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今年暑假檔,古偶現偶大亂炖,好不熱鬧,但是常規愛情戲裏的你侬我侬、虐戀情深看多了也會讓人感情脫敏。
這個檔口,正好央視上貨一部年代大戲《父輩的榮耀》,目前豆瓣開分 8.7,果然沒有辜負我對年代劇的期待!
劇情可以說是年代戲版的《家有兒女》,劇裏熟臉演員不少,最讓我意外的是李浩菲飾演的梁鳳勤。
畢竟李浩菲過去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活潑機靈,嘻嘻哈哈的 E 人小姑娘,而梁鳳勤恰恰是一個自卑怯懦 I 人小女孩,兩人完全是性格對立面。
但,她紮着馬尾、穿着校服一登場,真别說是挺對味,看完梁鳳勤的成長與脫變,縱使是雄鷹般的女人也會留下感動的淚水 ……
爹不疼、娘不愛的老二如何逆天改命?
許多父母嘴上常說一句話 " 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己孩子怎麽可能不疼呢 ",但現實是,手心的肉就是比手背的肉多,親生骨肉也有遠近親疏之分。
梁鳳勤便是那個不被疼愛的 " 手背上的肉 "。
家裏一共三姐妹,隻有作爲老二的她從小跟着姥姥及姨媽長大,後來姨媽一聲不吭把她丢回東北。推開家門,面對風塵仆仆趕來的女兒,媽媽眼裏不是驚喜而是驚愕。
在這個家裏,她一直是一個局外人,一個尴尬的存在。
媽媽一婚生下大姐和她,後來再婚帶走大姐,又生下三妹,獨獨把她落下了,甚至對外有意隐瞞她的存在。
作爲計劃生育之外的産物,梁鳳勤顯然不受歡迎,屋漏偏逢連夜雨,親媽繼父工作的林場正在減産停崗,兩人生怕被她連累砸了飯碗,盤算着早點送走她。
最後隔壁的顧家好心收留了她,還有四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哥哥,一大家子一起生活。
期間,同樣寄養在顧家的陳興傑(張晚意飾)對妹妹疼愛有加,兩人初次相遇,彈幕有網友在問這倆是一對嗎?
不怪網友這樣問,現在 CP 泛濫,不管啥類型的戲都喜歡用愛情線牢牢占據 C 位,繼兄妹也可以演成《哥哥太愛我了怎麽辦》,但在現實主義叙事裏,親情戲可不是可有可無的鑲邊,台詞密集的純文戲其實非常考驗年輕演員的功底。
畢竟,愛情戲可以有夢幻的粉紅泡泡遮掩,可以有浪漫的 BGM 助興,演技不足 CP 來湊,換句話說就是可以 " 劇擡人 "。
年代戲就沒有這些氛圍感 buff 可用了,大家演的就是家長裏短的生活,裏面的煩惱細碎且真實,就是每個普通人可能會遇到的人生議題,演砸了觀衆第一個不答應!
兩位年輕演員對 " 兄妹情 " 的處理就挺細膩的,沒有半點旖旎暧昧,兩人在戲内是不基于血緣關系構成的親人關系,經曆相似,惺惺相惜。
哥哥就是小鳳勤人生路上的領路人,每當小鳳勤感到困惑和無助的時候,總能及時出現,周到、妥帖地給出人生建議,亦兄亦友。
家中突遭變故,懂事的小鳳勤想要辍學賺錢補貼家用,陳興傑立馬表示反對,之後,鳳勤不負衆望考出高分,成爲三道溝第一個女大學生。
親媽和養母嘴都笑劈叉了,一個想她去大城市上海讀書,将來賺大錢;一個想她去念師範專業,将來工作穩定又好找對象。
不過,梁鳳勤有自己的主意,她長在林場,愛着林場,心裏隻有一個簡單而樸實的心願,希望林場裏的樹木高高的,小鹿壯壯的 ……
爲此,她決定去東北林業大學讀書,畢業後回鄉成爲黑土麥田的守護者。
E 人怎麽才能演好 I 人?
