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折疊屏始終是一個怪誕的産物。
如果說橫折手機,本質上是在正常直闆手機的基礎上擴展,是一種想要「成爲平闆」的嘗試的話。
那麽豎折手機,在我的印象中可能更傾向于一種想要「成爲手機」的配飾。
(圖源:摩托羅拉)
爲了實現豎向的折疊,這類産品犧牲了很多使用體驗,多了屏幕折痕和一大堆不可避免的問題。
這讓網上對于折疊屏手機,尤其是豎折手機的評價,呈現出一種極端的「兩極分化」态勢。
但是現實卻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在如今這個不大的折疊屏市場裏,豎折手機漲勢異常兇猛,今年第二季度,這類産品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折疊屏手機市場的 46.6%,隐隐有種風頭要蓋過橫着手機的氣勢。
這樣的情況完全違背了我的既有知識,甚至會讓我對這類産品産生本不該有的好奇心。
所以我買了一台。
(圖源:京東)
我用 2600 塊錢,買下了一台今年你所能買到的最便宜的豎折新機。
是時候來見見 moto razr 40 了。
(圖源:雷科技)
我買到的這台 razr 40 是櫻絡粉配色,中框爲金屬材質,後蓋則是素皮材質。
和官方宣傳頁上展示的不同,這個櫻絡粉配色配色實際上更偏向于淡粉色,有種胭脂的感覺,素皮後蓋不僅保留了精緻動人的天然紋理,摸上去更是有種溫潤如玉的肌膚觸感。
從這個外觀和手感的精緻程度來看,狗摩顯然是用了心的。
哪怕是我這個用小米 12s 做主力機的「猛男」,對于這款産品的配色和設計也挑不出什麽毛病。
作爲一款主打 " 性價比 " 的豎折産品,moto razr 40 的後置雙攝跟副屏被放在了同一個橫向長條形模組上。
在我看來,這個設計雖然屬于是成本控制的無奈之舉,但卻讓這款産品的背面設計變得比三星 OV 這幾家大廠推出的最新款豎折産品要好了不少——無限膨脹的外屏顯著破壞了産品的美學設計。
(圖源:雷科技)
不得不說,比起現在千篇一律的直闆手機,豎折手機更像是一種有選擇、有态度的形态變化,在手機同質化嚴重的當下,給大夥帶來了久違的新鮮感。
尤其是獨特的外觀這一點,可能才是大多數人購買它的原因。
說完了好話,接着來點「大家想看的東西」。
首先是内屏。
moto razr 40 采用了用了一塊 6.9 英寸的 FHD+ 分辨率柔性屏,屏幕刷新率最高達到了 144Hz。
從參數上看,這塊屏幕基本算是豎折裏的第一梯隊,實際觀感也還說得過去。
最驚喜的地方在于,這塊屏幕折痕控制得不錯,隻有在特定角度下看才會比較明顯,摩托羅拉這種第一批生産豎折手機的廠商,對于折痕控制還是有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法的。
然而,即便廠商已經做到這個程度,屏幕折痕依然是客觀存在的,始終會在反光良好的情況下膈應到你。
至于久經折疊之後的屏幕壽命,更是難以和常規直屏做對比。
然後是性能。
爲了推出這樣一款主打「性價比」的豎折手機,摩托羅拉确實在硬件素質上做出了不少取舍。
比如說處理器用的是口碑平平的高通骁龍 7 Gen1,也就是去年小米 Civi 2 和榮耀 90 上面那顆青春版骁龍 888.
考慮到骁龍 778G 實在太老,骁龍 7+ Gen2 又太貴了,隻能說這也是無奈且合理的一種選擇吧。
當然吐槽歸吐槽,正經的性能測試流程咱們還得走。
首先來跑個娛樂兔,分數爲 667825,在這種單純的跑分測試裏還是比骁龍 778G 要強的。
在 3Dmark Wild Life 測試中,razr 40 常規得分爲 3313 分,但是穩定性隻有 82%,可能跟骁龍 7 Gen1 采用三星制程打造有一定關系。
而在遊戲環節,我則是挑了《原神》和《英雄聯盟手遊》這兩個遊戲來進行測試。
先看看不太吃性能的《英雄聯盟手遊》,在高畫質 + 高幀率的設置下,一輪對局下來平均幀率爲 86.2 幀,遊戲在開始一段時候後迅速跌落至 90 幀左右,此後的遊戲整體表現比較穩定,算是沒有什麽壓力。
接下來嘛 ...
" 原神,啓動!"
