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DT 财經(ID:DTcaijing),作者:關注養老的 DT 君,頭圖來自:電視劇《都挺好》
養老的話題又被搬上熱搜。
中信證券一篇關于 " 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或于 2023 年公布,2025 年實施,2055 年前後實現 65 歲男女同齡退休 " 的文章,引起熱議。
90 後真是倒黴蛋,趕上 " 獨生子一代 + 少子化一代 + 延遲退休一代 ",上有父母要養老,下沒子女幫養老,自己老了還碰上養老金不夠,得多幹 5 年才能退休。
養老是全球難題,延遲退休是國際常用手段,不止中國在打算這麼幹。隻不過,如今養老的問題加速逼近中國年輕人,開始頻繁被擺在桌面上。去年由于個人養老金的出台,養老話題就被頻繁讨論。如果你在社交網絡搜索 " 養老 ",大概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
存錢太難、生娃太貴、養老金赤字,80、90 後靠什麼養老?
80 後 90 後,遭遇養老大變局。
中國養老,真的是地獄級難度嗎?
老齡化的問題重要,是因為它和少子化一樣,在加速、不可逆。而且,在這代年輕人(80、90 後)真正面臨退休前,這事就已經會實打實地影響他們的生活。
房子價格、社會福利、就業分工,以及它牽涉到的人口紅利、中等收入陷阱、孤獨死 ...... 各路學者從各種角度讨論,也試圖拿出解決方案,但結果都是沒有一個能完美解決的答案。
既嚴峻,又已經衆人皆知的事實是,中國正在走向衰老。老齡化社會的标準是 60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 10%,2021 年,中國的這個比例達到 18.9%,接近中度老齡化社會 60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 20% 的标準。預計 2035 年時,中國會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也就是 60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 30%。
對于普通人而言,矛盾的地方在于,即便年輕人遇到養老話題,有滿肚子情緒,但在進入老年之前,很難真正關心老年。而當成為老年再準備老後生活,又幾乎來不及。
年輕人怎麼看養老這件事?
許多年輕人已經意識到要做點什麼了。
2020 年富達國際和支付寶理财平台聯合發布的《後疫情時代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居民的養老意識連續三年呈現出提高的趨勢。
但現實的骨感在于,意識到的人多,行動者少。上投摩根一份 3000 人樣本的調查顯示,2022 年,90.3% 的國内受訪青年認同養老要越早準備越好,但僅有 16.6% 的人已經在配置相關的資産。56.4% 沒開始準備養老的人認為自己 " 收入尚可,也穩定繳納社保養老金,未來養老應該不是問題 "。
和養老金困境相對的,是年輕人的疲軟态度:
養老重要,但是還早,爸媽養老都還沒開始準備;
生活艱難、自顧不暇、想也沒用;
養老首先要活得到老,說不定我活不到了;
重要,但又能做什麼呢。
DT 采訪了不同代際的年輕人對養老的看法:
苗淼(00 後):現在的環境,看到的都是 30 歲焦慮,35 歲裁員,40 歲的人都消失了,比起擔心養老金,我更擔心我們這一代,沒有一個能順利變老的環境。
跳馬路(95 後):在 B 站上刷到過養老的科普視頻,養老金虧空啦,要提早做準備啦,我沒覺得是在傳播焦慮,它的确是該讓人焦慮。但是我也做不了什麼,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落地,讓交就交呗。自己去琢磨怎麼投資怎麼資産配置,太麻煩了。我是獨生女,比起自己養老,爸媽的養老更緊迫吧。不過我算幸運的,我爺爺奶奶的退休金比我工資都高,雖然我家也不算富裕,但是我懷疑我工作一輩子都沒我爸媽有錢,他們的養老,我就算想操心,也心有餘力不足。
尤加(90 後):身邊很多朋友都打算不生孩子,對未來悲觀,太動蕩了。以我多年做子女的經驗來看,子女這玩意對幫助養老來說,基本沒用。我理想的養老方式是女性朋友互助養老,但是實際操作起來估計也懸。
趣裡(85 後):我覺得現在的養老教育變成了财商教育,怎麼合理投資,又沒有專業系統的指導,自己瞎琢磨,最後大概率也是延續散戶悲劇。而且我現在經常熬夜加班,一周跑 20 公裡也補不回來。養老首先要活得到老,很懷疑我們 996 這一代,不是熬夜加班就是熬夜刷手機,會不會都有各種大小病根,比爸媽更早死也說不定。
