷,隻能費盡周折地改變自己。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