考慮到這款産品的客觀因素,我選擇了 " 中畫質 +30 幀 " 的設置,因爲不管在什麽畫質下,60 幀設置都是無法生效的。
繞着經典璃月港跑圖 30 分鍾後,最終平均幀率達到了 28 幀,但幀率曲線非常不穩定。
接近 45 ℃的機身溫度,更是讓人直呼「真是數一數二的燒機」。
當然,性能帶來的問題不但會反映在遊戲上,更會反映在系統當中。
因爲采用類原生系統的緣故,moto razr 40 在日用的大多數時候都是流暢的,但是極其嚴苛的高刷限制,卻讓這塊 144Hz 高刷屏幕完全沒有了用武之地,隻有在高性能模式下體驗才會相對好一些。
我猜測,摩托羅拉應該是認爲這款産品的目标對象對刷新率并沒有那麽敏感,所以才會采用這樣保守的高刷策略吧。
同理,這句話也可以适用于市面上幾乎任意一款豎折産品。
拍照這塊,razr 40 用的是 64MP 主攝 +13MP 超廣角的雙攝組合。
主攝傳感器爲經典 OV64B,1/2 英寸感光單元,0.7 微米單像素,支持 OIS 光學防抖,超廣角是 1300 萬像素的 Hi1336,1/3.1 英寸的感光單元,1.12 微米單像素。
換言之,沒有湊數!
當然,就這千元機老主攝來看,拍照肯定是落後于現在主流機型的。
從體驗來看,白天拍照效果還算還原,整體成像風格偏向豔麗、讨喜,觀感還算不錯。
盡管沒有微距鏡頭,但是自帶的微距模式足以應付一些常見的近距離拍攝場景。
至于續航嘛,也不太行,畢竟電池容量才 4200mAh ,正常使用一天兩充是跑不了的。
最高 30W 有線 PD 快充,8W 無線充電,雖然不算亮眼,但是用來給這塊小電池做補能倒也夠用。
就是橫向對比同價位直闆機,整體硬件配置确實算是低一個檔次的。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問,怎麽 razr 40 放在你手上哪哪都有問題,豎折手機難道就沒有啥優勢嘛?
那我就不得不從「外屏」和「懸停」開始說起了。
不知爲何,幾乎所有的廠商在今年都開始宣傳起了豎折手機的外屏。
橫的、豎的、不規則的,總之屏幕就是越大越好,巴不得跟你講不用打開手機也能正常使用,就抱着外面那塊 3'' 小屏幕溺死得了。
(圖源:vivo)
而 razr 40 隻有一塊小得不能再小的外屏。
雖然不能運行應用,但是日常看看消息預覽、看看時間、切歌,以及自拍預覽,這塊小屏都是能勝任的。
在我看來,這樣就很好。
如果說豎折手機最大的賣點在于外觀設計,那麽比起碩大無比的外屏大模組,這種影像模組與小外屏一體化的設計顯然更符合大家的審美。
至于功能,當你打開手機能夠獲得一塊超過 6.5 英寸的屏幕的時候,真的會有人想在外屏那不足三英寸的空間上面打字聊天看導航嗎?
不,這大概率隻是廠商給你設計的一種情景罷了。
(圖源:摩托羅拉)
再來看看豎折手機常見的另一個玩法,「懸停」。
從實際上手的體驗來看,moto razr 40 的鉸鏈手感可謂是出奇的好,雖然有些異響,但是開合手感紮實,稍微用點力去掰它的上下部分,也不會有那種晃動很明顯的情況,甚至還支持多角度懸停。
在懸停姿态下,就可以将手機立在桌面上利用後置鏡頭進行拍攝,找到直闆手機難以拍攝的角度,或是像 DV 一樣單手手持拍攝,也就是幾家國産廠商都在大力宣傳的「DV 現場」。
那問題來了,這些所謂的懸停拍攝模式真的有什麽使用價值嗎?
對我來說,沒有。
當然,我并不是這類手機的目标用戶,所以我還采訪了一下身邊用豎折手機的女同事。
她的意見:沒有。
事實上,除了一開始新鮮的時候會打開化妝鏡,大部分懸停模式下宣傳的功能,在正常的直闆機上也能實現。
典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不過她覺得問題不大,畢竟好看是最重要的!
說來奇怪,這麽一頓用下來,我其實還挺喜歡 moto razr 40 的。
它的機身很輕巧、整機寬度易于握持、素皮後蓋手感不錯,雖然配置不高,但是搭配上類原生系統做個輕巧的備用機體驗非常舒适。
但是要我選主力機的話,豎折手機幾乎會是第一時間排除的品類,爲了豎折這一形态做出的配置取舍,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對一款手機能接受的極限,這就注定它無法成爲主流機型。
最重要的是,這些絕不是 razr 40 存在的問題,而是幾乎目前所有豎折手機都存在的問題。
再高的性能,放在豎折手機上也會處處受限;再好的屏幕,也沒有辦法消除那道客觀存在的折痕;至于續航問題,更是時至今日依然無法改進,隻有等到電池體積突破的那天才能如願以償。
如果說,目前豎折手機還能因爲便宜、裝飾性的屬性,繼續轉化女性手機市場的份額,但是當豎折手機也成爲了一種常态,以至于這種設計上的「特殊性」缺失後,未來的故事又該怎麽寫下去呢?
這個問題,就交給國産廠商們自己去解決吧。