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汽車市場這塊骨頭向來難啃,卻仍擋不住各大車企熱情,上汽也不例外。
不久前,外媒報道,印度最大的鋼鐵巨頭 JSW 集團宣布,與上汽 MG 達成合作,共同成立一家價值 15 億美元的合資企業,以便于在印度生産、銷售名爵 MG 品牌的電動車。合資企業中,JSW 和其他印度合作夥伴持股 51%,上汽集團持股則爲 49%。
消息發出後,引發網友熱議,許多人認爲上汽此舉無異于 " 喪權求生 "。畢竟印度市場這塊 " 大蛋糕 ",看似美味卻一直被戲稱爲 " 外資墳場 ",讓不少中外投資者望而卻步。
緊接着,有接近上汽集團的知情人士對外透露,雖然上汽集團不再 100% 控股,但并不意味着已出讓絕對控制權。
印度主動張開懷抱擁抱外資企業,這背後究竟是否暗藏陷阱?
49% 股權背後,是過半的投票權
一直以來,印度的投資環境都 " 高深莫測 ",尤其在給外商投資設置門檻上,向來 " 一視同仁 ",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來自歐美日韓的企業,都在劫難逃,相似案例比比皆是。
2020 年 1 月,長城汽車就曾與通用汽車達成協議,計劃以 3 億美元的對價收購通用汽車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工廠,但最終這項協議因未能獲得印度監管部門的批準,導緻協議在 2022 年 6 月 30 日到期後合作終止。
再比如,比亞迪本打算在印度搭建投資 10 億美元建廠,但在項目規劃時,印度政府頒布了新政策——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征收懲罰性關稅,比亞迪因爲被處罰,之後果斷放棄了該建廠項目。
從以往案例來看,上汽在印度的發展也面臨來自政府或者政策方面的層層阻礙。
2023 年網絡上就有傳聞,印度政府強制要求上汽轉讓股權,将中資 100% 持股的獨資企業,轉變爲中印股比 51%:49% 的合資車企。印度 JSW 集團就是拿走 51% 控股權的主體。
經曆了一年的持久戰,上汽終究做出妥協。緊随其後的則是外界的不解:爲何執拗,冒着讓出 "51% 話語權 " 的風險,也要留在印度?
這其中或許摻雜了太多的無可奈何。早在 2019 年,MG 品牌就在印度設立了工廠,從市場表現來看,MG2023 年在印度售出新車 56902 輛,同比增長 18%。其中,電動汽車占總銷量的 25% 左右,成爲印度第二大電動汽車生産商。
換言之,上汽如果不同意本次股權讓步,就會重蹈覆轍,如前面列數的企業一樣,在印度政府層面多重施壓下,數年來積累的基業打水漂。
不過,針對外界有關 " 靈魂論 " 的議論,該知情人士也給出了解釋:根據持股比例,5% 的員工持股和 3% 的經銷商持股都沒有投票權,也就是說,刨除這 8% 無投票權的股比,餘下的 92% 股權所有者享有 100% 投票權,這意味着,上汽通過 49% 的股權占比獲得了超過 50% 的投票權。
上汽甘願交出 MG 股權給印度政府做嫁衣的背後,是企業面對這塊 " 肥肉 " 該不該啃下來的問題。
印度招商:降低門檻 " 釣大魚 "?
一直以來,印度對發展汽車産業都野心勃勃。早前,印度政府下定決心到 2030 年電動汽車占汽車總銷量 30%,達到 100 萬輛。
2021 年起,印度公路交通和運輸部部長尼廷 · 加德卡裏(Nitin Gadkari)多次公開強調:" 印度将在未來幾年成爲世界第一的汽車制造中心 "。
今年 3 月 19 日,印度商業和工業代表戈亞爾(Piyush Goyal)再次發起号召,邀請全球企業來印度投資建廠,并且有信心讓印度成爲全球電動汽車領域的 " 制造中心 "。
不過,針對印度市場,中外投資者可謂又愛又恨,愛的是它不可估量的市場潛力,恨的是其背後摻雜了太多不可控因素。
自莫迪政府上台以後,印度一邊對進口智能手機、電動汽車加收關稅,一邊又以 " 市場換技術 " 策略引誘外商投資。莫迪一再強調發展本國電動汽車産業,但結合當地汽車市場發展情況,想要達成目标,離不開外資汽車廠商的加入。
3 月 15 日,印度政府出台優惠法案,将降低電動汽車進口關稅:以吸引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國際車企來印建廠。
在新政推出之前,印度根據進口電動汽車的價值對其征收的稅很高,大概在 70% 或 100% 之間。而根據最新政策,外資企業隻要承諾投資至少 5 億美元,3 年内開始在印度本地工廠生産電動汽車,就可獲得稅收優惠,定價 3.5 萬美元或以上的進口電動汽車,企業隻需繳納 15% 的關稅,時間期限爲 5 年,每年額度爲 8000 輛。
按照戈亞爾的話說,該國邀請全球各地的電動汽車制造商到印度設廠," 這将創造就業機會,改善貿易。"
作爲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印度在 2023 年電動汽車銷量僅 86870 輛,雖然相比 2022 年翻了一番,但發展速度仍然很慢,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僅爲 2.3%。這也給其他車企提供了市場機會。
不過,雖然印度政府現階段給出了示好,但透過此前一系列 " 不厚道 " 行爲,外資廠商很難和印度政府建立起信任關系。對于印度政府而言,與其喊口号讨好外商投資,不如先把 " 法律權益 " 得到落實,再去開始談 " 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