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前幾天 B 站發财報,四季度月活用戶、付費用戶環比下跌,引發對其創作者生态、商業化能力、社區氛圍等話題的讨論。
社區産品商業化艱難這件事,從之前的豆瓣知乎,到後來的 B 站小紅書,被反複印證。即使後兩者已成功破圈,日活用戶逼近億級大關,仍然沒能打破這一怪圈。
知乎和小紅書的創作者處境還好一些,雖然平台不掙錢,但用戶暗渡陳倉,不需要做到頭部,也有各種辦法賺到盆滿缽滿。
而 B 站去年取消創作者流量激勵後,腰部及以下 up 主的收入狀況堪憂。這種平台和長尾創作者商業化能力一起走弱的局面,結合 B 站的社區氛圍,給人一種 " 視頻版知乎 " 的感覺。
我和幾位創作者、從業者朋友聊了一下,嘗試分析這種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破局的方法。
一、" 社區屬性 " 和 " 媒體屬性 " 對商業化有何影響?
傳統意義上的社區産品,以内容爲核心,用戶通過内容的生産消費進行連接和互動,且有社區文化用于身份認同。
我一位産品高管朋友認爲 " 社區産品 " 是個僞命題。在他看來,社區是一種産品屬性,不是一種産品類型。
" 社區啥都能幹,但幹啥的效率都是最低的。所以,社區本身無法建立商業模式,必須是其他價值主體的依附。" 這位朋友談到," 所謂社區,是一種 buff,buff 本身沒有價值,得貼到别的玩意上才有價值。"
我贊同他的觀點。我進一步認爲,社區屬性還可以是 debuff,有時會削弱平台的價值。
但是,如前文所說,知乎和小紅書這種平台,甚至 B 站,有大量用戶能繞開平台的商單系統,直接對接 MCN 或者甲方,進行商業植入,甚至幹脆爲自己的業務導流,通過私信之類方式引導潛在客戶加微信,導流到私域。如何理解這種情況?
我們又引入另一個概念—— " 媒體屬性 "。社區屬性産生凝聚力,媒體屬性決定平台内容的外部性,影響人的消費決策。
或者說,社區屬性負責強化用戶的參與感、身份認同感,而媒體屬性體現平台及平台創作者、内容的商業價值。
這兩個屬性共同決定産品的用戶黏性和變現能力。一個極端的例子是豆瓣,社區屬性極強,媒體屬性極差,雖然搜索帶來了 90% 的流量,但豆瓣紅人隻能跑到微博去變現。
媒體屬性差的社區,這位朋友還舉了百度貼吧、Reddit 的例子,流量大,但商業價值差。
所以,存在非官方變現的社區産品,是部分創作者的内容具備媒體屬性,用戶被這些内容激發。
強化平台的媒體屬性,手段有很多,比如平台本身的品牌建設(抖音),比如調整平台的定位、用戶群體和氛圍(微博,由時事、鍵政轉向下沉、娛樂)。
而社區屬性一旦過強就容易跑偏,削弱媒體屬性。
" 後浪 " 破圈前的 B 站和中期的知乎就有這種問題,用戶畫像爲低年齡、高學曆、男性爲主、高線城市,這個群體多少有點 " 精神潔癖 ",對創作者和平台的商業化行爲較爲抵制。
所以,社區屬性對媒體屬性是 buff 還是 debuff,關鍵在于社區的用戶特征、風氣、身份認同感。