小佳(80 後):我爺爺奶奶都超過 85 歲,眼睜睜看到在過去 5 年裡,各種老年病是怎麼折磨我爺我奶,和我爸媽兩代人的。現在壽命一直在漲,很擔心等我們老了以後,會進入一個 " 長壽詛咒 " 的社會,八九十歲,沒有勞動能力,渾身是病,活不好、又死不了,還沒有勇氣自殺,毫無生活質量,單純消耗社會資源、拖累家人。
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出版過一本書,叫《高齡化社會:四十歲開始探讨老年》,她認為 " 我現在之所以對‘老’的問題比對任何其他問題興趣都濃厚,就因為對這個我今後就要進入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太無知了 "。
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的無非就三樣,有意識、了解相關知識、明白可以怎麼行動。在找資料的過程裡,我們總結出了幾個有必要了解的問題,以及一些個人能做的操作,或許能為你打開一些思路。
80、90 後老的時候,誰來養他們
養老金制度,本質上是人口紅利。
目前世界範圍内養活退休人的錢來自 3 個支柱:國家給、企業給、個人自己給。(中國特殊的孝道文化,導緻還有一個子女給,但是子女養老這部分,越來越暧昧,既不穩定,許多子女也自顧不暇。)
國家給的部分,就是基本養老保險,占比約 70%,企業給的,占比約 30%(OECD 數據)。也就是說,現在的退休人員,主要仍然是 " 國家來養老 "。國家給的這部分錢,又采用" 現收現付 "模式,用現在年輕人交的養老金,去養現在的老人。等現在 90 後 00 後的年輕人老了,領的就是 20 後 30 後們交的養老金。
所以,對一個普通小張而言,現在每個月的工資,需要養 3 波人:養現在的自己,養現在的老人,以及存一部分養未來的自己。
中國老齡化全國委員會(CNCA)預測,中國 60 歲以上的人口預計将在 2050 年左右達到 4.87 億的峰值,接近中國人口 35%。
90 後們老了會遇到的景象可能是:你走在中國的大街上,每 3 個人裡,就有 1 個是超過 60 歲的老頭老太。
不僅老人的占比會增加,老人的在留時長也在漲。1950 年,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是 40.8 歲,1978 年,66 歲,2021 年,78.2 歲。《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國家卷)》曾預測,2050 年,也就是 90 後開始退休時(當然,那時候的退休年齡必然已經延遲),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會達到 85 歲。
未來 30 年,老年人口、老年壽命都在逐年增加,也就是說,有越來越多的老人要養。但從 2016 年起,中國的出生人口就逐年遞減,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了,能養老人的年輕人在減少。
2020 年,中國老年撫養比是 19.7%,用平均 5 個年輕人交的養老金,去養一個退休的老人。這個數字在 2010 年是 11.9%,大概 8 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由于建國後中國人口經過 3 次嬰兒潮(1949 年中國的人口是 5.42 億人,70 年裡漲到了 14 億人),人口紅利讓年輕勞動力充足,公共養老金一直運作良好。
然而按照中國逐年下降的生育率(以 1.2 的綜合生育率)計算的話,2050 年,30 後開始步入職場,那時候的撫養比将超過 50%,也就是平均兩個年輕人養一位老人。
另一個狀況是教育。越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導緻的問題不隻是 " 大家都去卷白領金領,沒人想幹藍領的工作 "。還有越來越久的讀書時間,2022 年考研報名人數同比增加 80 萬人,2015~2022 年,7 年之間平均增長 15.8%。以前讀到 22 歲,以後可能 28 歲才畢業開始找工作。
原本不生孩子,可持續的勞動力已經少了,現在勞動力們都擠去考研,勞動的時間也少了。
這意味着,90 後退休時,可能面臨着類似如今日本的處境:年輕人少,老年人多,單靠養老金無法維持生計,醫療負擔大。于是,老年人不得不延遲退休。如今焦慮 35 歲裁員,未來可能操心的是大量 65 歲的人坐在辦公室的場景:或者霸占職場高層位置,或者被市場抛棄找不到工作,造成老後破産。
