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戰史堂 ,作者戰史堂
1964 年 12 月 18 日下午,一架國民黨空軍的 RF-101 偵察機從台灣起飛,低空掠過海峽,往浙江飛去。
該機飛行員是第 6 大隊第 4 中隊作戰官謝翔鶴少校,他經驗豐富,飛行時長達 2800 小時,曾多次執行偵察大陸的任務,均全身而退,因此他自己充滿信心。
然而這次等待謝翔鶴少校的,是解放軍精心布下的天羅地網……
▲準備登機的謝翔鶴少校。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國民黨逃到台灣後,一直派出飛機騷擾大陸。
第 4 中隊是 1955 年新成立的,于 1959 年 11 月接收了 4 架 RF-101 偵察機,1960 年 1 月開始在東南沿海進行偵察活動。
他們裝備的 RF-101 偵察機是在 F-101 戰鬥機的基礎上改裝的,最大平飛速度達 1.5 馬赫,最大飛行高度爲 15500 米,多在大陸沿海區域活動。
由于它優異的性能,于是号稱 " 雷達看不到、高炮夠不着、飛機追不上、導彈瞄不準 "。我軍稱其爲 " 妖中妖 "(101 的諧音),稱攔截行動叫 " 捉妖 "。
▲國民黨空軍裝備的 RF-101 偵察機。
1962 年 6 月至 7 月,該中隊連續出動了 RF-101 偵察機 26 批共 28 架次,偵察了北起浙江路橋,南到廣東汕頭的目标,最猖狂的時候竟敢從軍用機場上空掠過。
RF-101 的戰術一般是在 150 米的超低空掠過海峽,并保持無線電靜默,當接近大陸時,對準目标打開加力爬升到 9000 米至 10000 米的高度,然後改平進行偵察照相,完畢後迅速轉向俯沖高速返航。
▲ RF-101 偵察機四機編隊。
第 4 中隊利用此戰術成功進行了很多次偵察行動。我軍此時裝備的殲 -5 戰鬥機,在速度和升限上均不如 RF-101,不能有效地攔截敵機。
然而敵我力量此消彼長,1963 年我國成功仿制了蘇聯米格 -19 戰鬥機,即殲 -6。1964 年 6 月裝備部隊,具有了威脅 RF-101 的能力。
1964 年底,中央軍委針對攔截 RF-101,統一部署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攔截分隊,一定要狠狠打擊敵人的嚣張氣焰。
1964 年 11 月底,駐青島流亭機場的海軍航空兵第 4 師接到命令,要求該師第 10 團組建攔截分隊,轉場到浙江台州路橋機場,伺機出擊。
▲著名的殲 -6。
然而第 10 團僅有 6 名飛行員經過了改裝訓練,經驗尚不充足。盡管如此,第 4 師周克林親自率領第 10 團副團長王鴻喜、副大隊長高紹英和飛行員王相一,帶兩架殲 -6,于 12 月 6 日早晨 6 時秘密轉場到了路橋機場。
國民黨空軍還不知道新式的殲 -6 已經部署到位,仍然在第二天派出 RF-101 前來偵察,但我軍起飛太晚,沒能攔截成功。
12 月 4 日之後天氣不佳,王鴻喜和高紹英等認真總結教訓,聽取了駐地殲 -5 飛行員的攔截經驗,分析了敵機的飛行數據,并與殲 -6 做了比較。
▲海軍航空兵第 4 師第 10 團副團長王鴻喜。
敵機的高空高速性能優異,高空偵察和俯沖返航階段攔截難度很大,戰機稍縱即逝,因此必須在敵人爬升到位之前就開始攻擊。
敵機在爬升階段有幾個弱點,首先飛行員需要檢查地标,精力分散,其次飛機速度尚未起來,殲 -6 可以跟上。
地面導航員将殲 -6 引導到敵機後方,隐蔽接敵,突然攻擊,有希望将敵機擊落。爲了攔截成功,還需要各部門緊密配合,争分奪秒。
警戒雷達需要盡早發現敵機,爲我方飛機起飛赢得時間;導航員需要準确判斷敵機航線,把殲 -6 引導到正确的位置;飛行員需要準确完成緻命一擊。
▲當時解放軍裝備的蘇聯 П -20 雷達。
明确了攔截方案後,王鴻喜和戰友們進行了苦練,在 " 快、準、狠 " 上下功夫,一個細節也不放過。
爲了盡快上飛機,他們總結出了 " 先穿傘,後挂鈎,兩帶扣好接插頭 " 的口訣。
爲了盡快發現敵機,他們總結出了 " 聽引導、看方向、壓坡度、找下方 " 的口訣。
爲了盡快瞄準敵機,他們總結出了 " 下決心、朝前靠、光環套、光電穩準就開炮 " 的口訣。
▲座艙旁邊的王鴻喜。
爲了配合殲 -6,駐地的殲 -5 也會升空,對敵機進行幹擾。萬事俱備,隻等敵人前來挑戰。
時間來到了 12 月 18 日,天氣有所好轉,飛行員們感覺敵人會趁機來偵察。果然臨近中午的時候,兩架 RF-101 朝大陸方向飛來。