一個特别的例子是快手。社區屬性強,但同樣是在對創作者高度認可的前提下,商業化破壞 B 站粉絲的信任關系(我拿你當朋友,你居然想割我),而快手的下沉用戶,對創作者建立信任後無腦崇拜,甘心被 " 老大 " 花樣收割。
但快手這樣的平台,和 B 站部分 up 主,外部性很差。很難想象一個品牌客戶,會找快手的炸褲裆大哥、B 站的鬼畜區 up 主做商業化合作,這就是社區屬性給媒體屬性 debuff 的例子。
再比如 B 站的會員購,賣的主要是模型手辦,和少量數碼産品。B 站特殊的社區屬性給媒體屬性上 buff,隻限于魔玩區這種特定品類,它是動畫之下的二級品類,并且流量非常少。
" 實際上,會員購 80% 以上的流水都是那個魔力賞,就是抽盲盒。" 這位朋友說。
總之,如果拿恒星類比,媒體屬性強的平台就像太陽這種主序星,收支平衡,對外發光發熱有價值;
而社區屬性強、媒體屬性差的平台,就像白矮星,内部密度賊高,但不怎麽亮。
二、創作者自己的商業化能力也很重要
對于平台是否有義務爲腰部以下的創作者提供商業化變現渠道,幾位朋友的看法存在分歧。
B 站 up 主 " 老蔣巨靠譜 " 的觀點是,視頻這種内容形态,主要還是提供娛樂價值而非信息增量。
尤其是 B 站這種用戶整體較年輕的平台,創作者本身缺乏變現經驗,所以平台的商業化支持,對于維護創作者的池子很重要。
同爲 B 站 up 主的 " 小獅子佑醬 " 卻認爲,做内容跟開小賣部,沒有什麽本質的差别。
做任何形式的内容創作也是一種創業方式,平台能提供幫助固然好,但自己還是要先想清楚,内容創作能不能作爲一個全職工作,維持自己的生活。
我自己也是個内容創作者,文章有一搭無一搭寫了快十年,出過書,也做過一些中視頻。我自己搞創作,純粹隻是滿足自己的表達欲,作爲社交手段而已,并不是謀生手段。
但我的生意模式是孵化創作者,在多平台用内容爲不同的業務引流。站在我的經驗和立場上,我認爲内容應該是圍繞業務設計的,是先有業務(變現)後有内容(獲客)。
所以我比較贊同佑醬的觀點。如果一個創作者沒有其他謀生手段,又沒有明确的内容變現路徑,那麽他出于表達欲或者愛好進行内容創作,就不能指望以此爲生。
假以時日,内容創作成功由副業變成主業,這當然很好;但恕我直言,内容創作是老天爺賞飯吃,大多數人确實沒可能成爲職業創作者。這種情況下,平台是否有義務給予商業化支持?
大家知道,Youtube 是通過貼片廣告分成給創作者提供流量變現,也就是廣告主爲創作者買單。而 B 站之前給創作者的流量支持,是站方直接掏腰包補貼。這種方式在站方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必然無法持續。
B 站美食創作者 " 橙飛一下 " 有六十多萬粉絲,去年底他通過一個視頻,盤點了 2022 的年度收入。
他提到,在 2022 年 3 月 B 站取消創作者激勵後,他的收入 " 斷崖式下跌 ",從 2 月份的稅前兩萬五千多,直接變成了 3 月份的五千多。
因爲當時結婚、買房已經提上日程,他也 " 确實傷心難過了一陣子 ",後來他 " 靜下心好好反思了一下這件事,咱就是一個破吃飯的,何德何能掙這麽多錢?"