和上一輩不同,對如今的 80、90、00 後而言,稀裡糊塗地活到退休,是一件危險的事。
中國近幾年也在尋求應對方式,比如備受争議的推遲退休年齡,事實上,中國如今的退休年齡是男性 60 歲,女性 55 歲,即便逐漸推遲到 65 歲,放在世界範圍也不算晚的。
此外,即便無法完全滿足未來養老需求,政策上也在積極完善第二第三支柱養老政策。2019 年提出《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2022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确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基礎框架。把原本政府和企業大包大攬下的責任,分攤到市場裡。
許多老年補助政策仍在細化,多多打聽國家的政策,說不準就有适合你的能雪中送炭。去年年末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自然是奔着減少基本養老金壓力來的,但對許多人來說,一個很當前的問題是,到底要不要買個人養老金。
目前來看,要不要買個人養老金
現在的個人養老金,可以簡化成 " 每年最多存一萬二,到一個理财賬戶裡,這筆錢不能拿出來,等退休或者移民了,再收一筆 3% 的稅,然後把錢連本帶利還給你 "。好處是 " 能抵工資扣的個稅 ",以及 " 阻止你忍不住把錢花掉 "。
于是,很容易就能推導出什麼樣的人買入個人養老金不太合算:
1. 工資的累積稅率不明顯高過 3% 的人,也就是月薪 8 千以内的人,因為基本上等同不抵稅。
2. 現金流吃緊的人,即便賺得多,如果花得也多,沒剩多少錢。或者可預見的未來有大額支出,想買房買車出國讀書,眼前需要用錢的。
3. 有投資能力、不錯投資收益的。自己有其他财務投資,運轉得也好,或者有投資其他資産偏好的。
4. 離退休年齡還很遠的人。退休的準備越早越好,但考慮到政策的不确定性,畢竟退休年齡很大概率會再延長,如果還有三四十年才退休,時間越長,會遇到政策變動的可能性越大,風險也就越大。
也就是說,綜合考慮扣稅額度、鎖定年限、政策不确定性,适合買個人養老金的人群畫像就比較清晰了:可預見的未來(比如 5 年)沒有大額開銷、現金流充裕、年薪在 20 萬以上(确切地說是 20.4 萬以上,也就是扣稅在 20%)、離退休較近(四五十歲)的人。
現在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窮人買不起,富人看不上,但中産友好,抵扣的稅,相當于買了打折的理财。這其中還有 2 個事實:
1. 以現有的養老金制度來看,不自己做養老投資 / 理财 / 保險,靠退休後的養老金,絕大多數人是無法體面養活自己的。
2. 目前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即便買到頂,仍然沒法滿足多數人的養老需求。未來勢必會繼續調整。
個人養老金是大勢所趨,但它不是老年人的救星。額外的,計算退休後能領到多少錢外,還需要算另一筆賬:想要體面地養老,到底需要多少錢。
電影《過昭關》
想體面養老,要存多少錢
退休前要存多少錢,才能維持體面,人各有異。國際上給的标準是,替代率在 70%~85%,也就是拿到手的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資的 70% 以上,生活水平就不會有明顯的下降。
即便 21 世紀以來,中國的養老金連續 18 年上漲,但養老金替代率卻在下降,2020 年不到 50%。而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社會保障最低标準公約》指出,55% 的養老金替代率是警戒線,低于 55%,退休後的生活水平就會嚴重下降。
此外,因為要養的老人增多、能收稅的年輕人減少,人們的收入又在逐年增加,養老金的替代率大概率還會繼續下降。
所以問題就轉換成:除了養老金,自己要準備多少錢。富達國際提出過一條" 退休儲蓄黃金法則 ":存夠當時年薪的 9 倍。也就是說,如果純靠工資的話,從 25 歲起,每年從收入中,拿出 19% 用于儲蓄。更細分的計劃是,30 歲時,存的錢,得有年薪的 1 倍,40 歲是 4 倍,50 歲是 6 倍。所以,養老儲蓄越早開始,就越輕松。
這種 9 倍的說法當然比較粗暴,你也可以按照自己平均每月支出,配上增率和通脹率去算。但隻有一個錨,一個具體的數字,就可以讓自己更積極地準備。
但另一個問題是,老後的消費水平,不完全取決于有多少錢
老後的消費水平,和什麼有關?