但預警來得太遲了,盡管王鴻喜和高紹英立即起飛,剛收起起落架就被命令扔掉副油箱,開加力爬升,但還是晚了一步,敵人已經偵察完畢轉向返航了。
飛行員們沒有氣餒,立即分析出了原因,一是預警雷達沒有及時發現敵機,二是沒有計算準敵機到達的時間,延誤了起飛。
▲國民黨空軍的 RF-101 偵察機。
盡管首戰失利,但大家不敢放松警惕,随時應對敵機的下一次偵察任務。
果然到了下午兩點,路橋機場接到了預警通告。二十分鍾後,海航 6 師的兩架殲 -5 起飛,佯動迷惑敵機。
這就是文章開頭那一幕,國民黨空軍第 6 大隊第 4 中隊的謝翔鶴少校駕機飛進了包圍圈。
14 時 42 分,真正的殺手锏王鴻喜駕駛殲 -6 升空,爬升到 4000 米後飛往機場東北空域埋伏。
▲謝翔鶴駕駛的 5654 号機。
14 時 58 分,披山島海軍雷達 2 團警戒連捕捉到了敵機,位于路橋機場東南方向約 150 公裏,高度 300 米,航向 330 度。
很明顯,謝翔鶴想通過超低空飛行,利用山體掩護躲避雷達。路橋基地司令員吳長武認爲:敵機會在披山島至溫嶺段進行爬升,然後抵達路橋機場上空偵察。
在爬升階段幹掉敵機是最合适的。15 時,雷達發現敵機即将進入大陸上空,地面領航員喬連吉立即命令王鴻喜扔掉副油箱,向預定空域飛去。
就在這關鍵時候,地面雷達因操作失誤跟丢了目标。領航員臨危不亂,采用推測引導法,預估 RF-101 的航線,并與王鴻喜時刻保持聯系。
▲殲 -6 的機海。
雷達重新捕捉到了目标,發現敵機正沿着推測的航線快速爬升。地面領航員立即告訴王鴻喜:" 敵機在你的右側 5000 米處,高度 1500 米。"
王鴻喜回憶道:" 我按照地面領航員的引導飛去,沒有發現敵機。不一會兒地面又告訴我:‘敵機在左側,高度 2500 米。’ "
然而王鴻喜還是沒有發現敵機,焦急的他想起了之前總結的口訣:" 敵爬高,我爬高,高敵兩千不可少;敵改平,我改平,高敵一千爲最好。"
于是王鴻喜爬升到了 5500 米的高度,仍然沒有敵機的蹤影。這時地面領航員又告訴他:" 右轉 40 度。" 接着又說:" 敵機和你重合在一起了。"
王鴻喜說:" 我按口訣‘壓坡度,找下面’搜索,敵機果然在右後下方,正在爬升。"
▲戰鬥過程圖。
" 對方應該沒有發現我,未進行規避動作。我立即右滾轉倒扣下去,接着左滾轉到敵機後面改平。此時距離有點遠了,我打開了加力,追了上去。"
王鴻喜不斷地接近目标,在這個過程中他打開了半雷達瞄準具,把敵機套入了瞄準光環中。
" 下狠心,向近靠,不到二百不開炮。" 這是另外一句口訣。王鴻喜駕機逼近到了距敵機大約 200 米的位置,連飛機蒙皮結合處都看得清清楚楚。
15 時 6 分,敵機在 9700 米的高度改平,王鴻喜趁機瞄準敵機尾噴管上方開火,敵機左機翼瞬間冒出了一股黑煙,整架飛機劇烈搖晃,接着滾轉倒扣脫離。
王鴻喜接着說:" 我立即做了半滾倒轉跟下來,兩架飛機一前一後,俯沖到了披山島附近,高度僅有 200 米。我抓住機會繼續開火,炮彈成功命中了敵機。"
▲描繪殲 -6 擊落 RF-101 的繪畫,但當時隻有王鴻喜單機攻擊。
殲 -6 裝備了 30mm 機炮,威力巨大,RF-101 根本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飛行員謝翔鶴見甩不掉殲 -6,隻能棄機跳傘。
王鴻喜看到敵機飛行員從座艙裏彈射出來,便拉起了飛機,沒有繼續攻擊。此時高度已經很低了,而那架 RF-101 墜毀在了浙江溫嶺以東 45 公裏處的海面上。
打下了敵機的王鴻喜興奮地說道:" 我在降落傘上空轉了一圈,看到飛行員掉到海裏了,便向指揮部報告了情況,然後奉命返航,最後安全着陸。"
▲被民兵俘虜的謝翔鶴。
謝翔鶴落水後很快就被漁船上的民兵俘虜了,他完全沒有想到居然會被擊落。
好戲還沒有結束,後來謝翔鶴被帶到了東海艦隊航空兵司令部,一名解放軍軍官拿出了一張照片,裏面正是他和妻子參加第 4 中隊舞會的場景。
解放軍軍官還告訴謝翔鶴:" 你不需要說什麽,我們知道的比你還多。那天你一起飛,我們就知道是老謝你來了。"
▲從左到右分别是李南屏(1964 年駕駛 U-2 偵察機被擊落身亡)、謝翔鶴和李盛林。
這次戰鬥深入分析了敵機偵察活動,并進行了針對性訓練,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路橋的戰鬥經驗迅速被推廣。三個月後,空軍第 18 師再次擊落了 RF-101,有力地震懾了敵軍的嚣張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