個人創作者如果沒有自己的變現業務,又沒有 BD(商務拓展)能力,又沒有第三方幫這些長尾創作者去對接甲方資源,那确實變現無門。
B 站的創作者很多還是學生或者剛出校園,沒有商業方面的資源和能力,這個矛盾尤爲突出。這也是爲何 B 站大量 10 萬粉絲以下的 up 主,賺不到錢,無法進行全職創作的原因。
三、産品破圈與社區風氣變遷
B 站近年來,淡化二次元屬性,通過 " 後浪 "、跨年晚會等一系列措施破圈,是非常正确的選擇。
産品、公司、人其實都一樣,有機會能沖到多高就一定要沖。因爲在那個點之後,你就隻會下滑而不是走平。後續一切努力,能改變的僅僅是這條下坡路的斜率而已。
一些遺老遺少,反對破圈,懷念過去的 B 站氛圍,正如一些早期知乎大 V,對知乎用戶泛化後痛心疾首,在我看來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對平台搞道德綁架。
以下純屬本人觀點,與這次交流的其他朋友無關:
就像很多人裝了 Keep,就覺得自己健身了一樣,前幾年知乎很多用戶,裝個知乎,就覺得自己愛學習、能獨立思考了。
而 B 站有些用戶,被沈逸之流洗腦帶節奏,然後覺得自己愛學習、能獨立思考了。
這兩種情況的後果相同,就是看誰都像資本家,看誰都想割自己,抵制商業化。
進一步地,自我感覺超好,面對其他平台的用戶及創作者優越感滿滿," 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
終極情況則是,黨同伐異,對創作者求全責備," 你這個人我很喜歡,私信記得關 "。
所以,随着平台破圈用戶規模擴大,社區屬性被削弱甚至遷移,絕對是件好事。
開閘放水引入新人,稀釋一些原教旨主義用戶對社區氛圍的負面影響,可以避免前邊提到的 " 社區屬性 " 對商業價值産生 debuff。
二次元 ACG 固然是好東西,但真正熱愛 B 站的用戶,更應該清醒意識到,B 站不破圈是走不遠的。路人看到 " 哔哩哔哩 ( ゜-゜ ) つロ 幹杯~-bilibili",還以爲這是個山東的拼酒網站,平台的商業價值如何提高?
四、平台的商業化工具箱及決心
必須承認,絕大多數公司都是當年無意發現了一個需求,切中了一個用戶群體,然後公司就相當于一個園丁,松土施肥除蟲之類。
這條賽道的長度寬度不由公司決定,優勢劣勢先天存在,且絕大多數公司的人才密度、能力,并不能指哪打哪,所以順勢而爲是很重要的。
知乎完美錯過了短視頻時代,現在轉型故事會,其實輿情也還好,已經沒人在意周源的動作。
公司就像人,一旦圍觀者接受了你躺平的人設,就不會再有人求全責備,生活也就順遂了。
B 站這邊取消創作者激勵,因爲平台有盈利壓力,内容和用戶破圈基本完成,護城河也有了,沒必要也沒可能一直往外掏錢。
平台的商業化動作可以向用戶學習,觀察用戶行爲,服務用戶變現需求。比如快手 2017 年,直播間賣東西隻能加微信,平台就順水推舟上了櫥窗和小店。
知乎前幾年 " 分享你剛編的故事 ",結果用戶嘴上不滿,手眼卻很誠實,于是順水推舟搞出鹽選故事會,這也算是很務實的決策。
那 B 站有沒有一些特殊的用戶需求點,可以有商業化機會,比如用戶互動意願強,彈幕的基礎上能玩出什麽花樣之類。
相比起短視頻,中視頻本身在播放量方面有先天劣勢,廣告位庫存本就不足。生存壓力之下,業界通用的商業化工具就那麽幾種手段,比如視頻貼片廣告,該上就得上,不然全靠商單植入,覆蓋面太窄,觀感也差,拼多多都成 B 站的商業化部門了。
而創作者這一邊,平台方能給的,無非流量、變現手段、創作工具。變現手段前邊說完了,創作工具不讨論,最後說說流量。
B 站目前還是國内獨大的中視頻平台,流量這一塊有保障。中視頻的創作門檻高,創作成本高,也不全是壞事,至少意味着 ugc 内容競争的激烈程度,遠好于短視頻和圖文平台。
所以,我對 B 站的内容供給這一塊,還是不擔心的。一個視頻創作者,無論出于表達欲,還是出于名利需要,都不可能忽視這樣一個體量的平台。
B 站還有時間和機會去探索各種商業化手段,隻是在戰略和戰術上,需要更多的決心和定力。
感謝老蔣(B 站:老蔣巨靠譜)、佑醬(B 站:小獅子佑醬)、某資深産品高管,三位朋友對本文的貢獻。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判官老司機(ID:panguansays),作者: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