村田裕之在《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一書裡認為,日本老年群體擁有整個社會 70% 以上的财富,很多人誤認為老人擁有資産越多,消費就越多。實際情況是,老了以後會因為沒有安全感,擔心生病需要大筆錢,日常開銷,仍然主要取決于收入的多少。
這種心态在中國也适用。大量老人即便攢了十來百萬,但是日常也過得摳摳搜搜,不是為了留錢給子女買房,就是擔心大病臨頭。上海許多老人擁有價值不菲的房子,即便賣了房,能在人生最後階段租到更舒适的房子或養老院,但變賣資産會讓老人沒有安全感,老人甯可住在老破小裡過簡樸生活。
也就是說,對多數普通人而言,老人的日常消費和日常收入成正比,跟有多少資産的總量沒明顯關系。讓老後能安心花錢的辦法,就是讓老後仍然擁有穩定的收入(持續每月的養老金、房子的租金、穩健投資的收益等)。
所以,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為老後攢錢——這個問題可能就會轉化成,退休後還能怎樣賺錢?
退休後,要做什麼工作
比退休年齡推遲更值得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退休後就業。
一個非常讓人悲觀、但已經在諸多老齡化國家成為事實的信息是:退休後,得工作。
經合組織 2020 年的數據顯示,韓國的退休年齡是 60 歲,但韓國 65 歲 ~69 歲的老人就業率,接近 1/2,日本的處境和韓國類似(日本總務省 21 年的數據,日本的這個數字已經超達到 50.3%)。
除了亞洲,許多歐美大國的 65~69 歲老年就業率也都超過 1/4,美國 30.5%,印度 26.7%,英國 23.9%。
高齡就業率在世界範圍内普遍增加,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富裕的發展中國家。原因仍然是人口三大難: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了、老人壽命延長了、上幾波生育潮的人老了。
日本那麼高的老年就業率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是很高的老年犯罪率。日本法務省的數據顯示 2020 年,日本 22% 的犯罪嫌疑人,都是 65 歲以上老人,這些老人犯的罪名中,又有超過 70% 都是輕度的盜竊罪。原因是,大量老人體力腦力都跟不上,隻能做沒啥技術含量的保安、保潔、收銀員,于是老人們想靠偷一輛自行車進監獄,到監獄裡免費養老。
值得拿來對比的是,中國的一個叫格瓦拉的年輕人,因為偷竊進監獄,說喜歡裡面的生活,"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 " 的言論也被衆多年輕人玩梗追捧。但很難說,未來會不會仍舊是一個梗。
造成焦慮的,是未來的兩個趨勢:1. 随着老齡化加劇,年輕的勞動力會逐漸變得稀缺,也就是說,年輕人會更值錢。2. 随着技術發展,體力勞動和算力勞動,會被 AI 更大範圍地取代。
于是,另一個問題就擺在了如今的年輕人面前。當你老了,現在的職業還能繼續做下去嗎?