戲裏的李浩菲很明顯收斂着來演,隐去自己性格裏活潑的底色和嘻嘻哈哈的一面,控制嘴角眉梢的微表情,更多去釋放低調内斂的一面。
演員本人認證梁鳳勤仿佛是一本 ISFJ(守衛者人型)說明書,不善言辭,默默付出。
校園時期,李浩菲的設計是讓梁鳳勤常常低垂眼眸,不敢直視外人的眼睛。
那時候的鳳勤因爲原生家庭的影響特别敏感警覺,如同一頭受傷的小鹿,隻敢在無人的地方獨自舔舐傷口。
回到家,防備暫時被卸下,與人交流的眼神才會靈動起來,小女孩的自然天性也在眼波中流轉。
除此之外,有一件很重要的道具貫穿梁鳳勤的幼年及少年——那就是一雙不合腳的大鞋。
李浩菲在劇中經常趿拉着鞋子走路,腳後跟離鞋底還有大半寸的距離,很難挨到一塊。
初來林場,鳳勤告訴媽媽自己的鞋子大了,得到的隻有敷衍的回應 " 穿大鞋,長大個兒 "。後來去了養父母家,雖然家中不富裕,但衣食從來不缺,四個哥哥的衣服鞋子皆是合适的尺寸,隻有她,仍近乎執拗地穿大鞋。
一方面,當然是因爲她很懂事,知道爲家裏省錢,另一方面,鳳勤以此作爲一個小小的展示窗口,潛意識希望有人來關心愛護自己。
多年後,當親生母親掏出特意爲她買的不合碼的小白鞋時,積壓已久的情緒就像火山爆發、海水決堤再也壓抑不住。
小小的身體裏面隐藏大大的負能量,她終于直視親生母親的眼睛,大聲質問:" 你怎麽不能像養大姐三妹那樣養我呢?"
對演員來說,用眼神來表達内心戲要比背下大段的台詞更難。
與親生母親 " 對峙 " 的這一刻,鳳勤委屈、困惑、無奈、憤怒 …… 太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思通過眼神流露出來,實在是讓人很想沖破屏幕給她一個抱抱。
還有,鳳勤的學生時代和職場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
後期成爲女幹部後,她落落大方,對着鄉親可以侃侃而談,在人物性格上有一個很大的扭轉。
演繹年齡跨度大的角色可以更好判斷一個演員的表演潛質,如果劇裏出走半生,歸來仍是當初的模樣,那大家還怎麽共情入戲呢?
許多二十多歲的女演員可以退回校園,遊刃有餘地演十七八歲的少女,但讓她跳到職場戲份就差口氣。
看李浩菲的演戲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一路看她所演繹的角色慢慢長大成人,慢慢獨當一面,誰懂啊,我在看劇過程中 get 到了養成系的快落。
年輕演員如何拿捏松弛感?
網上一直流傳一種說法:年代戲才是明星的 " 照妖鏡 ",甭管是經典的 " 韓式瞪眼法則 " 還是萬能的 " 五官亂飛大法 ",在年代戲裏通通失靈,演太用力反而失真。
李浩菲别看她年紀不大,其實她已經有十年的表演經曆了。
2013 年,李浩菲在電視劇《四十九日 · 忌》中飾演 " 劉安娜 " 一角,由此爲契機,進入演藝圈發展。
2014 年,李浩菲出演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少女哪吒》,憑借這部小衆影片,她被提名第 18 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女演員獎和第 24 屆上海影評人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獎,并獲得了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獎 。
2017 年,她又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被中國傳媒大學表演系錄取,完成系統的表演學習。
自然舒展,算是李浩菲演戲的核心優勢之一,作爲年輕演員,她演戲不 " 端着 ",如果說愛豆需要有效捕捉每一個鏡頭,演員則需要努力無視所有的鏡頭。
她演的梁鳳勤,像極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鄰居妹妹,懂事又成績好,誰身邊沒有幾個這樣的 " 别人家的孩子 " 啊?
記得有一幕戲,鳳勤和養母在院子裏幹活,母女倆像 " 好姐妹 " 一樣嬉戲打鬧,後來鳳勤的親媽還打趣道 " 隔三裏地都能聽到你倆的聲音 "。
那一刻真的好像穿越回九十年代,路過鄰裏的真實生活。
回看幕後花絮,其實拍這場戲時恰逢臘八節,明明是寒冬臘月,演員卻要表現出身處夏天的涼爽感,就連鼓風機都要靈活走位,以此消散演員口中的哈氣,幕後費勁折騰才帶來幕前的松弛自然。
李浩菲如今的松弛感離不開對演技的不斷打磨,可塑性也正是一點點 " 磨 " 出來的。
提及演員,大家免不了思維定式将其套在一個固定的框架之中,比如某某适合演霸總,某某飾演演拽姐 …… 可真正好的演員是能沖淡自身的性格、特色,融在人物背後的。
梁鳳勤這個角色便是如此,李浩菲此前演過不少或嬌蠻、或伶俐,每個角色的完成度都還不錯,這就是好演員賦予角色的靈魂與活力。
對于演戲,正如她曾經說過的那樣 " 喜歡我的朋友,今晚不見不散,質疑我的朋友們,也邀請你們來看看,通過表演賦予每個角色生命,是我最驕傲的事兒 "。
沒錯,作品才是演員最大的底氣,才是演員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