" 雇主可以重新培訓一名 50 歲的員工來讓他與時俱進,也可以雇傭一個跟得上時代的 25 歲的聰明人。雇傭聰明的年輕人要劃算得多,因為年齡較大的員工薪酬基數較高,而且對在職員工進行重新培訓本身就需要花很多錢。" ——理查德 · 桑内特,《新資本主義的文化》
像大學生要面臨的 " 畢業後,該選擇什麼職業方向 " 問題一樣,如今的年輕人在未來可能不得不思考:" 退休後,該選擇什麼職業方向。"
美國人羅蘭 · T. 拉斯特給的一個答案是 " 情感 "。他在《情感經濟:人工智能、颠覆性變革與人類未來》一書裡,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分成三類:
1. 體力經濟時代——靠勞動力來賺錢的方式,體力至上的男性,是這個時期的主導者,逐漸被機械替代;
2. 思維經濟時代——信息技術革命,人類進入以服務業為主導地位的腦力時代," 腦子好的人 " 成為這個時代的寵兒。
3. 情感經濟時代——人工智能逐漸開始比人類更聰明之後,人類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會逐漸轉移到情感領域。
麥肯錫一份關于未來颠覆性技術的預測報告中,也認為弱社交的程式化知識性工作,比如财務稅務數據處理、投資顧問、新聞報道和研究報告的撰寫、電話銷售、簡單翻譯等,都在逐漸被智能技術取代。不論是依靠體力還是靠程序化的腦力,對老後的工作,幫助都不大。有意識地多與人連接,互相幫扶,成為情緒價值的供給者,逐步向創意性、服務性職業轉變,或許是一個選擇。
現在,我們對老的讨論,從錢,到了工作,但所有人都知道,老要面對的最大問題,總是最隐蔽的。
老後 loser
如今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 " 媚青 " 的社會,社會是圍繞年輕人建立的,原因在于青年是主要掌握消費話語權的人,人多,能買,商業就讨好。
媚青社會造成的副作用是:邊緣化老人。
" 你的朋友和你聊運動和孩子,但是不談工作。" 曾經有個中年的電腦程序員對我說。當那些被邊緣化的人試圖利用他們在原來的企業中培養起來的人脈," 就像沒有人認識你。" 另外一個人說。圍繞着他們的邊緣狀态的沉默體現了美國最大的社會禁忌:失敗是不能涉及的話題。——理查德 · 桑内特,《新資本主義的文化》
35 歲的中年人會遇到的成功焦慮,在老年人身上并不會消失。上一代的中老年們,還能把 " 老後失敗 " 的窘境轉移到下一代身上," 多子多福、你的孩子真有出息 ",少子化帶來自由,個人隻對自己負責,但另一個後果是,成敗也得自負盈虧。一個老年人,通常會被當做一個 " 結算品 ",如果不作為成功者,老年本身,就會帶給你失敗者的形象,這種失敗不是以輸者的身份,而是以無人問津、不被提起,以隐形的身份存在的。
正視老年,就是正視老年人的處境。
這種處境是老年貧困、老年病痛、老年孤獨,以及根深蒂固的 " 社會性懼老 "。你很容易在社交網絡上看到老人出現的場景:大媽又被詐騙了、老伯不懂掃碼好可憐、二舅好可憐好勵志。老人被客體化被凝視非常常見。如果說女人是社會的 " 第二性 ",老人就是這個社會的 " 第二年齡 "。關于老,我們被市場教育的是 " 如何延緩衰老 "、" 抗老 "、" 凍齡 "、" 不老女神 "、"80 後一點都不算老 "。
年輕是一種特權,年紀大的人會遮遮掩掩地把年齡隐藏或者改小幾歲,許多 90 後 80 後仍沒法坦然地接受自己進入中年。傳統老人是圍繞家庭和孩子存在的,社會對老人的考慮是 " 找個地方安頓 "、" 維持生命 ",老人基本上處于一個 " 被放置 " 的狀态。
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裡談到:
" 美國人之所以過了 60 歲還能夠開心地出入單身酒吧,是因為不論男女,他們都有着旺盛的欲望,都想着再好好享受一下人生。然而,60 歲的日本人都在幹什麼呢?在公寓裡狹窄的陽台上養着蘭花,牽着比貓還小的狗在家附近散步,這些樸素的興趣就能讓日本國民非常滿足。對于這樣一群低欲望的人,很難想像他們會穿着好看的衣服,化着精緻的妝容,興沖沖地去單身酒吧。"
中國老人的處境很難說比日本更好。和 " 女人是造出來 " 的一樣," 老人 " 既是不可逆的生理現象,也是人為造出來的。把性别放在權利的視角裡,容易給性别解綁。同樣的,多一個權利的視角來理解年齡,或許可以讓我們的老年更自由一些。
年齡歧視的話題常年都有,但未來的 30 年内,因為 80、90 後逐漸成為老人,這類話題會被讨論得越來越多。對已經有權利意識的這代年輕人來說,随着年齡增長,女權主義之後,很可能會興起泛抵制年齡歧視的 " 老權主義 "。
老後獨身,以及老後關系
最後一個問題,老後該如何自處。
結婚率逐年下滑、離婚率逐年走高的趨勢仍會持續,有相當一部分 90 後 00 後們會面臨 " 老後單身 " 的境況。
學者上野千鶴子寫了兩本《一個人的老後》,分男版和女版,提供了許多有參考的建議,比如,她認為老後,把自己托付給政府或子女的想法都是靠不住的,不論有沒有結婚,最終都是自己一個人。如果不幸摯友都比你早死,你可能要承受巨大的悲傷和孤獨。比起尋求摯友和家人的幫助,多結交 " 緩友 ":關系雖淺,卻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的關系。松松散散,淡淡交往。不要尋求思想一緻,不要知性刺激,不要總是傾訴。" 不要糾結 "ta 算不算朋友 ",朋友和熟人的角色可以随時切換,不必固定。
對男性來說,女緣容易帶來真的幫助,男緣卻難以奏效,所以盡可能地,成為一個招女人喜歡的男人。最後的日子再有錢也不如身邊有人,男性擁有異性朋友,女性擁有同性朋友,大家互相扶持走完這段人生路。
當你老後,你的許多東西都是他人買的。而 " 關于護理這種服務類商品,購買者和使用者常常不是同一個人。經營者會隻關注購買者。" 想想你為你爸媽買的那些勞什子就知道了,衆多商家都是向你喊話," 送爸媽 "。
此外,她還給男性準備了老後的 " 單身男人的十戒條 ",都是常識,但管用。這十條是給老年男性看的(大多也适用女性),和錢一樣,越早準備,老後或許會越輕松:
1. 衣食住是自立的關鍵。隻靠外賣或下館子遲早會營養失調。
2. 健康管理是自己的責任。不要逞強以為自己沒事。
3. 不要對飲酒、賭博、性愛、藥物和購物上瘾。
4. 不要沉醉于過去的榮耀。任何時候,稱贊自己的話都要由他人來說,不要自賣自誇想當年。
5. 學會聽别人說話。很多男性都誤以為不停講話是一種防止冷場的手段。
6. 遠離帶有利害關系的交往。
7. 不要對異性朋友抱有非分之想。繁殖的季節早已過去。
8. 結交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年齡越相仿就越難改掉跟人比較的毛病,年代不同就不會執着權力遊戲。
9. 學會管理自己的資産和收入。很多男性誤把 " 錢都上交給妻子,自己撒手不管 " 當做好男人标準。
10. 預備好身後事。确保緊急情況下有多個聯系人,保證有一天一次或幾天一次能夠聯系或見面的人際關系。
參考資料:
1. 中國老齡化全國委員會(CNCA),到 2050 年老年人将占我國總人口約三分之一,2018.http://www.gov.cn/xinwen/2018-07/19/content_5307839.htm
2.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1 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7.http://www.gov.cn/xinwen/2022-07/12/content_5700670.htm
3. 諸大建 ,中國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 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第 20 卷), 科學人文出版分社,2007.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27480/
4. 鄭秉文 /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 2019-2050,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19.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52217/
5. 富達國際,後疫情時代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2020.http://fidelitychina.com.cn/zh-cn/market-insights/china-retirement-readiness-survey-2020-full-report/files/assets/common/downloads/publication.pdf?uni=884a1248fb4e7135fc54c00b1eea75de
6. 上投摩根基金,2022 當代青年養老規劃調查圖鑒,2022.9 .https://mp.weixin.qq.com/s/XQgLcw7FMYxgnA7AWkSwwA
7. 村田裕之,超高齡社會的消費行為學,2015.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80551/
8. 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96200/
9. 貝殼研究院,2021 社區居家養老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2021.10.https://mp.weixin.qq.com/s/LF8oVfjLfX1LBJHr4xv8dw
10. 上野千鶴子,一個人的老後,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81458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DT 财經(ID:DTcaijing),作者:關注養老的 DT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